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禹
在1879年發(fā)表的《進步與貧困》(ProgressandPoverty)一書中,亨利·喬治(Henry George)提出了一套以“土地”為核心的經(jīng)濟學,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單一稅制”(single tax)這一社會改革方案,時人將他的學說總稱為“喬治主義”(Georgism)。(1)關(guān)于亨利·喬治在美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參見Phillip J. Bryson, The Economics of Henry George:History's Rehabilitation of America's Greatest Early Economis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Dorothy Ross,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今天看來,作為一名社會理論家和改革先驅(qū),喬治具有世界性的影響。早在喬治生前,在一些正處于從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的國家,他的那套關(guān)于人人皆有權(quán)使用土地和自然資源的主張便受到大批農(nóng)民和土地改革者的推崇,喬治與英國土地改革事業(yè)的關(guān)系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2)參見D. C. Pedder, Henry George and His Gospel, London: A. C. Fifield E. C., 1908, pp.18-19; Henry George Jr., The Life of Henry George, New York: Doubleday and McClure Company, 1900, p.341.此后,英國自由黨的一些土地和稅收改革家受到了喬治的影響,俄國以托爾斯泰為代表的一些“民粹派”社會改革家欣賞他的主張,甚至中國革命家孫中山的“平均地權(quán)”綱領也受到了喬治主義的啟發(fā)。(3)參看T. H. Bonaparte, “Henry George's Impact at Home and Abroad: He Won the Workers of Marx's Adopted Country but through Leninism Marxism Has Won Half the Worl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Vol.46, No.1, Jan., 1987, pp.109-124; Michael Silagi and Susan N. Faulkner, “Henry George and Europe: George and His Followers Awakened the British Conscience and Started a New, Freer Socie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Vol.50, No.2, Apr., 1991, pp.243-255; George Raymond Geiger, The Philosophy of Henry George,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33, pp.385-362. 關(guān)于孫中山“平均地權(quán)”思想與喬治主義的關(guān)系,參見謝剛:《論孫中山的“平均地權(quán)”》,《歷史研究》1980年第4期,第67-68頁;楊天宏:《孫中山“土地國有”思想內(nèi)涵辯》,《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6期,第72-73頁。除上述提到的國家外,喬治主義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家也都產(chǎn)生了影響。
相比其在世界各國土地改革者和農(nóng)民群體中的廣泛影響,喬治與美國農(nóng)民的關(guān)系很少被后世研究者論及,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農(nóng)民對喬治的理論不僅談不上贊同,簡直就是沒有引起重視。(4)對美國農(nóng)民與喬治之間關(guān)系的評價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文獻零星地提到了“單一稅派”在農(nóng)民抗爭運動中的參與,但基本上忽略了喬治本人與農(nóng)民運動的聯(lián)系,如John D. Hicks, The Populist Revolt:A History of the Farmers' Alliance and the People's Par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31, reprinted in 1981 by Greenwood Press; Carl C. Taylor, The Farmers' Movement, 1620-1920, New York, American Book Company, 1953; Richard Hofstadter, The Age of Refor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55; Robert C. McMath, Jr., Populist Vanguard:A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Farmers' Alliance,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75;Elizabeth Sanders, Roots of Reform:Farmers, Workers and the American State, 1877-1917,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第二類文獻認為喬治不重視平民黨運動,甚至對其懷有偏見,如Lawrence Goodwyn, Democratic Promise:The Populist Moment in Americ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308; Charles A. Barker, Henry Geor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p.599. 較為晚近出現(xiàn)的第三類文獻認識到了平民主義運動與喬治及其“單一稅運動”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如James M. Youngdale, Populism:A Psychohistorical Perspective, Port Washington: Kennikat Press Corp, 1975, pp.130-132; Charles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228-233. 但據(jù)筆者目力所及,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外關(guān)于兩者關(guān)系的較具體深入的研究。實際上,在喬治主義誕生和傳播的19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美國農(nóng)民抗爭運動如火如荼,尤其是農(nóng)民聯(lián)盟(Farmers' Alliance)(5)本文將“Farmers' Alliance”一詞譯為“農(nóng)民聯(lián)盟”,文獻中的“farmer”一詞都譯作“農(nóng)民”??焖侔l(fā)展的時期。農(nóng)民聯(lián)盟于1880年代末迅速發(fā)展至全國規(guī)模,并在1892年人民黨(People's Party)成立時達到“高潮”。(6)政治學家勞倫斯·古德溫明確提到了人民黨的成立是“聯(lián)盟激進主義的高潮”,參見Goodwyn, Democratic Promise, p.244. 類似說法還可見于Hicks, The Populist Revolt; McMath, Jr., Populist Vanguard; “Agricultural History Roundtable on Populism: Robert C. McMath Jr., Peter H. Argersinger, Connie L. Lester, Michael F. Magliari, and Walter Nugent,” Agricultural History, Vol.82, No.1, Winter, 2008, pp.1-35. 國內(nèi)關(guān)于美國平民主義運動的綜述,可參看許鎮(zhèn)梅:《美國平民主義研究的百年起伏》,《史學月刊》2019年第4期,第122-132頁。喬治主義作為當時的一種重要改革思想,也曾被聯(lián)盟旗下諸多媒體予以介紹和報道。另一方面,盡管喬治的《進步與貧困》一書并非著眼于農(nóng)民所面臨的“貧困”,但由于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與“土地”的天然親緣性,該書還是涉及了大量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農(nóng)民生活相關(guān)的內(nèi)容,農(nóng)民聯(lián)盟的不少領導者對該書推崇備至,喬治在中西部也有著相當多的信徒。由此,美國歷史上的一個問題浮現(xiàn)出來:一場由“土地耕種者”發(fā)起的抗議或改革運動,與一套以“土地”為核心概念的改革思想,兩者的發(fā)展時間既然幾乎重合,何以未能有更緊密的結(jié)合,以至于后世研究者甚至很少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美國農(nóng)民對喬治主義的接受度究竟如何?哪些因素妨礙了兩者的深度接觸乃至結(jié)盟?本文試圖就上述問題給出一個回答。
一般認為,美國農(nóng)民即便算不上“中產(chǎn)階級”,至少是持有田產(chǎn)的“自耕農(nóng)”。(7)農(nóng)民作為自給自足的“有產(chǎn)者”的形象,與18世紀法國“重農(nóng)學派”的經(jīng)濟思想以及英美世界的“自耕農(nóng)神話”觀念有關(guān),相關(guān)論述參見Hofstadter, The Age of Reform, pp.23-28.但“鍍金時代”(Gilded Age)美國農(nóng)民面臨的貧困卻是令人震驚的。大體上,新英格蘭和大西洋沿岸中部各州農(nóng)民處境稍好,中北部地區(qū)東部、大西洋沿岸南部次之,剩余其他地區(qū)——包括俄亥俄河以南的南部,以及整個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qū)的農(nóng)民則都面臨較為艱難的困境。(8)分區(qū)參見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Times to 1970, Bureau of the Census, 1975, p.458; Willard W. Cochrane,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Agriculture:A Historical Analysi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3, pp.91-92.導致南部、西部農(nóng)民貧困的原因,有一些是共通的,如1870年代以后農(nóng)產(chǎn)品價格的普遍下降,以及內(nèi)戰(zhàn)以后普遍的貨幣短缺。西部農(nóng)民相比南方還有一些特別的困難,那就是艱苦的氣候條件。內(nèi)布拉斯加-堪薩斯一線以西,除了太平洋沿岸少數(shù)河谷地帶,常飽受干旱之苦,在北方還有酷寒。(9)農(nóng)民的困境及其原因,參見Cochrane,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Agriculture, pp.84-86; 原祖杰:《在工業(yè)化的陰影里:19世紀后期美國農(nóng)民的困境與抗議》,《北大史學》2010年第1期,第305-332頁。
土地也是導致農(nóng)民貧困的一大原因。1862到1900年間被分配出去的5億英畝公共土地中,僅8000萬英畝是據(jù)《宅地法》分配的;剩下的4億多英畝中,25%通過拍賣等方式落入了土地投機商之手,其他3億英畝則直接贈給了各州和鐵路公司,后者又將其倒賣給了投機商。(10)Cochrane,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Agriculture, p.83.因此,整個“鍍金時代”,農(nóng)民獲得土地的主要方式其實不是通過《宅地法》,而是從土地投機商手中購買,并因此飽受盤剝。不僅如此,大多數(shù)西部農(nóng)民很難獲得優(yōu)質(zhì)土地,因為靠近河流、交通路線的優(yōu)質(zhì)土地非常稀少,早已被占據(jù)完畢。尤其在大平原以西到落基山脈東麓水源稀缺、氣候惡劣的地區(qū),按《宅地法》獲得的160英畝土地,其價值已大打折扣。但即便是這種劣等的土地,農(nóng)民也不能獨享,因為大平原西部干燥的草原帶也正是西部牧民的天然牧場,農(nóng)民和牧民對優(yōu)質(zhì)土地的爭奪貫穿了整個19世紀后期。此外,農(nóng)民在19世紀后期世界范圍內(nèi)商品價格的總體下降趨勢中獲利最少,由于多數(shù)農(nóng)民的土地都是通過抵押貸款購得,他們幾乎一直是在自身產(chǎn)品價格下降的趨勢下去支付固定不變的土地成本,在沉重債務壓力下幾乎注定破產(chǎn),抵押的土地再也無法收回,最終淪為佃農(nóng)。(11)關(guān)于農(nóng)民的貧困與土地緊缺之間的關(guān)系,參見Cochrane,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Agriculture, pp.81-82, 87, 93. 美國歷史學家特納于1892年提出著名的“邊疆理論”,其主旨并不在于展示農(nóng)民的貧困,但“自由土地的耗竭”是該理論的關(guān)鍵背景,參見Frederick Jackson Turn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 New York: H. Holt and Company, 1920.
