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海潮
(同煤集團燕子山礦,山西 大同 037000)
目前,礦井水害問題越發(fā)突出,其中采空區(qū)積水事故約占礦井水害事故的75%左右[1],究其原因是沒有嚴格按照探放水的要求進行積水排放,在有積水征兆的情況下仍然進行開采作業(yè),因此,要預防礦井水害事故,就要將工作重點放在采空區(qū)探放水工作上,對煤層掘進過程中探放水方案及工藝進行改進優(yōu)化。
某煤礦屬可開采煤層中有裂隙帶含水層,含水層水位標高為1 064.81 m,涌水量為2.633 L/s,煤層滲透系數為0.218 m/d,含水性較弱。
煤礦的奧灰水水位標高為1 062 m,且與開采煤層的隔水層厚度為108 m,水壓為3.6 MPa,突水系數為0.03 MPa/m,在正常的開采情況下不會對煤層產生影響,但通過鉆孔、導水斷層等會對開采煤層進行補給,是間接充水水源。
工作面上覆有采空區(qū),采空區(qū)的積水量約26 000 m3,積水面積約455 969 m2,容易引發(fā)水害事故[2],對開采造成嚴重影響。
因此,開采掘進的主要充水因素是工作面上覆的采空區(qū)積水,積水也會通過裂隙帶與含水層導通,形成導水通道,影響礦井的安全生產。
設計探放水鉆孔時,要考慮超前距、鉆孔間距、兩幫距離、允許最大掘進距離,原探放水方案的參數為超前距30 m,兩幫距離30 m,允許最大掘進距離70 m,由于要探測采空區(qū)積水,鉆孔間距設為3 m進行布孔[3]。
在進行布孔時,由于終孔的垂距要小于1.5 m,將第一次的鉆孔均向上調節(jié)0.6°,第二次的鉆孔均向上調節(jié)0.3°,第三次的鉆孔均向上調節(jié)0.9°,以確保終孔時的垂距,探放水孔均是煤層孔,在順槽第一次共布置9個鉆孔,傾角為0.6°,鉆孔深度為200 m,各方位角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第一次探放水鉆孔方位角
1) 施工隊在進行探放水時要考慮實際積水區(qū)域的范圍,注意觀察煤柱的涌水情況,及時對涌水進行疏放。
2) 探放水孔的孔徑為75 mm,驗證孔的開孔孔徑為75 mm,止水套管的長度為4 m,直徑為4寸,鉆進7 m后將鉆桿取出,如果鉆孔處有水流出,在水量變小穩(wěn)定后將止水套管放入孔內,采用水泥將止水套管封固[4]。
3) 根據鉆孔的實際出水情況來布置觀察孔,觀察孔不進行封孔,其余的鉆孔在放完水后直接進行封孔,確??卓诙滤?,如果探測孔沒有出水,也要及時進行封堵。
4) 在掘進的過程中,如果煤壁上出現少量滲水或潮濕等現象時,每向前掘進10 m,要在離底板3.2 m處施工驗證孔,在低處留設觀察孔,準備止水套管和閥門,有水流出則立即進行排放,排空后要及時封孔,在水位低于底板的標高時再向前掘進。
為了實現安全開采,采用物探和鉆探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超前探放水,物探超前探測使用的是防爆數字直流電法儀,一般勘探距離設為80 m,在循環(huán)探測時,相鄰兩個探測的要疊加20 m。鉆探時沿順槽的掘進方向,三個鉆孔呈扇形布置,對每個孔依次進行鉆探驗證,探放水孔的布置圖如圖1所示,鉆孔方向與巷道走向夾角為40°~50°,開口離底板的距離為1.5 m,鉆孔角度與煤層傾角相同均為0.6°,鉆探掘進距離100 m,允許最大掘進距離為70 m,提高安全性,三個鉆孔的方位角依次為67.7°、79.7°、91.7°,在確保水壓低于15 MPa時再向前掘進。
圖1 改進鉆孔布置圖
1) 預先挖好水泵窩,設置好排水系統(tǒng),將水泵窩挖在巷道的最低處,便于后續(xù)的集中排水,配備2臺水泵,一臺工作一臺備用,工作水泵與排水管連接,將水排到運輸膠帶處。
2) 鉆孔時采用直徑為43 mm的鉆頭,最終成孔時采用直徑為50 mm的鉆頭,鉆進1.5 m后,先將控水管和控水閥門一同打入鉆孔中,再將鉆桿插入控水管繼續(xù)進行鉆孔,在成孔后拔出鉆桿,同時裝上引水管,有效避免由于水壓過大而出現鉆桿不易拔出、或是鉆桿拔出后放水控制器不能及時打入鉆孔中的現象,減少了因煤壁塌陷而出現的水害事故,提高了探放水的安全性。
3) 成孔后將引水管引入水泵窩中,通過水泵窩進行集中排水,同時控制放水量,提高放水的效率。
4) 在超出探水線20 m后,打開排放水控制器,在掘進過程中進行排水。
5) 在積水排干凈后,將控制器拔出,并對放水孔進行封孔。
對探放水設計方案及工藝改進前后進行對比,主要從鉆孔數量、鉆孔掘進尺、鉆孔工期以及相關費用進行比較,具體參數如表2所示。
表2 改進前后參數對比表
從表2中可以看出,原探放水工程所需的鉆孔數量比改進的鉆孔數量多,在相同的掘進尺下,原探放水工程所需的工期和相關費用也較多,改進后的探放水工程針對性更強,安全性更高。
對改進的探放水工程在某煤礦中進行應用,先對工作面進行直流電法超前探測,在回風順槽出現低電阻異常區(qū)域,按照改進方案布置3個鉆孔,在1 122 m探測到有采空區(qū),放出積水約450 m3,說明探測結果比較準確,而且改進方案所需的工期和相關費用都較低,實用性較強,能實現安全開采。
針對煤層開采過程中出現的水害事故,以某煤礦工作面探放水為例。
1) 分析煤層充水因素,確定主要是由于采空區(qū)積水而產生的水害。
2) 采用物探和鉆探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探放水方案設計,先對工作面進行直流電法超前探測,在回風順槽出現低電阻異常區(qū)域,按照改進方案布置3個鉆孔,在1 122 m探測到有采空區(qū),放出積水約450 m3。
3) 改進后的探放水工程所需的鉆孔數量、工期與相關費用都較低,且針對性更強,安全性更高,能有效探放采空區(qū)的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