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曉慧
(嘉應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梅州 514000)
文化(culture)是個內涵既豐富又復雜的概念。從詞源上講,“culture”一詞源自拉丁語詞cultura,原指土壤培育(cultivation of the soil),到了19世紀早期其詞義進一步擴大,成為我們現(xiàn)在所熟悉的意思文化(cultivation of the mind,faculties,or manners)[1]。在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過程中,人類所特有的交際工具——語言,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薩丕爾認為,每一種語言都是文化的一個方面,在文化環(huán)境中處理語言現(xiàn)象和在社會背景中研究語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3]
“如果把語言結構比作語言的骨架,那么詞匯為語言提供了重要的器官和血肉?!盵4]作為語言重要范疇之一的詞匯是最能直觀體現(xiàn)語言與文化密切關系的領域。[5]由于詞匯結構、詞義結構和搭配均帶有源語文化的印記,在外語學習過程中,了解詞源典故及背后蘊含的文化信息可以幫助學習者深刻領會詞匯的文化內涵,從而提高語言使用的準確度。
當前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外語教學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平臺和通信技術,為課堂教學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提供新思路。本文將以詞源文化信息為主題的微課資源應用到英語專業(yè)精讀課中,以期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犹骄繉W習,提高精讀課的教學質量。
etymology(詞源)一詞源自希臘語詞étumon,意思是“true sense of a word(詞的真正意義)”。據(jù)《美國傳統(tǒng)詞典》釋義,etymology(詞源)意為“The origin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 linguistic form(詞的來源和歷史發(fā)展)?!庇⒄Z詞源的研究是對英語國家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社會習俗、認知特點和審美習慣等文化因素的折射和呈現(xiàn)。[6]
在外語學習中,尤其是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時,教師如能恰到好處地引入詞源信息將對學生的詞匯學習起到補充和促進的作用。首先,在詞法層面,英語詞匯的長期演變發(fā)展決定了英語構詞法的多樣性。學生查閱詞源內容,即可對詞匯的構成方式有一個直接清楚的了解,這有助于詞匯的有效記憶,也能提高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猜詞能力。例如,《現(xiàn)代大學英語·精讀》第四冊第一單元課文選自威廉·戈爾丁的作品“Thinking as a Hobby”,文中有這樣一句話:I wasirreverentat the best of times.判斷irreverent一詞的詞義是準確理解這句話語意的關鍵。從詞的構成上看,irreverent由三個部分組成:否定前綴ir、詞根rever(e)和形容詞后綴ent。詞根revere源自拉丁語詞revereri,其中re-作為前綴表達語氣加強,vereri意為“害怕,恐懼(to fear)”,其詞源信息傳神地表達對人或物誠惶誠恐的崇敬。irreverent作為帶有否定意義的形容詞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當時社會繁文縟節(jié)的不屑一顧。其次,在詞義層面,有些詞語可通過詞源信息發(fā)現(xiàn)詞義的擴大、縮小、升格和降格等變化。了解一個詞在某個歷史時期的意義對于閱讀當時的作品很有幫助。以中世紀英格蘭民謠“The Wife of Usher’s Well”第一節(jié)為例:There lived awifeat Usher’s well,and a wealthywifewas she.詩中的wife并非指妻子,而是指woman(婦人),這是因為“woman(婦女,女人)”原是wife一詞的本義,但由于歷史變遷,其現(xiàn)代詞義已縮小為“a married woman(妻子)”。再次,在語用層面,詞源信息可提供詞匯使用的規(guī)范性,幫助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時用詞更為得體。來自弗朗西斯·培根的名篇“Of Studies”中的名言:Craftymen contemn studies,simple men admire them,and wise men use them.原文中的crafty men是指“有一技之長的人”,而如今的crafty一詞則帶貶義色彩,形容人的狡猾和詭計多端。最后,詞源信息向學生展示所學詞匯的文化內涵,使學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譬如,威廉·赫茲列特在其散文“On the Ignorance of the Learned ”中談到: An elderly country gentlewoman will often know more of character…than the bestblue-stockingof the age will be able to glean …句中的blue-stocking一詞源自18世紀中葉,倫敦一個文藝協(xié)會在開會時,女會員不穿傳統(tǒng)的黑絲襪而穿藍色呢絨長襪出席,因此blue-stocking一詞用來形容女學究或女才子,但通常帶有貶義。此處僅舉數(shù)例,但詞源信息在外語學習中的意義從中可見一斑。
