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洋
[摘 要]密度測量是近幾年中考必考實驗之一,無論是固體密度測量,還是液體密度測量,實驗原理都是[ρ=mV]。文章以固體密度測量和液體密度測量為例,總結(jié)不同物質(zhì)密度的測量方法。
[關(guān)鍵詞]固體密度;液體密度;[ρ=mV]
[中圖分類號]? ? G63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26-0050-03
密度測量是近幾年中考必考實驗之一,無論是固體密度的測量,還是液體密度的測量,實驗原理都是[ρ=mV]。本文以固體密度測量和液體密度測量為例,總結(jié)不同物質(zhì)密度的測量方法。
一、固體密度的測量
常規(guī)固體密度的測量相對簡單,具體需要先用天平測量質(zhì)量m,再利用量筒與水測量體積V,利用實驗原理[ρ=mV]測量密度。固體密度測量中體積V的測量是關(guān)鍵,也是極易造成誤差的地方,如果固體體積較大,不易放入量筒中;固體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無法全部浸沒水中測體積;固體(或顆粒狀)易吸水,且與水是相互溶解,等等,這樣的固體密度的測量需要轉(zhuǎn)變思維,換個思路思考問題,即可測量密度。
1.常規(guī)固體密度測量
常規(guī)固體密度測量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規(guī)則固體,可以利用刻度尺直接測量固體的長、寬、高,從而計算體積,密度表達式為[ρ=mabc];(2)不規(guī)則固體且[ρ物>ρ水],可以利用“排水法”測體積,密度表達式為[ρ=mV2-V1];若不規(guī)則固體較大,可利用“等效替代法”測量體積,即將固體輕輕放入裝滿水的燒杯中,溢出水的體積即為固體體積,密度表達式為[ρ=mm溢水?ρ水];(3)不規(guī)則固體,且[ρ物<ρ水],可以利用“針壓法”或“墜物法”測體積,如圖1所示,密度表達式為[ρ=mV2-V1]。以上幾類物質(zhì)密度測量準確。
【備注】(1)針壓法(常用工具有,量筒、水、大頭針)。用大頭針將漂浮物按入水中,記下量筒中水位的變化。(2)墜物法(常用工具有,量筒、水、細線、金屬塊)。把適量水倒入量筒,再用細線拴住金屬塊放入水中記為V1,然后把金屬塊和漂浮物拴在一起沉沒水中記為V2,則體積[V=V2-V]1。
[例1](2020·黔南州)小強同學在家中自主學習,他利用家庭實驗室的器材欲測一小石塊的密度,他可用的器材有:托盤天平(含砝碼)、燒杯、細線、水和小石塊。
(1)將托盤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將游碼移至標尺左端零刻線處,發(fā)現(xiàn)天平靜止時橫梁右端高,則應將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 ? ? ? ? ?(選填 “左”或“右”)調(diào)節(jié),使橫梁平衡;
(2)在燒杯中放入適量的水,用細線拴住小石塊,將小石塊浸沒水中,在水面到達的位置上作標記,用天平測出水和燒杯總質(zhì)量[m1];
(3)將小石塊從水中取出,用天平測出剩余水和燒杯的總質(zhì)量[m2];
(4)向燒杯中加水到標記處,再用天平測出此時水和燒杯的總質(zhì)量[m3];
(5)上述實驗過程可簡化為圖2,小石塊的質(zhì)量[m石=]? ? ? ? ? ? ? ? ? ;
(6)設水的密度為[ρ水],則小石塊體積的表達式:[V石=]? ? ? ? ? ? ? ? ?(用所測物理量的字母表示),小石塊密度的表達式:[ρ石=]? ? ? ? ? ? ? ?(用所測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7)如步驟(3)中取出小石塊時帶走了一些水,小強所測的小石塊質(zhì)量? ? ? ? ? ? ? ? (選填“大于”“小于”“等于”)小石塊的真實質(zhì)量。
解析:本題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測量小石塊密度的一種典型方法,抓住水減少的體積即為小石塊的體積的一種思想。
(1)天平調(diào)節(jié)的依據(jù)是“左高左調(diào)、右高右調(diào)”,天平靜止時橫梁右端高,此時將平衡螺母向右調(diào)節(jié)。
(5)根據(jù)題意,小石塊的質(zhì)量為[m石=m1-m2]。
(6)依據(jù)小石塊的體積即為所加水到標記處水的體積,則小石塊體積為[V石=V加水=m3-m2ρ水],小石塊的密度為[ρ石=m石V石=m1-m2m3-m2?ρ水]。
(7)誤差分析,如果考慮小石塊從水中取出時沾上少量的水,則燒杯中剩余水的總質(zhì)量[m2]變小,小石塊的質(zhì)量為[m石=m1-m2]將變大。
答案:(1) 右 (5)[m石=m1-m2] (6)[V石=m3-m2ρ水] [ρ石=m1-m2m3-m2?ρ水] (7)大于
2.特殊固體密度測量
