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單位:九城都市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項目負責人:張應鵬
設計團隊:黃志強、沈春華、李紅星、王永杰、張琦、姜進峰、薛青
建設單位:相城區(qū)元和街道辦事處
項目地點: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華元路以南、相城大道以西、徐圖港以南
建筑面積:1 727.84平方米
結構形式:鋼框架結構
設計/建成時間:2013年/2016年
攝影: 姚力
Design Firm: Nine Town Design Studi o for Urban Architecture
Architect: Zhang Yingpeng
Design Team: Huang Zhiqiang, Shen Chunhua, Li Hongxing, Wang Yongjie,Zhang Qi, Jiang Jinfeng, Xue Qing
Client: Xiangcheng Yuanhe Subdistrict Office
Location: South of Huayuan Road, west of Xiangcheng Avenue and south of xutugang, Xiangche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Building Area: 1,727.84 m2
Structural: Steel frame structure
Design/Built Year: 2013/2016
Photography: Yao Li
這是個典型的城市景觀類建筑,位于蘇州相城區(qū)徐圖港景觀帶中,正對相城人民醫(yī)院南側入口。
徐圖港是相城區(qū)華元路南側與華元路并行的寬約60米左右的東西向重要的城市公共景觀帶。蘇州多水,因此也必然多橋,橋是蘇州城市重要的功能組成與典型的空間特征。“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正是對這種典型城市空間特征最形象的描述。但隨著現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和汽車的誕生,陸路上的汽車交通已經逐漸取代了傳統(tǒng)的水上船行交通,并早已成為今天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昔日凌空飛架于水面之上造型各異的橋梁被普通的市政平橋所代替。和獨立于河道之上并呈現與城市空間之中的傳統(tǒng)拱橋相比,現代平橋作為道路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直接融入到作為背景的城市道路系統(tǒng)之中,也同時在形式上消失于城市空間特色之外。
“橋·屋”的設計是通過將建筑功能與市政功能相結合,讓橋在執(zhí)行基本通行功能的同時還包含有其他城市功能,從而讓“橋”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重新回歸為水鄉(xiāng)城市的空間主體。
“橋·屋”是橋,負責在空間上將兩岸的行為連在一起,“橋·屋”同時還是屋,和過去單一負責通行功能的橋不一樣,或者說有點像廊橋。這是一個以“橋”為前提的屋,或者說是以“屋”為前提的橋。兩者的結合也是兩者之間的相互需要。首先是功能上的需要,因為它就在醫(yī)院門前,這個位置對某些特定的功能(如鮮花店、咖啡店、或者某些前提類似的空間)有必要性地召喚;其次是結構上的需要,河面寬度約三十多米,兩層高的桁架同空間時提供了兩層高的建筑空間。最后是結構的合理性同時完成建筑在空間上的形式表達。
“屋”是需要界面圍合以便于管理的商業(yè)空間,而“橋”是全時段開放的公共空間,設計并沒有簡單地將兩者清晰地區(qū)分開來,而是有意將兩種空間相互并置并彼此穿插,完成穿越的體驗與商業(yè)行為相互支撐。東側的直跑樓梯還可以上去二層再上部的屋頂平臺,進一步登高望遠。
鋼結構的桁架讓兩層的建筑依然輕盈,輕輕地擱在徐圖港兩岸之間,透光而不透明的“U”型玻璃在保持了建筑的輕盈性同時又保證了建筑體型的完整性,完整的體型在水面上形成完整的倒影,倒影同樣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于安安靜靜中完成水鄉(xiāng)城市空間的完整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