農(nóng)民也曾針對導致他們貧困的根源發(fā)出抗議。1860年代末到1870年代中期的“格蘭其運動”,長期以來被認為主要是一場旨在降低鐵路運價的農(nóng)民抗議運動,但土地問題也是其背后的關(guān)鍵因素。(12)參見Solon Justus Buck, The Granger Movement:A Study of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and It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Manifestations, 1870-1880,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13, p.v; Charles M. Gardner, The Grange, Friend of the Farmer, Washington: National Grange, 1949, p.13; D. Sven Nordin, Rich Harvest:A History of the Grange, 1867-1900,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74, p.vii; Thomas Clark Atkeson, Outlines of Grange History, Washington, D. C.: The National Farm News, 1928, pp.17-19.該組織在1873年章程的“序言”中,就明言“土地是所有財富的來源,沒有它,就沒有農(nóng)業(yè),也沒有制造業(yè)和商業(yè)”。(13)“格蘭其”在1872年以前的宗旨是為農(nóng)民提供一個“相互教育和保護”機制,1872年該組織才算“真正活躍”起來,1873年的全國代表會議對“序言、章程和會規(guī)”都進行了大幅修訂。參見John R. Commons and John B. Andrews, eds.,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American Industrial Society, Vol.X, Labor Movement, 1860-1880, Volume 2,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1958, pp.85, 86, 87.一位為“格蘭其運動”撰寫簡史的作者追溯了鐵路公司壟斷的根源,認為癥結(jié)在于1850年代以來鐵路公司一直從聯(lián)邦源源不斷地獲得贈地(land-grant),迄至1874年,這類贈地的總量竟達到了“一個得克薩斯加上兩個弗吉尼亞那么大”。(14)Edward Winslow Martin, History of the Grange Movement; or, The Farmer's War against Monopolies, Chicago: National Publishing Company, 1874, pp.35, 36, 40.從農(nóng)民的角度來說,土地問題的另一個表現(xiàn)在于用以購買土地及農(nóng)具的“錢”的稀缺性。關(guān)于“錢”的問題如何解決,1870年代初的農(nóng)民提出了兩個模糊的方向。一個指向稅收改革,農(nóng)民似乎隱約地感到自己的貧困與國家的財富分配制度有關(guān),早在1869年4月伊利諾伊州農(nóng)民召開的第一次布魯明頓大會(Bloomington Convention)上,代表們就提出“當前的稅率是不合理且?guī)в袎浩刃缘摹薄?15)Jonathan Periam, The Groundswell:A History of the Origin, Aims, and Progress of the Farmers' Movement, Cincinnati: E. Hannaford, 1874, p.229; Commons and Andrews, eds.,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American Industrial Society, Vol.X, p.45.另一些農(nóng)民開始思考怎樣的貨幣發(fā)行量和貨幣制度才能讓自己脫離貧困,這即是未來的“綠背黨運動”“自由銀幣運動”“關(guān)稅改革”乃至“所得稅運動”的萌芽。
在農(nóng)民尚未對“土地”和“錢”的問題提出明確解決方案之時,1879年《進步與貧困》的出版為此提供了一個解決辦法,喬治在書中提出,當存在“土地所有權(quán)的不平等”時,“土地價值的投機性上漲”看似一種“進步”,卻必然導致“貧困”。喬治政治經(jīng)濟學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他對西方古典道德科學中關(guān)于“財產(chǎn)”的觀念進行了再闡釋,將“土地”同人的其他財產(chǎn)區(qū)分了開來:位于土地之上的“作為個人勞動產(chǎn)品的財產(chǎn)”(individual property in the produce of labor),由于是人憑其勞動所得,因而具有“正義性”;而“個人的土地財產(chǎn)”(individual property in land),包括土地之下的礦藏等資源,因與人的勞動無關(guān),則是“非正義的”。(16)有經(jīng)濟學家認為這種財產(chǎn)觀念是“古怪的”(curious),參見Charles Collier, “Henry George's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1, No.1, Spring, pp.64-93, Quoted from Mark Blaug, ed., Henry George (1839-1897), Brookfield: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pp.76-105.由此推論,因土地增值而產(chǎn)生的財富便不應歸個人所有,而是一種公共財富了。因此,解決社會貧困的辦法就是實行一種“土地共有制”(common ownership),讓土地因增值而產(chǎn)生的財富惠及所有人,當然其方式不在于均分田地,而是對所有地產(chǎn)的市場價值征稅,即把“地租變成國家的稅收”。由于全社會的土地增值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喬治相信,有了這樣一種稅,其他所有稅賦便都可免征了。(17)Henry George, Progress and Poverty:An Inquiry into the Cause of Industrial Depressions and of Increase of Want with Increase of Wealth, the Remedy, New York: Doubleday and McClure Company, 1898, pp.261, 293, 336, 404. 關(guān)于喬治政治經(jīng)濟學理論的內(nèi)核,經(jīng)濟學領域已有非常豐富的文獻,以上僅就本文主題作一歸納。
乍看起來,喬治的提議可能被理解為對農(nóng)民的進一步盤剝,他本人也曾擔心這會令“小農(nóng)場主和小宅地所有者感到害怕”。但實際上,他認為這個辦法會使農(nóng)民列于城市勞工之后,成為他改革主張的第二大獲益群體。喬治深知農(nóng)民已困于苛捐雜稅多時,不僅承擔了沉重的商品稅,甚至連農(nóng)場上的房屋、谷倉、籬笆、農(nóng)作物和牲畜等也要納稅。在他的新稅制下,一方面,“對土地價值征稅”將使較重的稅收負擔被限定于地價高昂的城市,鄉(xiāng)村地區(qū)的稅負因此變輕;另一方面,那些地處邊遠、因土質(zhì)惡劣而尚未用于耕種的土地,很可能根本不需上繳任何稅賦,因為低稅額對于已開墾和未開墾的鄉(xiāng)村土地都同樣適用。(18)George, Progress and Poverty, pp.445, 447-448. 其實在1871年的《我國的土地與土地政策》中,喬治已提到農(nóng)民將是新稅制的受益者,參見George, Our Land and Land Policy, p.41.不僅如此,新稅制還將給鄉(xiāng)村地區(qū)的精神生活帶來可喜變化:由于土地投機將變得無利可圖,鄉(xiāng)村土地價格將下降,人口從稠密地區(qū)向稀疏地區(qū)的遷移便有了動力,鄉(xiāng)村的鄰里社交網(wǎng)絡就能逐步建立,農(nóng)民便有望擺脫以往那種“毫無必要且顯得枯燥乏味的”生活了。喬治總結(jié)道,“由于‘實際參與勞動的農(nóng)民’既是土地所有者,也是勞動者,還是資本家,他賴以生活的是勞動和資本。因此他的損失將微不足道;他的收獲卻將是真實而豐足的”。(19)George, Progress and Poverty, pp.449-450. 關(guān)于“單一稅制”如何有益于農(nóng)民,還可參見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229.
進入1880年代,喬治繼續(xù)打磨他的理論。在1881年發(fā)表的小冊子《土地問題》中,喬治提出美國與愛爾蘭、英格蘭面臨同樣的問題,就是“讓土地成為私有財產(chǎn)。只要這一點不改變,物質(zhì)進步就只能讓我們的人民大眾陷于更加艱難、更加無望的奴隸制之下。……就是把共和國建筑在了流沙之上”。(20)Henry George, The Land Question:What It Involves, and How Alone It Can Be Settled, New York: Doubleday and McClure Company, 1898, p.75.1883年喬治又出版《社會問題》,開始討論所有行業(yè)里“集中化的推進”。(21)參見George Jr., The Life of Henry George, p.408.喬治的藥方自然仍是征收土地稅,并且依然對農(nóng)民充滿信心。針對當時流行的看法,即認為美國農(nóng)民總是把土地看成一種“普通的財產(chǎn)”(common property),他們不可能承認、也無法理解“土地是一種共有的權(quán)利”(common rights to land),喬治提出應該給農(nóng)民以接受的時間。他自信地宣稱:“我所提議的稅收改革,對于那些租種他人土地的農(nóng)民,那些通過抵押貸款購買土地的農(nóng)民,以及那些正在尋找農(nóng)場的農(nóng)民,都是有利的。……一旦農(nóng)民理解了我的改革主張,他們就會支持而不是反對它?!敝劣谀切┰噲D蠱惑農(nóng)民,稱“把所有征稅集中于土地價值上,就是要把所有稅收加于農(nóng)民身上的那些人,將會像那些蠱惑黑人,稱北方軍隊將把他們拐賣到古巴去的蓄奴者一樣,毫無成功的可能”。(22)Henry George,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 Doubleday and McClure Company, 1898, pp.219-221.
