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交際的活動,不同文化及語言的差異必然會導致文化的缺失,譯者要采取某種方式以彌補翻譯過程造成的損失,即“翻譯補償”。本文主要通過翻譯實例探討中英翻譯補償策略的運用,并分析常用的翻譯補償手段如增益、引申、邏輯修補等,彌補東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更好的傳遞、交流文化。
【關鍵詞】翻譯補償;翻譯策略;翻譯補償手段
引言
隨著跨文化交流的日漸深入,文化作為互通往來的橋梁,翻譯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翻譯的“可譯性”和“不可譯性”歷來是翻譯界爭論的話題之一?!翱勺g性”指的是雙語轉換中源語的可譯程度,自古代開始的佛經(jīng)典籍的翻譯到如今各式翻譯無不印證著這一點。但是任何兩種語言之間的可譯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因為,這兩種語言在句法結構、語法、詞匯、文化、習慣、民族情感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就會產(chǎn)生“不可譯性”。當遇到“不可譯性”,就需要采用翻譯策略來彌補這些差異帶來的缺失,即“補償”。補償是用譯語語言形式補足在轉換過程中對原語在文化、語用、語義、審美、語法等方面可能造成的損失。
一、翻譯補償概述
我國翻譯歷史悠久,有著約2000多年的歷史。補償從古便存在說法,從玄奘采用的翻譯技巧帶有補償性質到宋代僧人法云說:“如翻錦繡,背面俱華,但左右不同耳。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易其所無,故以此方之經(jīng)而顯彼土之法?!保ǚㄔ疲?143,轉引自羅新璋,1984:51)西方巴爾胡達羅夫指出“當譯語中因某種原因沒有原語中某些成分的等值成分,也無適當?shù)谋磉_手段時,常用補償手段來彌補語義的損失?!保ò蜖柡_羅夫1985:191)赫維提出“當源語和目的語以不同手段傳達示意功能時,不必拘泥源語的形式,可以把轉類補償作為常規(guī)翻譯策略,在目的語中以不同于源語的手段重建源語所傳達的功能。”(Hervey,2000)希金斯指出“由于在英語譯文中無法通過同樣手段再現(xiàn)原文的語用功能,譯者采用不同于原文的手段對潛在的語用功能損失進行了補償?!保℉eggins,2001)我國著名學者夏廷德的《翻譯補償研究》是國內(nèi)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翻譯補償研究的專著。他提出補償?shù)姆g原則需遵循需求原則、相關原則、重點原則、就近原則、等功能原則、一致原則。并且需求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補償必須以原文損失為前提;二是目的語讀者或目的語本身對損失的內(nèi)容有需求,因為它對目的語讀者理解原文非常重要,或者它屬于目的語的強制成分(2006:191)。然而,對翻譯補償手段的研究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翻譯手段,各學者對此各持觀點。如王恩冕總結出的六種補償手段:增詞法、引申法、拆譯法、溶合法、替代法、轉移法(1988)。區(qū)鉷認為的彌補手段有:對等、釋義性翻譯、讓步、直譯、音譯、修飾(1992:17-20)。還有學者樂金聲指出,文化補償?shù)氖侄斡校阂糇g、直譯加注;增益;釋義;歸化(1999:20)。筆者認為補償作為一種翻譯策略,是與直譯、意譯、音譯等翻譯策略并列,當直譯、意譯、音譯行不通時,彌補不了文化之間的差異時使用的翻譯策略。下面將針對翻譯補償?shù)某S檬侄?,如增益、引申、邏輯修補等進行分析。
二、翻譯補償手段的應用
(一)增益法
增益是指在目的語對應詞譯出原文詞的基礎上,適當增詞以便在目的語中增譯出源語讀者視為理所當然,而目的語讀者卻不甚了解的信息(夏廷德,2006:203)。
例1:我聽到從高高的大堂上的輝煌燭光里,傳來閻王爺幾近調侃的問話:
“西門鬧,你還鬧嗎?”
譯文:Then, from high in the hall above me, somewhere in the brilliant, candlelight in the hall above, I heard a mocking questions from Lord Yama himself:
“ Ximen Nao, whose name means West Gate Riot, is more rioting in your plans?”
此處名字采用的是音譯,但前后文內(nèi)容是互相銜接的。若直接音譯,會讓西方人不知所云,前后內(nèi)容不一致。因此,此處采用了增益法,對音譯造成的文化缺失進行了補償,使整個句子既能表達原文的含義,前后內(nèi)容又銜接自然。此處的補償,成功再現(xiàn)原文,處理巧妙。
例2:以鼓勵國內(nèi)外創(chuàng)建更多的三資企業(yè)。
譯文:To encourage business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 to set up more enterprises in the three forms of ventures, i.e., enterprises for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 for Sino-foreign co-production and enterprises with sole foreign capital.
