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化自信視域下的孔學基本特征

    2021-01-15 00:47彭祝斌肖雨璇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6期
    關鍵詞:文化自信

    彭祝斌 肖雨璇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表達了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推崇。作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東方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的孔學,其基本原則和特征在當下亦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特別是由于在孔子解答治理原則、治理途徑和治理主體等政治學的基本問題時,或是提出了“德政”等新的道德概念,或是對“孝悌”“君子”等原有的道德范疇進行新的闡釋,因而不僅對現(xiàn)實政治生活的需要作出了積極回應而且使自己在治道、學問及人格等方面亦取得了豐碩成果

    [關鍵詞]文化自信;孔學;為政以德

    [中圖分類號]B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763(2021)06-0148-~06

    中央在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綱領性文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決定》中指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和普及弘揚并重,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fā),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边@是從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設戰(zhàn)略的新高度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具有的意義和所處地位的深刻闡述。

    有鑒于此,在對孔學的系統(tǒng)研究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盡管當今社會在各方面都已大異于往昔,然而孔學倡導的“為政以德”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國方略。因此,今人便有必要對此及與之相關的問題繼續(xù)展開探討,以弄清楚它為什么會這樣做、是怎樣做的成效如何等,這也是繼承與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學術上的一種推進。

    一認知·意志·情感

    在古代中國的春秋時期,存在著一個饒有興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對于那些在今人看來屬于政治學領域的問題,不同的學派采用的是不同的解答方法,而這也就是司馬談所謂“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在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鑒于這種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了“道術將為天下裂”的趨勢,歷代學者便都進行了探討,特別是對孔學的“側重于道德”更是給出了多種解釋。如,有的學者認為,這完全是存在決定意識的緣故,因為“少也賤”的孔子對其所屬的沒落氏族貴族一直懷有使其重獲昔時地位的強烈愿望,而恰恰被他寄以希望的周禮是一種道德體系2;而有的學者則認為,這很大程度上與孔子所處環(huán)境、所受教育相關,因為在姫姓“宗邦”、諸侯“望國”的魯國成長起來的他,肯定會對“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周代政治制度有著深刻的體悟,由是格外推崇。

    應該承認,在對孔學如何用倫理學的方式解答政治學的問題的解釋上,上述諸說都有其道理,但需看到的是,它們又都存在著待補充之處。因為人們只要深入探析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孔子之所以會以倫理學的方式解答政治學的問題,還有著其他方面的原因,而且這一點亦曾為他本人所述及。

    (一)對道德功用的獨特理解

    如以討論的問題為何作為標準,孔子無疑應被歸于倫理學家的行列,因為他談論得最多的是“仁”“禮”“君子”“小人”之類的話題,恰恰“仁”“禮”也好“君子”“小人”也好,都無一不是道德范疇。然而,對孔子,人們又不能簡單地將其歸于一般的倫理學家,其原因就在于他堅持認為道德固然是完善個體的行為規(guī)范,但更是治理國家、調控社會的工具和手段,離開了這一點,很難說能達到對其實質的領悟和把握。

    比如,在談及“禮”的時候,孔子就非常明確地指出:“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這表明,對他來說,禮這一道德體系的主要功用是服務于政治的,因為用它治理國家不會有什么問題;反之,如果不將它用于國家的治理,則這種道德體系可以說完全沒有必要存在。又比如,在談及“善人”的時候,孔子非??隙ǖ刂赋觯缒苁怪盀榘畎倌?,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這表明,在他看來,“善人”這一道德人格的最大價值,乃是在于凡屬此類的社會成員能夠消除暴行、取消死刑;他之所以認為世間對“善人”的稱贊很有道理,很大程度上在于后者能使政治臻于清明。

    再比如,在談及“恥”的時候,孔子毫不猶豫地指出,對其雖可以做多方面的理解,但最具說服力的還是“邦有道,谷;邦無道,谷”。這說明,在他的思想中,恥辱這種道德意識是與政治緊密相關的,如果不知道將公共事務弄得一片混亂卻還要領取俸祿是最大的恥辱,則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么令人感到羞愧的事情了。

