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舉 曾雄輝 江西財經(jīng)大學人文學院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中心在2020 上半年發(fā)布了《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在報告中明確提到2020 年3 月為止,中國使用手機的人數(shù)達到了9 億左右。其中,青少年人數(shù)在我國網(wǎng)民中占比最多,達到了26.9%,且人均每日手機使用時長正在逐年增加。Li X&Hao C(2019)也談到根據(jù)數(shù)據(jù)估計來看,世界范圍內青少年手機依賴報告率約為15%~40%,且比例仍在快速增長。李瓊、黃歡、王熒等(2021)談到,我們社會已經(jīng)進入大數(shù)據(jù)時代、網(wǎng)絡時代,作為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智能手機對人們影響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智能手機在我們青少年中發(fā)揮著有利有弊的作用,一方面智能手機為我們生活提供了便利,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青少年過度地沉迷于手機會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本文基于認知行為理論視角,為他們樹立正確理念,從而使動青少年認真學習和樹立積極正向的價值觀。
王思佳(2011)從認知行為理論的構成出發(fā),認為認知行為理論通過改變人們的錯誤理念來糾正人們的錯誤認知,他將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她也提到了認知理論所存在的弊端,從而將其有機融合在一起來彌補認知行為理論的不足。王思斌(2012)在其社會工作一書中談到,認知行為理論是在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的不斷融合中發(fā)展而來,他將兩者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解決服務對象的問題,并認為只用從兩個方面同時出發(fā)才能夠更好地解決服務對象的問題。許若蘭(2006)認為我們所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中,都是不斷地學習過程中習得的,都是處在認知不斷改變的過程之中,人的認知和所表現(xiàn)的行為又是息息相關的,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當人們對事情產生非理性的認知時,人們會對事情產生不正常的情緒,從而我們會采取錯誤的方法行動。
青少年由于他們處在年齡的特殊階段,會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第一,由于青少年缺乏自控力,他們不知道如何控制好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一旦玩起手機來,就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上面,長時間的玩手機就會導致作息規(guī)律的混亂,從而會造成他們身體上的不適,表現(xiàn)為無精打采沒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頭疼和視力下降等,甚至導致疾病問題的出現(xiàn)。同時由于自己的作息不規(guī)律造成自己心情煩躁,焦慮等心理問題。第二,目前互聯(lián)網(wǎng)的相關法律還處在完善階段,無論在手機上還是在電腦上都會出現(xiàn)信息監(jiān)管的漏洞。當青少年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手機上時,他們有可能會受到網(wǎng)絡上錯誤價值觀的影響,他們會做出錯誤的行為。如網(wǎng)絡平臺上現(xiàn)在很受青少年歡迎的“網(wǎng)紅主播”,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他們有可能散播著非主流和不健康的言論和行為,這就會影響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良好的健康成長。
因為青少年處在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時期,他們在長時間玩手機的過程中,會感到身體上和心理上的疲憊感,從而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降低,這有可能造成他們對學習的排斥。另外,如果青少年長時間沉溺于網(wǎng)絡,他們很容易會受到網(wǎng)上不良價值觀的影響。在現(xiàn)代,不勞而獲、貪圖享受、躺平現(xiàn)象和佛系思想充斥著社會,這就會誤導青少年的價值追求。比如現(xiàn)在影響著大部分青少年的手機網(wǎng)絡游戲,青少年沉溺于網(wǎng)絡,他們癡迷于像網(wǎng)絡主播這樣的播主一樣被人們所贊賞,甚至為了自己喜歡的主播進行打賞,讓青少年感覺到只要動嘴皮子就有錢可賺的錯誤價值傾向,會錯誤的引導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容易使青少年走上不勞而獲的道路。