原文是中國外宣語篇,“三資企業(yè)”是中國特色詞匯,如果外國讀者不了解這一詞匯背后的中國特色文化,直接翻譯而不進行解釋說明,會產(chǎn)生不解。因此,此處采用了翻譯補償?shù)脑鲆娣?,對“三資企業(yè)”的翻譯進行增益,讓外國讀者了解這一詞匯的深層含義。翻譯補償?shù)脑鲆娣ㄟm用于翻譯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的詞匯,類似的還有“三座大山”“三講教育”等詞匯。
上述例子都采用了增益法,因目標語讀者對原文的文化背景沒有了解,采取直接翻譯會產(chǎn)生疑問,因此需要對詞匯進行補充說明,進一步解釋。增益法多用于解釋文化負載詞匯,有利于建立讀者的閱讀連貫性。
(二)邏輯修補
以“意合”的漢語邏輯思維來翻譯“形合”的英語,因邏輯差異,會在西方人思維中出現(xiàn)邏輯斷層或邏輯模糊,因此需要結構增補。
例3: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譯文:Ancient scholars had to have teachers, who would pass on the Tao, teach them a profession, and dispel their ignorance.
原文前后句子都存在邏輯關系,如果拆開翻譯會存在語義邏輯斷層,需要添加詞語進行結構增補,所以添加了who,既符合漢語的語義,也符合“形合”英語的邏輯,可謂一石二鳥。
例4: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譯文: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are attacked.
這例原文中沒有使用任何連接詞,主要通過意合手段建立意義連貫。譯者此處添加了連詞“unless”,這一增補的形式連接手段都是句子的關鍵之處,與英語語篇的規(guī)范契合,達到了邏輯嚴謹,明確銜接手段。
因中文屬于意合的語言,英文屬于形合語言,為彌補兩者之間的差異,上述例子都采用了連接詞進行邏輯修補,不僅原文語義沒有缺失,還使譯文更準確,更加符合譯入語的思維習慣。邏輯修補適用于漢譯英,因為漢語的表層邏輯不強。
(三)引申
引申是不拘泥于詞的字面意義或者是詞典提供的釋義,根據(jù)上下文對詞義作出必要調整,表達詞、句的深層含義。
例5: 祝新人白頭偕老。
譯文:We are sending our heartiest congratulations and best wishes for a life-time companionship.
“白頭偕老”屬于較為抽象的詞,采取直譯顯然是不可行的。譯者需要采取引申的手段按照語境將其具體化?!鞍最^偕老”的引申意思就是終身陪伴,因此譯者譯為“l(fā)ife-time companionship”,語義達到了合理表達,符合目標語讀者的語言習慣。
例6:不能說,他嘴打不過她,手打怕也吃力。
譯文:He couldn’t stop her,because he was not her match, verbally or physically.譯者不局限于原句,而是通過語句背后的含義進行翻譯,引申的含義。“無論是言語上還是身體上,都不是她的對手”,譯者不局限于中文思維,站在外語讀者的角度進行思考,做到了不失原文的精神,更好地向外語讀者傳遞了中國文化的精髓。
綜上例5、例6,譯者首先保留了原文的語義,為更好傳達文化背后的深層含義,根據(jù)語境以及目標語的表達習慣,采取引申的手段,對句子進行調整,彌補了直接翻譯原文引起的語義缺失。
結語
翻譯過程中,由于語言文化差異的存在,會出現(xiàn)翻譯缺失的現(xiàn)象。所謂有失就有補,所以翻譯補償策略以及補償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翻譯補償手段既互相區(qū)分,又相互聯(lián)系。翻譯實踐過程中,基于傳遞原文精神以及更好地表達出符合目的語讀者文化的精髓,靈活運用翻譯補償手段。筆者在這對翻譯補償?shù)难芯窟M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整理,并且在翻譯補償理論的指導下運用較為典型的例子分析翻譯補償手段,盡可能做到典型明確,希望對今后翻譯補償?shù)难芯刻峁┮恍┲笇运悸?,更好的傳遞中西文化。
參考文獻
[1] 巴爾胡達羅夫著. 語言與翻譯[M]. 蔡毅等譯,.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5.
[2] 法云. 翻譯名義集自序[A]. 羅新璋, 翻譯論集[C].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4.
[3] 區(qū)鉷. 概念困惑、不可譯性及彌補手段[J]. 中國翻譯, 1992:17-20.
[4] 王恩冕. 翻譯補償法初探[J]. 中國翻譯, 1988.
[5] 樂金聲. 欠額翻譯與文化補償[J]. 中國翻譯, 1999:18-20.
[6] Hervey, Sandor G. J. Speech Acts and Illocutionary Function in Translation Methodology[A], Hickey, Leo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7] Hervey, Sandor and Higgins, Ian Thinking Translation: A Course in Translation Method:French-English[M]. London:Routledge,1992.
[8] Higgins, Ian Translation the Pragmatics of Verse in ‘Andromaque’ [A], Hickey, Leo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08-210.
作者簡介:蘇靜雯,女,廣西貴港人,南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翻譯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