夏思
《跳水》中那位冷靜、果敢、睿智的船長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縱觀世界航海史,還有許多船長被世人銘記。
新大陸發(fā)現者——哥倫布船長
姓名: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國籍:意大利
主要事跡:發(fā)現新大陸
船隊:3 艘船,旗艦是圣瑪利亞號
船長技能
有著無往不勝的決心,深諳船員的心理,善用策略,用善意的謊言安撫船員的情緒。
哥倫布深信“地圓說”,堅信從歐洲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的印度和中國。在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的資助下,1492 年8 月3 日,哥倫布隨身攜帶一本《馬可·波羅游記》,率領3 艘遠洋帆船和87 名船員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拔錨起航,一路向西行進。從9 月9 日起,船隊駛入大西洋深處。汪洋之中,絲毫見不到陸地的跡象。為防止船員因航程過長、離開陸地過遠而驚慌或心生不滿,哥倫布便開始隱瞞真實航速,少報已行駛過的航程。
在接下來的航行中,四周仍然是一片汪洋,直到10 月12 日凌晨2 點,值班船員終于確鑿地看見了陸地—— 一座珊瑚島(現中美洲區(qū)域,哥倫布自以為到了印度)。
自從哥倫布發(fā)現美洲后,原產于這里的許多作物開始向世界各地傳播,如土豆、番薯、花生、辣椒、煙草、番茄等。高產、耐寒、耐瘠薄的玉米和土豆在各大陸廣泛種植,養(yǎng)活了大量貧困人口;原產于南美洲及安的列斯群島的番薯,成為加工淀粉的重要原材料;美洲當地居民種植的煙草、可可也隨之傳播到世界各地……當然,哥倫布和其他航海家也將其他大陸的農產品帶到了美洲大陸。科學家們把新舊大陸之間的這些物種交流稱為“哥倫布大交換”。
歐亞新航路開拓者——達·伽馬船長
姓名:瓦斯科·達·伽馬
國籍:葡萄牙
主要事跡:開辟從歐洲繞過非洲好望角抵達印度的航海路線
船隊:4 艘船,旗艦是圣加布里埃爾號
船長技能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巧妙地利用當地人的沖突為自己的航海服務。
由于《馬可·波羅游記》對中國和印度的精彩描述,像哥倫布一樣,很多西方人認為東方遍地是黃金、珠寶。所以,歐洲的封建主、商人、航海家開始冒著生命危險遠航大西洋,開辟到東方的新航路。雖然哥倫布沒能到達印度,但達·伽馬卻成功抵達了。
1497 年7 月8 日,達·伽馬奉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之命,率領4艘帆船共計170 多名水手,從首都里斯本起航,開始探索通往印度的新路線。1498 年4 月1 日,船隊來到了東非沿岸的港口城市——蒙巴薩。但是蒙巴薩的居民并不歡迎葡萄牙人,雙方的關系迅速惡化。達·伽馬琢磨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轉而率船隊來到蒙巴薩的競爭城市——馬林迪。出于打擊競爭對手的目的,馬林迪的統治者對葡萄牙人表示了友好,并獻上大禮:為他們引薦了熟知季風航線的資深領航員。在領航員的帶領下,達·伽馬船隊借著印度洋上半年特有的西南季風,順風往東行,終于在1498 年5 月20 日抵達印度西南海岸的港口城市卡利卡特(今譯科澤科德),敲開了印度的大門。
由于新航路的發(fā)現,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很快成為西歐的海外貿易中心。歐洲各地的商人紛紛來到這里做生意。在達·伽馬發(fā)現新航線后將近一百年內,葡萄牙幾乎獨霸非洲、印度洋及遠東的海權。
環(huán)球航行第一人——麥哲倫船長
姓名:斐迪南·麥哲倫
國籍:葡萄牙
主要事跡:其船隊完成了人類首次環(huán)球航行船隊:5 艘船,旗艦是特里尼達號,其中完成環(huán)球航行的是維多利亞號
船長技能
當機立斷、有勇有謀。
課文《跳水》中的帆船是一艘環(huán)游世界的帆船,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是1522 年才完成的,這一偉大的壯舉歸功于麥哲倫。