微課是教師以微視頻為載體進行知識講授的教學短片(一般為5-10分鐘),視頻內容通常以一個知識點或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或一類教學活動為單位,主要用于幫助學生完成某個知識概念的學習理解。微課制作的工具和方式多種多樣,常用的有:具備拍攝功能的設備直接錄制教學視頻、快課工具+PPT錄制、錄屏軟件等,實踐中應根據(jù)微課教學的目的和內容來選擇合適的工具和錄制方式。[7]微課是一個有機組成體,不僅包括課堂教學視頻、教學設計,還包括多媒體課件、教學反思、專家點評、學生反饋以及課堂練習等教學資源。這些資源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多樣化,如視頻和音頻文件、圖片等。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資源,微課的核心理念是在課程中把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從而產生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8]。這一舉措是將教育技術內部以及教育技術與外語教學之間進行融合與重構的嘗試。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資源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時空界線,發(fā)揮面對面講授、線上線下交流互動的混合式學習和無縫學習的優(yōu)勢,最大程度地提高外語學習效果。
隨著移動通信電子設備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微課的在線學習、移動學習等方式越來越受歡迎,在外語教學研究中與微課相關的教學模式也逐漸成為教師們研究的熱點,例如,盧海燕認為大學生的學習特點、目前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化的推進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大潮下各高校逐漸完善的硬件設備都能很好地滿足實施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因此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行具備可行性。[9]林秀瑜設計了“學習共同體設計——學習活動設計——學習資源與工具設計——學習過程設計——個性化學習設計”的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微課的學習模式,通過實證研究驗證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能為泛在學習提供有效的資源支持,在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利用微課資源開展教學將有力地促進教與學的變革[10]。馬愛梅以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為基礎構建了英語微課教學模式,通過實施微課教學,將大學英語教學由傳統(tǒng)的單模態(tài)向多模態(tài)轉變,在英語教學中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如圖片、網絡、幻燈片、視頻、角色扮演等形式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協(xié)同運作,以此培養(yǎng)學生多元識讀的能力。[11]張海會探究了通過微課形式學習詞源以促進學生詞匯習得的可行性,認為微課與詞源文化學習結合,可以促使學生將詞匯背后的文化與詞匯本身相聯(lián)系,進而促進大學英語詞匯學習,促進整個大學英語教學。微課與詞源文化學習的結合對現(xiàn)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具有啟示意義。[12]這些研究為本文研究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和啟發(fā)性的實踐參考。
本文研究對象是大學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使用教材是楊立民主編的《現(xiàn)代大學英語精讀》第三冊。該套教材的選篇有較多文化內涵豐富的文學題材,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學課時限制或師生重視不足,教學語篇的文化內容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本研究選取教學單元課文內容中有研究意義的語詞詞源,制作成小而精的微課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語篇閱讀能力和賞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和正確對待文化差異的跨文化能力。
首先,教師以教材單元課文內容為教學背景,選擇具有挖掘價值的單詞進行詞源分析并制作成微課,通過課堂上的微課播放、教師講解和課堂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在多模態(tài)環(huán)境中理解相關單詞的詞源故事,加深學生對課文詞義和語境的理解;其次,教師圍繞詞源信息,提前設計與之相關但視角不同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課前利用圖書資源或電子資源搜集資料,在課堂上以個人或小組形式進行展示,拓展和延伸所學知識;最后,學生課后可以在“超星平臺”的討論區(qū)發(fā)表評論或分享體會。所有教學活動設計均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以《現(xiàn)代大學英語·精讀》第三冊第三單元“A Dill Pickle”教學活動設計和實踐為例進行說明。具體教學流程見圖1。
圖1 教學流程展示
