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坤舉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對小學生思想水平有著重大影響的學科。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當然,不論是小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還是人生觀,都應該根植于愛國情懷之上。如此,教師必須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使學生能夠建立起對家、國、社會的正確認知。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現(xiàn)狀
1. 師生和家長對道德與法治學科不夠重視。
“道德與法治很重要,忙起來就全丟掉”是這一學科地位的尷尬寫照,甚至部分教師會挪用這一學科的課堂時間來上其他學科。這種思想意識也普遍存在于家長中間,不少家長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認知是粗淺陌生的。這些落后的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導致這門重要的課程被漸漸冷落。師生和家長對之重視不足,教學時間無法得以保障,使這門學科的發(fā)展受阻,自然也就影響了愛國情懷在學科中的滲透。
2. 教師的學科教學素養(yǎng)有待提升。
新課程理念下,有效的課堂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默默的觀眾,而是學習的主體。這需要教師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增加師生間的學習互動,改善課堂中“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氛圍。但從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來看,很多學校缺乏道德與法治學科專職教師,對這門課程的學科定位不準、學科任務模糊;教師沒有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只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從事教學。此外,在教學中,教師忽略課程的生活性、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仍采用傳統(tǒng)的“講一講,畫一畫”的教學手段,即填鴨式地對書本中的知識進行機械宣講,沒能做到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融合,沒能根據時代的發(fā)展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教育要想在這樣枯燥的宣講中走進學生的內心,無比艱難。
二、愛國情懷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滲透
1. 加強對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研究。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師必須提高對這一學科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研究。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非常豐富。教師要認真研讀道德與法治教材,善于利用課程資源,挖掘教材當中體現(xiàn)愛國情懷的知識點。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要有以生為本的基本理念,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小事入手分析愛國主義,利用典型案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感染學生,使學生充分理解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教師要以事感人、以情動人,重視學生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的調動,加強學生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的培養(yǎng)。
2. 加強對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
情境教學是課堂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亦可以使用這種方法,觸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隨著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媒體應用已經普及,這讓小學課堂的情境創(chuàng)設變得更加豐富生動。小學生思維偏于感性認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插入鮮活的圖畫,播放感人的影視片段,學生容易走進歷史,走進人物的內心,引發(fā)愛國情感的共鳴。
例如,為了讓學生真切了解教材中提到的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師可以播放紀錄片《圓明園》。畫面的視覺沖擊,凄涼的背景音樂,帶給學生強烈的心靈震撼,激發(fā)學生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又如,通過《南京? 南京》等電影,學生有機會回望那段與他們相距甚遠的生活,才會明白身邊看似平淡無奇的一切是無數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實踐證明,學生極易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升騰起濃烈的愛國情感。此外,小學生由于年紀較小,在長時間的課堂學習中容易走神,因此采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感官刺激,學生更能集中注意力,沉浸在影片所呈現(xiàn)出的愛國情感中。
除了多媒體,教師還可以用語言的渲染,使情境創(chuàng)設的效果得以推進。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感受家鄉(xiāng)文化?? 關心家鄉(xiāng)發(fā)展》一課為例,課中教師運用富于感情的語言描述上個世紀中國正處于建設時期的落后狀況,再以激昂的語言對比家鄉(xiāng)如今的飛速發(fā)展,引導學生觀察自己家鄉(xiāng)的變化。在感嘆家鄉(xiāng)變化如此之大的同時,引發(fā)學生思考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與很多愛國人士有關。這就把形象化敘述與理論闡述融為一體。在師生共同創(chuàng)建的情境里,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課本中的基本觀點,不斷提升自己的愛國意識。
3. 強化分組合作的意識。
每一名學生都是能夠獨立思考的人,學生與學生之間看待同一事物的想法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分組教學的形式,給予每組一個事例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學生通過與組員之間的討論,可以實現(xiàn)對同一問題的充分交流,在共同討論中培養(yǎng)愛國意識。以上文中的《感受家鄉(xiāng)文化? 關心家鄉(xiāng)發(fā)展》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教師為學生介紹為家鄉(xiāng)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偉人之后,教師就可以開展拓展教學,將學生按照一定數量進行分組,為每個小組下達任務,要求學生通過組內研究和合作選出一位值得敬佩的偉人,并搜集這位偉人的事跡資料,在下節(jié)課時由每個小組的成員通過講述、表演等形式為全班同學介紹這位偉人。這樣能讓學生對搜集來的偉人信息有更加深刻的記憶,與此同時,學生通過自行搜集偉人的事跡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偉人的愛國精神,也就能夠對自身愛國情懷進行強化。
4. 鼓勵社會實踐的參與。
魯潔教授曾說:“教育要回歸生活,我們要重視生活的教育價值,其中特別要關注的是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xiàn)實生活?!币虼?,教師要善于把生活的活水注入課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用心關注生活、時事、熱點等,并從中發(fā)現(xiàn)有利于愛國情懷養(yǎng)成的素材。
比如,周一升旗集會時,師生于鮮艷的五星紅旗下,唱響雄壯的國歌。在高亢激昂的歌聲里,每個人的內心都會受到鼓舞,受到愛國情感的熏陶。課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慰問老兵,聆聽老兵的抗戰(zhàn)故事;還可以和學生一起參觀革命紀念館,瞻仰革命英雄紀念碑,傳承先輩的愛國情懷;鼓勵學生在生活中保護環(huán)境,樂當小志愿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愛國之志。學生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融入到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讓書本知識聯(lián)系社會實踐,這對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均有重要意義。
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情懷的養(yǎng)成教育,是一項細致的系統(tǒng)工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采用情境化、分層化、生活化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積極地拓展課內外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學生方能將理想融入祖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刻苦學習知識,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祥謙小學學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