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
大家在拆快遞包裝時,有沒有發(fā)現(xiàn)易碎品的最外層包裹著一層氣泡膜?氣泡膜上的泡泡被空氣撐得鼓鼓的,令人忍不住想去捏爆它們。當那些泡泡在手指間碎裂,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聲音時,人心中的壓力會迅速得到釋放,感覺輕松愉快。
氣泡膜這種輕而透明的膜不僅能緩沖防震、解壓,還有防潮、防靜電等功能,是常見的包裝材料。可最初它被發(fā)明時,并不是以包裝為目的,而是為了設計墻紙。
把“白云”裝進墻紙
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阿爾弗雷德·菲爾丁和瑞士的馬克·查維納斯為發(fā)明一種新型墻紙而發(fā)愁。他們選擇當時比較流行的聚乙烯塑料作為材料,希望設計一種能夠呈現(xiàn)3D浮雕花紋的新型墻紙。雖然兩人設計了很多方案,但沒有一個令他們滿意。
有一次,馬克坐在飛機上欣賞窗外的美景,看著棉花似的白云飄浮在天空中,靈光一閃:要是墻紙能像白云一般柔軟,人們靠在墻上時能感覺在云端,那肯定會大受歡迎?;厝ズ?,馬克立刻找到菲爾丁,把自己的創(chuàng)意告訴了他。
菲爾丁認為馬克的想法根本是無稽之談。馬克并沒有因為菲爾丁的冷言冷語而氣餒,他想了想,說:“要是在兩塊聚乙烯塑料之間裹入一團白云呢?”這個想法啟發(fā)了菲爾丁。他們在交流的過程中碰撞出創(chuàng)意的火花,決定將空氣充入墻紙,這樣不就將白云裝進去了嗎?
“失敗”的發(fā)明
明確方向后,馬克和菲爾丁埋頭研究。他們攻克了一個個難關,最終想到了一個好方法:將一塊聚乙烯塑料吸塑出氣泡,然后將另一塊聚乙烯塑料覆蓋在上面,把空氣密封在里面,發(fā)明了氣泡膜。
兩人為氣泡膜申請了專利,成立了公司制作并推廣這種新型墻紙。雖然這種墻紙造型獨特,但是顧客并不買賬,購買新型墻紙的人寥寥無幾,公司經營慘淡,陷入困境。
思索一番后,馬克和菲爾丁轉換思路,特意為氣泡膜想出了400多種用法,最后把目光投向溫室絕緣材料領域。他們來到溫室進行試驗,可效果并不理想。
另辟蹊徑
就在此時,作為市場黑馬的新興公司IBM成為氣泡膜的“伯樂”。20世紀60年代,IBM公司迅速崛起,一躍成為美國影響力最大的公司之一,他們制造的計算機銷往世界各地。1959年,IBM公司推出1401型計算機并大獲成功,公司收到了大量訂單。當時的計算機非常金貴,必須保證其在長途運輸中不被損壞,為此,IBM公司公開懸賞征集更好的包裝材料。
馬克得知這一消息后,猛然想到一個主意。他從家里找出一件瓷器,用氣泡膜把它包好,寫上IBM公司的地址,然后寄了出去。瓷器在氣泡膜的保護下,完好無損地到達了目的地。IBM公司的工作人員收到這個奇怪的包裹后,立刻領會了寄件人的意思:氣泡膜就是他們一直尋找的理想包裝材料。他們找到馬克,二者一拍即合,從此氣泡膜成為計算機的包裝材料。
其他公司見此紛紛效仿,馬克和菲爾丁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訂單,氣泡膜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作為減壓神器,氣泡膜也深受大家喜愛,甚至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每年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一被定為“氣泡膜感謝日”,在這一天,人們會開展各種關于氣泡膜的有趣游戲。為了致敬菲爾丁,他的母校美國斯蒂文斯理工學院設立了專門用于展示氣泡膜的展廳。
氣泡膜轉型為包裝材料后,終于贏得了市場的認可,直到今天,它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馬克和菲爾丁的公司也因此起死回生,如今成為了世界包裝行業(yè)的巨頭之一——希悅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