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摘要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提升德語學科教育核心的關鍵,且其中蘊含重要的課程思政要素,而強化“立德樹人”的思政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過程之一。本文在分析當前德語專業(yè)語言和文化課程存在的問題基礎上,以“中德跨文化交際課程”為例,探討如何深度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內(nèi)涵,嘗試為構建跨文化能力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 中德跨文化交際 課程思政 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6.046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Sino-Germa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U Yuan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AbstractCultivati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core of German subject education, which contains importa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ces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German professional language and culture curriculum, taking the Sino Germa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rriculum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to deeply excavate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containedinthe curriculum, and tr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ross-cultural ability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KeywordsSino Germa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cultural confidence
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里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戰(zhàn)略舉措。在國際交往日益密切、各國組成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xiàn)教學的人文教育與價值引領特征統(tǒng)一,如何在德語跨文化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并且在此基礎上引導和幫助當代大學生實現(xiàn)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這在今天的教育環(huán)境中,也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xiàn)實基點。
“中德跨文化交際”是一門面向德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開設的,旨在通過文化認知與理論概念的闡釋,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領域必備的經(jīng)驗和能力,跨文化本身包含著大量“課程思政”元素。培養(yǎng)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感受與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模式和認知、行為方式,在實踐中有效提升大學生跨文化溝通的能力。在如今新冠疫情背景下,各國人民面對共同疾病困苦,命運共同體的含義尤為突出,在此間以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在踏入社會前吸納充分的跨文化認知,顯得尤為重要??缥幕浑H是包含自我與他者行為,是雙向的文化交流與互動,在課程中融匯課程思政內(nèi)容,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外語、文化相關知識的同時,也能提高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與相關素養(yǎng)。因此,做好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在弘揚中國文化的跨文化交際情景中,也能夠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對民族文化的感性與理性的認同感,提升和穩(wěn)固學生的自我文化自信心。
1“中德跨文化交際”中思政融入方面的現(xiàn)存問題
針對跨文化交際類的課程,看似比較融入課程思政相關元素,但真實的情況卻還是存在不理想的問題。首先,站在教師角度,教學內(nèi)容延續(xù)前些年較為古舊的教材,側(cè)重點在于外國文化、歷史、文學方面內(nèi)容的輸入,而時常忽視甚至可以弱化對中國文化的關照。例如,在過去通俗教材中,文學作品方面的選取上既缺少對于古代文化如唐詩宋詞、四大名著等的關注,也罕有對于先當代作家如蕭紅、賈平凹、莫言等優(yōu)秀作家及其作品的呈現(xiàn)和輸出。在其他文明方面如科學技術相關內(nèi)容,也較少追憶中國四大發(fā)明、數(shù)學、物理等方面的智慧經(jīng)驗。教材如此,教師如此,必然也會影響學生跨文化整體的眼界,注意力會更多聚焦在西方文化輸入,而中國文化輸出環(huán)節(jié)則十分匱乏,失衡的文化觀會導致學生從主觀上認為無須更加細致和系統(tǒng)地了解中華文化。而事實上,只針對目的語言和國家進行輸入,這樣的單向傳導并不能稱得上跨文化交際。結合真實的情況,比如在德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往往他們對于德國的歷史、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了解遠遠超過德國學生對于中國的了解,而中國留學生如果本身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本該增進的中華文化輸出能力沒有得到有效提升,則這會惡化這樣的困境。與此同時,本國文化又是認知的基礎,或者說參照,學生對自身文化各方面如若缺少更深層次的理解,會造成潛在的文化不平等觀念,這也從根本上阻礙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換個角度,從學生方面來看,許多大學生有這樣的觀點:學好德語就意味著精準掌握語法、不斷擴大詞匯量,能夠進行自如的聽說會話即可,并且以應試和考證通過情況為導向。普遍缺乏語言雖然是文化的載體,但跨文化的認知也十分重要等認知。從愛國主義角度,將學好德語、增進跨文化能力,與為社會、人民服務結合起來的,將實現(xiàn)中國夢的責任與使命感融入其中,這樣的認知高度鮮有學生能夠達到,這就不是一系列跨文化課程能夠徹底實現(xiàn)的,而是要追溯到個體從小到大的成長經(jīng)歷、教育背景等因素。但盡管如此,跨文化交際課程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覷,因為它以最直觀的方式,以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目標導向,不斷增加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2“中德跨文化交際”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要點