    總之,在孔子的眼中,道德的功用盡管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能施于政治。如果這種社會規(guī)范于治國平天下無作用或雖有卻不甚重要,人們便沒有必要反復談論。也正是如此,當有人對聚眾講學、大談為政之道的孔子說你為什么不從事政治的時候,他的回答是:“書云:孝乎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

    (二)對道德活動的格外專注

    孔子以倫理學的方式解答政治學的問題,固然很大程度上出于他對于道德功用的獨特理解,但這與他對這種功用的期待及因此持有的態(tài)度亦有相當?shù)年P系。盡管孔子一生參與和喜好的活動很多,對其中不少,如與聞政治、獲取新知、交結益友乃至品享美食等都頗感興趣,以至有不少軼聞和體會傳世,如:“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子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等,但人們只要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他最認可因而最堅持的還是那些與道德相關的活動。在他看來,道德教化是最能實現(xiàn)其人生目標的手段,再加上其他各種因素的作用,如母親有意識的教育、生長環(huán)境的影響等,孔子對作為彼時道德載體的禮儀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其表現(xiàn)可謂專注至極。史載,他“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及長,對周禮更是欽羨敬服,以至“入太廟,每事問”。正是由于孔子長期浸淫在濃郁的教氛圍中,因此,他對于道德及其適用很早就確立了“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志向,并將是否依禮而行作為判斷自己及他人的行為是否妥當?shù)臉藴?。對此,人們只要聽聽他“志于道、?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自我表白,看看他游說諸國途中雖被桓困于宋,卻不懼其威脅,仍與弟子習禮于大樹之下的行狀,就可見他對道德是何等的看重。

    實際上,也正是因為孔子自始至終對以周禮為表現(xiàn)的道德規(guī)范不僅有著不同于一般人的認識,而且對實行這種規(guī)范的活動有著他人難以理喻的傾心,故而對道德與政治的關系的認識和態(tài)度便格外與眾不同。他不僅在人們譏諷自己的行為時發(fā)出“三軍可以奪其帥,匹夫不可以奪其志”的誓言,而且畢其一生,始終將道德教化作為匡救時弊的主要手段。

    (三)對由跋履道德所獲快樂的深刻體驗

    對一般人來說,理解加上認可,足可以作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秉持某種姿態(tài)、倡導某種行為的依據(jù),但若以此解釋孔子為何會以倫理學的方式解答政治學的問題,卻仍不完全。因為他之所以這樣做,除了對后者的功用有著不同一般人的認識,以及非常看好與之相關的活動外,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經由對道德的踐履獲得了極大的精神愉悅,以至感到從道德的視角看待政治事務是一件令人非常高興、欲罷不能的事情。

    比如,在談及禮樂給自己的感受時,孔子就毫不掩飾地說,“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圖為樂至于斯也”,而這無疑是告訴世人,由于禮制的音樂是那樣美妙,竟達到了與之比較再令人愜意不過的生理快感都幾乎等于無的地步,因此,必然會使他非常欣然地去從事它所表征的事業(yè)。

    又比如,在談及道德激勵于自己的作用之時,孔子非常愜意地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边@表明,對他來說,最快樂因而最值得做的事情是追求正義;如果不能以此實現(xiàn)對物質生活欲求的超越,即便既富且貴,亦無有任何意義可言。再比如,在談及自己的為人之時,孔子更是不無自得地說:“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痹谒抢铮Y的學習是如此決樂,無怪乎他對道德要推崇不已、不斷踐行了??傊?,由于在與道德打交道的過程中,孔子深切地體驗到了一種發(fā)自心底的快樂,由此品嘗到了作為一個有所追求的人的幸福,因而才那么看好這一社會規(guī)范,乃至在諸子百家棄之如敝履的時候,而一反他們的作為,一力倡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這段話,人們再熟悉不過了。在孔子,固是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應對社會事務的原因的一般辨析,亦是對自己以倫理學的方式解答政治學問題的行狀的一個專門說明。本也是,既知道道德有其政治功用,又執(zhí)著于與之相關的活動,尤其是在探討和踐行這一社會規(guī)范的過程中能獲得巨大的精神愉悅而這些按今天的說法,就是在認知、意志、情感三種心理需求方面都得到了實現(xiàn)和滿足一那么,又怎能設想孔子不會在諸多人士求其道、陳世事和指點迷津時“以詩書禮樂教”呢?又怎能要求他在天下大亂的時候不倡行“克己復禮”呢?

