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軍
(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人民醫(yī)院骨外科,山東 陽谷 252300)
四肢骨折屬于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重建患者骨折位置的生理解剖學結構來幫助其盡快恢復患肢的生理功能[1]。常規(guī)的鋼板固定術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但需要將患者的骨膜進行剝離,切開更多的軟組織,導致患者術后傷口愈合較慢,并發(fā)癥風險高[2]。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和骨科生物學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微創(chuàng)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逐漸被臨床認可,有研究表明,該術式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量少,可縮短患者的治療周期和機體恢復時間,患者預后較好[3]?;诖耍敬窝芯繉⑽?chuàng)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應用到在我院治療的四肢骨折患者中,并獲得理想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2例四肢骨折患者作為探究對象,按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等檢查確診為四肢骨折者;(2)了解本次研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者;(3)依從性高者。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感染者;(2)心臟功能不全者;(3)手術耐受力極差者。對照組有男患者20例,女患者21例;年齡為23-58歲,平均年齡(38.58±6.85)歲;其中,交通事故致傷10例,墜落致傷8例,摔倒致傷9例,運動不當致傷8例,打擊致傷6例。觀察組有男患者21例,女患者20例;年齡為24-57歲,平均年齡(38.98±6.17)歲;其中,交通事故致傷9例,墜落致傷10例,摔倒致傷8例,運動不當致傷6例,打擊致傷8例。2組的基線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次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2 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方法為:術前先給予患者進行X線檢查,根據結果幫助患者調整正確的手術體位以及內固定需要的鋼板長度。術中給患者進行常規(guī)備皮、消毒、鋪巾,在其骨折部位劃縱向切口,需根據患者骨折情況定切口長度,然后逐漸分離皮下的組織,暴露骨折,再行骨折復位。確定復位正確后,行鋼板內固定,檢查無誤后沖洗傷口,放置引流條,縫合傷口即可。觀察組予以微創(chuàng)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方法為:在X線的輔助下,利用復位術和克氏針為患者的骨折位置進行復位、固定;再經過X線確認復位情況無誤后,在患者的骨折端處行切口約2-4cm,分離皮下的軟組織直至建立好一條皮下隧道;在保持骨折端閉合的情況下,將加壓鋼板經皮下隧道緩緩插入骨膜外,在X線儀器的輔助之下,進行固定;在加壓鋼板兩端分別用1枚加壓螺釘固定,確保復位、固定效果無誤后,最后放置適量的鎖定螺釘,縫合切口,清點剩余手術器械即可。
3 觀察指標:比較2組治療后的Karnofsky 功能狀態(tài)評分標準(KPS)評分[4]、疼痛數字評分法(NRS)評分[5]以及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切口感染、骨折愈合畸形、靜脈栓塞、關節(jié)僵硬)。KPS評分主要評定患者生活自理、體力、癥狀、體征等各項情況,共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身體狀況越好。NRS評分是通過0-10的數字供患者選擇,以代表其疼痛感,數字越低表明其疼痛感越輕。
5 結果
5.1 2組的KPS評分、NRS評分比較:經手術,觀察組的KPS高于對照組,而NR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的KPS評分、NRS評分比較分)
5.2 2組的手術、住院、愈合情況比較:經手術,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的手術、住院、愈合情況比較
5.3 2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經手術,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n=41)
四肢骨折會導致患者骨折部位出現結構性斷裂,造成患肢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嚴重者出現全身發(fā)熱、休克等表現,直接威脅其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6]。臨床通常采用固定術治療該病,則是采用鋼板進行內固定幫助患者重建骨骼,促進骨折部位快速修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KPS高于對照組,而NR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微創(chuàng)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能明顯提高四肢骨折患者的身體狀況,疼痛感更輕。常規(guī)鋼板內固定術可以將鋼板緊密地貼合于骨折的骨面,固定效果較好,但術中需要將骨折周圍的軟組織、骨膜等切開,嚴重破壞其血運,加上還需要長期進行石膏固定,最終導致患者患肢的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增加靜脈血栓、感染、骨折愈合不全等并發(fā)癥風險,并不利于患肢后期的恢復[7]。微創(chuàng)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的手術切口小,出血量少,僅在骨折端建立一條皮下隧道,能有效避開血管、神經等重要組織,對身體損傷小,疼痛感輕,患者術后恢復更佳[8]。同時,微創(chuàng)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全程都是在X線的直視下進行,視野好,復位、固定效果顯著,可提高手術成功率,保證治療效果[9]。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微創(chuàng)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患者術后恢復更快,治療周期明顯縮短。微創(chuàng)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行的是微創(chuàng)切口,約為2-4cm,術中出血量則明顯減少,并通過皮下隧道的建立和加壓鋼板固定,患肢損傷小,骨折段固定穩(wěn)定,加上有加壓螺絲和鎖定螺絲共同固定鋼板,不但可以增強其穩(wěn)定性,避免鋼板松動,而且不需要再用石膏額外固定,有助于患肢的血液循環(huán)和修復,進而患者的住院時間短,骨折愈合更快[10]。本次研究結果指出,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8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5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微創(chuàng)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能減少四肢骨折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預后較好。陳軍號[11]等學者在微創(chuàng)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四肢骨折患者的研究中曾指出,患者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23%,同時表明該術式治療四肢骨折的療效顯著,患者后期患肢的功能恢復良好,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常規(guī)鋼板內固定術利用的是機械力學的原理進行鋼板固定,對患肢的生理損傷大,在石膏的長期固定下,容易出現肌肉萎縮[12-13]。此外,常規(guī)鋼板沒有螺絲鎖定,僅僅是依靠鋼板和骨面間的摩擦力達到固定目的,加大骨面的承受壓力,骨折部位容易出現缺血性壞死現象,進而增加切口感染、骨折愈合畸形、靜脈栓塞、關節(jié)僵硬等并發(fā)癥風險[14-15]。微創(chuàng)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是采用生物學原理進行鋼板內固定,所使用的加壓鋼板是一種新型生物材料鋼板,其板釘間的成角不僅能夠良好固定骨折端,最大程度保障復位效果,而且對骨折端的傷害小,能夠維護骨折端的內環(huán)境,保證血運,最終降低術后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促進骨折部位快速愈合[16]。
綜上所述,微創(chuàng)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能為四肢骨折患者改善機體功能,促進骨折部位快速愈合,且該手術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靜脈栓塞、骨折愈合不全等并發(fā)癥風險更低,患者的治療痛苦少,預后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