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娟,黃已桃,戴園園,李如佳,覃春,李曉華,吳標良,黃衍強,黃永毅
(右江民族醫(yī)學院耐藥微生物感染防治研究中心,廣西 百色 533000)
山黃皮,又稱雞皮果、野黃皮、假黃皮,是蕓香科植物,屬于亞熱帶珍稀野生植物,是一種具有特殊香味的水果,主要分布在桂西南石山地區(qū),以廣西龍州縣分布最多[1]。山黃皮果實富含多種氨基酸和礦物質(zhì),具有祛濕、消炎、消暑、化滯、健脾健胃的功效,可鮮食、調(diào)味、入藥,具有很大的藥用價值,我國民間常用于治療上感、瘧疾、高血糖、腹痛及胃炎等癥狀,其粗提物藥理活性廣泛[2],但其不同部位、不同的提取方法,其降糖效果可能不同,抗菌作用的抗菌譜也會有很大的差異。近年來,從植物中篩選、分離和純化生物活性成分是研發(fā)新藥的有效途徑[3]。本文旨在研究山黃皮果皮和果核水提物的抗菌作用和降血糖作用,以期明確山黃皮水提物最佳藥效部位,為后續(xù)研發(fā)山黃皮藥用價值提供實驗參考。
1.1 材料與儀器
1.1.1 材料 在廣西龍州縣采集新鮮的山黃皮果皮與果核(Clausena indica),并經(jīng)過右江民族醫(yī)學院生藥學劉春榮老師鑒定為蕓香科植物黃皮樹的果實。
1.1.2 儀器 電子天平、搗藥罐、鋁鍋、冰箱、真空干燥機、滅菌鍋、干燥箱、離心機、恒溫培養(yǎng)箱、紫外分光光度計、超凈工作臺、濾菌器、灌胃針、注射器、血糖儀、血糖試紙等。
1.1.3 試驗菌種 枯草芽孢桿菌、鮑曼不動桿菌(敏感)、霍氏腸桿菌、摩氏摩根菌、白色念球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敏感)、溶血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所有菌種均由右江民族醫(yī)學院耐藥微生物感染防治研究中心提供。
1.1.4 試劑 MH培養(yǎng)基、LB培養(yǎng)基、肉湯液體培養(yǎng)基、檸檬酸、檸檬酸三鈉、鏈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 、二甲雙胍、生理鹽水、酒精等。
1.1.5 動物 SPF級C57BL/6小鼠,雄性,4~5周齡,30只,體重17~22 g。購于長沙天勤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動物許可證號:SCXK(湘)2019-0014。
1.2 方法
1.2.1 山黃皮抑菌試驗
1.2.1.1 山黃皮果皮、果核活性成分物質(zhì)提取制備 參考徐紹成等[4]方法,山黃皮去梗、去果肉,分離果皮與果核,用銅沖分別搗碎果皮、果核,準確稱量得果皮104 g,果核201 g。山黃皮果皮取104 g,加水沒過果皮浸泡30 min,煎煮3次,第1次、第2次煮1 h,第3次煮30 min,其間需加水補充蒸發(fā)的水分,使用玻璃棒攪動,避免糊底,每次煎煮完成后,過濾,得濾液,再加適量水重新煎煮。合并3次濾液,濃縮,真空干燥,干燥完成后放置-20℃冰箱保存?zhèn)溆?。果核的提取方法同上?/p>
1.2.1.2 含藥培養(yǎng)基的制備 根據(jù)培養(yǎng)基配制說明書,配制MH培養(yǎng)基、LB培養(yǎng)基、肉湯液體培養(yǎng)基,置于滅菌鍋中滅菌。固體培養(yǎng)基滅菌完成后置于干燥箱中,待冷卻至60℃取出培養(yǎng)基,準確稱量山黃皮果皮、果核提取物的重量,將藥物加入已滅菌固體培養(yǎng)基中,設置100 mg/ml、10 mg/ml、1 mg/ml、0.1 mg/ml 4個濃度的含藥培養(yǎng)基,待藥物完全溶解后,傾注平板,含藥培養(yǎng)基制備完成。為確認培養(yǎng)基是否污染,將制成的培養(yǎng)基隨機抽取1個置于37℃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24 h,作無菌試驗,觀察結(jié)果。
1.2.1.3 菌懸液的制備 采用麥氏比濁法測量各受試菌株的濃度,受試菌株經(jīng)復蘇活化、培養(yǎng)后,用肉湯液體培養(yǎng)基制備成濃度相當于0.3麥氏標準比濁管的菌懸液,菌液濃度相當于1×108CFU/ ml,再稀釋為1×106CFU/ ml,其中白色念球菌需制備成濃度相當于0.5麥氏標準比濁管的菌懸液,菌液濃度相當于0.5×106CFU/ ml,再稀釋為0.5×103CFU/ ml,菌懸液制備完成。