    二原則·方法·主體

    對于意欲完全了解孔學基本特征的人來說,知悉它為何會以倫理學的方式解答政治學的問題固然不可或缺,卻并非事情的全部。除此之外,還有另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弄清楚它究竟是怎樣做的。而一且開展起這方面的探究,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孔學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是非常高明的,因為它不僅解答的都是彼時政治生活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而且提出了不少極其重要的道德范疇,以此使倫理學亦得到了很大發(fā)展。

    (一)以“德政”解答政治治理原則問題

    但凡對政治學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一學問所要討論的問題主要是三個:政治的合理性、政治治理原則和政治制度安排。這當中,政治治理原則又尤為關鍵。其原因,除了從學理上看,它上承政治合理性,下啟政治制度安排,以此使政治學得以構成個完整的三環(huán)節(jié)邏輯結構。而且從現(xiàn)實情況看,它方面對政治的合理性給予了說明,另一方面又為政治制度的安排提供了依據(jù),以此使政治學的研究得以能全方位地進行。毋庸諱言,由于不是專業(yè)的政治學家,對這些道理,生活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是不曾完整論述的。但由于實際的需要,再加上他對于政治有著獨特的認識,因此,面對紛亂的時局和復雜的問題,他還是一下子就抓住了治理原則這關鍵之處,并經由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提出了“德政”這一構想。

    在孔子看來,值此天下大亂之際,時人提出的各種治國方略雖皆有其原因和效用,但最能解決問題的當還是“為政以德”,比較其他方略,其地位“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什么這樣說呢?這是因為不僅從歷史上看,大凡清明的政治,如夏商周三代之“直道”無一不是實行德政的結果,而且從現(xiàn)實情況看,無論是刑罰還是政令,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散久矣”“民惡其上”之類的問題。既然事實一再證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即德政在教化百姓、綏撫四方上面比倡行刑政的法治及其他治國方略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那么,凡治國者就得“為國以禮”,將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手段,通過人們的自覺恪守禮制來達到天下大治,而不能或是像道家那樣無視現(xiàn)實,“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奔利”,搞什么“小國寡民”政策,或是像法家那樣,片面認為“民固服于勢”,的專一恃力不恃德。

    (二)以“孝悌”解答政治治理方法問題

    “德政”的提出,使孔學在政治治理原則的問題上表現(xiàn)出了與其他學派不同的根本區(qū)別。但在孔子看來,僅此是不夠的,因為它還只是一種觀念、一種抽象的原則,真欲使之成為現(xiàn)實,還得知道如何實施。因此,緊跟著他又對德政賴以實現(xiàn)的途徑和方法進行了探索。而探索的結果,就是對“孝悌”不同般的強調。孔子認為,實行德政的途徑和方法固然很多,但最起作用的還是“行孝悌”。因為這種行為的實質乃是“無違”;而只有“無違”,方能使人們恪守本分,不致在家忤逆父兄、于國冒犯君主。當然,對于“孝悌”,孔子的論述并不這樣簡單。為使人們能更好地認可和踐行這一在他看來唯此才能讓德政實現(xiàn)的途徑和方法,他還對它進行了詳細論述。撮其要者,則有:其一,孝悌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人們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則肯定無以立身、無從行事。其二,孝悌是約束人的不良行為的極其有效的手段,因為實踐證明:“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亂者,鮮矣。不好犯上作亂者,未之有也?!逼洌┦鞘固煜聰[脫紛亂、歸于太平的利器,因為當此“家國同構”(即家族組織與國家機構關系極其密切甚至一體化)的時代,惟孝悌方能使人“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

    總之,在孔子的心目中,孝悌是一切德行的起點,是為人處事的根本;既然治理國家要靠德政,那么,首先就得抓住其根本。舍孝悌而用其他治國之道,即便有所得,亦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

