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麗華,張開基,任麗蓉,任倩,費曉莉,侯錚,林娟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血液科,四川 成都 610000)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是髓系造血干細胞或祖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1],主要發(fā)病人群為65歲以上老年患者,以骨髓、全血液中原始以及幼稚髓性細胞出現(xiàn)異常增生為主要病理變化,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為重度貧血、出血及代謝異常等[2-3],阿糖胞苷聯(lián)合阿克拉霉素及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cytarabine,aclacamycin and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AG)化療方案是臨床治療AML和惡性腫瘤疾病常用的化療方案,能夠阻抗和破壞惡性增殖細胞遺傳物質(zhì)的合成進程,從而起到殺滅癌細胞的效果[4]。CAG化療方案用于治療AML老年患者時,因老年患者體質(zhì)較差且常合并有基礎病,故使用劑量高容易造成患者難以耐受、劑量低又可能影響治療效果,是治療AML老年患者的難點[5]。地西他濱是一種特異性甲基化轉(zhuǎn)移酶抑制劑,能夠抑制脫氧核糖核酸(desoxyribonucleic acid,DNA)的甲基化路徑、誘導惡性增殖細胞凋亡,已逐漸成為治療AML的特效藥[6]。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在AML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但臨床治療相關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將地西他濱聯(lián)合半劑量的CAG化療方案用于AML老年患者的治療,分析其對患者IGF-1和VEGF的影響。
2017年7月—2019年5月血液科收治的AML老年患者,符合《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中國診療指南(2011年版)》中AML診斷標準[7]、新發(fā)病例且無其他AML疾病相關藥物治療史者,年齡65~75歲,無精神障礙、語言障礙及聽力障礙者,治療依從性好、且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合并自身免疫疾病者、合并實質(zhì)性惡性腫瘤者,合并嚴重心、肝、腎、肺功能障礙及感染性疾病者,排除中途退出治療及臨床資料不完整者。AML老年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65~74歲、平均(68.33±3.52)歲,病程1~7個月、平均(3.27±1.78)月;按臨床髓系腫瘤分類[8],M1類16例、M2類21例、M4類14例及M5類9例;觀察組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齡66~74歲、平均(68.12±3.17)歲,病程1~7個月、平均(3.19±1.92)月;按臨床髓系腫瘤分類,M1類14例、M2類23例、M4類13例及M5類10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CAG方案治療,即皮下注射阿克拉霉素(揚州奧賽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96,規(guī)格20 mg/支)20 mg,治療1~4 d;阿糖胞苷(國藥一心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5127,規(guī)格100 mg/支)10 mg/m2、12 h/次,治療14 d;皮下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90050,規(guī)格150 μg/支)200 μg/m2、1次/d,治療14 d;治療過程中患者若出現(xiàn)白細胞計數(shù)>20×109/L,則暫停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觀察組患者采用半劑量CAG方案聯(lián)合靜脈滴注射用西地他濱(江蘇豪森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045,規(guī)格10 mg/支)進行治療,10 mg/m2、1次/d,治療7 d。
1.3.1T淋巴細胞亞群 分別抽取2組AML患者治療前和治療14 d時的空腹清晨靜脈血5 mL,采用流式細胞儀(貝克曼庫爾特公司)檢測全血CD3+、CD4+及CD8+,并計算CD4+/CD8+比值。
1.3.2IGF-1及VEGF水平 抽取2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14 d時的空腹清晨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IGF-1水平、試劑盒由上海烜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VEGF水平、試劑盒由上海信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3不良反應 收集2組AML患者治療14 d時的血液學不良反應(如粒細胞過低、血小板減少或貧血等)、胃腸道不良反應(如肝腎功能損害和嘔吐、惡心等)的發(fā)生情況。
1.3.4療效判定 治療后,依據(jù)《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中國診療指南(2011年版)》將療效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及未緩解,完全緩解為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血紅蛋白水平男性≥100 g/L、女性≥90 g/L,中性粒細胞水平≥1.5×109/L,血常規(guī)檢查無白血病細胞,骨髓常規(guī)檢查正常,原粒細胞Ⅰ型與Ⅱ型合計<5.0%;部分緩解為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血常規(guī)及骨髓常規(guī)檢查大部分達標(每項僅有1或2個指標未達標);未緩解為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血常規(guī)、骨髓抑制均無改善跡象。計算總有效率[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7]。
治療前,2組AML患者全血CD3+、CD4+水平及CD4+/CD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時,2組患者全血CD3+、CD4+水平及CD4+/CD8+分別較治療前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AML患者全血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subse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AML
