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卿
整本書的“整”是相對于單篇文章的“碎”而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上是以單篇課文為主,在這些課文的教學之中,學生會積淀很多閱讀體驗,習得各種讀書方法,也能在與文本、作者、編者、教師和同學的對話中發(fā)展思維,提升文化品位,但這些方法、體驗、思維方式等還需要在整本書閱讀中予以應用、深化與提高。一句話,在整本書閱讀能力的發(fā)展上,教師應在“整”字上下功夫,讓學生在真實快樂的閱讀基礎上盡力發(fā)展閱讀能力。
一、做好課內(nèi)外鏈接,注重閱讀方法的整體性
小學整本書閱讀一般都安排在相關聯(lián)的單篇課文閱讀之后,這樣的教材編寫就是要突出閱讀內(nèi)容上的承接過渡和閱讀能力的遷移運用。如三年級上學期“快樂讀書吧”以“在那奇妙的王國里”為主題,引導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稻草人》等書籍。教材此前一個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童話世界”,學生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四篇童話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童話想象的豐富,對童話的特點有了比較多的認識,也積累了閱讀童話的體驗和方法。這時開展《安徒生童話》等整本書閱讀,有利于經(jīng)驗的融通和方法的遷移,鞏固提升“只有發(fā)揮想象,才能真正領略童話的魅力”“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童話中的主人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歡笑,一起悲傷”的閱讀期待。這樣的方法運用,教師不需要刻意指導,而以學生在讀書過程中的自主運用為主。
閱讀《魯濱遜漂流記》這樣的長篇文學作品,即使此前的課文閱讀教學中也學過《魯濱遜漂流記》的梗概和節(jié)選,在課內(nèi)外的鏈接上,還是需要注意鏈接的層次性,做適當?shù)闹笇?,因為閱讀十萬多字的長篇小說與閱讀精煉的梗概、短小的片段是有很大區(qū)別的。為此,編者安排了“沉下心細細品味,了解寫作背景,邊讀邊做讀書筆記”三個指導要點,目的是針對長篇小說閱讀的困難,提出解決方案。做筆記中有“畫人物圖譜”“寫出全書結構”等閱讀長篇小說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比閱讀課文的要求要高一些,難度大一點,教師在指導時要做清晰的講解或示范,便于學生有效運用。
二、做好全過程指導,突出閱讀過程的整體性
整本書閱讀周期長,教師要關注學生閱讀的全過程,促進閱讀的真正落實。從能力發(fā)展角度看,讀前要著重指導學生制訂計劃,關注需要遷移運用的閱讀方法要點;讀中要著力指導課內(nèi)閱讀方法的遷移應用與整本書閱讀目標的達成,以及計劃的執(zhí)行與監(jiān)控;讀后要注重指點分享、展示的方法,引導學生反思總結讀書法。
教師還要關注小學六年整本書閱讀的全過程,促進閱讀方法和能力的螺旋上升。教材設計了六年的整本書閱讀目標,這個目標體系是一個整體,在不同階段、不同文體的閱讀過程中要逐個落實,但在教學中要注意前后連貫、螺旋上升。如二年級上學期對整本書閱讀提出的“認識書的封面,了解書名和作者等基本信息;養(yǎng)成愛護圖書的好習慣”等,就需要在后續(xù)每一次整本書閱讀過程中落實。再如二年級下學期提出的“學會看書的目錄,了解書里大致內(nèi)容”,同樣也是整本書閱讀的基本方法,要堅持運用并逐步提高要求。
三、做好語言與思維、審美、文化的融合,注重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性
整本書閱讀不能過分強調(diào)工具性,而應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發(fā)展?;谛W生認知特點,生動形象、情感豐富的作品更容易引發(fā)學生的關注,學生在閱讀和分享中也更容易指向這樣的內(nèi)容。如在三年級下學期《寓言故事》的分享中,教師引導學生分享“最好笑”“最受啟發(fā)”“最有同感”的寓言故事,并在講述故事后說明它“好笑”“受啟發(fā)”“有同感”的原因。一名學生說:“我最受啟發(fā)的故事是《曾子殺豬》。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兒子哭鬧著要一起去,為了哄兒子,她就騙他說只要不跟著去,回家就為他殺一頭豬。妻子回家后,曾子真的殺了一頭豬,以此教育兒子要誠實守信。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教育孩子千萬不要用撒謊的辦法。我的媽媽采用撒謊的方法騙過我,我回家后要告訴她以后不能這樣做?!睂W生不僅在讀故事中明白了故事的道理,還能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加以體悟,這就將語言、思維、情感等有機融合在一起,發(fā)展了核心素養(yǎng)。
整本書尤其是閱讀長篇純文學名著的思維難度比閱讀單篇課文要大得多。教師要提供適當?shù)姆椒?,幫助學生化繁為簡,還要開展適當?shù)乃季S訓練,滲透審美與文化的教育。如五年級下學期閱讀《西游記》時,有位教師指導學生在讀后做了如下梳理:
1.寫一寫
《西游記》共????? 回,分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寫了什么呢?
2.填一填
讀了《西游記》,你一定會被書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詼諧幽默的人物語言所吸引。你對《西游記》了解了多少呢?下表中的每項至少要寫出四個哦!
3.講一講
《西游記》里的那只石猴除法名“悟空”外,還有其他幾個稱呼,依次為石猴,最后被封為“斗戰(zhàn)勝佛”。請任選一個,依據(jù)原著簡述與該稱呼的由來相應的故事情節(jié)。
4.評一評
《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各有優(yōu)點和缺點。讀完本書后,你能對他們作出自己的評價嗎?
這樣的分享,先把長篇小說分為三個部分,幫助學生借助回目梳理全書的結構;接著列舉取經(jīng)路上的精彩故事,引導學生回顧長篇小說中印象深刻的情節(jié);然后集中講述孫悟空的故事,便于凸顯主角;最后開展評價,把長篇小說的閱讀引向高階思維與價值判斷。這個分享任務看似內(nèi)容較多,但都基于學生的興趣、能力基礎和文本特色,能讓學生在閱讀思考、表達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達成閱讀目標。
(作者單位: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