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立博
(哈爾濱市江北水城調度中心,哈爾濱 150001)
2011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而水庫建設就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1]。哈爾濱市幅員遼闊,有大小水庫工程10余座,在全市的防洪、灌溉、發(fā)電、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極大的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由于客觀原因,全市的水庫多建于上世紀世紀80年代以前,其設計、建設時間久遠,同時受當時測量技術、資料等條件的影響,大多數水庫尤其是其中的小型水庫的工程建設標準普遍較低,導致后期的管護等難度大,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水庫一旦發(fā)生潰壩,后果嚴重,會造成生命損失、經濟損失以及社會和環(huán)境等多方面不利影響[2]。
地質雷達的基本檢測原理是通過以寬頻帶短脈沖的形式,不斷向地層發(fā)射高頻電磁波,由于地層系統中的不同結構層具有不同的電磁特性(即介電常數),當相鄰的結構層具有的電磁特性不同時,就會在兩者之間的界面間對射頻信號的傳播產生影響,從而發(fā)生電磁波的透射和反射。其中透射的電磁波會穿過界面繼續(xù)進入下一結構層;再次遇到不同的結構層時,依舊遵循上述原理,依據電磁特性的不同,發(fā)生反射和透射,直至電測信號衰減至無法測量。一般來說,地質雷達的主要組成部件包括天線、發(fā)射機、接收機、信號處理機和終端設備(計算機)等[3]。
在不同結構層界面進行反射和透射時,反射回地面的電磁波由天線接收并傳送至主機放大和初步處理,最后信號儲存于計算機中,作為野外采集的原始數據,因此可以從測試圖像剖面圖得到從發(fā)射經地下界面反射回到接收天線的雙程走時t。當地層系統中的結構層波速一定并已知時,可根據測到的精確t值求得結構層的具體位置和對應埋深。以此方式,對各測點進行快速、準確、連續(xù)的探測,并根據反射波組的反射波形狀與強度特征,通過數據處理得到地質雷達剖面圖像。而通過布設多條測線并進行探測,則可了解待測目標體的平面分布。同時,根據對電磁波反射信號(即回波信號)的時頻特征、振幅特征、相位特征等進行分析,便能了解地層的特征信息(如介電常數、層厚、空洞等)。
當野外采集數據完成之后,將原始數據通過地質雷達專業(yè)分析軟件處理,得到雷達時間剖面圖,通過波速校正,將時間剖面圖轉化為深度剖面圖。圖譜再經過濾波等處理,可使用不同層面清晰地反映出來,同時根據圖形特征分析存在的缺陷和目標物的類型。
接收反射信號的強度和時間歷程用下式表示:
式中:∑1、∑2分別為上下介電常數。
檢測深度H按下式計算:
(1)
式中:V為波速,cm/ns;T為時間,ns。
(2)
式中:C為光速,30 cm/ns。
地質雷達探測原理見圖1。
圖1 地質雷達探測原理圖
在雷達測試圖像解釋中,雷達的起始初至相位一般為正相位,如在雷達圖像中發(fā)現有明顯的、正相位的、強波反射波組出現,表明此處的地層巖性變好;如發(fā)現有明顯的、反相位的反射波組出現,表明此處的地層巖性變差;同時,根據反射波反射強度的差異,還可以區(qū)分反射界的巖性特征。一般來說,水庫壩體內部結構分析,主要遵循以下原則(以裂縫分析為例):
壩體受材質的剪切和張力的作用,可能會產生張裂縫、張裂隙等縫隙,從而造成壩體在某一位置發(fā)生錯斷,這種錯斷在圖像上表現為同相軸錯斷,錯斷程度與裂隙大小密切相關。
如果壩體中的裂隙、裂縫等縫隙沿橫向長距離發(fā)育,由于裂縫、裂隙對電磁波存在明顯的吸收和衰減作用,常常會造成此部位發(fā)生同相軸局部缺失,這種缺失的發(fā)生范圍與縫隙橫向發(fā)育的范圍密切相關。
通常裂縫、裂隙等縫隙不是單一的、大小均勻的,而是規(guī)模各異,相互呈網狀連接而形成裂隙群。由于大量的較小的、局部附屬性的小裂縫、裂隙等縫隙,對電磁波存在明顯的衰減作用,會導致雷達反射波形在圖像上呈現畸變。
所以,雷達反射波的波形在局部發(fā)生畸變,尤其是在大面積裂縫、裂隙中間或附近時,常常會出現這種畸變現象,此類雷達圖像即表示存在小裂縫、小裂隙?;冊絿乐亍⒎秶酱螅砻鞔颂幮×芽p發(fā)育越顯著。
根據地質雷達的檢測原理可知,不同結構層的電磁特性不同,因此在雷達圖像上出現不同頻率變化的時候,可以認定為壩體的結構層發(fā)生了變化。
利用百米測繩,對擬測小型水庫壩體進行測量定線,選擇合適距離(如5或10 m)設置樁點并標記。
本次檢測采用拉脫維亞生產的Zond-12e型地質雷達系統,所用天線為100 MHz的組合天線,該天線的探測距離可以達到20 m左右。采用測量輪方式,在進行測線定向的基礎上,每10 m作1標記點(即樁點),使用自動測試方式將雷達天線緊貼壩體地面拉行實施測量。
具體測量參數設置情況見圖2。
圖2 某小型水庫測量參數設置
在本次測量中,將順壩體方向定義為壩體縱向,與壩體垂直方向為壩體橫向。
