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奇源 姚艷
摘要: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是人民陪審制實現之支點,具體體現在充分實現法官與陪審員各自價值、避免人民陪審員在審判中隱形化、促進陪審員審判監(jiān)督功能的實現。然而,由于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界限模糊、大眾化與專業(yè)化之間存在矛盾、法官不當對待陪審員等因素影響,分離制度陷入窘境。為此,應當盡快建立完善輔助區(qū)分制度:一方面要推動落實法院指南制度,遵循穩(wěn)定性與靈活性原則,以發(fā)揮指南的實質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官引導制度,有效界定法官權力邊界、構建監(jiān)督體系,充分保障公民權益。
關鍵詞:人民陪審制;事實審與法律審;法院指南;法官引導
中圖分類號:D9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24-0089-04
人民陪審員因其自身特性可以為司法添上孜孜追求的民主色彩。然而長期以來,陪審員的大眾性和非職業(yè)性與法官審判的專業(yè)性之間存在一定矛盾。在審判過程中,陪審員往往處于隱形狀態(tài),“陪而不審”的問題日益凸顯。我國立法明確規(guī)定的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制度,能夠避免陪審員權力虛化或弱化,提升司法透明度和說服力,順應依法治國的要求。然而,諸多問題阻滯該制度的落實,致使其應有效果無以達成。事實表明,僅靠該制度的獨立運行無法應對現實困境,亦無法根除人民陪審制之痼疾。因此,建構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的輔助制度成為人民陪審制改革的緊迫課題。
一、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人民陪審制實現之支點
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是訴訟中的基本問題。認定事實是指通過證據查明案件實情、盡可能還原案件事實,適用法律則是指依據該案事實適用相關法律。兩者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1]。認定事實是適用法律的前提,只有在明確案件事實的情況下方可行至下一步驟。適用法律是認定事實的必然結果,審判庭通過查找證據來明確案件事實,并從案件事實中提取出法律事實或根據相關規(guī)定推定事實,將存在的事實適用到法律條文中。因而,認定事實是適用法律的條件,法律適用是對事實抽象化的表述和識別,二者依先后次序認定而后得出最終結論是案件審理的關鍵所在。
事實審與法律審的分離制度是人民陪審制實質性作用發(fā)揮的重要支撐,具有保障公民權利、推進民主審判等多重功能,具體體現在:
(一)充分實現法官與陪審員各自價值
事實審與法律審的分離是法官與人民陪審員進行職權分工的基礎?!度嗣衽銓弳T法》規(guī)定法官與陪審員享有同等權力,同時也提出了關于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區(qū)分的要求,并指明在七人合議庭中陪審員僅負責事實認定。立法如此處理主要是考量到,較之于專業(yè)性的法律適用,陪審員更擅于處理案件事實問題。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制度能對案件進行有效切割,令法官和陪審員能正確理解自身定位、明確各自分工,并給予二者有效釋放自身價值的空間。
(二)避免人民陪審員在審判中隱形化
事實審與法律審的分離是人民陪審員審判作用實質發(fā)揮的保障。人民陪審制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在于,陪審員極易淪為“橡皮圖章”。若事實審與法律審相分離,則恰能令陪審員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事實認定的審判作用,無需擔心自己法律知識不足而不敢參與審判。同時,還能夠促使法官認識到陪審員的優(yōu)勢,更加重視陪審員對事實問題的看法。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制度能妥適地理順陪審員功能與庭審制度之間的關系,令其能自信而專注地進行獨立審判,有效提升司法陪審的可參與性。
(三)促進陪審員審判監(jiān)督功能的實現
區(qū)分事實審與法律審能令人民陪審員更好地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尤其在事實認定方面。在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未分離的情況下,陪審員傾向于聽從法官權威,法官也極易對案件全部內容產生獨自支配的效果。而當事實審與法律審相分離,陪審員能樹立起對事實認定與案件裁奪的自信,不再盲目聽從,從而有效發(fā)揮審判監(jiān)督功能。
二、多重因素:分離制度之窘境
從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本身到審判行為主體,皆隱含著不可忽視的問題,影響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制度的有效實施,致使人民陪審制難以發(fā)揮真正效用。
(一)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界限模糊
事實問題是根據雙方當事人所提交的證據,對證據事實進行審查,判定事實的可能性及真實性的問題,即事實認定問題。法律問題是對事實問題進行法律評價,在事實認定的基礎上進行法律事實的認定并適用相關法律,即法律適用問題[2]。