課文選自新西蘭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的短篇小說《蒔蘿泡菜》(A Dill Pickle),文中第14段出現(xiàn)了tea(茶)一詞,它涉及到的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開始盛行的下午茶文化,因此了解其詞源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詞匯的文化涵義,也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在講解這個段落之前,教師需要利用圖書和電子資源及多媒體技術將漢字“茶”和英文單詞“tea”的歷史來源制作成微課,以此為切入點引出學生后續(xù)任務在課堂上的展示。另外,教師需要提前設計好與afternoon tea(下午茶)相關的一系列學習任務,例如搜集與tea相關的詞組表達;搜集介紹英式下午茶禮儀的書籍或視頻;搜集與英式下午茶場景相關的英文電視劇或電影片段;搜集與中國茶文化相關的書籍或視頻;搜集其他國家茶文化的書籍或視頻等,將學習任務分配給各個學習小組,并嚴格限制各個小組在課堂上展示的時長。
在課堂上,首先由教師引出tea的話題,通過微課的播放,讓學生了解到這是具有深厚歷史沉淀故事的單詞,引發(fā)大家探討其背后故事的濃郁興趣。其次由各小組派代表依次展示作品并進行講解,并通過列舉句子實例要求學生整理和歸納與tea相關的詞組表達,如tea bag(茶袋)、tea break(茶歇)、tea caddy(茶罐)、tea ceremony(茶道)、high tea(高茶)、 low tea(低茶)等,讓他們明白詞義除了本義也可以蘊含文化意義。例如,low tea和high tea雖然只相差一個字,意義卻大相徑庭,兩者最本質的區(qū)別在于:low tea是上層階級在下午四點享用的下午茶,有特定的一套禮儀,例如,要準備精美茶壺和茶杯,要有專用于取用糖塊的鑷子。點心有蛋糕,還有小塊三明治、司康餅等糕點,另外還有水果。high tea則盛行于普通大眾。通常在下午五至六點享用,作為一天勞累后補充體力的餐前小食,high tea其實已經很像一頓正餐了:除了必備的茶之外,還有肉類、土豆、面包、蛋糕、餡餅、奶酪、蔬菜等,因為有肉類食品,所以也可稱為meat tea,通常用以取代簡單的晚餐。這樣學生就可以透過詞組了解和學習下午茶的形式和禮儀,引導學生探討飲茶習慣背后隱藏的社會階層概念,組織小組討論課文故事主人公的階層差異和認知差異,深刻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最后布置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在觀看完不同國家茶文化的視頻后,在“超星平臺“討論區(qū)發(fā)表自己對文化差異的理解,以培養(yǎng)學生對待文化差異的正確態(tài)度。
微課與教學知識點相結合,將語詞詞源通過微課形式生動地展示給學生,視覺和聽覺的雙重輔助無形中減少了詞源信息嚴肅的學術性氣息,讓詞源學習更具趣味性。依據(jù)教學目標制作的微課視頻時長短而針對性強,多模態(tài)語境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讓教學內容的信息輸入和學習互動的信息輸出更加深刻。教師按照教學要求錄制好的微課視頻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和時間安排反復觀看微課視頻,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集中學習某一個知識點。
小組任務的完成需要學生學會利用各種資源搜集和整理資料,學會在小組成員間相互分享和交流,進而增加學生在集體中發(fā)言討論的勇氣和自信。通過各個小組的作品分享,學生可以學習從不同角度理解某一社會文化現(xiàn)象,進行跨文化比較與反思,通過參與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深入思考、運用并內化相關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在提升學習能力的同時也拓寬知識面,從而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討論與分析中培養(yǎng)和提高思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這樣的教學模式對師生雙方而言都是一種挑戰(zhàn):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準備教學材料和錄制微課視頻,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則需要轉變學習理念,嚴格要求自己,通過完成學習任務和參與課堂討論的途徑來培養(yǎng)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關系的實質就是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結構、形式、內容、資源以及實施等融合為一體,使其成為課程和諧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14]Ackoff & Greenberg(2015)提出,自主學習受到習者內在動力的驅動,是記憶效果最好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種學習方式,而天生的好奇心是最好的學習內驅力。[15]基于微課的課堂學習以微課資源為輔助手段,將新型的網絡化教育載體和面對面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有效結合起來,課堂上與教師和同學面對面交流互動,小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進一步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既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也能夠幫助學生深入學習教材,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