當青少年熱衷于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上網(wǎng)時,他們與朋友之間的交往變得減少,盡管通過手機青少年也能獲得娛樂和溝通的需要,青少年也可以在網(wǎng)絡上保持一定的聯(lián)系,但是這種交流是一種虛擬的,減少了人們之間面對面的交流,畢竟現(xiàn)實的面對面的交流和手機上的虛擬交流是不一樣的。而在網(wǎng)絡中這種效果就會大大地降低,無法達到面對面交流的效果。青少年在手機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就會對身邊的同學、朋友、老師和家人等的關注度不夠,對他們產生冷漠感,甚至會對周圍的人群產生抵觸感,從而對生活失去興趣,這些青少年就會表現(xiàn)出很少去主動地融入社會,長此以往的這種狀況會導致他們產生自卑、焦慮和抵觸等心理問題,這就會不利于在社會交往方面的發(fā)展。
不合理的認知會造成青少年的不當行為,他們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都處在成長階段,如果他們有著正確的認知,他們就會塑造出正確的意識,然而在不合理的認知條件下,他們很容易產生不合理的認知,進而做出錯誤的行動。現(xiàn)在手機普及的狀況下,手機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青少年方面,正是基于他們大多數(shù)人都有手機的狀況下,他們會因為別人玩手機,而認為自己也就理所當然地也可以玩,卻沒有注意到其他人在一些時間是用來學習的,所以就產生了一種對手機依賴不合理的認知。青少年自身周圍的環(huán)境導致了其不合理認知,在不合理認知的指導下,他們會做出錯誤的行動,逐漸對手機形成依賴,從而后續(xù)產生了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認知理論認為,人們受其他人的影響,他們會從他人那里學習到一些行為,青少年由于錯誤的認知,就會導致他們對手機的過度依賴。當然青少年的這種行為不單單是因為個人原因,還受其父母的影響,父母們無論是為了工作或者是為了朋友的需要,他們在孩子面前經(jīng)常地表現(xiàn)出自己離不開手機,父母并沒有給他們的孩子創(chuàng)造出一種無手機環(huán)境的狀態(tài),他們這種行為已經(jīng)給孩子們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當然,父母對孩子們玩手機也并沒有嚴厲的控制和批評,青少年會誤認為玩手機是理所當然的,他們玩手機已成為一種正常的事情,如果父母突然不讓玩手機就會讓他們焦慮并亂發(fā)脾氣,有的青少年還有可能造成對他人不正當?shù)男袨椤?/p>
在認知行為理論看來,不合理的認知不僅會造成他們錯誤的行為,更會加深他們不合理的認知,在我們青少年中,由于我們帶著不合理的認知來玩手機,這就會造成在不合理的認知下產生對手機的依賴,如此下去,他們會產生對玩手機這一認識的不合理的認知的惡性循環(huán)。當父母或者老師勸說他們不要去玩手機的時候,他們會為自己對手機依賴做辯解,他們會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現(xiàn)象,他們認為自己的同學或朋友都是一樣的,他們?yōu)樽约和媸謾C不合理的認知做辯解。
認知理論強調人們的不合理行為是由人們的不合理的認知引起的。當青少年在面臨著手機使用困惑的時候,我們要讓他們認識到是自己不合理的認知導致的,幫他們樹立理性的信念,我們要用社會工作獨特的方法與技巧來為服務對象服務,來改變他們對手機沒有正確使用的認知,轉變使用手機的思維,幫助他們意識到過度使用手機的壞處,進而讓他們自己減輕對手機依賴的程度。學校也可以加強班會宣傳力度和張貼海報等形式,讓同學們改變其不能夠合理使用手機的態(tài)度,達到青少年正確的認知以便可以為其采用正確的行動。
認知理論的視角下,青少年手機依賴的行為是由于自己對手機過度依賴錯誤的認知所引起的,我們應該從青少年的不良認知出發(fā),糾正其不良的習慣。我們可以從青少年的環(huán)境入手,在家庭中,我們要給他們的父母建議讓他們在青少年面前減少手機的使用情況,父母們做好榜樣帶頭作用,讓青少年意識到過度依賴手機的弊端,形成學校和家庭合作,要對青少年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進行宣傳,在班級內樹立榜樣作用,同時學校老師除了要讓學生們學習好之外,鼓勵他們的課外興趣,如讓他們參與社會團活動、打羽毛球、多看書等,讓孩子們不是只顧玩手機,讓青少年從手機依賴中走出來。
正確的認知和行為是密不可分的,我們要在正確的認知下做出正確的行動,并在正確行動之下去強化我們的認知。在對待青少年問題上,我們要引導青少年對手機使用形成正確的認知,讓他們在正確認知的指導下正確地看待和使用手機,從而使青少年對手機使用的正確認知和使用的良性循環(huán)。為了使青少年減少對手機的依賴,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出發(fā),從外在來看:比如說學校和家庭都可以制定青少年對手機使用的規(guī)章制度,對于他們表現(xiàn)較好的都可以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從而減少青少年使用手機的次數(shù),從內在來看:青少年要嚴于律己,逐步培養(yǎng)起自控能力,多參與到社會中去,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交際能力,才可以擺脫對手機的過度依賴。
當今社會中的青少年對手機的依賴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青少年的手機依賴問題目前已經(jīng)影響到了他們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多個方面,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地解決,將會給青少年成長帶來很多困擾。因此,我們要從認知行為理論視角出發(fā)去解決青少年手機依賴的問題,從而為青少年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環(huán)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