    (三)以“君子”解答政治治理主體問題

    由于“德政”是不同于“法治”的一種政治治理方式,即它主要不是像法治那樣依靠剛性的制度對人們進行制約,而是相反,特別倚重治者和被治者個人的品行,因此,在對“德政”的途徑和方法進行了詳盡論述后,孔子又對其行為主體進行了探討。在孔子看來,盡管由于時局的變化,在如何實行“德政”的問題上人們會遇到很多困難(如難以遇到于政治的清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的“圣人”,難以使自己保持高尚而又恒定的人格而不致成為“小人”,等等),但只要他們以“君子”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還是有望成功的。因為“君子”雖非“圣人”(甚至與“仁人”“賢人”都有差距),卻也是有著多種美德從而優(yōu)于“小人”的人,至于這些美德則是從政的人不可或缺的。那么,孔子又是怎樣闡述“君子”這一在他看來系最理想的人格,以至不少人談及其學問時認為“德政”之說和“君子”之論是其核心的呢?披閱最能體現(xiàn)其思想的《論語》ー書,不難發(fā)現(xiàn),除了人們早已熟知的種種說法,如君子是德行高潔的人、是具有不同于般人的行為舉止的人等,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對他們的政治素質及其效用的激賞和贊嘆。比如,孔子論述了君子的政治素質,認為“上達”“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是其主要構成;人們若要知道什么是君子,只要看看他們究竟是“懷德”“懷刑”還是“懷士”“懷惠”就行。又比如,孔子指出了君子的政治素質的效用,那就是對國事的承擔,即“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因此,他認為,所謂政治就是君子以天下為己任,使國家得到善治;至于說到怎樣才能使國家得到善治,則是他們在施政時能以身作則、使上下人等皆有所準,誠所謂:“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總之,在孔子看來,君子既是美好品質的象征,更是德政實行的主要條件。他們最值得稱道的地方,是“即使陷于困厄的境地,依然能一以貫之保持道德的操守,而不是像小人那樣無所不為[7]窮斯濫矣”。如果沒有這樣一批人,則世人期待的“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致天下歸仁,是無從談起的關于孔子是怎樣以倫理學的方式來解答政治學問題的,還可舉出若干。但無論它們是什么,都無不證明他的解答是多方位的、縝密的。這種解答不僅是對現(xiàn)實政治需要的一種積極回應,而且促進了中國古代倫理學的發(fā)展。試想,如果沒有對政治問題的倫理學解答,能有德政、孝悌、君子等諸多相互間有著內在關聯(lián)的道德范疇的提出嗎?而沒有它們的提出,孔學能以今人看到的模樣呈現(xiàn)在世界的面前嗎?

    三治道·學問·榜樣

    從前述情況看,孔子以倫理學的方式解讀政治學的問題,確乎如司馬談所說,是“務為治”也。但他或許沒有想到,盡管這種行為服從的確乎是其參政的意愿,而且為古代中國的政治提供了一種迥異于他人的言說方式,卻收獲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成果。正是這一點,使得后人如欲達到對孔學的基本特征的完整把握,就得對其在政治上的所得,連同其他成果,作一個盡可能全面的評價。(一)極具效能的治道

    說孔子提出了一種頗具效能的治道是其以倫理學的方式解答政治學問題的一個重大成果,應當是不會招致不同的意見的。這不僅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德治”確乎由此治學方式而來,更因為在選取何種治道的問題上,盡管漢以后的歷代王朝呈現(xiàn)出的幾乎都是儒表法里這樣的情況,以致古代學者認為“唯王霸二盛之義,以定古今之理”,但在任何一位最高統(tǒng)治者那里,都決不會因社稷的穩(wěn)固確乎極大地得力于“法治”而對它不加任何掩飾地強調,相反是始終高揚“德治”的大旗,誠所謂“王道蕩蕩”是也。也許有人認為,這樣說不過是對學界于“德治”的既有看法的一個重復,但他們只要深入觀察一下,就能發(fā)現(xiàn),孔學在治道問題上有著其他一些雖不曾為人們言及但卻確實存在的建樹,而無論其作用在今人看來是積極還是消極。比如,在二千多年中,“德治”除了是作用和影響極大的治道外,還是其他治道得以存在的重要條件。至少,沒有它作為一個基本的參照系,其他治道,如“無為而治”便很難顯現(xiàn)出自己的價值,并得到人們一定程度的認可和奉行。即便有些治道,如墨家倡行的“尚同”“尚賢”的消失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既無補于德治又不能托庇于以孔學為溢觴的儒學,無論如何是非常重要的一條。