1.2.1.4 抑菌實驗方法 在含藥培養(yǎng)基背面劃分區(qū)域,并注明受試菌名,用微量移液器取各受試菌菌懸液1 μl,接種到相應的區(qū)域內(nèi),滴3次,形成直徑為3~5 mm的菌斑。其他細菌菌液同上,同時將相應劑量的液體培養(yǎng)基接種于含藥培養(yǎng)基中作為陰性對照,置于37℃恒溫培養(yǎng)箱中孵育24~48 h,將培養(yǎng)基置于暗色、不反光的物體表面上觀察實驗結(jié)果,判斷實驗終點,MIC為抑制細菌生長的最低藥物濃度。實驗重復3次,取平均結(jié)果。
1.2.2 山黃皮降血糖試驗
1.2.2.1 藥材與藥物成分提取濃度的制備試驗 選用山黃皮果皮為藥物提取原料,提取方法同上。將提取物溶于無菌的UP水中,分別配制成200 mg/ml和50 mg/ml 2個藥物濃度,于4℃冰箱保存?zhèn)溆谩?/p>
1.2.2.2 STZ溶液的配制 準確稱量2.10 g 檸檬酸和2.94 g檸檬酸三鈉分別加入100 ml雙蒸水中配成檸檬酸母液的A液和B液;將A、B液按1∶1.32比例混合,測量pH值,調(diào)定溶液pH=4.0,即配制好的0.1 mol/L檸檬酸鈉緩沖液。將STZ溶于檸檬酸鈉緩沖液中,制備濃度為12 mg/ml的STZ溶液,并用0.22 μm濾菌器過濾除菌。配制過程中需嚴格避光,現(xiàn)用現(xiàn)配。
1.2.2.3 建造糖尿病模型組 參考其他學者研究方法[5-6],造模前12 h 禁食,模型組小鼠腹腔注射STZ,對照組小鼠注射等量檸檬酸鈉緩沖液。STZ注射0.15 ml/10 g小鼠,給藥1次/天,連續(xù)2 d后,測定空腹血糖,選擇空腹血糖高于11.1 mmol/L的小鼠納入正式實驗。
1.2.2.4 動物分組及給藥 實驗動物分正常對照組、病理模型組、陽性藥組、受試藥山黃皮200 mg/ml和50 mg/ml兩個劑量組。正常對照組6只,灌胃生理鹽水;挑選糖尿病模型組24只,分4組,平均每組6只,即病理模型組,灌胃生理鹽水;陽性藥組,灌胃二甲雙胍;受試藥山黃皮200 mg/ml和50 mg/ml兩個劑量組,分別灌胃不同濃度的山黃皮成分提取物;灌胃給藥體積為每只0.4 ml,連續(xù)給藥15 d。每日進行藥物治療,除了測血糖當天禁食不禁水8 h之外,其余時間正常供給食物和水,每隔3 d稱重和剪尾采血用血糖儀檢測1次空腹血糖值,并記錄小鼠體重和血糖的變化。每次灌胃前,待藥物恢復至室溫、搖勻,使用干凈的灌胃針灌胃,同時給藥治療過程中觀察記錄小鼠的狀態(tài)并及時清理鼠籠,保持實驗小鼠的良好居住環(huán)境。
2.1 山黃皮抑菌結(jié)果 培養(yǎng)24~48 h后,對照陰性對照無菌落生長,可證明試驗結(jié)果有效。本試驗中不同濃度的山黃皮果皮和果核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在試驗范圍內(nèi)山黃皮果皮對各受試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均為100 mg/ml。而山黃皮果核對各受試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分別為:枯草芽孢桿菌、鮑曼不動桿菌(敏感)、霍氏腸桿菌、摩氏摩根菌、白色念球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敏感)、溶血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均為100 mg/ml;肺炎克雷伯菌>100 mg/ml,說明山黃皮果皮成分提取物抑菌譜更寬,而山黃皮果核抑菌譜較窄。見表1。
表1 山黃皮果皮和果核對各受試菌的抑菌濃度結(jié)果
2.2 山黃皮果皮降血糖試驗結(jié)果
2.2.1 試驗小鼠生長狀況 正常對照組小鼠生長狀況良好,無任何異常;模型組小鼠毛發(fā)稀疏,光澤度低,飲水多,嗜睡,活躍度低,無足潰爛情況,小鼠的糞便較多且有特殊臭味;陽性藥組小鼠毛發(fā)光澤度較高,山黃皮200 mg/ml劑量組毛發(fā)光澤度較模型組有改善,山黃皮50 mg/ml劑量組無明顯變化。
2.2.2 試驗小鼠體重變化對比 在給藥過程中,正常對照組小鼠體重隨著給藥時間的增加而緩慢升高。與正常對照組對比,第6天、9天、12天、15天病理模型組的小鼠體重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病理模型組對比,陽性藥組小鼠體重升高,山黃皮果皮50 mg/ml劑量組小鼠體重呈上升變化,200 mg/ml劑量組也增加,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及圖1。