但喬治的主要關(guān)注群體其實是“勞工階級”,他試圖告訴工人們:真正的問題是土地問題。(23)Henry George, Protection or Free Trade:An Examination of the Tariff Question with Especial Regard to the Interests of Labor, New York: Doubleday and McClure Company, 1898, p.ix; George Jr., The Life of Henry George, p.407.而對農(nóng)民,喬治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他注意到“隨著美國人口的增加和工業(yè)的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相對重要性已下降”,而那種認為“小規(guī)模獨立農(nóng)民構(gòu)成了美國人民的多數(shù)”的想法則已過時。就當時美國的情況而言,他認為農(nóng)業(yè)雖仍是第一大產(chǎn)業(yè),但其他產(chǎn)業(yè)的總產(chǎn)值已經(jīng)大大超過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在美國人口中所占比重已是少數(shù),自有農(nóng)場的農(nóng)民則少之又少。因此他判斷,時下美國農(nóng)業(yè)的主要形式——“抵押式墾作”(cultivation under mortgage)只是一種過渡狀態(tài),今后將是“富庶大農(nóng)場”(bonanza farm)和“租佃式墾作”(cultivation by tenant)兩極分化的圖景。(24)George, Social Problems, pp.225,228, 232.或許,這樣一種總體上不甚重視或不太看好農(nóng)業(yè)和農(nóng)民的細微心態(tài),讓喬治對農(nóng)民問題的復雜性和他們真實的疾苦未能產(chǎn)生更加富有同情心的體察,以至于當他在1885年與律師小戴維·達德利·菲爾德對話時竟說:一位擁有價值一千美元的農(nóng)場的農(nóng)民,和另一位擁有等量土地,但已在土地上投入資金超過十萬美元的土地經(jīng)營者,應當上繳相同數(shù)額的稅金,理由是“資本家的資金投入于農(nóng)民無害,卻于整個社會有益,我是不會虧待他們的”。(25)David Dudley Field and Henry George, “Land and Taxation: A Conversation,”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Vol.141, No.344, July, 1885, p.4. 喬治與菲爾德的這篇對話,不少地方報紙進行了摘錄或轉(zhuǎn)載,多數(shù)對喬治的觀點持批評態(tài)度,參見“The Exclusive Taxation of Land,” San Marcos Free Press, July 23, 1885, p.1.對農(nóng)民來說,這樣的言論顯然不中聽。
農(nóng)民對喬治的理論和主張也還不熟悉?!哆M步與貧困》的名氣讓喬治的理論傳到了西部、南部農(nóng)民的耳中,但他們最初的反應多是不以為然。路易斯安那州一份鄉(xiāng)村報紙的編輯認為,《進步與貧困》這本書“不是受到了嚴厲地苛責,就是被捧上了天”。他認為喬治對“勞資問題”的觀點對“廣大無地貧民、小農(nóng)和小地產(chǎn)者”沒有什么好處,因為“在這項粗暴的改革下,富人的代價只是皮毛,農(nóng)民和小地產(chǎn)者卻可能失去全部所有,土地租賃者大可提高租金,不幸的大多數(shù)貧困階級最終將發(fā)現(xiàn),他們的勞動僅夠食宿之費”。最后,這位編輯尖刻地說道,《進步與貧困》讓他想起了“魔鬼”:那個從靈魂出走的污靈“看到家里已打掃干凈,裝飾一新,就去另外帶了七個比自己更邪惡的靈體來住在那里”。(26)“Progress and Poverty,” The St. Landry Democrat, May 7, 1881.《鹽湖城先鋒報》的一位站在西部農(nóng)民立場上的編輯,對喬治理論的看法則復雜一些。他一方面贊同喬治關(guān)于關(guān)稅的“常識”,另一方面又認為喬治的理論“含混且自相矛盾”,不明白既然“農(nóng)民作為過度征稅的對象,應當受到鼓勵,為何又要對他們的土地課以重稅”?(27)“The Common Sense of Taxation,” The Salt Lake Herald, June 23, 1881, p.4.
喬治的一個核心觀點是僅有土地應被征稅,這一點尤其令很多農(nóng)民無法接受。鹽湖城那位編輯認為“這種道理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樣一來,“范德比爾特和古爾德就不必為政府的維持付出金錢了,他們已變成了窮人,因為他們財富的大多數(shù)都已用于投資鐵路股票、債券及美國國債”。(28)“The Common Sense of Taxation,”p.4.1885年4月,喬治在印第安那波利斯做了一場演講,出席演講會的印第安納州州長阿爾伯特·G.波特(Albert G. Porter)也向喬治提出了類似質(zhì)疑。他將自己的州與喬治所在的紐約州進行對比后指出,范德比爾特的財產(chǎn)中僅有少部分來自地產(chǎn),而“印第安納州則可能是除堪薩斯州、內(nèi)布拉斯加州以外,全國農(nóng)民數(shù)量最多的州,那么如果僅對土地征稅,豈不是豁免了范德比爾特,卻把稅負加在了印第安納州農(nóng)民的頭上”?對這一質(zhì)疑,喬治的回應難說精彩。他只是生硬地指出“無法對資本家的資本征稅”,因為后者可以通過提高價格來將稅收負擔轉(zhuǎn)嫁給人民和大眾,而農(nóng)民卻無法轉(zhuǎn)嫁給任何人。(29)“One-sided Competition: Henry George Discusses the Existing Inequalities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 The Indianapolis Journal, April 11, 1885, p.7.按照這種邏輯,美國農(nóng)民自1870年代以來參與的反壟斷運動似乎必定徒勞無功了。實際上,農(nóng)民或農(nóng)業(yè)州的人們對稅收平等有他們自己的樸素理解,比如有人就認為從前對茶葉和咖啡所征的重稅可能才是“最平等的”,因為“所有人都得喝茶或咖啡”。(30)“The Common Sense of Taxation,”p.4.
從1870年代末以來,美國農(nóng)民對于化解他們苦難的方法也有自己的理解。盡管土地的數(shù)量和品質(zhì)問題是農(nóng)民面臨的一個關(guān)鍵問題,但讓農(nóng)民走向抗爭運動的卻是一些更為直接的危機。如果說1870年代初是鐵路運費的高企促使美國農(nóng)民結(jié)成“全國格蘭其”,1870年代末他們的最大憂慮則是銀行對金融系統(tǒng)的壟斷,以及國家“僵化的貨幣制度”。(31)Matthew Hild, Greenbackers, Knights of Labor, and Populists:Farmer-Labor Insurgency in the Late-Nineteenth-Century South,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10, p.21.于是內(nèi)戰(zhàn)以來長期潛藏的一股反對單一金本位制的反抗傳統(tǒng)被激活,西部和南方的農(nóng)民漸漸達成共識,試圖恢復紙幣的合法地位,以緩解自身債務。(32)關(guān)于19世紀美國農(nóng)民如何走向一條通過貨幣議題解決自身困境的道路,以及格蘭其運動與綠背黨運動在貨幣問題上的延續(xù)性,參見Irwin Unger, The Greenback Era:A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American Finance, 1865-1879,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195, 207; Hild, Greenbackers, Knights of Labor, and Populists, pp.22-23.從1876年到1884年,農(nóng)民支持的全國綠背黨三次推舉候選人參加總統(tǒng)選舉,其1880年“綱領”的第一條宣稱:“鑄造和發(fā)行貨幣的權(quán)利,乃是人民為了共同利益而握有的一項至高無上的主權(quán),……應用法定貨幣取代‘全國性銀行’(National Banks)發(fā)行的紙幣,應廢除‘全國性銀行體系’,且法律對于用金還是銀來鑄造貨幣不應加以限制?!?33)“National Greenback Platform of 1880,” quoted from Ellis B. Usher, The Greenback Movement of 1875-1884 and Wisconsin's Part in It, Milwaukee: Press of the Meisenheimer Printing Company, 1911, p.79.對金本位體制的這種反抗,正是1896年將威廉·J.布賴恩的支持者們引向“自由銀幣”議題的那股力量的先聲。但在1880年代中期,“自由銀幣”尚未成為農(nóng)民的排他性訴求,各地“格蘭其”組織仍在繼續(xù)其針對鐵路公司的反壟斷運動,一些州的農(nóng)民結(jié)成了農(nóng)民聯(lián)盟和其他互助性組織。農(nóng)民對未來仍持開放態(tài)度,喬治主義只要能夠為越來越多的農(nóng)民所了解并認同,仍有望獲得他們的接受和支持。
1880年代末,美國農(nóng)民運動已進入農(nóng)民聯(lián)盟的時代。在這十年的前半期,部分得益于良好的氣候,部分由于各種“格蘭其法律”帶來的紅利,美國農(nóng)民曾有過一段好時光。(34)Hicks, The Populist Revolt, p.101.但到了這十年的末尾,中西部再度遭逢大面積干旱,內(nèi)戰(zhàn)后長期面臨的貨幣短缺越來越顯示出其破壞性,農(nóng)民漸漸組織起來尋求自保。(35)Cochrane,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Agriculture, p.94.到了1888年,米爾頓·喬治(Milton George)和查爾斯·馬庫恩(Charles Macune)已分別在中西部和南方完成了兩個地區(qū)農(nóng)民聯(lián)盟的創(chuàng)建工作,此后兩個組織開始走向全國性合作。各州農(nóng)民聯(lián)盟掌握著一些為農(nóng)民發(fā)聲的出版物,比如馬庫恩收購的《國民經(jīng)濟學家》(NationalEconomists)是“聯(lián)盟”第一大報,此外還有米爾頓·喬治在芝加哥收購的《西部鄉(xiāng)村》(WesternRural)、萊昂尼達斯·L.波爾克(Leonidas L. Polk)在北卡羅來納州創(chuàng)辦的《進步農(nóng)民》(ProgressiveFarmer),以及杰·伯羅斯(Jay Burrows)在內(nèi)布拉斯加州辦的《聯(lián)盟》(Alliance),等等。這些主要關(guān)注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和鄉(xiāng)村事務的報紙,以及中西部和南方的一些地方性報刊,對亨利·喬治及其單一稅理念進行了大量報道和評論,是農(nóng)民了解喬治學說的主要渠道。