    又比如,盡管同“法治”“無為而治”一樣,“德治”是“相應治權而言”,但由于它實施的時間太久且又極具成效,弄到最后竟使人們誤以為它就是政治的全部,而差不多忘記了“相應政權而言”的“政道”,致使相關研究在中國一直沒能發(fā)展起來。

    總之,孔子經由以倫理學的方式解答政治學問題這一行為雖然收獲了不少成果,但最突出的還是提出了一種適合古代中國國情,尤其是統(tǒng)治者胃口的治道。而且唯其如此,方證實了自己的學問在政治上的巨大效用。對此,人們完全可以這樣說:孔子雖然于政治實務上乏善可陳,但其提出的政治目標卻經由后來的統(tǒng)治者對“德政”的推行而極大地得到了實現(xiàn);他雖然不能被歸于政治家的行列,但在治國方略上的建樹卻超過了古代中國任何一位實際的當政者。

    (ニ)極有特點的學問

    孔子在治學的問題上是很謙虛的,認為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由于他要對世人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和道德觀念,便免不了要與眾弟子就相關問題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式的探討;再加上他對古今世道及學問有著超出一般的識見,因此,還是取得了極大的成果,以至后人很大程度基于這一點,將他奉為“大成至圣先師”。那么,經由對政治學問題的倫理學解答,孔學在學問上究竟取得了什么樣的成就呢?毫無疑問,對“仁”的辨析及由此建構起來的宏大思想體系是他在這方面最大的收獲。毋庸諱言,“仁”早在孔子開始其學術活動之前便已出現(xiàn),只是到了孔子手中,這一概念方成為一門學問的名謂?;谶@一概念的內涵是“愛人”,而這一點對于那些敢于犯上的“亂臣賊子”所意味的是一種約束,因此,孔子不僅以“克己復禮”的解釋維護了它的日義,而且給它灌注了不少新意。

    在孔子看來,“仁”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既是對古代氏族內部上下左右、尊卑長幼之間講求秩序、團結、互助、協(xié)調的客觀現(xiàn)實一這點按今人(如李澤厚)的說法就是“原始的人道主義”一的一個歸納,亦是對經由君子行為舉止體現(xiàn)出的理想人格的一個概括,至于人生最高的境界,亦可以經由它得到揭示;而恰恰無論是人道主義觀念的有無、理想人格的追求與否還是人生境界的高低,對于每一位社會成員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會影響他們的價值取向和實際作為。

    因此,從形成“為政以德”的思想、提出“德”的人格化表現(xiàn)是“君子”的那一天起,孔子便將“仁”作為人生的旨歸,并指出“忠”“想”是實現(xiàn)它的根本途徑。也正因如此,一種全新的學問便被建構起來,并自茲開始,一直影響著華夏子民。毫無疑問,比較古今中外的其他各種學問,仁學是極具特點的,因為它要解決的是政治問題,可使用的基本范疇卻屬于倫理學;它不但明確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堅持其提出的行為準則,而且對這些準則的合理性給出了哲學、心理學方面的解釋,等等。因此,說它是一門內容豐富交又多個學科而成的學問,是完全能成立的。當然,孔學的內容非“仁學”二字所能概括,但人們面對《論語》就“仁”字高達二百多次的論述,不能不承認,“仁學”無論如何都是孔學的主體。沒有它,不單是孔子之后中華學術史上的很多問題無從解釋,就是其以倫理學的方式解答政治學的問題這一做法的結果,亦無法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

