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體記者 許然
提 到“天府之國”,繞不開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秦蜀郡守李冰與都江堰,是一對讓人炫目的組合,兩者相互成就,譜寫出一曲流芳絕唱。
兩千多年前,李冰率領民眾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將洪水長期肆虐的川西澤國,變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沃土。后世懷念李冰,不單因為他是一名水利專家,更因他是廉潔勤政的地方長官中的典范。
“倘若治水之人懶政惰政,都江堰水利工程早已河道廢弛,水利癱瘓,整個天府之國也將不復存在??梢哉f,都江堰的治水史也是一部勤政廉政史。很多都江堰的建設者、維護者、修繕者和拓展者都是勤廉文化的典范?!比涨?,成都作協(xié)副主席、都江堰文史研究專家王國平接受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采訪,回溯了歷朝歷代治理都江堰那些勤政廉政官員的故事。
興修水利,就是創(chuàng)建、修復、擴大、發(fā)展水利工程,以此來控制水、疏導水,避水之害,用水之利,化害為利——這就是“治水”。
沿著時間的經(jīng)脈梳理,自秦代以來,曾主持都江堰政事的人燦若繁星:李冰、文翁、諸葛亮、劉易從、韓億……“由于人物與遺存密不可分,構(gòu)建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終形態(tài),組合成一幅清氣逼人的歷史文化長卷?!蓖鯂秸f。
何為勤?古人說:“黽勉從公,夙夜匪懈,謂之勤?!痹诶畋砩?,勤,體現(xiàn)在勤政務、矜老疾、話艱困。公元前272年,年輕將領李冰奉秦昭王之命趕到蜀郡,就任郡守。作為蜀中第一高官,李冰沒有絲毫官架子,而是輕車簡行赴命任職。一到任,他就拒絕了近百臺“接風宴”,關注底層民眾的疾苦,開始巡察民生,查勘水患。他與隨員一道風餐露宿,行約千里,記錄下歷年水情,又大量查閱了此前官員的治水史料,最后選定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動工堰址。
如果說“勤于政事”是從政者的職責所在,那么“廉儉”則是李冰的生活方式。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設的8年里,李冰住茅草工棚,睡木板床,吃大鍋伙食,與成千上萬軍民同甘共苦,構(gòu)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初形態(tài)。
此后,李冰的后繼者,文翁、諸葛亮等人不斷拓展渠系,延伸水脈,在治水中將勤廉精神傳承下去。
西漢文帝時期,文翁來到蜀地,一改當時蜀地文化教育落后的情況,興辦學校,選拔人才進京學習。文翁還積極投身于民生建設,據(jù)《都江堰水利述要》記載:文翁在任職期間,帶領民眾“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頃”,是第一個擴大都江堰灌區(qū)的官員。
如今,成都民間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據(jù)說當時有一富紳,聽聞文翁要興修水利,便想從中牟利。這名富翁帶著大筆銀錢求文翁包攬工程,文翁將計就計,賜富紳美差,以集治水之資。眼看計策將成,朝廷下令:“治水錢款有限,若官吏有貪賄之舉,就地立斬不赦?!备患澆桓以齑危笠蚪?jīng)辦差務有誤,不但分毫無獲,還不得不再拿銀兩充填,總算逃過一劫。
王國平認為,“勤廉,在文翁身上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對治水的不懈,而在諸葛亮身上,則多了一層制度規(guī)范的意味”。
劉備入蜀之后,諸葛亮意識到都江堰是農(nóng)業(yè)之根本、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支柱,于是,他專門設置了堰官,并征集兵丁一千二百人常年駐守,對其進行日常的管理和維護。此外,諸葛亮大量興建各類灌溉設施筑堤以防水患。據(jù)民國《成都志》載:“九里堤在縣西北,堤長九里,故老相傳,諸葛亮所筑,以捍水勢。”
在社會動蕩的特殊時代,諸葛亮以敏銳的眼光看到了人民的安定對社會秩序和統(tǒng)治秩序的重要意義,因此,他十分關注民生,積極主張實行惠民措施。此后各朝,都江堰所在地的縣令均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管。宋朝時進一步制定和完善了都江堰歲修制度,并施行至今。