起初喬治的一些觀點受到了質(zhì)疑。波特州長提出的問題仍懸在人們心頭:在股票等非土地財產(chǎn)免稅的情況下,單一稅制到底有利于富人還是窮人?《聯(lián)盟》的一位編輯就認為:“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按日計酬的工人上繳等額的稅,這才是赤裸裸的不平等?!?36)“Happiness through Taxation,” The Alliance, November 2, 1889.此外對喬治的理論還產(chǎn)生了三種新的挑戰(zhàn)。最直接的質(zhì)疑指向其激進性,喬治對土地作為一種“共有財產(chǎn)”的強調(diào),以及他與英國激進主義的密切聯(lián)系,很容易讓人將其與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劃等號,將他的學說與“紅旗和共產(chǎn)主義”相聯(lián)系。(37)“X on Henry George and Taxation,” Iron County Register, April 7, 1887.另一種挑戰(zhàn)認為喬治有煽動社會階級仇恨之嫌。有媒體提出,喬治的理論是“打著那些沒有土地之人的旗號,去剝奪那些擁有土地之人的土地”,(38)“Henry George's Theory,” Fort Worth Daily Gazette, May 20, 1887, p.2.這無異于“搶彼得的錢去救濟保羅”,(39)“A Texan Who Sees as Mr. Henry George Sees,” Fort Worth Daily Gazette, May 20, 1887, p.2.是在挑動階級之間的戰(zhàn)爭,最終將導致社會的撕裂和極化。第三種質(zhì)疑則涉及喬治在關(guān)稅問題上的立場。盡管農(nóng)民也是消費者,但他們對海外商品的要求相對較低,相反地,他們極為依賴關(guān)稅來穩(wěn)住國內(nèi)糧食的價格,因而通常會贊同保護主義政策。因此當他們聽說喬治譴責關(guān)稅,并要“廢除”海關(guān)制度時,難免感到擔憂。(40)“Henry George,” The Austin Weekly Statesman, November 20, 1890.一位讀者致信給一份“維護農(nóng)業(yè)利益的報紙”稱:“自由貿(mào)易是不可能的,整個美國沒有任何一個正常人——除了亨利·喬治——會主張這一政策?!?41)“Letter from Dr. Mackall,” The Midland Journal, September 28, 1888.
但在更多場合,農(nóng)民似乎傾向于在這些話題上為喬治辯護。伊利諾伊州的一位“農(nóng)民”激動地要求那些“反喬治派”在喬治的著作當中,指出哪一條表明喬治贊同社會主義或共產(chǎn)主義!(42)“X on Henry George and Taxation”.他堅稱喬治“比大多數(shù)經(jīng)濟學家都更加清楚而明確地宣示了私有財產(chǎn)的正當性”。(43)“Making Land Property of the State,” Iron County Register, March 17, 1887.來自得克薩斯州的一位農(nóng)民辯稱:喬治主張的是“國家成為地主,收取的地租將用于興建公共工程”,因此并不會拉開階級間的鴻溝。(44)“A Texan Who Sees as Mr. Henry George Sees,”p.2.一些農(nóng)民在更深刻地理解了喬治的理論后,對他本人也有了更多同情。比如,曾有人提出質(zhì)疑,稱如果按喬治的方案實行“單一土地稅”,那么地主可以把稅金加在地租上,或者將租金翻倍。另一篇署名“農(nóng)民”的文章對此觀點的回應是:這不僅是對喬治理論的無知,也是對基本經(jīng)濟學原理的無知。這位學識不淺的“農(nóng)民”指出,所有英國學派的經(jīng)濟學家都確信土地價值稅是不能轉(zhuǎn)嫁的——“地租增加一倍,稅金也會增加一倍,那樣地主就沒有利潤可賺了”,因此地主不會貿(mào)然提高地租。他甚至博學地指出“單一稅”并不是全新的東西,法國人米拉波在一百年前就說過“它比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還重要”。(45)“Steady Winter-A ‘Chestnut’—No Theories-Farmers Quitting the Farm,” Iron County Register, February 9, 1888.
農(nóng)民接受喬治理論的另一重要表征,是喬治的一些信徒開始擔任農(nóng)民聯(lián)盟的領導角色,在中西部尤為明顯。后來擔任堪薩斯州國會眾議員綽號為“沒襪子”(Sockless)的杰瑞·辛普森,在1880年代初便已熟讀《進步與貧困》,他被書中的“宗教高度和深度”所打動,認為自己找到“一生的政治福音”。喬治深刻地影響了辛普森的政治觀點,讓后者深信“政府最首要的職責是確保人民享有使用土地的自由”,“誰擁有土地,就擁有人民”。(46)Annie L. Diggs, The Story of Jerry Simpson, Wichita: Jane Simpson Publisher, 1908, pp.56-57; Hicks, The Populist Revolt, pp.161-162; Karel Denis Bicha, “Jerry Simpson: Populist without Principle,”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54, No.2, Sep., 1967, pp.291-306.另一位代表是堪薩斯州平民黨(Kansas Populist Party)(47)本文將“Populist Party”譯作“平民黨”,“People's Party”譯作“人民黨”,“populist”譯作“平民黨人”或“平民主義的”。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瑪麗·E.利斯夫人。在1890年這個重要的選舉年份,正是利斯夫人施展高超的公共演講才華,在堪薩斯州完成了160多次演講,為聯(lián)盟在該州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辛普森也在她的幫助下得以進入國會。這位“來自人民的圣女貞德”對喬治理論中強烈的道德關(guān)懷不吝贊嘆:“在人類自由對抗人性貪婪的殘酷斗爭中,亨利·喬治是人類正義的一位無所畏懼的聲張者和捍衛(wèi)者——他有純潔的靈魂,他是一位為了全世界受壓迫者而抗爭的一往無前的斗士——他的勝利不光屬于城市,而是屬于全世界受苦的人?!?48)Brooke Orr Speer, The People's Joan of Arc:Mary Elizabeth Lease, Gendered Politics and Populist Party Politics in Gilded-Age America,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2014, pp.45, 180-181; Hicks, The Populist Revolt, p.160.除了上述兩位,農(nóng)民聯(lián)盟在各州乃至全國的領導者,如堪薩斯州的安妮·迪格斯夫人(Annie Diggs)、威斯康星州作家哈姆林·加蘭(Hamlin Garland),以及伊利諾伊州律師克拉倫斯·達羅(Clarence Darrow)等,也都是“喬治主義者”。(49)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231.
大概從1890年起,中西部和南部一批為農(nóng)民發(fā)聲的報紙開始開設“單一稅專欄”,如路易斯安那州的《路易斯安那民主黨人報》(TheLouisianaDemocrat)、《菲利希亞那前哨報》(FelicianaSentinel)、《科爾法克斯新聞報》(ColfaxChronicle)、密蘇里州的《艾隆縣記載報》(IronCountyRegister)、堪薩斯州的《巴克斯特泉鎮(zhèn)周報》(BaxterSpringsNews)、南達科他州《威辛頓泉鎮(zhèn)先鋒報》(WessingtonSpringsHerald)以及愛達荷領地的《愛達荷縣自由報》(IdahoCountyFreePress)等。與此同時,蓬勃發(fā)展中的農(nóng)民聯(lián)盟也擁有了更多的機關(guān)報,如明尼蘇達州聯(lián)盟下屬的《偉大西部周報》(TheGreatWest),以及堪薩斯州聯(lián)盟的《倡導者周報》(TheAdvocate)等。即便未設“單一稅專欄”,這些機關(guān)報也經(jīng)常對該理念加以正面宣傳。(50)以上只是對設立“單一稅專欄”的報紙的局部統(tǒng)計,更多內(nèi)容參見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歷史報紙數(shù)據(jù)庫“美國編年”(Chronicling America),https:∥chroniclingamerica.loc.gov/.上述這些報紙有時轉(zhuǎn)載喬治所編雜志《標準》(Standard)上的文章,有時對單一稅理論作條分縷析的通俗化推廣;(51)“Why I Became a Single Taxer,” Iron County Register, September 1, 1892; “Relieve the Farmer,” Wessington Springs Herald, January 16, 1891; “A Farmer on Farmers,” Iron County Register, October 6, 1892. 這類報紙多為地方報,信息相對閉塞,因此常常相互轉(zhuǎn)載,這客觀上對“單一稅”理念的傳播有利。有時面向農(nóng)民展開關(guān)于“單一稅”理論的知識問答,有時也刊發(fā)一些反駁喬治批評者的論戰(zhàn)性文章。(52)“Some Questions Answered,” The Louisiana Democrat, July 2, 1890; “The Monopoly Value Tax,” The Advocate, March 30, 1892, p.5.喬治本人雖樂見“單一稅”理念在農(nóng)民中快速傳播,但農(nóng)民仍不是他的主要關(guān)切對象。除了在紐約的活動,他花費大量時間前往歐洲、澳大利亞等地旅行和演講,卻很少到聯(lián)盟活躍的中西部和南部地區(qū)與農(nóng)民進行深度交流。但如果就此說他與這一時期農(nóng)民的“不滿和抗議毫無關(guān)系”,(53)Barker, Henry George, p.599.則忽略了兩者之間的親和性和樂于交往的善意。1889年1月,喬治就曾前往明尼蘇達州圣保羅市發(fā)表演講,當?shù)氐拿裰鼽h報紙稱他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認為他的演講是“賞心悅目而富于教益的”,(54)“Henry George's Speech,” St. Paul Daily Globe, January 17, 1889, p.4.該州農(nóng)民聯(lián)盟的靈魂人物伊格納休斯·唐納利也和喬治相互激賞。(55)“Henry George Talks,” St. Paul Daily Globe, January 17, 1889, p.2; Martin Ridge, Ignatius Donnelly:The Portrait of a Politici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p.256.