1519 年8 月10 日,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麥哲倫率領由5 艘帆船組成的船隊從塞維利亞港出發(fā),前去東方尋找香料。麥哲倫猜測,繞過南美洲一定可以找到通往香料群島的航路,并堅信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帶著船隊艱難地橫渡大西洋,于1519年3 月到達南美洲圣胡利安港。由于天氣寒冷,糧食短缺,船隊內部發(fā)生叛亂,其中3 艘帆船的船長聯合反對麥哲倫,讓麥哲倫來他們的船上談判。麥哲倫派人假意送去一封同意談判的信,并趁機處決了叛亂的船長,從而震懾住叛亂的船員。
1520 年10 月21 日,船隊終于找到了一條通往“南海(今太平洋)”的海峽,即我們現在所稱的麥哲倫海峽,并用了一個月時間通過海峽進入“南?!薄T诮酉聛?00 多天的航行中,船隊一直沒有遭遇狂風大浪,麥哲倫給“南?!逼鹆藗€吉祥的名字——“太平洋”。
1521 年3 月16 日,船隊再往西行,來到現今的菲律賓群島,證實了美洲與亞洲之間存在著一片遼闊的水域——太平洋。遺憾的是,麥哲倫在與菲律賓當地部落的沖突中喪生。船隊僅剩的一艘船——維多利亞號繼續(xù)向西航行,回到歐洲,完成了人類首次環(huán)球航行。
“造夢”大航海時代
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航海家生活的那個時代,也被稱作大航海時代。它從15 世紀延續(xù)到17 世紀。在將近3 個世紀的時間里,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航海家們開辟新的貿易路線,尋找新的貿易伙伴。
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從12 世紀起的300 年內,歐洲普通船只的噸位增加了將近兩倍。在此期間,以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為首的西方海洋強國,學會使用并改造了航海羅盤、六分儀、海圖、三角帆、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術,終于擁有了在各種復雜氣候條件下進行遠航的能力,讓人類遠洋航行的夢想得以成真。
主要組織架構
船長
船上的最高權威。想成為船長,必須表現出過人的領導才能和勇氣。船長擁有最高的決定權,同時也有權處置不聽命令的手下。
大副
配合船長管理船員,解決船員之間的糾紛,管理船上的物資。
領航員
分管航海,站在瞭望桅桿上,觀察航向和海況,是一份苦差事。航線由他們來確定,危險由他們來發(fā)現。
炮手
掌管大炮、火藥和其他重武器。遠距離交戰(zhàn)時,他們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水手
需要時時刻刻關注風帆, 對風帆進行調整。
主要裝備
航海羅盤
在指南針被發(fā)明出來之前,航海只能使用觀星的方法推算大概方位。在我國南宋時期,人們將磁針與方位盤組裝成完整的指南工具——旱羅盤。1269 年,法國實驗物理學家皮埃爾將旱羅盤放入裝有玻璃罩的圓盒內,以便于攜帶,就成了航海羅盤。航海羅盤出現后,船員們不僅可以確定方位,有時甚至能推算出兩地間的距離。
六分儀
早期航海家在大海中沿航線航行時,需要不斷確定船所處的位置,即船所處的經度和緯度的交叉點。航海家為了弄清楚自己的船所處的緯度,需要借助一種儀器,這種儀器就是六分儀。它可以精確測定天體與地平線之間的夾角,從而推算出船所處的緯度。
卡拉維爾帆船
流行于14 世紀。有1~3根桅桿,使用斜大三角帆,體積小,可以頂風前進。龍骨較淺,無法遠航。
卡瑞克帆船
流行于14 ~ 15 世紀,有3 根或4 根桅桿,船尾呈圓弧形。艏艉樓很高,有翻船的風險。船身寬大,長寬比大約是3:1。船上裝有多層甲板,可以安放多具重型火炮。它是歐洲第一款正式用于遠航的船只,揭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哥倫布、達· 伽馬、麥哲倫航海時用的就是這種帆船。
大炮
為了在海洋爭霸中取得勝利,大航海時代的船上都裝備有大炮。1637 年,英國建成排水量1 600 噸的“海上君王號”風帆戰(zhàn)船,該船裝有102~104門大炮。
蓋倫帆船
流行于16~17 世紀,在卡瑞克帆船的基礎上進行改造,降低了艏艉樓,用方形的船尾代替圓弧形的船尾,船身顯得狹長,長寬比大約是4:1。裝有多層甲板和3 ~ 5 根桅桿, 載貨量大。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