2.1傳播中華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心
首先,學生應在全面學習課本中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理論知識,厘清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于自我與他者的交往,區(qū)別和融合是方式,不存在文化上的孰優(yōu)孰劣。在此基礎上,堅定正確、平等、自信的跨文化交流觀。文化自信的建立與穩(wěn)固是一個認知過程,體現(xiàn)在對自身文化體系和價值觀的堅信。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繁榮發(fā)展,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國民文化多元化蓬勃發(fā)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往來愈發(fā)緊密,這不僅表現(xiàn)在金融貿(mào)易方面,文化藝術的交流也日漸增進。但延續(xù)了以往的經(jīng)濟實力差異造成的影響,西方強勢文化和流行元素更多更迅猛地涌入中國,而在大國崛起的現(xiàn)如今,重拾文化自信更需落實到實踐當中。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承載著悠久而深厚的歷史文明,我們沒有理由對于博大精深的自我文化萌生敬畏,而在具體課程中體現(xiàn)出對本民族文化的堅信與弘揚,是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影響學生的心靈的。具體實踐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提高學生對我國文化的了解,以具體的形式與內(nèi)容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傳遞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相關知識時,也同樣了解自己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及其背后所傳遞的文化歷史意義與價值觀。另一方面,啟發(fā)學生提高主觀能動性,除了在課上與課下系統(tǒng)了解中國文化外,還要逐步學會更深層次的闡析中國文化,并且在跨文化比較中形成有自己獨到的觀點。
在具體課堂設計中,學生與教師在課前事先深入查閱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其代表元素的材料,然后一齊擬定探究中華文化的相關主題。如著名中國園林建筑(蘇州園林等)、杰出文學藝術作品(四大名著、古典詩詞、國學經(jīng)典等)、名人名家軼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之后學生分小組進行團隊協(xié)作,生成針對各主題的德語報告,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在互相學習與分享當中,進行跨文化元素的比較分析。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展“用德語講中華傳統(tǒng)故事”“一帶一路文化介紹”“跨文化交際情景表演”等活動,來增進學生對于跨文化的認知,提升其跨文化意識。也可以從我國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中,擷取蘊含跨文化元素的歷史史料,如鑒真和尚東渡、絲綢之路的拓展、瓷器與茶葉的傳播、張騫出使西域等。在討論其中跨文化內(nèi)容的同時,加強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自信,提高其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思辨性。在上述過程中,教師還應主義引導學生,注意對外文化交流中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語境及語用規(guī)則差異。指導學生在對外文化傳播的話語表達中,合理解釋相關的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訓練學生運用寫作、翻譯和口語表達等表述自己的觀點,以豐沛的邏輯和語篇結構,恰當呈現(xiàn)出自身對于跨文化交際的理解,進而提高文化傳播成效。
2.2中德文化對比,提升跨文化交際素養(yǎng)
教師應當依據(jù)跨文化教學的目標,一方面逐步引領學生理解和總結書本中呈現(xiàn)的跨文化知識指導,另一方面在跨文化行為實踐中嘗試運用相關知識,不斷匯總和修整經(jīng)驗。例如,運用翻轉(zhuǎn)課堂等方式,引導學生敘述具體的某個文化交際實踐過程中的行為表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和思維感悟,在此基礎上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此外,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進行中德跨文化實踐的對比研究與匯報。內(nèi)容可以囊括:中德傳統(tǒng)節(jié)日對比、中德服飾文化對比、中德建筑文化對比、中德飲食文化對比、中德酒文化對比、中德思維方式對比、中德民族性格對比等等主題,最重要的是列舉相關的實例。通過深入查閱資料,歸納整理相應素材,進行深度的跨文化對比。例如探討諸如國慶由來、名稱、休假、慶祝方式、閱兵儀式等的細節(jié)行為差異,并闡析其形成的原因,發(fā)掘中西方不同國慶節(jié)日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觀。與此同時,教師應當發(fā)揮專業(yè)主導作用,從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表現(xiàn)兩個層面,進行專業(yè)的教學評價。從跨文化學習內(nèi)容引發(fā)的教學評價,能夠從概念認知層面評價學生語言知識和跨文化技能,最終實現(xiàn)以評促學。在此教學實踐活動中,學生們一方面可深入了解中德文化及社會政治體制,也正是促進學生提升自我政治思想覺悟的有益切入點。另一方面,通過感受不同文化視角差異,學生提高批判地看待問題的能力,啟迪自身樹立正確的三觀。
2.3熱點新聞事例與影視的跨文化分析