農(nóng)民在民間和私人層面與喬治主義的密切接觸,也漸漸滲透進了農(nóng)民聯(lián)盟的官方文獻。在地方層面上,得克薩斯州聯(lián)盟在1888年的大會決議中就已寫入了一條關(guān)于“單一稅”的條款。(56)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233.1889年12月初,來自南方、北方各州聯(lián)盟的代表們共聚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城,商議將南、北方的兩個農(nóng)民聯(lián)盟合并成一個全國性組織,但終因雙方在諸多問題上的分歧而告失敗。南、北方聯(lián)盟的一個根本分歧在于未來的斗爭道路:北方已在嚴肅地考慮成立“第三黨”,南方聯(lián)盟則擔心這條路徑將導致南方白人內(nèi)部的撕裂,主張依托舊黨派,先在民主黨內(nèi)取得支配權(quán),再將其改造成一個為農(nóng)民發(fā)聲的黨。(57)Hicks, The Populist Revolt, pp.116, 119-123.但圣路易斯大會并非什么都沒留下,南方聯(lián)盟的前期領導者查爾斯·馬庫恩長期構(gòu)想的“國庫分庫計劃”(Subtreasury Plan)就是在這次大會上討論通過的。(58)George Brown Tindall, ed., A Populist Reader:Selections from the Works of American Populist Leaders,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6, p.80.
此外,南、北雙方還在大會上提出了各自版本的“圣路易斯訴求”(St. Louis Demands)。盡管對貨幣問題、稅收問題和壟斷企業(yè)的國有化問題的討論在公共話語中要活躍得多,土地問題也始終是1880年代美國農(nóng)民的一個重要關(guān)切,南、北“訴求”中都列入了有關(guān)土地問題的條款。(59)Tindall, ed., A Populist Reader, pp.75, 77.從相關(guān)條款的表述來看,農(nóng)民對土地的主要擔憂是公共土地不足,直指鐵路公司和外國財團對土地的壟斷性占有。喬治提出的“單一稅”能令鐵路公司吐出其占有的大量投機性土地,又能讓偏遠地區(qū)的農(nóng)民幾乎不必繳稅,似乎是解決土地稀缺問題的良策。此外,兩份“訴求”中的措辭固然是自杰斐遜時代以來美國農(nóng)民重視土地的生產(chǎn)者主義傳統(tǒng)的一種延續(xù),但也與喬治的理論暗合,考慮到1880年代末喬治的理論在農(nóng)民中的廣泛傳播,在“圣路易斯訴求”和喬治的理論間建立關(guān)聯(lián),應不算是無中生有。尤其是中西部的農(nóng)民代表們,在北方版本的“訴求”中旗幟鮮明地把“公共土地”問題置于第一項,顯示出中西部各州比南部更加重視土地問題,也反映了中西部土地的稀缺度高于南方的實際情況。如果再考慮到堪薩斯州是北方聯(lián)盟運動最活躍的一個州,也不難想見辛普森、利斯夫人、迪格斯夫人等喬治主義者在北方“訴求”醞釀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
圣路易斯大會不僅讓南、北方農(nóng)民聯(lián)盟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也讓他們在1890年選舉中有了更加鮮明、凝練的政治綱領,最終取得了對農(nóng)民來說前所未有的政治勝利??墒沁@些勝利對于農(nóng)民訴求的落實仍是不夠的。第三黨運動在南北諸州既有的二元政黨體制下舉步維艱,而南方農(nóng)民聯(lián)盟那些以民主黨人身份當選的官員,更是發(fā)現(xiàn)自己不得不服從舊的“政黨機器”的指令,而兩大舊黨長期以來早已習慣于依賴其他群體,要將其改造成“務農(nóng)者(agriculturist)的仆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60)C. S. Walker, “The Farmers' Movement,”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 Vol.4, Mar., 1894, pp.94-102; Hicks, The Populist Revolt, pp.185, 206.這種形勢使得南方聯(lián)盟的領導者們也不得不開始認真考慮北方聯(lián)盟先前倡導的成立全國性第三黨的道路,19世紀末美國的農(nóng)民抗爭開始從民間組織活動向政黨運動轉(zhuǎn)變。
1890年底由南方農(nóng)民聯(lián)盟籌劃、全國各州聯(lián)盟及其他社會改革組織共同參加的“奧卡拉會議”,被認為是孕育“全國人民黨”的會議,佛羅里達州的這座小城奧卡拉,也被認為是農(nóng)民聯(lián)盟運動中第三黨路線倡導者們的“麥加”。(61)Hicks, The Populist Revolt, p.207.堪薩斯州代表團在這次會議上再度成為主角,辛普森、利斯夫人等喬治主義者對會議閉幕時發(fā)表“奧卡拉訴求”(Ocala Demands)發(fā)揮了直接影響。在這份與前一年南方版本的“圣路易斯訴求”高度相似的文件中,土地問題條款的排序和表述方式都沒改變。(62)“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Demands,” Tindall, ed., A Populist Reader, p.89.據(jù)北達科他州聯(lián)盟主席沃爾特·繆爾(Walter Muir)回憶,也有大批單一稅派(single-taxers)參加了奧卡拉會議,且他本人就是一位“單一稅的支持者”。他認為“鄉(xiāng)村地區(qū)的農(nóng)民一旦領會了單一稅制的精髓,帶來的‘覺醒’效應將比反奴隸制運動還要驚人,因為前者是沒有地域局限的”,而“亨利·喬治就是那位駕馭著鄉(xiāng)村地區(qū)不滿情緒之風暴的人”。關(guān)于奧卡拉會議,他還透露了一條頗為令人意外的信息:“假如我們預計到聯(lián)盟的會員們并不缺乏對單一稅知識的透徹掌握,則一份有利于單一稅制的決議,原本是很有可能在會議上提出的?!?63)“Farmers and the Single Tax,” The Colfax Chronicle, May 9, 1891. 同一篇報道還可見于Wessington Springs Herald, March 6, 1891; Idaho County Free Press, March 20, 1891.
從土地問題在“圣路易斯訴求”和“奧卡拉訴求”中的重要地位,到繆爾等農(nóng)民聯(lián)盟領導者們對單一稅制的推崇,可以看到美國農(nóng)民對喬治主義的接受度在1890年前后已達到一個高峰。1890年9月1日,在紐約庫珀中心舉行的一場旨在歡迎喬治旅英歸國的大眾集會上,農(nóng)民聯(lián)盟的全國領導者之一哈姆林·加蘭朗誦了一首題為《致亨利·喬治的歡迎詞》的詩。(64)加蘭與平民主義的關(guān)系,參見Jonathan Berliner, “The Landscapes of Hamlin Garland and the American Populists,” American Literary Realism , Vol.47, No.3, Spring 2015, pp.219-234.這首詩被一些農(nóng)業(yè)州代表農(nóng)民的報紙競相轉(zhuǎn)載,其最后兩句或許可以代表1890年前后很多美國農(nóng)民對喬治的想象與期盼:“靈魂的領袖??!向著你的崇高使命前行吧。我們也會證明,自己尚非一無是處。”(65)Frances Margaret Milne, For To-day:Poems, San Francisco: The J. H. Barry Company, 1905, p.29; “Welcome to Henry George,” The Louisiana Democrat, October 29, 1890.