純粹的“事實問題”無需法律的介入便可解決,純粹的“法律問題”也只需通過法律規(guī)范的解釋與適用予以解答,獨立于案件事實。但當事實因素與法律因素相互交織聯系,便產生了區(qū)分的模糊性[3]。舉例來說,行為人是否屬于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這一問題既涉及對相關事實存在的認定,即行為人是否屬于精神病人,又包括對事實問題的法律評價,即依照該行為人的精神狀況,決定其是否需負刑事責任。這一問題已不是純粹的“事實問題”或“法律問題”,或者說,認定事實本身隱含著對事實的法律評價。此外,知假買假是否屬于消費者、某一行為是否屬于正當防衛(wèi)等情形均同時涉及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
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的混合廣泛存在,目前學界也尚無具體統(tǒng)一的規(guī)則或原則可以毫無差錯地將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問題在理論上完全區(qū)分開來。需要指出,即使制定了這樣的規(guī)則或原則,區(qū)分兩者仍存在一定困難,即僅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也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案件。
在實踐操作中,對于事實認定,裁判者會根據相關證據,合理描述案件事實,但案件事實的描述離不開法律思維、法律邏輯、法律認知,不能完全獨立于法律作出事實判斷;對于法律適用,因受案件多變性因素的影響,裁判者在進行法律判斷的操作過程中極易發(fā)現其他事實問題。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交互融匯,“法律向下的滋生進事實根部,而事實不斷地向上延伸進法律?!盵4]因而事實審與法律審難以分離的情況,不僅是由兩者關系本質決定的,同時也受實踐狀況的影響。
(二)大眾化與專業(yè)化之間存在矛盾
人民陪審員利用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和日常經驗就案件的事實認定部分與法官共同審理[5],其判斷形成主要依靠自身經驗和內心良知,而不是要求陪審員專業(yè)審判,找一個熟練運用各種法律知識的“法官”。而這一點就與專業(yè)化審判存在沖突?!度嗣衽銓弳T法》中對陪審員的年齡和學歷進行了規(guī)定,以此衡量其是否具備充足的社會經驗和良好理解能力,但對于法律知識匱乏的陪審員來說,即使理解能力足夠優(yōu)秀,僅憑借樸素的經驗,在復雜多變的實踐生活中辨析原理、獨立區(qū)分某一問題屬于事實問題還是法律問題終究存在一定困難。由此,二者之間的沖突,還需進一步權衡價值。
(三)法官不當對待陪審員
法官是案件審理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所具備的法律專業(yè)知識能幫助推動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制度的落實。但在司法實踐中,法官輔助作用的發(fā)揮并未達到預期目標,甚至會產生不良影響。
首先,不同法官職業(yè)素質存在差異,對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問題的區(qū)分也存在不同理解,致使法官對人民陪審員引導的標準不一。其次,即便是作為理性專業(yè)的法律工作者,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帶上主觀色彩或所謂“偏見”,這些主觀態(tài)度一旦摻入引導過程,就有可能干涉陪審員對案件的正常判斷。最后,部分法官對陪審員的定位認識不明,存在形式主義心理。還需指出,法官無指示行為實質也屬于法官的引導錯誤與不當情形[6]。此外,法院工作量大,有時法官為節(jié)省時間,常常加快審理進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陪審員的理解門檻。
三、法院指南:陪審員知識研習之向導
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的輔助機制糅合理論性與實用性、兼容框架性與具體性,是分離制度之添加劑,有利于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制度的實施。
法院指南是指法院為幫助人民陪審員區(qū)分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問題而制定的相關綱要性解釋說明文件,是輔助機制的重要內容之一。具體而言,法院可對普遍案例中關于事實審與法律審的區(qū)分標準進行歸納總結,以獲得較為統(tǒng)一的區(qū)分方案和標準,并將其整理為法院指南呈現給陪審員,供其閱讀理解,使之能夠建立系統(tǒng)性的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知識框架,成為陪審員明晰分離制度、建立知識脈絡的重要向導。
(一)倡議制作法院指南
法院有便捷廣泛的途徑獲取案件信息的數據和資料,是制作指南的最優(yōu)人選。遺憾的是,在實際情況中,法院出臺的文件主要針對人民陪審員管理方面,而非陪審員審判認知提升方面,這不利于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制度和人民陪審制的落實。
法院指南的設計關系到其是否能有效幫助區(qū)分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是該制度的關鍵一環(huán)。指南制作的基本方式是通過系統(tǒng)化整理各類案件,將較為抽象的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區(qū)分問題放入更為具體的實際案件中加以解釋說明?;诖耍ㄔ褐改蠎譃槿蟀鍓K:
第一板塊是理論指導,主要從理論層面剖析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問題,使陪審員初步了解該制度,大致把握二者內涵與外延。
第二板塊應從類型化案件入手,幫助陪審員建立系統(tǒng)性理論知識框架。可以依據《人民陪審員法》第十五條、十六條的規(guī)定,以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作為第一檔劃分。再分別細化至刑事案件中的故意殺人罪、盜竊罪,民事案件中的婚姻家庭糾紛、合同糾紛,行政案件中的行政公益訴訟等其他具體案件類別。這種類型化的解釋說明能便于陪審員在相關案件開庭前有效查找需要的資料,提高法院指南的適用效率與針對性。
第三板塊是補充板塊,在此處需要加入“佐料”輔助說明該制度。譬如專門列舉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等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或加上相關典型真實案例具體說明,從而實現法院指南對理論到實踐的多方面涵蓋,確保陪審員準確理解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制度。需注意,制定指南應盡量減少專業(yè)術語的使用、更多地添入富有趣味性的語言,便于陪審員理解。
(二)適時更新法院指南
案件的復雜多變增加了指南制作的困難程度。現實中的案例更為復雜靈活,并不能簡單直白、毫無差錯地套進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制度的基本框架之中,相當一部分內容處于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相糾纏的板塊。此外,難以歸類或更為復雜的疑案難案不斷涌現,也對法院指南的完善和操作提出巨大挑戰(zhàn)。
法院指南并不是一經制作完畢就可長期使用的,而應當遵循順應時代潮流與發(fā)展規(guī)律,不斷呼應社會交往、風俗習慣等多元社會因素,使之與司法實踐相適應。同時,法院指南的修訂也不意味著頻繁地改變內容,而是要兼顧變化性與穩(wěn)定性,即保持基本框架不變,但在出現可增加的重大典型案件時,需及時設立工作組,更新法院指南。
(三)綜合使用不同載體
人民陪審員并非法律職業(yè)者,專業(yè)化的法院指南未必能被其有效理解與吸收。同時,依據現實情況來看,陪審員參審積極性普遍不高,未必愿意花大量時間閱讀法院指南。由此,為提高法院指南使用率,法院可以將指南通過多樣化的載體傳達給陪審員,即運用多種傳播渠道,便利陪審員獲取指南,實現閱讀效益最大化。譬如以電子為媒介,在法院官網增加法院指南鏈接。此外,還應在法院設置報刊閱覽區(qū),放置一定量的紙質版指南以供陪審員查閱。
四、法官引導:陪審員實操指引之良策
較之于理論方面的輔助區(qū)分制度,實踐輔助機制帶給人民陪審員的幫助會更為靈活直觀。法官引導是指審判長應當履行與案件審判相關的指引、提示義務,但不得妨礙陪審員對案件的獨立判斷制度。問題清單制度是指,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對爭議事實問題逐項列舉,供陪審員參考以區(qū)分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問題,是法官引導制度具體實施方式之一。
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織,嚴重阻滯改革目的的有效實現[7],學界雖著力探討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方法,但至今沒有形成具體無誤區(qū)分二者的統(tǒng)一理論。對此,只有處于庭審第一線的法官,才能基于其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較強的能動性,根據具體案情,靈活判斷一事實或行為究竟屬于事實認定問題還是法律適用問題。同時,在相關理論無法涵攝現實狀況時,也只有法官才有能力在庭審中填補相關漏洞。法官可以幫助陪審員理順碎片化的案件信息、厘清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的思路與邏輯[6]。但倘若引導行為不當,就會損害司法公正,因此必須正確界定法官引導制度的內容和權力邊界,建立完備的法官引導體系。
(一)建立完備監(jiān)督體系
法官自由裁量權日益擴大,極易出現對人民陪審員引導過度的現象。陪審員雖然具有監(jiān)督功能,但受各種因素影響,其對法官的監(jiān)督權難以發(fā)揮實質性作用。除陪審員外,法律未規(guī)定相應監(jiān)督者或監(jiān)督機制,也未規(guī)定法官引導不當的法律責任,存在立法空白。但如果僅為達成監(jiān)督目的,而派某一特定監(jiān)督者對貫穿案件審理過程始終的法官引導進行全程監(jiān)管,既不現實也無必要。
由此,為構建對法官引導的監(jiān)督體系,應把法官引導分為庭前、庭審中、合議庭評議三個部分分別監(jiān)督。在庭前和合議庭評議中,法官對事實審與法律審的引導主要通過問題清單進行,該問題清單應當經法官和陪審員簽字確認,并與案卷材料一同存檔保留。在發(fā)生爭議時審判委員會應當調取問題清單進行審查,若問題清單存在形式程序上的缺失或會對陪審員產生重大誤導的,則應依法追究法官責任。
在庭審過程中,法官引導主要通過口頭方式作出。因原被告雙方與案件審理具有最直接的利益關系,雙方為維護自身利益,對法官引導公正與否的關注最為密切。從利益牽扯及監(jiān)督效果兩個角度出發(fā),原被告雙方能夠成為法官行使權力的牽制者,應當賦予其監(jiān)督的權利。如,原被告雙方認為法官引導存在不當,可以向法院提出異議,若異議成立,法院應向相應法官提出指正意見或對其追究責任。此外,還應將法官對事實審與法律審的引導記入庭審記錄,為日后有效糾錯問責提供依據。
(二)具體規(guī)定引導內容