特殊固體密度測量分為以下兩類:(1)固體體積較大,也可以采用“標記法”,實驗步驟如圖3所示,密度表達式為[ρ=mV2-V1]。實驗誤差分析:由于從燒杯中取出物體時表面會沾有水,使量筒中倒入燒杯的水變多,因此,密度測量值偏小。(2)易吸水(或顆粒狀)固體體積測量,可以讓這種易吸水固體與互不相溶的物質(zhì)充分混合,再利用“差值法”測量體積。如測量沙糖體積時可以與面粉充分混合;測量粉筆體積時在表面涂一層薄薄的不溶于水的物質(zhì)。比如油漆類的,測量海綿的體積時可以先讓其吸足水再測體積。[1]
[例2](2019·云南)在學習密度知識后,小王同學想利用密度知識測量老師所用粉筆的密度。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了如下探究:
(1)他把10支粉筆放到調(diào)好的托盤天平上,當天平再次平衡時,右盤的砝碼和標尺上游碼的位置如圖4甲,則每支粉筆的質(zhì)量為 ? ? g。
(2)小王在量筒中加入體積為[V1]的水,把一支粉筆放入量筒,發(fā)現(xiàn)粉筆在水面停留一瞬,冒出大量的氣泡后沉底。量筒中水面到達的刻度為[V2],若把([V2-V1])作為粉筆的體積來計算粉筆的密度,測得粉筆的密度會比真實值 ? ? ? ? ? ? ? (選填“大”或“小”),原因是 ? ? ? ? ? ? ? ? ? 。
(3)小王把一支同樣的粉筆用一層保鮮膜緊密包裹好放入水中(保鮮膜的體積忽略不計),發(fā)現(xiàn)粉筆漂浮在水面上,于是他用水、小金屬塊、量筒和細線測量粉筆的體積,如圖4乙。粉筆的密度為 ? ? ? ? ?g/cm3,粉筆越寫越短,粉筆變短后密度 ? ? ? ? ? ? ?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解析:本題是“易吸水”粉筆密度的測量,這里關(guān)鍵是如何準確測量出粉筆的體積,進而測量密度。
(1)10支粉筆的質(zhì)量為38.4 g,則一支粉筆的質(zhì)量為m=3.84 g。
(2)依據(jù)題意,將粉筆放入盛水的量筒中,由于粉筆在水中會發(fā)生反應,產(chǎn)生氣泡且易吸水后沉底,導致放入粉筆后量筒中增加水的體積變小,即粉筆體積會變小,根據(jù)密度測量原理[ρ=mV]可知,測量出的“易吸水”粉筆密度會變大。
(3)由于粉筆易吸水,為此,用一層保鮮膜緊密包裹好粉筆放入水中,再利用“墜物法”將粉筆浸沒水中,用“排水法”測出粉筆的體積為[V=6 cm3],則粉筆的密度為[ρ=mV=3.84 g6 cm3=0.64 g/cm3]。
答案:(1)3.84 (2)大 粉筆易吸水導致體積變小 (3)0.64 不變
二、液體密度測量
液體密度測量中液體的質(zhì)量測量是關(guān)鍵,也是極易產(chǎn)生誤差的地方。如圖5、圖6、圖7所示,圖5中的密度表達式為[ρ=m2-m1V],由于燒杯中液體在倒入量筒的過程中會有少量殘留,導致體積V偏小,密度ρ偏大;圖6中的密度表達式為[ρ=m2-m1V],由于量筒中液體在倒入燒杯過程中會有少量殘留,導致質(zhì)量m偏小,密度ρ偏小;圖7中的密度表達式為[ρ=m1-m2V](方法準確)[2]。
如果缺少量筒,可以采用“等體積法”測量,如圖8所示,液體質(zhì)量[m液=m3-m1],水的體積即為瓶的容積[V液=V水=m2-m1ρ水],液體密度表達式為[ρ液=m3-m1m2-m1?ρ水]。
備注:液體密度測量的正確步驟為:首先用天平測量液體和燒杯的總質(zhì)量[m1],然后將燒杯中的一部分液體倒入量筒中,讀出倒入量筒中液體的體積V,最后用天平測出燒杯和剩余液體的質(zhì)量[m2]。
[例3](2020·北京)下面是測量某種液體密度的主要方法及步驟:
(1)用調(diào)節(jié)好的天平測量燒杯和液體的總質(zhì)量,當天平再次平衡時,如圖9甲所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zhì)量為 ? ? ? ? ?g。
(2)將燒杯中的部分液體倒入量筒中,如圖9乙所示,量筒中液體的體積為 ? ?cm3。
(3)用天平測出燒杯和杯內(nèi)剩余液體的總質(zhì)量為74 g。
(4)計算出液體的密度為 g/cm3。
解析:本題是用天平、量筒測量液體的密度,解題的關(guān)鍵是對實驗順序的理解。
(1)天平讀數(shù),燒杯與液體的質(zhì)量為[m1=122 g]。
(2)將燒杯中部分液體倒入量筒中,倒入液體體積為[V=60 cm3]。
(4)液體密度為[ρ=m1-m2V=122 g-74 g60 cm3=0.8 g/cm3]。
答案(1)122 (2)60 (3)0.8
密度測量的方法遠不止這些,如利用浮力測密度、利用杠桿測密度等,無論是哪種密度測量方法,都需要根據(jù)測量原理[ρ=mV]進行分析與測量,這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 ?參? ?考? ?文? ?獻? ?]
[1]? 侯中柱.干燥易吸水的物質(zhì)密度怎么測量[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14(11):56-57.
[2]? 陳浩.初中物理“密度”三種不同教學思路的比較[J].物理教學,2012(9):37-39.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