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琴,張宏江,張春輝,崔紅利,薛金愛,李潤植
(山西農業(yè)大學農學院分子農業(yè)與生物能源研究所,太谷 030801)
雨生紅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是一種單細胞真核綠藻,在分類學上屬于綠藻門(Chlorophyta)、紅球藻屬(Haematococcus)[1]。雨生紅球藻細胞在適宜環(huán)境條件下為含少量蝦青素的綠色游動形態(tài),逆境條件下(如高光、高溫、高鹽)轉變?yōu)楦缓r青素的紅色不動細胞[2-3]。蝦青素(astaxanthin)是一種紅色酮式類胡蘿卜素,其抗氧化活性遠大于類胡蘿卜素和天然維生素E,被譽為“超級抗氧化劑”[4-5]。雨生紅球藻是目前已知的蝦青素含量最高的物種,在脅迫條件下蝦青素含量最高可達到細胞干重的6%[6],因此被認為是提取天然蝦青素的理想材料[7]。
雨生紅球藻蝦青素主要是以酯化形式(蝦青素單酯和雙酯)存在,存儲于油體中[8]。油體又稱脂滴或脂質體,是高等植物種子、花粉、裸子植物種子、真菌和藻類中儲存中性脂質的細胞器[9-10]。油體主要分為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s, TAG)內層,磷脂單分子(phospholipids, PL)外層及鑲嵌其中的油體結合蛋白。目前在不同種子的油體中已鑒定出3類完整的油體結合蛋白,即油蛋白(oleosin)、鈣蛋白(caleosin)和甾體蛋白(steroleosin)[11],它們廣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和藻類的油體中[12]。
油體結合caleosin和oleosin的結構相似,都具有穩(wěn)定油體的功能[13],形成差異的原因主要是這2種蛋白的3個結構域的長度不同:caleosin和oleosin分別有85%和55%的殘基在其N末端和C末端結構域中突出,并覆蓋于油體表面,其余15%和45%的殘基位于中央疏水結構域[14]。據(jù)推測,當使用相同量的三酰甘油時,等量的caleosin比oleosin能覆蓋更多的油體表面積,可見caleosin似乎是比oleosin更有效(或經濟)的結構蛋白[15]。caleosin在植物體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如參與膜融合和脂肪體融合等過程)[16],然而,與其他高等植物芍藥[16]、蓖麻[17]、油菜[18]等相比,藻類中油體結合蛋白的生理和功能特性仍缺乏研究,雨生紅球藻中還未見caleosin基因的相關報道。
本研究通過對雨生紅球藻caleosin(HaeClo)的基因進行分子克隆與表達分析,旨在揭示HaeClo蛋白的生物學功能,為HaeClo基因在植物基因工程、生物技術及生物化學的應用上提供科學依據(jù),進而為通過遺傳改良HaeClo蛋白來提高雨生紅球藻蝦青素的含量奠定基礎。
本試驗所用藻種為雨生紅球藻,現(xiàn)存于山西農業(yè)大學分子農業(yè)與生物能源研究所。將雨生紅球藻接種于MCM(modified Chalmers medium)培養(yǎng)基上,于(22.5±1.0)℃、光照條件下靜置培養(yǎng),光照強度為1 300 lx,光 /暗周期為12 h/12 h,且每 8 h搖勻1 次。本試驗所用受體菌株為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載體質粒為pET-28a(+),均保存于山西農業(yè)大學分子農業(yè)與生物能源研究所。
1.2.1 總RNA的提取
取對數(shù)期生長的雨生紅球藻作為試驗樣品,通過Takara公司的試劑盒,用TRizol法提取總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操作步驟詳見說明書。所提RNA必須于-80℃冰箱中保存以避免降解。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后測其濃度和純度[19]。
1.2.2 cDNA模板制備和cDNA末端快速擴增技術(RACE)模板制備
本試驗用Takara公司的反轉錄試劑盒(Prime-ScriptTMRT Reagent Kit with Gdna Eraser)合成 cDNA模板,用Clontech公司的試劑盒(SMARTer TM RACE cDNA Ampli-cation Kit)制備cDNA末端快速擴增技術(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模板,以上操作步驟詳見試劑盒說明書[20]。
1.2.3 同源克隆及RACE擴增