在跨文化教學中,案例分析是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雖然現(xiàn)如今的許多大學生都熱衷于刷抖音、微博,也會經(jīng)常的關注熱搜等熱點新聞,但部分人對于時政、民生類的社會新聞關注度卻顯得缺乏興趣。如何在當前的德語跨文化交際課堂教學中,以最佳的方式將德語和思想政治課程的內(nèi)容進行有機地、不著痕跡地融合,需要教師不斷的思考和探索,例如主動關注大學生身邊的新聞,即關注他們所關注。進行有效的跨文化相關案例的分析,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于真實的、可能出現(xiàn)在自己身上的跨文化事件進行合理的分析,感受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沖突和困境。這個過程里,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的相關跨文化理論知識,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分析矛盾的誘因,挖掘跨文化沖突背后隱含的本質(zhì)問題,目標是最終整合出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案。在案例選取方面,教師除了充分利用經(jīng)典實例以外,還應當與時俱進,典型的新的案例也大膽運用,如:針對巴黎圣母院燒毀事件中國網(wǎng)民的態(tài)度、意大利奢侈品牌D&G涉及的辱華事件、各國應對新冠疫情的方針策略、東京奧運會籌備過程與環(huán)境等。具體例如,在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德國和英國等歐洲國家不斷上漲的感染率和政府薄弱的控制力、小到民眾拒絕戴口罩引發(fā)的抗議等,這些事件背后暗含著怎樣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而與之相比,我國政府控制新冠疫情的成效、醫(y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等,又是反映了背后怎樣的文化理念,中德兩國文化在這些行為方式與思維邏輯背后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具體的德語新聞和中文新聞,學生展開兩種語言并用的開放性討論。此外,教師應指導學生注意查閱外語資料時,國外媒體對中方的報道,提高對語言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和使用的規(guī)范性。而用雙語進行討論,對于學生邏輯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
近幾年來,我國的主旋律影視劇作品呈現(xiàn)雨后春筍般的增長趨勢,例如為人熟知的“建國三部曲”《建黨偉業(yè)》《建國大業(yè)》《建軍大業(yè)》,近期的影視作品有《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等。它們嘗試對歷史事件進行敘述,呈現(xiàn)具有中國特色和民族特質(zhì)的影視文化力量。在跨文化課堂上,可以有選擇地放映相關影片的片段,引導學生在回顧經(jīng)典歷史史實的同時,對比今天祖國的崛起與發(fā)展。同時,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分角色對于演員的臺詞進行翻譯和表演,應注意語言的翻譯規(guī)范性。另外,還可以布置撰寫德語觀后感的作業(yè),教師在評價時節(jié)選經(jīng)典文段,并在下一次課堂中請同學朗讀分享和討論。
3結語
在當前“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中德貿(mào)易與文化往來不斷深入,對德語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中德跨文化交際素養(yǎng)也將扮演重要的紐帶角色。高校德語教師應當明確,德語教學并非僅是語言輸入,跨文化思想碰撞是難免的必要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中融入思政建設,能夠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德語不僅是為了掌握外國文化相關知識,在跨文化交流中,通過語言的媒介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與文化也尤為重要。此外,在跨文化課堂教學中,還應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融入課程教學中來。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教書與育人相結合,教師應當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避免生搬硬套地將思政內(nèi)容引入課堂。應當結合學生的興趣和關注點,以學生為本,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設計。通過思政元素與教學設計的有機融合,并且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更為有效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關照中國特色文化,并且在跨文化交際時間中有活力地輸出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對比中重新審視自我文化與他者文化的異同,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和德才兼?zhèn)涞目缥幕浑H素養(yǎng)的人才。
課題項目:本文受2020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yǎng)資助計劃(A10GY20D003)資助
參考文獻
[1]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孫有中.外語教育與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J].中國外語,2016(03):17-22.
[3]袁藝銘.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思政教育探索[J].現(xiàn)代交際,2019(20): 150-151.
[4]蔣婷婷.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模式建構[J].麗水學院學報,2019(06):121-124.
[5]周曉瑩.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9):4-6.
[6]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與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79-86.
[7]劉曉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8(05):126-128.
[8]邱春滟.試論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性[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