進入1891年,亨利·喬治和單一稅派們?nèi)栽诶^續(xù)向農(nóng)民傳播他們的理念?!稑藴省冯s志上的文章不斷被轉(zhuǎn)載于中西部、南部為農(nóng)民聯(lián)盟發(fā)聲的報紙,為單一稅理念進行辯護的文章不時地發(fā)表于農(nóng)業(yè)地區(qū)或平民黨人的報紙上,單一稅派也時常在南、北方農(nóng)民聯(lián)盟的年度會議上拋頭露面。(66)“Henry George and the Farmers,” The News-Herald, June 25, 1891, p.4; Hicks, The Populist Revolt, pp.212, 224; Speer, The People's Joan of Arc, p.46.“沒襪子”辛普森在國會走馬上任后,喬治本人迅速與之建立起聯(lián)系甚至友誼,以便讓單一稅理念能在國會中多一份支持。(67)Barker, Henry George, pp.600-601.當然,農(nóng)民仍不是喬治政治關(guān)切的重心,而單一稅派盡管作為一股政治力量活躍在農(nóng)民當中,卻還沒法將實現(xiàn)單一稅制的具體步驟寫入平民黨人的政治綱領。(68)Walter T. K. Nugent, The Tolerant Populists:Kansas, Populism and Nativism, Chicago &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p.65.單就美國國內(nèi)的改革而言,喬治及其追隨者們此時的工作重心主要有二。一是在組織上為單一稅制培育地方性改革力量,喬治尤其視湯姆·L.約翰遜(Tom L. Johnson)為自己理念的繼承人,他對后者政治生涯的規(guī)劃是:先讓約翰遜在國會中積累經(jīng)驗,再扶他登上俄亥俄州州長之位,最后助其競選美國總統(tǒng)。(69)Barker, Henry George, p.603.其二,根據(jù)1890年9月3日舉行的全國單一稅聯(lián)盟(National Single Tax League)首屆會議上通過的“綱領”,達成單一稅制的路線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廢除目前征收的所有稅種”,然后“提高土地價值稅”。(70)“The Single Tax Platform, Adopted by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ingle Tax League of the United States at Cooper Union, New York, September 3, 1890,” from the Archive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Center of the Henry Georg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Https:∥hgarchives.org/historical-collections-2/national-single-tax-league-and-party-1890-1934/.于是單一稅派的主要工作就成了為民主黨人克利夫蘭再次競選總統(tǒng)鋪路搭橋,因為據(jù)說克利夫蘭是支持削減關(guān)稅的,關(guān)稅也是當時最有希望被廢除的稅種。(71)George Jr., The Life of Henry George, p.505.這種局勢使得喬治對農(nóng)民的態(tài)度多少有幾分曖昧,一方面他積極支持自己中西部的追隨者們(多為平民黨人)在政治選舉中獲得提名,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平民黨人的勝利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私下稱“只要民主黨還堪大用,就沒必要與平民黨人合作”。(72)Barker, Henry George, pp.600, 603.
農(nóng)民的生活確已到了非常艱難的時刻。此時西進運動已走到極限,《宅地法》體系下最偏遠、最貧瘠的那一批土地都已分配了出去,與土地分配邊際化相伴隨的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嚴重過剩,導致本已呈下滑趨勢的農(nóng)產(chǎn)品價格再難反彈。(73)Taylor, The Farmers' Movement, pp.285-286.農(nóng)產(chǎn)品批發(fā)價格指數(shù)在1889年降到了67,為內(nèi)戰(zhàn)后的最低點,農(nóng)民購買力到1890年也降到一個最低點。(74)“Wholesale Prices of Farm and Nonagricultural Products, 1798-1938,” Agricultural Outlook Chart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Bureau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39, p.20.雪上加霜的是,1880年代后期中西部大草原地區(qū)還經(jīng)歷了最惡劣的干旱氣候。在如此多重的打擊下,農(nóng)民大量破產(chǎn)。從1889年到1893年,僅在堪薩斯州就有超過11000例抵押貸款被“終止”了抵押品贖回權(quán),為了還債,大批小土地所有者淪為佃農(nóng)和農(nóng)業(yè)工人。(75)Taylor, The Farmers' Movement, p.285.然而,或許正是在這些惡劣境況的刺激下,美國農(nóng)民運動此時發(fā)展到了或許是歷史上最具爆發(fā)力的階段。南、北方農(nóng)民聯(lián)盟的多數(shù)領導者已認識到,傳統(tǒng)兩大黨無意回應農(nóng)民的訴求,他們唯有選擇第三黨路線。有了奧卡拉會議的鋪墊,農(nóng)民聯(lián)盟中推進第三黨的積極分子們于1891年5月在辛辛那提召開的全國聯(lián)合大會(National Union Conference)上成立了“人民黨”,1892年7月則在奧馬哈舉行了人民黨的首屆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被稱為“第二次獨立宣言”的《奧馬哈綱領》,并選出詹姆斯·B.韋弗(James B. Weaver)作為黨的總統(tǒng)候選人。作為一個“商業(yè)組織”的農(nóng)民聯(lián)盟,自此已無可挽回地“流向了政治”。(76)“2d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The Great West, November 4, 1892, pp.6, 269.而在人民黨成立的過程中,堪薩斯州的喬治主義者辛普森、利斯夫人和迪格斯夫人等,一直是最活躍、貢獻最大的推動者。(77)Hicks,The Populist Revolt, pp.218, 224;
人民黨的成立意味著19世紀下半葉美國的農(nóng)民運動第一次獲得了一個全國性組織的領導,但該黨的成立其實也是一個南北雙方差異逐漸暴露的過程。人民黨的籌備事宜是在1892年2月的圣路易斯大會上正式敲定的,此前南、北方聯(lián)盟一直各自為政。直到1891年底南方聯(lián)盟召開印第安那波利斯年會時,《國民經(jīng)濟學家》仍然強調(diào)“人民黨”和“農(nóng)民聯(lián)盟”是兩個不同的組織。(78)Taylor, The Farmers' Movement, p.270.另一方面,在南方農(nóng)民聯(lián)盟漸漸與北方達成一致并走上第三黨道路的過程中,南方本身也發(fā)生了分裂。以聯(lián)盟主席萊昂尼達斯·波爾克、佐治亞州國會眾議員托馬斯·沃森(Thomas Watson)為首的一派逐漸接受了北方唐納利等人的觀點,后者堅持農(nóng)民組織應參與政治角逐,稱“建構(gòu)一個非政治組織,就像是造一桿什么都能做、獨獨不能射擊的槍”;(79)Hicks, The Populist Revolt, p.206.而以前主席馬庫恩、佐治亞州聯(lián)盟主席萊昂尼達斯·F.利文斯頓(Leonidas F. Livingston)為代表的一派,則堅決反對任何分裂南方白人的計劃,他們對聯(lián)盟的定位是一個“保守主義”的商業(yè)組織。(80)Taylor, The Farmers' Movement, p.270.南方聯(lián)盟最終能夠走到第三黨路線上去,其實是北方領導者們“以議題換路線”的結(jié)果——他們支持了南方的“國庫分庫計劃”。
人民黨的領導者們深知,要和兩大黨展開政治競爭,就必須突破農(nóng)民聯(lián)盟的局限,去團結(jié)盡可能多的選民。“人民黨”這一名稱本身已體現(xiàn)了一種爭取選民最大化的策略。在唐納利為《奧馬哈綱領》撰寫的那篇著名“序言”中,言說主體也一直是“平凡的人民”“受苦的人民”“飽受劫掠的人民”,全文非常小心地避免了任何“農(nóng)民”字眼,反倒特別關(guān)注了“城市工人——他們被剝奪了組織起來保護自己的權(quán)利,從海外引進的赤貧勞動力壓低了他們的工資,一支唯利是圖的、未經(jīng)我國法律承認的軍隊被建立起來朝他們開槍,由是他們迅速淪落到了歐洲工人的境況”。(81)“National People's Party Platform,” Tindall, ed., A Populist Reader, pp.90-96.自1891年辛辛那提會議起,平民黨人的歷次大會就不局限于農(nóng)民聯(lián)盟的成員,用馬庫恩的話來說,辛辛那提大會實際上是全國“生產(chǎn)者組織(organizations of producers)的代表會議”,(82)Hicks, The Populist Revolt, p.208.參加者包括綠背黨人、格蘭其會員、“勞工騎士團”成員、反壟斷改革派、單一稅派,以及愛德華·貝拉米(Edward Bellamy)的追隨者們,等等?!秺W馬哈綱領》的正文部分也強調(diào)“勞動者的聯(lián)合”,肯定地提出“鄉(xiāng)村和城市勞工的利益是相同的;他們的敵人也完全一樣”?!秺W馬哈綱領》中提出的具體訴求也體現(xiàn)了平民黨人在這方面的用意,一改北方版本的“圣路易斯訴求”連珠炮似的一連提出十數(shù)個主張的做法,平民黨人這次將其政治議題濃縮為三項改革——財政、運輸和土地問題,而把以往的其他訴求都一股腦兒地劃入了一個叫做“情緒表達”(Expression of Sentiments)的補充部分中。(83)“National People's Party Platform,” Tindall, ed., A Populist Reader, pp.90-96. 許鎮(zhèn)梅對“人民黨”的“超黨派性”進行了研究,此處參考了她的未發(fā)表論文。如此一來,競選的議題不但更加明確而犀利,至少從表面上看也不再僅僅關(guān)乎農(nóng)民的利益,當然另一方面《奧馬哈綱領》也顯得更加中規(guī)中矩,難以容納“單一稅制”這類具體而激進的議題了。