從NCBI GenBank中查找出與HaeClo基因序列親緣關系較近的4種綠藻:盤藻(Gonium pectoral)、萊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團藻(Volvox carteri f. nagariensis)和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序列比對獲得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用CODEHOP軟件設計HaeClo的同源克隆引物(F1,R1和F2,R2)。以制備的cDNA為模板結合設計的引物,按照TaKaRa LA Taq?擴增體系進行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從而獲得HaeClo的同源克隆片段。1.2%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后回收目的條帶用于后續(xù)試驗。在此基礎上設計5'和3'端引物(5'RACE R3,R4和3'RACE F3,F(xiàn)4),以制備的RACE cDNA、5'和3'端引物為模板進行PCR擴增。將擴增產物進行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后通過DNAStar軟件拼接,得到HaeClo基因cDNA序列全長,并據(jù)此設計表達框引物(F5,R5)。以上設計的引物信息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合成,詳見表1。
HaeClo的生物信息學分析需要用到大量在線軟件和本地軟件,現(xiàn)將本試驗分析所用軟件名稱、用途及網址收集整合至表2。
表1 文中用到的引物信息Tab. 1 Primer information used in the article
表2 生物信息學分析資源Tab. 2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resources
取對數(shù)期生長的雨生紅球藻作為試驗樣品,混勻后均分為6組,每組設3個平行,根據(jù)給予不同的脅迫處理分為以下試驗組別:正常光全氮組、高白光全氮組、高藍光全氮組、1/4氮組、高白光+1/4氮組及高藍光+1/4氮組,分別記為CK、HLW、HLB、1/4N、HLW+1/4N及HLB+1/4N。全氮及1/4氮處理根據(jù)MCM培養(yǎng)基中(NH4)MO7O24·4H2O和KNO3的濃度換算配制,高白光和高藍光光照強度為3 000 lx。在處理第0、1、2、3、4天時分別收集雨生紅球藻細胞樣品制備cDNA模板,然后進行熒光定量PCR分析HaeClo基因的表達。
為了研究HaeClo蛋白的特性,本研究設計引物并進行ORF的PCR擴增,獲得了克隆載體,抽提質粒后將其與表達載體質粒pET-28a(+)分別進行雙酶切,切膠回收后的HaeCloORF片段和pET-28a(+)載體片段連接構成重組質粒pET-28a(+)-HaeClo,將重組質粒轉化到大腸桿菌感受態(tài)中誘導原核表達,以上操作步驟參考于曉娜[21]的方法。在28℃下用0.5 mmol/L的異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beta-D-thiogalactopyranoside, IPTG)誘導轉化重組質粒的大腸桿菌BL21菌株,同時以相同條件處理的pET-28a(+)空載體做對照,分別在12 h和24 h取樣進行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檢測。
圖1 雨生紅球藻總RNA的提取及HaeClo基因克隆電泳圖Fig. 1 Extraction of total RNA from H. pluvialis and electrophoresis of HaeClo gene cloningM :Marker DL2000。M: Marker DL2000.
圖2 雨生紅球藻中HaeClo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Fig. 2 Nucleotide sequences and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HaeClo in H. pluvialis紅色框標出的“ATG”代表起始密碼子,“TAG”代表終止密碼子。The “ATG” marked in the red box represents the initiation codon, and the “TAG” represents the termination codon.
