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斌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毕嘈抛x過這兩句詩的朋友,一定會感嘆歲月的無情。當我們慢慢地步入老年人的行列時,該怎樣面對眼前的生活?是灰心喪氣、暮氣沉沉,還是興趣盎然、老有所為?其實,每個人都會變老,老是一種自然現象,就像春夏秋冬的季節(jié)更替一樣,大可不必在生命的長河中,面對東逝的流水,嘆息“逝者如斯夫”。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曾經說:“人的生命期——少年、青年、壯年和老年,各領二十載風騷?!笨梢娢覀冎灰谌松拿恳粋€階段,勇敢面對、做好自己就夠了。
退休后,我曾去一些國家旅游,當我優(yōu)哉游哉地游山玩水時,卻驚訝地發(fā)現一些比我年齡大得多的老人仍然在工作。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旅館里,一位白發(fā)蒼蒼、背都有些駝的老者,一大早就在收銀臺前忙碌著,他身邊的年輕同事完全可以當他的孫女了。在日本的旅游大巴上,給我們開車的司機已經78歲了,這位牙齒稀疏、滿臉皺紋的老人不僅要為我們開車,還要負責打掃車上的衛(wèi)生,幫乘客搬運旅行箱,真讓人敬佩。我在國外的一些航班上,經??吹揭恍┥狭四昙o的“空姐”,來回穿梭忙碌著,為那些比她小三四十歲甚至五六十歲的人服務。仔細觀察后,我發(fā)現這些老年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信奉“工作著是美麗的”“工作會使人延緩衰老”的信條。
其實我們中國也有許多這樣的事例。繪畫大師齊白石90多歲時,還作畫不止;大作家楊絳100歲時還撰寫文章,發(fā)表百歲感言;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110歲高齡時還在研究學問,令人驚嘆;“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96歲時,還在救死扶傷,懸壺濟世,每周要做3臺手術,直到97歲才宣布退休。這些翹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從不認為自己是老年人。
“詩豪”劉禹錫和“詩魔”白居易都是唐朝的大詩人,然而兩人對“老了”的感悟卻大不一樣。開成元年(公元836年),已經64歲的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實際上就是退出政治舞臺了。當時同齡的白居易以同樣的身份客居洛陽三年。兩個64歲的老人相聚,寒暄之后,相互吟詩贈送。人生已至暮年,白居易有些悲觀:“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卑拙右自詾閯⒂礤a會和自己一樣酸楚,哪知“詩豪”與生俱來的剛強堅毅擲地有聲:“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奔幢闶抢狭?,也要讓晚霞映照天空,燦爛無比!劉禹錫的樂觀豁達,令人折服。
寫到這里,我想起諶容多年前的小說《減去十歲》,小說虛構了一個紅頭文件,說要把大家的年齡都減去10歲,由此讓許多人心中生出許多荒誕的夢。我們不妨也效仿一下,給自己減去10歲,甚至20歲、30歲,讓生命的長度在享受美好的生活與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中繼續(xù)延伸……
責編/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