表2 各組小鼠體重變化 單位:g
圖1 各組小鼠體重變化
2.2.3 試驗小鼠血糖變化 病理模型組與正常對照組相比,病理模型組血糖水平始終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病理模型組相比,陽性藥組血糖水平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山黃皮果皮50 mg/ml劑量組血糖水平有下降的趨勢,200 mg/ml劑量組血糖水平也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及圖2。
圖2 各組小鼠血糖值變化
本研究采用傳統(tǒng)的水提法提取山黃皮果皮和果核的成分,用于10種常見菌的抑菌試驗檢測出濃度為100 mg/ml的水提取物抑菌效果最佳。試驗結(jié)果初步表明,山黃皮果皮和果核水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對比趙豐麗等[7]研究以黃皮葉為提取材料并發(fā)現(xiàn)黃皮葉具有明顯的抑菌效果,本研究中選用果皮和果核也證明具有抑菌的作用,表明山黃皮具有更大的藥用價值和廣泛的藥理活性;另有研究[7]用乙醇、石油醚和水三種溶劑進行黃皮葉活性成分的提取,結(jié)果顯示黃皮葉乙醇提取物抑菌效果最佳,水提物無明顯效果,而本研究中則證明果皮和果核水提物同樣具備一定的抑菌作用。本研究與其他學者[7]的研究對比,本研究的特色在于擴大了抗菌譜檢測,發(fā)現(xiàn)山黃皮不僅對枯草芽孢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敏感)具有抑菌作用,而且對霍氏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摩氏摩根菌、溶血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鮑曼不動桿菌(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等常見菌也有抑菌作用,而且表明山黃皮果皮水提物具有更寬的抗菌譜,山黃皮果皮部位提取物可能更適合應用在食品的保鮮和防腐等方面。
山黃皮果皮降血糖作用的試驗,結(jié)果表明注射二甲雙胍的陽性藥組降血糖效果最顯著,對比山黃皮果皮200 mg/ml和50 mg/ml劑量組,山黃皮果皮200 mg/ml劑量組雖然體重有升高趨勢、血糖有明顯下降的趨勢,但是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比黃小桃等[8]研究黃皮葉水提物對STZ誘導的糖尿病大鼠的作用及其機制:黃皮葉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值,修復和促進大鼠胰島細胞的增殖生長,使得胰島細胞數(shù)量增多,改善胰島細胞受損的功能,使葡萄糖的利用率提高,降低高血糖狀況。本次試驗中山黃皮果皮水提物并沒有達到顯著的降血糖作用,可能的原因:①山黃皮降血糖的主要活性成分并不在果皮中,而在山黃皮葉等其它部位;②設置給藥濃度的差異,可能是給藥劑量不足,導致小鼠降血糖作用不明顯;③給藥時間和周期的差異,黃小桃等[8]試驗中以每天給藥1次,連續(xù)5周的給藥方式,每周采血觀察血糖值變化,本試驗中僅連續(xù)給藥15 d,每3 d采血觀察血糖值變化;④本研究用的實驗動物是小鼠,而其他學者是用大鼠,兩者之間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本研究分析了山黃皮果皮和果核水提物的抗菌作用和降糖作用,拓展了山黃皮的抗菌譜,明確了山黃皮果皮部位抗菌效果更佳。本研究并未涉及其山黃皮單體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活性分析,有研究報道,從黃皮葉中可分離出具備明顯降血糖作用的香豆精類等天然化合物[9-10],后續(xù)研究我們將根據(jù)前人報道和結(jié)合本實驗結(jié)果,注重從山黃皮果皮和山黃皮葉部位分別提取活性成分,分別探索其抑菌和降血糖作用,以及對活性單體進行改造和修飾,為提高山黃皮抑菌和降血糖藥用價值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