如圖1中泳道所示,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到RNA未發(fā)生明顯降解,其濃度和純度均在適宜范圍內,質量較好,可進行后續(xù)試驗。雨生紅球藻總RNA反轉錄后得到cDNA模板,結合設計的引物進行PCR擴增后獲得HaeClo的同源克隆片段,以制備的RACE cDNA和5'、3'端引物為模板進行PCR擴增,將獲得的雨生紅球藻5'端、中間片段和3'端序列拼接起來得到HaeClo基因的cDNA全長序列(NCBI注冊號:MT612719)。分析表明(圖2),HaeClo的cDNA序列全長為1 088 bp,共編碼262個氨基酸,編碼區(qū)從62~847共786 bp,其中5'-非翻譯區(qū)(5'-untranslation region, 5'-UTR)和3'-非翻譯區(qū)(3'-UTR)的長度分別為61 bp和241 bp,還帶有一個poly(A)尾巴。通過BLAST在線對HaeClo的氨基酸序列進行同源比對分析,結果表明,其與盤藻和萊茵衣藻來源的caleosin(NCBI檢索號見表3)相似性分別達到66%和61%。
ProtParam軟件分析結果表明,雨生紅球藻中Hae-Clo蛋白的分子式為C1345H2067N351O378S9,理論等電點為7.73,屬于堿性蛋白。編碼該蛋白的氨基酸共有20種,其中含量較高的氨基酸為脯氨酸(Pro,8.8%)、賴氨酸(Lys,8.0%),而半胱氨酸(Cys,0.8%)和組氨酸(His,2.3%)的含量較低。帶正電荷的氨基酸殘基(Arg+Lys)與帶負電荷的氨基酸殘基(Asp+Glu)總數(shù)分別為31和30個。該蛋白的消光系數(shù)為53 525,吸光系數(shù)為1.815,平均親水系數(shù)為-0.413,不穩(wěn)定性指數(shù)(II)為47.61,脂肪酸系數(shù)為77.74,因此我們將該蛋白質歸類為不穩(wěn)定蛋白。
ProtScale軟件分析結果顯示:HaeClo蛋白親水性/疏水性分析最高值為2.556,位于第105和第106位氨基酸,最低值為-2.744,位于第167位氨基酸;該蛋白在中間區(qū)域存在一個明顯的疏水區(qū),有較強的疏水性,在N端和C端氨基酸殘基區(qū)域都表現(xiàn)出較強的親水性。這表明HaeClo蛋白是一個兩末端區(qū)域為親水性、中間區(qū)域為疏水性的蛋白。
使用PSORT軟件對HaeClo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進行預測,結果顯示,HaeClo蛋白定位于細胞質內,為胞內蛋白。NetPhos-3.1軟件預測到HaeClo蛋白的絲氨酸(Ser)最多,有29個,在C端分布比較緊密。蘇氨酸(Thr)的磷酸化位點有8個,酪氨酸(Tyr)的磷酸化位點最少,為4個。
SOPMA軟件預測HaeClo蛋白二級結構結果顯示(圖3a),HaeClo蛋白中無規(guī)則卷曲(圖3a中紫色線條區(qū)域)所占蛋白質的比例最高(42.15%),α-螺旋(藍色線條區(qū)域)所占蛋白質比例次之(41.38%),此外,延伸鏈(紅色線條區(qū)域)和β-折疊(綠色線條區(qū)域)分別占10.34%和6.13%,由此可推測,HaeClo蛋白為混合型蛋白。圖3b為HaeClo蛋白的三級結構預測結果。NCBI-CDD軟件預測HaeClo蛋白在122~291位存在一個結構域,屬于典型的caleosin家族。SignalP 5.0軟件信號肽預測結果表明,編碼HaeClo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沒有信號肽剪切位點,由此可知,HaeClo為非分泌蛋白。
為了更好地研究HaeClo,本研究通過Clustal W和BioEdit軟件對HaeClo進行了多序列比對分析,結果顯示(圖4),目標序列HaeClo(用紅色標出)與從團藻(Volvocales)、小球藻(Chlorella)、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水稻(Oryza sativaL.)及芝麻(Sesamum indicum)等中分離的caleosin有相似的結構,參照Pasaribu等[22]的研究結果,將caleosin結構從上到下分隔標出區(qū)域,分別為N末端親水性鈣結合結構域、中央疏水性油體錨定結構域和C末端親水性磷酸化結構域。以上相關序列信息在表3中顯示。
表3 caleosin序列物種名稱及其登錄號Tab. 3 Caleosin sequence species name and their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s
圖3 雨生紅球藻中HaeClo蛋白二級結構(a)和三級結構(b)的預測Fig. 3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a) and tertiary structure (b) prediction of HaeClo in H. pluvialis
圖4 雨生紅球藻HaeClo與其他來源caleosin的部分序列比對Fig. 4 Partial sequence alignment of HaeClo in H. pluvialis with caleosins from other species鈣結合基序、脯氨酸結基序和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位點的片段用紅色方框標出,名稱在底部標出。The fragments of calcium binding motif, proline knot motif and casein kinase II phosphorylation site are marked with red boxes and the names are marked at the bottom.