    (三)極其實在的榜樣

    將道德作為解決政治問題的工具和手段,本是孔子就現(xiàn)實需要的一種有別于各家各派的應對,但由于其倡行的“德政”的實現(xiàn)非有人身體力行不可,而恰恰他本人對于道德的態(tài)度從來就非常虔誠而又熱烈。因此,在道德生活上的以身作則便成為孔子身上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和一個極其動人的所在,而一個“仁知統(tǒng)一”的榜樣也就因此矗立在了無數(shù)學人的眼前。但凡熟悉孔子生平的人都知道,他不僅對弟子有著很高的要求,并因此“學而不厭,海人不倦”,而且對自己的行為舉止亦非常在意,故不斷自我砥礪,以期“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探尋孔子的人生,人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生動鮮明的形象:他一直有著遠大的追求和恢弘的抱負,始終以天下歸仁為己任;他高度關心國是,密切關注民生,合理處置大小事務;他重修養(yǎng)、崇實踐,好學善學、不為小道,與人相處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泰而不驕、矜而不爭;他意志堅定、胸懷坦蕩,雖不尚勇但卻不懼任何困難和坎坷;他推崇忠恕、行為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從不欺世盜名,一貫堅持慎獨,“每日三省吾身”;他以身作則,凡要求弟子做到的,如“喻于義”而不“喻于利”“求諸己”“文質彬彬”,等等,都率先做到。

    總之,在如何踐行道德的問題上,孔子不僅設定了君子這樣一個既可望又可及的目標,而且身體力行,以此既為這一人格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做了一個極其有力的實證,又為自己的弟子及世人樹立了個可資效法的人生榜樣。這就是孔子在以倫理學解答政治學的問題的過程中所具獲的又一個豐碩成果。它不僅相對于其在治道、學問上的收獲毫不遜色,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更具分量。因為是它向世人表明,什么才是孔學真正追求、提倡的東西,什么才是孔子最能打動人心靈的地方。孔子生前非常仰慕大禹、周公,認為他們是“無間然矣”的圣人,殊不知他自己亦因為對道德之政治功用的有力言說和努力踐行而感動了他的學生和其他人,因他們的欽敬、尊崇,尤其是歷代統(tǒng)治者的頂禮膜拜而最終躋身其列。對此,人們完全可以說,即便孔子的治道和學問因為時過境遷而不再具有原來的功用,即便他的行狀有可質疑之處,但其人格的力量卻是不能否認的,不然,他決不會被后世以極高的規(guī)格載于中華史冊之中。

    孔學經由對政治學問題的倫理學言說究竟具體收獲了哪些成果,人們還可舉出若干,如由孔子肇始,而后為孟子、朱熹等不斷演繹、發(fā)展的“心性之說”,等等。但不管人們還能舉陳些什么,有一點是無可否認的,那就是孔學所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們不僅見證、反映了古代中國歷史變演中的一個關鍵時代,而且“為漢民族的文化一心理結構奠下了始基”。

    正是由于如孔學這般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孕育和深藏諸多可供今人研究和探索的文化寶藏,故才吸引人們總是繞不開這一學問,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對它進行探析,亦是打破中國文化選擇和文化追求的迷茫和困惑,還原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魅力,充分肯定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重塑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參考文獻]

    [1]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2]馬融.古文尚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1.

    [3]老子.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周少來,人性、政治與制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陳衛(wèi)平.孔子君子論理論內涵的兩重性[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11-18

    [6]牟宗三.政道與治道[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7]錢熙神,錢培讓,錢培杰,等.桓子新論卷十三Collections[M].Kyushu University Library,1967

    [8]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1(詩·衛(wèi)風·淇奧)[M].北京:中華書局,1991

    [9]馮契者,陳衛(wèi)平.中國哲學通史簡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

    [10]趙曉霞.文化記憶視角下青少年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路徑與策略[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12-18

    [1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12]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J].紅旗文稿,2010(15):4-8

    猜你喜歡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自信”三喻
    為何要堅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強國建設
    文化自信,登高望遠
    網絡文學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體時代如何踐行基層群眾文化自信
    淺析習近平“文化自信”的四個維度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新安县| 潢川县| 平远县| 东丽区| 区。| 绥德县| 定襄县| 新兴县| SHOW| 万年县| 垦利县| 吴桥县| 井冈山市| 多伦县| 郯城县| 广元市| 永仁县| 克山县| 石门县| 阳新县| 海阳市| 德保县| 利津县| 宣武区| 铜陵市| 通山县| 湖口县| 安福县| 阳西县| 湖州市| 丹江口市| 锡林郭勒盟| 蕉岭县| 葫芦岛市| 准格尔旗| 额尔古纳市| 永济市| 周至县| 岑巩县| 醴陵市| 鄂伦春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