我國法律對法官引導及問題清單的規(guī)定較為原則化,缺乏可操作性,在實踐中難以有效實施。部分法官對于引導的區(qū)間范圍把握不明,隨意性較大,不利于司法規(guī)范化。
法官引導貫穿案件審理始終,應當針對不同過程設置不同的引導內容,內容應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尤其針對事實審與法律審區(qū)分方面:在開庭前,由于人民陪審員庭前閱卷率不高,法官應當告知其案件所涉類型、事實焦點、法律構成要件;在庭審過程中,法官應對庭審中出現的相關問題,通過口頭告知的方式,提醒陪審員該問題究竟屬于事實認定問題還是法律適用問題,不可因為過分追求案件審判效率而忽視陪審員對案件理解與掌握程度;在合議庭評議階段時,法官應當對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問題進行全面綜合的指引,將陪審員帶入陪審制框架之中,幫助其梳理案件脈絡,引導內容應包括構成要件、證據規(guī)則等。
(三)強化重視理性引導
如前文所述,法官自身主觀因素會影響到人民陪審員。這類主觀狀態(tài)其實是難以避免的,法官作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不可過于苛責其將所有感性判斷悉數剝離。但法官同時也是經過各種系統(tǒng)培訓的法律職業(yè)工作者,其執(zhí)守公正理性的法之天平,便應將最為理性公正的引導帶給陪審員。法官需要牢記自己的職責,審慎行使引導權力,既不可施壓于陪審員,亦不可隨性引導。此外,考慮到陪審員并非法律職業(yè)工作者,法官的指引應當注重口語化、問題清單的設置應當簡單易懂,盡量少使用專業(yè)術語,避免陪審員錯解、誤解。
(四)統(tǒng)一規(guī)制問題清單
追溯人民陪審制建立的初衷,司法民主被立于首要位置,但司法所追求公平正義也必須依托專業(yè)化審判來實現。由此在三人庭案件中規(guī)定法官和人民陪審員具有同樣的權利,實質是對陪審員苛以專業(yè)化的要求。然而基于陪審員本身的特性,要求陪審員同職業(yè)法官一樣在審判中發(fā)揮相同的作用既不現實也不合理[8]。遺憾的是,問題清單制度僅被規(guī)定于七人庭之中,這也就弱化了法官在三人庭案件中對陪審員引導作用的發(fā)揮。
同時,為使庭審更加規(guī)范統(tǒng)一,可以出具問題清單樣板供各法院參考。問題清單應從訴訟請求出發(fā),對雙方當事人提出的相關法條的構成要件進行拆解,再將爭議事實填充進構成要件之中。有學者提出問題清單的制作需要遵循明確訴訟請求、確定請求權規(guī)范基礎、明確抗辯意見、確定抗辯(權)規(guī)范基礎、分解規(guī)范基礎構成要件、歸納事實爭點的邏輯路徑[9],筆者認為此思路較為完善,對要件的逐個細致拆解能使案件內容更為明確且富有可操作性,有利于陪審員參與審理案件。落實問題清單的框架與內容,能夠避免部分法官恣意發(fā)揮、促使問題清單制度走向規(guī)范化。
五、結語
法院指南與法官引導作為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的輔助制度,能幫助陪審權從“象征”意義逐步走向實質。二者的核心理念是:具有權力和履行能力的法院和法官幫助人民陪審員在實踐中區(qū)分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問題,促使陪審員實質性地發(fā)揮陪審作用,從而保障公民權利、彰顯司法民主。這符合完善人民陪審制的需要,契合現代司法制度的民主發(fā)展潮流。
參考文獻:
[1] 張磊蕾.民事訴訟中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困境與出路[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
[2] 韓紅俊.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的區(qū)分——以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為出發(fā)點[J].人民司法(應用),2017(4).
[3] 陳杭平.論“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的區(qū)分[J].中外法學,2011(2).
[4] 馬梅芳.人民陪審員制度中法律審和事實審分離機制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20.
[5] 馬珍.淺議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立法現狀及完善方向——以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為視角[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6).
[6] 張朝陽,黃源泉.審判長對人民陪審員事實審的指導[J].人民司法(應用),2017(19).
[7] 劉仁琦.人民陪審員參審職權改革的實體與程序基礎——以庭審實質化的推進為切入點[J].法學,2020(6).
[8] 苗炎.司法民主: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價值依歸[J].法商研究,2015(1).
[9] 陳炳杰.論陪審制下問題清單制度的構建[J].人民司法,2020(16).
作者簡介:張奇源(2000—),女,漢族,浙江杭州人,單位為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研究方向為訴訟法學。
姚艷(2000—),女,漢族,浙江臺州人,單位為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研究方為訴訟法學。
(責任編輯:馮小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