我們從NCBI數(shù)據(jù)庫搜集到20個物種的caleosin序列(包括高等植物和藻類)并進行了系統(tǒng)進化分析(MEGA-7軟件構建進化樹),以便更好地研究HaeClo與其他來源caleosin的進化關系。分析結果顯示(圖5),HaeClo與團藻、萊茵衣藻和盤藻等藻類來源的caleosin明顯聚為一支,高等植物類caleosin另聚為一支,兩支最終匯在一起。由此可見,HaeClo與其他藻類來源的caleosin親緣關系比高等植物類的caleosin親緣關系更近一些,追溯根源,它們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和相似的功能。以上相關序列信息(包括物種名稱、簡寫及其登錄號)在表3中顯示。
圖5 雨生紅球藻HaeClo的系統(tǒng)進化樹分析Fig. 5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HaeClo in H. pluviali
本文檢測了HaeClo基因在正常培養(yǎng)和其他不同脅迫條件下的表達譜(圖6a),結果顯示,在6種不同脅迫條件下,0 ~ 3 d時HaeClo基因的表達量逐漸上升,第3天時表達量均達到最高值,4 d后HaeClo基因的表達量開始下降。在處理第3天時,HLB+1/4N組HaeClo的表達量達峰值,比CK組的表達量提高了2.4倍,HLW+1/4N組HaeClo的表達量次之,HLB組HaeClo的表達量高于HLW組、1/4N組和CK組。取表達量最高的第3天進行半定量PCR分析檢測(圖6b),結果與圖6a表達一致。
圖6 雨生紅球藻HaeClo基因在不同處理下的表達分析Fig. 6 Expression analysi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HaeClo gene in H. pluviali(a)熒光定量PCR;(b)半定量PCR(a)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 (b) Semi-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qRT-PCR)
由圖7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與pET-28a(+)空載體相比較(泳道1、2),pET-28a(+)-HaeClo在29.5 kD的位置出現(xiàn)了新條帶(泳道3、4),大小均與預測蛋白大小相吻合,初步證明了pET-28a(+)-HaeClo在BL21菌株中表達成功。而比較不同的IPTG誘導時間可以看出,誘導24 h的蛋白表達量較誘導12 h的蛋白表達量有明顯提高。
TAG是由內質網上脂肪酸合成相關酶催化合成的,caleosin合成后被運送到內質網上與已經合成的TAG結合形成復合體(即油體的前體),復合體經過多次融合后脫離內質網形成油體[23]。由此可見,caleosin是油體合成必不可少的物質。本研究通過克隆獲得雨生紅球藻caleosin基因,并對其編碼蛋白的理化特征及功能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HaeClo的cDNA序列全長為1 088 bp,共編碼262個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脯氨酸(Pro),其中5'端和3'端長度分別為61 bp和241 bp,帶有一個poly(A)尾巴。HaeClo的氨基酸序列與盤藻和萊茵衣藻來源的caleosin相似性分別達到66%和61%,暗示該基因在雨生紅球藻中可能編碼caleosin蛋白,是油體合成必不可少的物質。
圖7 雨生紅球藻HaeClo原核表達和純化SDS-PAGE分析Fig. 7 SDS-PAGE analysis of prokaryotic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HaeClo in H. pluvialiM :蛋白質Marker;1~2 :pET-28a(+)空載誘導12 h、24 h ;3~4 :pET-28a(+)-HaeClo誘導12 h、24 h ;5 :鎳柱親和純化后的目的蛋白。箭頭代表目的蛋白。M: Protein Marker; 1~2: pET-28a(+) no-load induction for 12 h, 24 h;3~4: pET-28a(+)-HaeClo induction for 12 h, 24 h; 5: Puri fied target protein after af finity puri fication on nickel column. Arrow represents the target protein.