治療前,對照組與觀察組AML患者血清IGF-1和VEGF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時,2組患者血清IGF-1分別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血清VEGF分別較治療前較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AML患者血清IGF-1和VEGF水平的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IGF-1and VEGF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治療14 d時,觀察組患者血液學、肝腎功能損害及胃腸道不良反應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AML患者不良反應的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AML patients
治療14 d后,觀察組AML患者完全緩解37例,部分緩解14例,未緩解9例,治療有效總例數(shù)5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5.00%;對照組完全緩解患者27例,部分緩解患者12例,未緩解患者21例,治療總有效例數(shù)39例,治療總有效率為65.00%,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247,P<0.05)。
近年來,隨著中國老齡化人口不斷增多,老年群體中AML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9]。有研究顯示,65歲以上人群AML的發(fā)病率約為65歲以下人群的10倍,老年AML的治愈率僅為5%~15%[10],多數(shù)患者生存期僅為1年左右,主要原因在于多數(shù)老年患者機體功能狀態(tài)較弱,且合并多種基礎疾病或其他骨髓增殖疾病,無法耐受大劑量的化療或造血干細胞移植[11]。因此發(fā)病早期采取科學的化療手段治療AML,對于延長老年患者生存時間、改善患者預后十分重要。CAG方案中的阿克拉霉素是周期特異性藥物,能在G1和S期阻斷細胞周期[12];滕志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阿糖胞苷能加速惡性增殖細胞進入S期,而地西他濱恰好能有效殺傷S期的惡性增殖細胞,因此對于CAG化療方案有著良好的協(xié)同作用。此外,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地西他濱可導致骨髓抑制,但亦能加速巨核細胞成熟和血小板從骨髓中釋放的速度,從而促進造血功能的恢復,且作用效果更為溫和,因此引起的骨髓抑制的時間相較于CAG化療方案更短,安全性相對較高[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且未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說明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治療方案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不會引起更多的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
近年研究顯示,AML患者常伴有T淋巴細胞數(shù)量和功能的缺失,導致機體免疫系統(tǒng)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降低[15]。T淋巴細胞亞群中CD3+細胞代表淋巴細胞總數(shù),CD4+細胞為免疫應答中的主要反應細胞,具有增強其它免疫細胞功能的作用,CD8+細胞可對靶細胞產(chǎn)生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CD4+/CD8+比例的穩(wěn)定維持著細胞免疫反應的平衡[16]。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地西他濱能通過激活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誘導配體通路,促使T細胞協(xié)同因子產(chǎn)生,增強AML患者機體抗腫瘤能力[17]。Bhavana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程序性死亡因子能阻礙T細胞分化、誘導T細胞凋亡,促進AML患者機體免疫逃逸的發(fā)生,有利于惡性增殖細胞的增殖和生長,而程序性死亡因子的表達受DNA甲基化的調(diào)節(jié),地西他濱能通過抑制DNA甲基化從而抑制程序性死亡因子的表達,促進T淋巴細胞亞群的表達[19]。此外,劉志娟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地西他濱能通過抑制DNA甲基化的作用干擾核糖體功能而減少真核細胞蛋白質(zhì)的合成,起到調(diào)節(jié)機體亞細胞群水平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全血CD3+、CD4+水平及CD4+/CD8+高于對照組,說明地西他濱能有效促進T淋巴細胞亞群的增殖,增強機體對惡性增殖細胞的殺傷作用。
IGF-1能通過調(diào)控造血干細胞、紅細胞、淋巴細胞及粒細胞的增殖、分化而影響AML的疾病發(fā)展進程,在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呈低表達[21];VEGF在惡性造血祖細胞中呈高表達,并通過促進血管新生和腫瘤細胞生長擴散促進AML疾病進展[22-23]。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IGF-1水平高于對照組,VEGF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地西他濱能通過上調(diào)IGF-1的表達,下調(diào)VEGF的表達起到治療白血病的作用。臨床研究顯示,地西他濱能通過提高惡性增殖細胞內(nèi)三磷酸阿糖胞苷水平,增強三磷酸阿糖胞苷的細胞毒性,進而增強阿糖胞苷對惡性增殖細胞的殺傷作用[24]。周宏偉等[25]研究顯示,采用地西他濱聯(lián)合低劑量CAG化療方案治療后,患者血清IGF-1水平得到顯著增高,VEGF水平顯著降低,同時患者血紅蛋白水平、中性粒細胞水平、白細胞水平等均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
綜上所述,與單純CAG化療方案相比,采用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化療方案能更好地促進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水平及CD4+/CD8+升高,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同時升高血清IGF-1水平,降低血清VEGF水平,增強對惡性增殖細胞的殺傷作用,促進患者康復,療效更好,同時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