利用拉脫維亞生產的Zond-12e型地質雷達系統,首先對壩體縱向進行測量,同時對所得的雷達圖像進行現場初步分析,找到出現異常的點位;再對異常點位在壩體出現位置進行實地探查及資料分析,根據探查及資料情況,有選擇性地進行壩體橫向測量,得到橫向雷達測試圖像;對縱向雷達測試圖像及橫向雷達測試圖像進行分析,確定壩體存在的問題。
該小型水庫位于香坊區(qū),于1991年興建,1992年大壩合攏并蓄水成功。水庫樞紐工程設置輸水洞和溢洪道,可灌溉266.667 hm2以上土地,同時又兼養(yǎng)魚和發(fā)展旅游事業(yè)。小型水庫的主要功能是灌溉,并且是哈爾濱市建設時間較短的小型水庫。對其進行壩體安全檢測,其結論可以用于新老水庫壩體典型結構的對比,驗證地質雷達技術在水庫壩體檢測領域應用的適用性和科學性。見圖3。
圖3 某小型水庫區(qū)位圖
圖4至圖5為使用100 MHz組合天線,檢測小型水庫壩體0~100 m范圍(自溢洪道為起點),Linescan彩色及Linescan灰度顯示模式的測量成果圖。
圖4 0~100 m Linescan彩色顯示模式
圖5 0~100 m Linescan灰度顯示模式
該段測量范圍為自水庫壩體溢洪道端為起點,沿壩體方向0~100 m,深度方向15 m范圍內的壩體結構圖。
在Linescan的兩種顯示模式中均可以明顯看出,在該測量范圍內,圖像有兩部分區(qū)域出現異常:
A區(qū)域:4~17 m范圍。該區(qū)域圖像雷達信號異常,雷達波同相軸錯斷,信號異常,平行性較差,判斷該區(qū)域為壩體異常區(qū),需對壩體現場及設計資料進行收集,同時對圖像進行進一步處理后,判斷其出現異常的真正原因。
通過對A區(qū)域在壩體上的實際位置進行外觀檢查,該區(qū)域為小型水庫的溢洪道,由于溢洪道下面為空洞,與壩體介質(土質壩)明顯不同,故雷達圖像出現異常。經測量,該橋式溢洪道為長約10 m,寬約5 m,與利用雷達圖像得到的長度信息基本相符(圖像上測得溢洪道長度為13 m)??梢钥闯?,地質雷達對于測量壩體內部大面積、大長度的異物分辨能力很強。
B區(qū)域:在圖像上約37 m位置。該處圖像左右兩端同相軸平行,在該處斷裂,初步判斷該區(qū)域為壩體異常區(qū),需對壩體現場及設計資料進行收集,同時對圖像進行進一步處理后,判斷其出現異常的真正原因。
在對雷達圖像進行時間-深度轉換、濾波、增益等處理的基礎上,利用wiggle顯示模式對典型波形進行截取分析。見圖6。
圖6 B區(qū)域濾波及增益處理后圖像
從37 m縱向測量wiggle圖中可以看出,在該處無發(fā)射及接收波。初步判斷,該處在壩體頂部存在破損或者空洞,導致雷達在測量過程中在該段雷達波的路程變短,來不及接收就到達下一點,從而出現圖像空白。
通過與壩體實際位置比照,確實在37 m處發(fā)現壩體表面破損,驗證了初步結論的正確性??梢钥闯觯刭|雷達對于測量壩體縫隙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圖7至圖8為使用100 MHz組合天線,檢測小型水庫壩體200~300 m范圍(自溢洪道為起點),Linescan彩色及Linescan灰度顯示模式的測量成果圖。
圖7 水庫200~300 m Linescan彩色顯示模式
圖8 水庫200~300 m Linescan黑白顯示模式
該段測量范圍為自水庫壩體溢洪道端為起點,沿壩體方向200~300 m,深度方向15 m范圍內的壩體結構圖。
在Linescan的兩種顯示模式中均可以明顯看出,此區(qū)雷達信號正常,雷達波同相軸一致,無錯斷、空白等異常圖像。根據雷達圖像特征,初步判斷該區(qū)域工程整體質量良好,壩體填筑密實。
但在壩體295 m處出現雷達圖像出現一明顯向上彎曲的弧形,與其兩端的圖形略不平行。需對壩體現場及設計資料進行收集,同時對圖像進行進一步處理后,判斷其出現彎曲的真正原因。見圖9。
圖9 水庫C區(qū)域濾波及增益處理后圖像
從C區(qū)域波形圖可以看出,雷達波振幅、能量變化、同相軸等規(guī)律均與相鄰波一致,該處內部應無異物或空洞。根據雷達圖像特征,初步分析該處圖像出現異常的原因是該處填筑層厚度與周圍不一致??梢钥闯觯刭|雷達對于測量壩體結構層厚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通過利用拉脫維亞生產的Zond-12e型地質雷達系統對某小型水庫壩體進行安全檢測,根據其雷達圖像,經分析判斷,可以利用地質雷達對水庫壩體進行無損檢測,尤其在壩體內部大面積、大長度異物判斷、結構層厚度分析、內部縫隙鑒別等方面具有檢測優(yōu)越性;根據雷達圖像特征,該小型水庫壩體總體質量良好,填筑密實,無壩體內部滲水、坍塌、裂縫等不良現象;根據雷達圖像初步判斷,該小型水庫壩體個別位置(壩體上分別距溢洪道395和410 m)上,壩體填筑層厚度不均勻;部分區(qū)域壩體表面破損嚴重;路面平整程度對雷達圖像影響較大;對于有效尺寸大于3 m的管線等地下設施,可以確定其具體位置,尺寸較小的地下設施在圖像上不易被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