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珍
(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醫(yī)院,廣東 廣州 523220)
脛骨平臺骨折是臨床上常見且多發(fā)的一種骨折損傷,一般采用手術進行治療,但術后容易出現(xiàn)膝關節(jié)功能受損,不能完全恢復,因此導致患者運動和感覺障礙,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據(jù)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交通事故、重大意外事故等頻頻出現(xiàn),這已經成為導致脛骨平臺骨折的主要因素,同時,發(fā)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本文為探討推拿手法聯(lián)合健康教育在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康復中的應用效果分析,選取我院在2019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40例,現(xiàn)將有關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病在2019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骨科確診為脛骨平臺骨折,并且在我院進行手術。對照組患者共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齡22-66歲,平均年齡(41.2±2.1)歲;觀察組患者共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2.2±1.7)歲。本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通過將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后(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1)對照組治療方法。采用單一推拿手法進行康復治療。患者仰臥位,醫(yī)生主要采用拿法和揉法進行康復治療,具體手法為:從大腿內側到膝關節(jié)部位內側以及小腿,采用拿法和揉法,力度從輕到重,循序漸進,每次推拿40分鐘,每天1-2次。(2)觀察組治療方法。采用推拿手法聯(lián)合健康教育進行康復治療。推拿手法同對照組一致:患者仰臥位,醫(yī)生主要采用拿法和揉法進行康復治療,具體手法為:從大腿內側到膝關節(jié)部位內側以及小腿,采用拿法和揉法,力度從輕到重,循序漸進,每次推拿40分鐘,每天1-2次。除此之外,結合在康復治療中結合健康教育。首先,安排專門的責任護士負責患者,護士需要提前仔細閱讀患者病歷,對患者的個人情況有詳細的了解;其次,護士應該與患者以及家屬進行詳細的交流,了解他們對于健康教育的需求,耐心聽取患者及家屬的問題和要求,向他們宣傳關于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護理的注意事項,減輕他們的焦慮程度,提高術后恢復的自信心;最后,根據(jù)了解的內容和患者的情況,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定期普及健康知識并做好康復記錄[1]。
3 觀察標準:(1)臨床效果判定標準。若患者正常行走無明顯疼痛感,膝關節(jié)屈伸度≥90°且≤100°,則為顯效;若患者行走較為困難且伴隨輕微疼痛感,膝關節(jié)屈伸度≥60°且≤90°,則為有效;若患者行走困難且疼痛難忍,膝關節(jié)屈伸度<60°,則為無效[2]。(2)護理滿意度判定標準。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向2組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護士態(tài)度、護理質量等方面,患者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進行評分,滿分100分。非常滿意:90-100分;基本滿意:60-80分;不滿意:60分以下[3]。
5 結果
5.1 2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要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5.2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要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內容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n,%)
脛骨平臺骨折屬于復雜性的骨折損傷,是近幾年我院骨科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主要是由于意外事故導致,若骨折后不及時治療將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危及患者生命健康[5]。臨床上常規(guī)的康復訓練是以推拿按摩為主,但是效果不夠理想,本研究將推拿手法聯(lián)合健康教育應用到脛骨平臺骨折術后的康復治療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要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當前臨床對于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是采用手術,雖然手術方法是當前最為有效的方法,但是術后容易出現(xiàn)各種不良預后,比如關節(jié)畸形、膝關節(jié)功能無法恢復、行走障礙等等,這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6]。為了緩解患者焦慮暴躁的不良情緒,本研究將健康教育運用到術后的治療當中,給患者和家屬普及健康教育。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要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康復中應用推拿手法和健康教育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患者和家屬的信心,臨床上可以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