丁勇等[24]的研究表明,caleosin的N末端親水性鈣結合結構域含有能結合1個鈣離子的EF-hand模體,這可能與鈣離子調控的信號轉導途徑有關。中間疏水性錨定結構域中的脯氨酸-結模體與α-螺旋域相鄰,一方面能在caleosin與油體及雙層內質網膜(endoplasmic reticulum, ER)的靶向過程中發(fā)揮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caleosin蛋白的疏水性,從而增加種子油體的穩(wěn)定性[25]。HaeClo屬于典型的caleosin家族,其C末端結構域含有3個酪蛋白激酶II(casein kinase II, CKII)磷酸化位點,位于第142、144和163位氨基酸,可能參與鈣結合和翻譯后修飾(如二硫鍵和部分絲氨酸磷酸化),并在油體成熟及動員中傳遞信號,這與Purkrtova等[26]、丁勇等[24]的研究結果一致。多序列比對及系統(tǒng)進化分析驗證了HaeClo與其他來源的caleosin具有共同的祖先和相似的功能,進一步暗示了該基因在雨生紅球藻中可能編碼caleosin蛋白,從而增加油體的穩(wěn)定性。
caleosin的特殊結構保持了油體之間的相互獨立和穩(wěn)定,其中間疏水區(qū)域插入到油體內部,C末端和N末端留在油體表面,像許多樹杈將油體表面緊密包裹起來,形成一道屏障來保護油體[17],從而使油體對高溫、強酸、強堿等有了一定的耐受能力[27]。在干旱[28]、低溫[29]、鹽脅迫[30]等逆境脅迫條件下,caleosin基因上調表達,同時植物合成大量油體。也有研究表明,caleosin基因可以調控脂肪酸的積累[17]。目前caleosin基因的克隆在植物中研究較多,在藻類中研究較少,且雨生紅球藻中caleosin的相關研究分析尚未見報道。本研究中,高白光、高藍光和缺氮等脅迫均有利于雨生紅球藻caleosin基因的上調表達,其中高藍光培養(yǎng)的效果大于高白光和缺氮培養(yǎng),多因素組合脅迫(高藍/白光+1/4氮)效果大于單因素脅迫,這與翟映雪[31]、Katsuda等[32]研究中caleosin基因上調表達的同時植物大量合成油體的結果一致。Hae-Clo蛋白的原核表達和SDS-PAGE分析結果表明,目的蛋白在大腸桿菌中成功表達,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功能研究。
本研究首次從雨生紅球藻中克隆獲得編碼Hae-Clo的cDNA序列并進行了生物信息學分析,同時對高光和缺氮等不同脅迫條件下的雨生紅球藻進行了半定量PCR和熒光定量PCR分析,進一步研究了HaeClo基因在雨生紅球藻中的表達,為HaeClo基因在植物基因工程、生物技術及生物化學上的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jù),進而為探究雨生紅球藻中HaeClo調控雨生紅球藻油脂含量、蝦青素含量以及蝦青素在油體儲存的相關機制等方面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