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鈞
大三公山碑又稱《祀三公山碑》《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發(fā)現(xiàn)于河北元氏縣。刻石年月殘,翁方綱考訂為東漢元初四年(117)立,石現(xiàn)存今河北省元氏縣。碑文為篆書,全碑記10行,每行14至23字不等。大三公山碑,翁方綱《兩漢金石記》、王昶《金石萃編》、沈濤《常山貞石志》等書著錄。
此碑最早拓本即為乾隆拓本,除紙張、墨色等因素外,其考據(jù)字主要有最初拓本碑首“元”字尚可見下腳二筆。其次三行末“奠”字左上、五行“處幽”之“處”字左下無石花,六行末“熹”字不損,符合以上條件者當(dāng)為乾隆拓本。稍晚拓三行之“奠”字之左上角損,“熹”字漸泐,初僅損右下二點,后漸漸上損以及口部,近拓則“熹”字不存矣。
可以說把握“熹”字,是鑒定大三公山碑年代早晚的關(guān)鍵,然同為“熹”字不損本,亦有多種不同情況。予嘗獲多件“熹”字未損本,也有時代早晚之不同,最早者“熹”字下完全無石花,稍后,石花漸大,然距“熹”字尚遠(yuǎn)。再后,石花迫近“熹”字右下兩點,但仍未泐連“熹”字,仍稱“熹”字完好本??傊词故峭瑸椤办洹弊植粨p本,也有細(xì)微差異,故如有條件,當(dāng)盡可能多搜集、多記錄不同的標(biāo)本類型,以資比較對照。
大三公山碑體兼篆隸,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研究價值??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認(rèn)為此碑為“繆篆”精品,楊守敬認(rèn)為其書法“非篆非隸,蓋兼兩體而為之,至其純古遒厚,更不待言,鄧完白篆書多從此出。”近代書法家多以此碑為“繆篆”的代表作,近代大書畫家齊白石受大三公山碑影響至大。
寒齋所藏之大三公山碑是一件流傳有緒的乾隆初拓本,卷軸裝,拓本高195、寬71厘米。曾經(jīng)棱伽山民(顧曾壽)、端方、張伯英、龍潛等人遞藏,顧曾壽、張伯英、張延厚諸家皆有跋。顧跋全文如下:“祀三公山碑,此碑由篆入隸,尚有西京遺意,裴岑紀(jì)功、大開通之類也,棱伽山民記。”昔日從啟功先生問碑帖鑒定之學(xué),先生親口對予言“棱伽山民所藏?zé)o不精善”,觀此碑可見先生之言不虛也。
張伯英乃近代著名的書法家和碑帖鑒定家,茲節(jié)錄其跋語如下:“此與開通褒斜道石刻皆體兼篆隸,漢人奇跡,舊拓尤覺元氣渾淪,予得自匋齋,重付裝池,嗜古者見之驚為希有,若新墨本無足觀矣!”
張延厚跋文最長,內(nèi)容豐富,敘及該碑出土經(jīng)過,著錄概況,兼考證文字,訂正史實,茲不贅錄。張延厚,其人事跡不詳,待考。
值得一提的是此拓流傳有緒,久為世重,早在80年代,吾友秦公在文物局舉辦的泰山碑帖培訓(xùn)班《講義》中就盛贊此拓為傳世最佳,2013年《嘉德二十年精品錄—古籍善本卷》也收錄了該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