《奧馬哈綱領》“序言”的語言和敘事風格非常契合《進步與貧困》的精神。如它提到“數(shù)以百萬人的辛苦勞動的果實,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被公然盜取,去為少部分人筑起巨大的財富”(84)“National People's Party Platform,” Tindall, ed., A Populist Reader, pp.90-96.——這可算是典型的對社會病理的喬治式診斷?!巴恋亍眴栴}能夠成為三大核心訴求之一,也表明了農(nóng)民多年以來的關(guān)切與喬治關(guān)注的主題具有一致性。然而文字往往具有誤導性,其實自從1892年以來,平民黨人與喬治已是貌合神離。喬治的政治和社會活動區(qū)域主要在以紐約為中心的東部,與勞工的關(guān)系也最為密切。鑒于“東部”和“勞工”正是平民黨人最需強化其政治支持的地方,他們也希望憑著農(nóng)民聯(lián)盟時期與喬治及單一稅派們的長期友好互動,來獲得他的支持??墒鞘屡c愿違,由于深信“自由貿(mào)易”原則是實現(xiàn)單一稅理念的必經(jīng)之途,此時喬治幾乎已明確表示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克利夫蘭,在總統(tǒng)競選中與平民黨人其實構(gòu)成了一種競爭關(guān)系。
如果說作為人民黨官方文獻的《奧馬哈綱領》對喬治理念尚有幾分欲推還就的味道,平民黨人掌握的一般媒體,此時卻已表現(xiàn)出一些對喬治理念的頗為露骨的質(zhì)疑?!冻珜д咧軋蟆肥瞧矫顸h人在堪薩斯州的頭號機關(guān)報,該報在1892年3月下旬接連發(fā)表了署名喬·C.沃德(Geo. C. Ward)的兩篇文章,對喬治的單一稅理念進行了質(zhì)疑。沃德提出的質(zhì)疑角度倒并不新奇,但較為系統(tǒng)化。針對“單一稅派認為土地價值稅是無法轉(zhuǎn)移的”,他針鋒相對地提出,“除了極少數(shù)特例外,單一稅是最容易轉(zhuǎn)移的”,結(jié)果將仍是農(nóng)民承擔最多的稅負。沃德沒有像學者和政客們那樣去質(zhì)疑喬治的學理邏輯和意識形態(tài),而是幾乎完全站在農(nóng)民的立場上,用通俗的語言討論單一稅制對農(nóng)民的利害關(guān)系。(85)“The Single Tax,” The Advocate, March 23, 1892, p.3.文章發(fā)表后被中西部其他州的聯(lián)盟報刊紛紛轉(zhuǎn)載。(86)另一篇見“The Single Tax,” The Advocate, March 30, 1892, p.2. 轉(zhuǎn)載見The Great West, April 22, 1892; People's Voice, April 15, 1892.相形之下,該報刊載的另一篇站在沃德對立面、為喬治理念做辯護的文章,論證卻稍嫌局促無力,轉(zhuǎn)載者也很少。(87)“The Monopoly Value Tax,” The Advocate, March 30, 1892, p.5.當然,也不乏聯(lián)盟報紙仍在為“單一稅制”說好話。直到大選前一個月,《艾隆記載報》仍在傳遞一位署名“蔡斯·C.本頓”(Chas. C. Benton)的農(nóng)民的觀點:“現(xiàn)有體制下農(nóng)民繳納的稅金,比在單一稅制下多幾倍,差額將從那些搞土地投機的人身上出?!?88)“A Farmer on Farmers,” Iron County Register, October 6, 1892. 其他贊成喬治主義的報道還可參見“The Christianity of Single Tax,” The Colfax Chronicle, September 17, 1892.鑒于《倡導者周報》在平民主義最活躍的堪薩斯州是第一喉舌,其副主編正是成立人民黨的主要推動者之一的迪格斯夫人,該報在1892年對喬治理念的態(tài)度似乎更具代表性。
人民黨若即若離,單一稅派也在漸行漸遠?!稑藴省返木庉嫼蛦讨蔚闹謧?nèi)栽诒M其所能,可以說是苦口婆心地繼續(xù)向西部的農(nóng)民和“農(nóng)業(yè)工人”們宣講單一稅理念,以爭取他們的支持。(89)“Why I Became a Single Taxer,” Iron County Register, September 1, 1892; “How the Working Farmer Is Crushed,” The Standard Extra, July 11, 1891.一些單一稅派參加了1892年2月的圣路易斯會議,但與精神亢奮的平民黨人不一樣,他們更多的感受是“惋惜”,認為這次會議“錯失了一個黃金機會,未能倡議和支持一項完美的經(jīng)濟制度,也就是理想中的單一稅制”。(90)“The Single Tax,” The Advocate, March 23, 1892, p.3.喬治本人對1892年的平民黨人運動評價依然不高,他在《標準》上發(fā)文稱,盡管這個政黨體現(xiàn)了農(nóng)民“普遍而合理的不滿”,它的政治綱領卻顯得像個“大雜燴”。(91)Barker, Henry George, p.603.他自己當然是旗幟鮮明地支持民主黨,甚至在大選幾天前還親自前往中西部為克利夫蘭以及正在競選連任國會眾議員的湯姆·約翰遜拉票造勢——誰知與農(nóng)民徹底決裂的時刻就此到來。
在1892年的地方選舉中,平民黨人一般會與兩大黨中較弱的一方聯(lián)合,在南方一般與共和黨聯(lián)合,在西部則是民主黨。(92)Taylor, The Farmers' Movement, p.301.明尼蘇達州平民黨人原是與本州民主黨合作的,可是就在選舉前夕,當該州民主黨邀請支持克利夫蘭的喬治前往演講后,平民黨人對喬治的壓抑情緒突然驚人地爆發(fā)了。該州多家地方報紙轉(zhuǎn)載了一篇面向“明尼蘇達農(nóng)民”、用通俗易懂的短句寫成、全文貫穿一股強烈“怒火”的文章:《變節(jié)了!》。該文作者批判民主黨,說“它向我們索要選票,原來是為了摧毀我們”,細看下去才知其憤怒的原因是民主黨“把亨利·喬治請到本州來鼓風造勢”,“把喬治的言論當成了金科玉律”,為此該黨“脫不了干系”。接下來對喬治的批判并沒有太多新鮮內(nèi)容,作者甚至弄錯了一些基本事實——如稱上屆國會把喬治的《進步與貧困》全書編入了《國會記錄》,實則被編入的只是喬治的另一本書《保護主義還是自由貿(mào)易?》的節(jié)選本。這篇文章似乎是平民黨人第一次討論“這個亨利·喬治是什么人”“對于普通人的生活,他究竟贊成什么”這類有趣的問題,可惜它給出的答案毋寧說是一連串歇斯底里甚至罔顧事實的指控:“喬治先生和民主聯(lián)合黨(Democratic-Fusion party)告訴你們這些心甘情愿在邊疆地區(qū)忍受貧窮的人們:在這件人類所曾犯下的最骯臟的罪惡里,你們竟是同伙!”(93)“Betrayed Itself,” The Redwood Gazette, November 3, 1892. 同一文章還可見于Morris Tribune, November 2, 1892; Mower County Transcript, November 2, 1892.
盡管喬治背上了罵名,他支持的候選人克利夫蘭卻在年底贏得了大選,人民黨的候選人韋弗僅得到全國8.5%的選票。農(nóng)民認為自己受到了喬治的背叛,他們對喬治主義的好感已走到盡頭?!哆M步農(nóng)民》作為人民黨在全國最重要的喉舌之一,在1982年12月的一篇文章里語帶幾分酸楚和悲戚說道:“當我們自己人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卻忽略了喬治先生的單一稅理論已經(jīng)在全國落實開來,并且還遠未達到全盛期?!币坏﹩讨蔚睦砟钊鎸崿F(xiàn),“全部稅收將落到土地上來,換句話說,就是落到擁有土地的農(nóng)民頭上,結(jié)果只有一個:全國整個農(nóng)民階級的破產(chǎn)已在所難免”。(94)“The Ruin of the American Farmer,” The Progressive Farmer, December 13, 1892, p.4.這些情緒,是在敗選的悲痛下想象出來的也好,是感到遭受了背叛后的惡意中傷也罷,都足以表明19世紀下半葉美國農(nóng)民運動與“喬治主義”的和睦時期已經(jīng)結(jié)束了。
進入1893年以后,平民黨人的媒體對喬治及其理念的報道呈如下特點。首先,報道頻率大幅下降。(95)在Chronicling America上輸入single tax, farmer, Henry George三個詞條,從1889年到1895年相關(guān)頁數(shù)量分別為:434、551、467、530、284、438、297。其次,1890年下半年以來常見于農(nóng)民聯(lián)盟媒體上的“單一稅專欄”幾乎無影無蹤,只是在一些報紙上由一個較為模糊的“稅收改革專欄”取而代之。(96)Iron County Register, April 6, April 13, June 15, August 31, 1893; The Colfax Chronicle, April 8, June 10, 1893.最后,平民黨人也很少再對單一稅理念發(fā)表直接評論,而更愿意為其他人(尤其是經(jīng)濟學家和改革方面的專業(yè)人士)提供分析的平臺——常常是批判性的分析。(97)“This Man, Urges That All Taxation Be Placed on Land and Improvements,” The Colfax Chronicle, April 8, 1893; “Stop Taxing Improvements,” Iron County Register, April 6, 1893; “The Single Tax,” The Advocate, July 25, 1894, p.2; “Anti-Single-Tax,” The Advocate, August 29, 1894, p.3.平民黨人的媒體試圖盡量持一種超然的觀點,但在編輯們?yōu)閿?shù)不多的評論中,常常流露出對喬治及其理論的批判態(tài)度。(98)“The Single-Tax,” The Advocate, November 21, 1894, p.6.1894年底,伊格納休斯·唐納利在回復一位“所謂單一稅派”的來信時,用他一貫富于表現(xiàn)力的文字表達了也許是平民黨人對“喬治主義”的最后致意:“憑什么把政府的重擔全讓農(nóng)業(yè)承擔,而對其他財富形式分文不???這難道不是把農(nóng)民進一步變成資本的奴隸嗎?當財富階層看到貧窮的苦命人掙扎在這副重擔之下,而自己分文不出,他們難道不會獰笑嗎?難道這不是邀請囊空如洗的人們?nèi)⒓痈F奢極侈的豪宴嗎?像約翰·S.皮爾斯伯里(John S. Pillsbury)這樣的資本家會支持‘單一稅’,這難道值得奇怪嗎?”(99)“Taxing the Land, and Rendering It Valueless,” The Representative, December 12, 1894. 皮爾斯伯里是唐納利所在的明尼蘇達州商人、政客,擔任過該州州長。