“看一個官員是否清廉愛民,只要去看他轄區(qū)內(nèi)的水利狀況就一目了然。水清則清,水濁則濁,這也是岷江兩岸的老百姓流傳千年,最直接有效辨別官員貪廉的方法?!蓖鯂浇榻B。
都江堰與任何水利工程一樣,并非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累年頻發(fā)的岷江洪水,沖毀渠首工程,渠道各段也容易發(fā)生潰決或淤塞,從而釀成灌區(qū)的水旱災害。所以,都江堰不但需要年年“歲修”,而且在一定時期,必須進行“大修”或“修復”。盡管凡興修水利,主辦者都要付出身心“勞瘁”的代價,李冰父子、文翁之后,歷代總有志士仁人勇于擔當、甘于獻身。
唐貞觀元年(627年),被提拔為侍中的高儉轉(zhuǎn)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到任后高儉發(fā)現(xiàn),由于都江堰舊有渠道廢弛,導致人們生活生產(chǎn)用水的不便。當時居于水側(cè)的普通人家因水而興,這讓許多有權(quán)有勢之人眼紅不已。為爭奪水利,雙方糾紛不斷,遂激起當?shù)孛癖姷膽嵟?/p>
于是,主張正義的高儉親自扛起了長鍤和鋤頭,與軍民一同來到都江堰,整治渠道,使之恢復功能,在故渠之外擴展出許多支渠。為從根本上解決水利之爭,高儉還特地制定了用水方案,使都江堰之水得以充分利用。此外,高儉還在都江堰的東面修筑了百丈堰,引岷江水灌溉彭州和益州的農(nóng)田,蜀中大獲其利。
武則天時期,來到彭州擔任長史的劉易從了解到彭州、唐昌等地常常干旱,百姓收成欠佳,于是打算修建渠道引水。在他的督促下,當?shù)卦诙冀吒汕殃柡拥淖蟀堕_引水口,將水灌溉至彭州南部農(nóng)田,即后來官渠堰(今人民渠)的前身。灌渠開始向成都的西北面延伸和拓展,滋潤干旱之地。
然而劉易從的勤政與正直卻引起了一些貪官污吏的嫉恨。唐永昌元年(689年),因被徐敬真誣告與“徐敬業(yè)叛亂”有關聯(lián),劉易從被當權(quán)者下令在彭州處斬。行刑時,蜀中百姓哀其無辜。據(jù)史料記載,有超過十萬之數(shù)的百姓趕赴刑場送別劉易從。
后來的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高駢在成都建筑周長25里的羅城時,改造府河,使之流經(jīng)城北、繞城東至合江亭,與南河相匯,形成“二江抱城”的形勝,城區(qū)的防洪、排澇、航運、供水和景觀更臻完善,而社會經(jīng)濟愈益繁榮,以至從此在全國獲得了“揚一益二”的美譽——揚州、益州比肩繁華。
國興,基礎設施興;國敗,基礎設施敗。都江堰見證了歷史的榮辱興亡。唐末因戰(zhàn)亂年久失修,唐初益州長史章仇兼瓊創(chuàng)建的通濟堰,逐漸淤廢,大片農(nóng)田失水灌溉而荒歉,萬民叫苦連天。前蜀王建稱帝后(907 年左右),任張琳為眉州刺史。張琳關心民瘼,下決心主持大規(guī)模的廢堰修復擴建工程,竣工后,通濟堰溉田從最初的1600 頃擴大到1.5 萬頃,大得人心。百姓歡天喜地,傳唱歌謠:“前有章仇后張公,疏決水利秔稻豐?!边@樣的民謠,是民眾對于廉能官員的銘記與感恩。
到宋仁宗年間,韓億出任益州知事,遭遇了百年不遇之大旱。他當時下令官府拿出比往年多幾倍的官糧,補給百姓,并組織官民疏通都江堰九升江口,拓展渠系。
對于都江堰的維護,不少官員都曾有過采石砌堤的設想,但未能實現(xiàn)。到了元代,李秉彝將這一構(gòu)想變成了現(xiàn)實。
在陜西任按察副使期間,李秉彝巡視都江堰,考察水利。得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遇洪水常被沖壞,需要征調(diào)民夫修筑,既勞民又傷財?shù)那闆r后,他主張以石筑堰,3 個月建成。此后,來自岷江的洪水皆從飛沙堰上溢流,既不會造成阻塞,也不會沖毀工程,還能在旱季節(jié)水以灌溉農(nóng)田,使都江堰水利工程發(fā)揮了長遠效益。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北M管凡興修水利,主辦者都要付出身心“勞瘁”的代價,但歷代總有仁人志士甘于獻身。正因為有其接力奮斗,都江堰才能歷經(jīng)無數(shù)洪水沖擊的考驗,灌溉面積逐漸從漢代的70萬畝擴大到如今的1500多萬畝。
“勤廉精神,在歷代官員的治水經(jīng)驗中得以堅守與弘揚?!痹谕鯂娇磥恚乔诹枷朐诙冀咧嗡械纳幌?,才構(gòu)筑起了都江堰治政文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