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起鳴,趙書偉,耿懷營
(昌樂中醫(yī)院,山東 濰坊 262400)
自擬固腎湯為趙書偉副主任醫(yī)師經驗方,組成:蘇葉10g、黃連6g、清半夏10g、牛膝6g、竹茹15g、蘆根30g、白茅根30g、炒枳實30g、土茯苓30 g、大黃6-9g、炙甘草3g。用法:上藥以水煎取180mL,去滓,空腹時服,早晚分服。功用:清熱利濕降濁。主治:相火妄動,氣陰兩虛,濕熱下注,遺精白濁,婦人帶下赤白;肺腎虧虛,心火刑金,口舌干燥,漸成消渴,睡臥不安,四肢倦怠,病后氣不收斂,陽浮于外,五心煩熱。目前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腎臟?、?Ⅳ期的治療,趙書偉副主任醫(yī)師用該方治療男性膏淋1例,取得較好的療效?,F(xiàn)整理如下:
馬某,50歲,男,初診于2020年1月29日,因“尿黃、尿沉渣10余年”于我院門診就診?;颊呒s10年前發(fā)現(xiàn)尿黃、尿沉渣,服用中藥治療,效可?,F(xiàn)癥見:小便色黃,晨起后覺泛酸,自覺困倦、疲乏,無尿頻、尿急、尿痛,夜尿1-2次,耳鳴,偶覺胸部及右脅部悶脹感,龜頭處見米粟樣疹。納眠可。小便如上述,大便日1-2次,先干后稀。舌淡苔白膩,晨起齒痕明顯,脈弦。中醫(yī)診斷為膏淋,治宜清熱利濕、分清泄?jié)?,方選自擬固腎湯加減,組成:蘇葉10g、黃連6g、清半夏10g、牛膝6g、竹茹15g、蘆根30g、白茅根30g、炒枳實30g、土茯苓30 g、大黃6g、炙甘草3g,7劑,水煎服,日一劑。患者于2020年2月12日門診復診,癥見:乏力疲倦較前有所改善,小便色黃、沉渣好轉,稍有入睡困難,眠淺易醒,大便可。上方加生龍骨、生牡蠣各30g,繼用14劑?;颊呶丛倬驮\,電話回訪,患者表示癥狀較前改善明顯,未有明顯不適。
膏淋之為病,癥見小便渾濁,乳白或如米泔水,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狀物,或混有血液、血塊,尿道熱澀疼痛,病機為濕熱下注、阻滯絡脈、脂汁外溢,治則清熱利濕、分清泄?jié)帷}R德生認為該病的主要病機為“不通”,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淋》中描述“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氣皆相通移”,這種以“通”為主的治療法則,意在使閉阻之陽氣得以宣通,達到疏經通絡的目的。基于此理論,齊德生[1]認為該病的主要病機為“不通”,治以調暢全身氣機,注重整體的協(xié)調,此乃扶正固本之意。
自擬固腎湯方義解析:方中重用土茯苓,土茯苓味甘、淡,性偏平,入肝經、肺經、腎經,利濕熱,解濕毒,在《滇南本草》這本書中記載,它可以治療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可以治療各種的小便不利,尿急尿痛和白帶濕濁,蘇葉理氣寬中,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二藥合用,共奏清熱之功,半夏燥濕化痰,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利尿通淋,竹茹、蘆根清熱生津、祛痰利尿,白茅根甘苦,性寒,能夠入肺胃經和小腸經涼血解毒,炒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散痞,以上六味藥以利濕消腫為要,佐以大黃清熱解毒通經,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利濕降濁之功。
中醫(yī)治則重視強調整體觀念,該病的治療也應如此,從整體出發(fā),綜合脈證,全面分析病情,并且辨病與辯證相結合,從而達到預期的療效。若膏淋病久不愈或反復發(fā)作,病情由外及內,由腑及臟,則腎元不固,腎氣不足,不能攝納精微脂液,故淋出如脂,可伴見腰膝酸軟、周身乏力、視物模糊、聽力下降等癥,臨床可隨癥加減[2]。
目前大多認為,膏淋相當于西醫(yī)學中的乳糜尿,漢華陀中藏拯靛鍺淋云“膏者,小便中出物如脂膏”,《千金要方》中指出“膏淋之為病,尿似膏自出”。醫(yī)宗必渡,按內擔言淋,“濕寫熱二端而已”。膏指垛狀物,淋指不易排出的現(xiàn)象,故認為吟米獵尿,形似牛乳,很象乳糜尿,米汾尿漸漸形成凝塊,不易排出,稱之為膏淋[3]。乳糜尿為泌尿外科的常見疾病,閆澤晨[4]等認為,目前對于該疾病的綜述較少,并且常規(guī)非手術療法不能根治該疾病,只能作為輔助治療,常用的為手術治療方法。趙書偉副主任醫(yī)師分析,該疾病歸屬于中醫(yī)學中的淋證范疇,該病早期以本實為主,治以清熱利濕、分清泄?jié)?,中醫(yī)治療效果尚可,方選清心蓮子飲。該患者初診時小便沉渣明顯,給予自擬固腎湯7劑,癥狀緩解后,加用龍骨、牡蠣以安神。并指出臨床用藥應靈活,若患者小便澀痛明顯,可加用淡竹葉等,伴有血尿者,加用大薊、小薊等,兼有中氣下陷之證,則可加用補中益氣湯,偏于腎陽虛者,可加用仙茅、仙靈脾、菟絲子、益智仁等,偏于腎陰虛者,加用枸杞子、女貞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