經(jīng)歷了1892年的選舉失利后,人民黨領導層決定繼續(xù)尋求一個能團結(jié)兩個舊政黨內(nèi)不滿成員的全國性議題,即后來的“白銀議題”。于是,1892年以后的平民主義運動幾乎完全以“自由白銀”為核心,成了一場“幻影運動”(shadow movement)。同時,為了與“白銀派”成員較多的民主黨聯(lián)合,人民黨還對自身進行了一番“意識形態(tài)裁剪”,以磨去其激進主義棱角,黨主席赫爾曼·陶貝內(nèi)克(Herman Taubeneck)甚至提出要“撇開”《奧馬哈綱領》。(100)古德溫稱此為“孤注一擲的(single-shot)平民主義”,參見Goodwyn, The Populist Moment, pp.215-216, 228.可以想象,最初引發(fā)19世紀美國農(nóng)民抗爭運動的土地、壟斷、貧困、稅收等問題,在這種形勢下就被暫時擱置了,經(jīng)常被與“社會主義”相提并論的“喬治主義”,更是會被極力回避。喬治及其“單一稅制”的發(fā)展也談不上順利?!皢讨沃髁x”的生命力直到21世紀依然在延續(xù),(101)在“亨利·喬治社會科學研究所”(Henry Georg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收藏的期刊檔案文獻中,到2000年還在發(fā)行的有2份,即紐約市的《亨利·喬治通訊——高中版》(Henry George Newsletter—High School Edition)和芝加哥市的《伊利諾伊喬治主義者》(The Illinois Georgist)。參見https:∥hgarchives.org/historical-collections-2/periodicals/.就此而言,可以說喬治的思想是具有未來性和世界性的,而“平民主義”常被認為代表著相反的東西。(102)霍夫斯塔特認為平民黨人的活動是“倒退性的”(retrograde),參見Hofstadter, The Age of Reform, p.12.可是喬治帶給后世的更多是一種“思想啟迪”,而很少催生有組織的政治運動。實際上,“單一稅運動”在整個1890年代始終沒成氣候,進入“進步主義時代”后,盡管許多改革背后都有單一稅派的影子,但單一稅制本身卻未能在美國真正實現(xiàn)?;仡櫥舴蛩顾厮f的那個“改革的時代”,盡管喬治本人一直以城市和勞工為核心關(guān)注對象,單一稅運動獲得的最真實、最強大的支持卻是來自中西部的農(nóng)民和鄉(xiāng)村,因此有后世研究者不禁感慨:“亨利·喬治在1892年與平民黨人擦肩而過,很可能是一個錯誤?!?103)Dominic Candeloro, “The Single Tax Movement and Progressivism, 1880-1920,”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Vol.38, No.2, Apr., 1979, pp.113-127.
美國農(nóng)民究竟曾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喬治主義?這一點其實難下定論。1890年前后喬治主義在農(nóng)民中的確有著較高的接受度,但這種接受在何種程度上是誠心誠意,農(nóng)民是否真正認同喬治的改革理念,卻值得打問號。(104)與此類似,后世學者在衡量喬治思想的世界性影響時,也提到雖然“喬治的著作幾乎影響了后世所有的社會思想家,但他們對喬治的贊賞在何種程度上帶有隨意性,那種贊賞是否真誠、是否重要,都是難以回答的問題”。見Geiger, The Philosophy of Henry George, p.381.喬治主義中關(guān)于人人享有使用土地之權(quán)利的主張,對鐵路公司壟斷土地使用權(quán)的批判,以及農(nóng)民在單一稅制下可能大量獲利的前景,的確對農(nóng)民有吸引力,也構(gòu)成了農(nóng)民接受喬治主義的基礎。但這一基礎并不牢固。從1880年代后期到1892年,那些大體上由農(nóng)民掌握的媒體的確對喬治的理念進行了大量介紹,但這些介紹與其說是為了宣傳喬治主義本身,倒不如說是借以突出農(nóng)民自身的訴求。沃爾特·繆爾稱“奧卡拉訴求”中曾有望加入關(guān)于單一稅制的條款,大概并非子虛烏有,因為類似條款后來的確在州層面變成了現(xiàn)實。(105)伊利諾伊、加利福尼亞兩州的人民黨在1894年將單一稅制寫入了政綱,參見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p.229, 231.但僅憑這一事例也難以斷定喬治主義在農(nóng)民觀念中具有重要地位,因為農(nóng)民在這場抗爭運動中的訴求極其多元,看上去很難容納喬治和單一稅派那種簡化而極端的改革方案。最終,隨著運動走向第三黨政治,運動的議題在數(shù)量上減少,在意識形態(tài)上去激進化,喬治主義可以說很快便被農(nóng)民棄如敝履了。
那么,在世界范圍內(nèi)影響既遠且久的喬治主義,對美國農(nóng)民來說竟如此無關(guān)緊要么?這是否意味著喬治主義具有一種“非美國”特性?喬治本人肯定反對這一說法。他解決土地壟斷的途徑不是沒收和平分土地,而是以“自由貿(mào)易”為原則,本質(zhì)上要通過一整套設計縝密、實施嚴格的稅收改革來實現(xiàn)——這是一劑典型的美國式藥方。然而,即便是這種溫和的改革,一般來講也需要兩個客觀條件:一是政府有超強的行政能力,二是土地的壟斷所有者——改革的對象在法理上居于弱勢地位。對歐洲舊世界那些兼具了封建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的社會,如俄國、德意志帝國,甚至是更早啟動現(xiàn)代化進程的英帝國而言,這兩個條件是相對容易滿足的;在20世紀那些處于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雙重背景下的落后國家,喬治主義更是能在民眾當中激發(fā)一種革命沖勁。然而美國的情況則有所不同。盡管19世紀下半葉的美國農(nóng)民也面臨土地稀缺的問題,但這種稀缺并非因封建傳統(tǒng)所致,而是資本主義經(jīng)濟體系長期運轉(zhuǎn)中產(chǎn)生的一種資源配置不合理現(xiàn)象。在建國以來不斷鞏固、完善的憲政傳統(tǒng)和法律體系下,哪怕是占有土地的壟斷集團,其私有產(chǎn)權(quán)也受法律保護,農(nóng)民很難對此提出法理上的挑戰(zhàn),因他們自己也有賴于同樣一套法律的保護;另一方面,土地壟斷集團在政府機構(gòu)中具有優(yōu)勢地位,農(nóng)民要抗爭起來也非常困難,因為在一個民主制度下,作為選民的農(nóng)民本身就在為政治地位的壟斷者提供法理來源。因此在美國,農(nóng)民在試圖解決土地問題時,總是習慣性地(也是結(jié)構(gòu)性地)選擇了法律途徑和經(jīng)濟途徑,即走反壟斷、稅收改革、貨幣改革的路線。喬治或許為農(nóng)民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的圖景,但除非發(fā)生劇烈的政治變動,他的理念是不太可能在美國實現(xiàn)的。喬治主義似乎最終被證明與19世紀末美國的農(nóng)民抗爭運動并無太多關(guān)聯(lián),但或許正是從這種否定性的聯(lián)系中,美國農(nóng)民乃至美國制度的某些特性得以更加鮮明地呈現(xiàn)了出來。
美國農(nóng)民的土地問題后來得以解決的方式,其實已與他們最初在抗爭運動中的訴求關(guān)系不大了,與運動后期的“自由白銀”議題更不相干,因此霍夫斯塔特形容這場運動是一場“失敗里的成功”(success through failure)。進入20世紀,城市化、農(nóng)業(yè)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以及以農(nóng)業(yè)合作組織為核心的資本主義商業(y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nóng)民的土地稀缺和貧困問題,使得美國農(nóng)業(yè)初步走上了20世紀的資本主義大農(nóng)業(yè)道路。(106)農(nóng)民走出困境,也與1897年以后國際黃金市場通貨膨脹帶來的價格上漲直接相關(guān),參見Hofstadter, The Age of Reform, pp.94, 109-120.1910年以后,美國農(nóng)民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此時“作為商人的農(nóng)民”與喬治主義的關(guān)系已大不如前。1912年,密蘇里州的單一稅派在該州發(fā)起了的一場請愿運動,結(jié)果招致了該州農(nóng)民的強烈反對,不少單一稅派竟收到了農(nóng)民發(fā)來的暴力恐嚇信——回想哈姆林·加蘭向亨利·喬治朗誦歡迎詩歌的融洽時刻,真是恍如隔世。(107)Candeloro, “The Single Tax Movement and Progressivism, 1880-1920,” pp.113-127.
(本文在立意和解釋框架上得到了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李劍鳴教授的指點,在文獻上大量受益于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許鎮(zhèn)梅同學提供的資料,在此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