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野生青年陳老濕
長耳鸮不但能消滅老鼠等害獸,而且生活區(qū)域與我們重疊,是我們最重要的動物鄰居之一。要是這位鄰居遇到了危險,我們該怎么辦呢?一起來看看救護中心的叔叔阿姨們是如何幫助一只小長耳鸮重歸大自然的吧。
這次被救助的小長耳鸮有點兒特殊,它是在南京被人們發(fā)現(xiàn)的,當時還是一只羽翼未豐的小寶寶。在它之前,并沒有確切的證據(jù)證明長耳鸮會在南京地區(qū)繁殖。它的出現(xiàn),不但填補了這項空白,還讓科學家們了解了長耳鸮在南京地區(qū)的活動區(qū)域和繁殖場所,因此,它被親切地稱為“里程碑寶寶”。
我是誰?我在哪兒?
收到救助信息后,救護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大家發(fā)現(xiàn),這是一只失足離巢的長耳鸮雛鳥,沒有外傷。大家的第一反應(yīng),是嘗試尋找鳥巢或者親鳥。救助雛鳥的首要原則,就是幫它們回到父母身邊。但是,這項努力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沒辦法,大家只好把它帶回救護中心。
回到救護中心之后,經(jīng)過進一步檢查,救護人員確定小長耳鸮沒有傷病,并且狀態(tài)良好。因此,幫助它重返自然就成為這次救助行動的唯一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野生動物來說,重返自然是它們被救助的結(jié)果之一;而對于救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來說,讓野生動物重返自然是一個目標,一個需要使用正確方法并持續(xù)推進才能達成的目標。
你能找到我在哪兒嗎?
剛被救助的時候,小長耳鸮雖然還裹著一身絨毛,但已經(jīng)能夠自己進食。救護人員給它提供了一個并不算大的籠舍,讓它自己吃東西,并盡量減少和它的接觸。
等到它羽翼豐滿,渴望飛行的時候,野化籠舍又成了它的新家。野化籠舍空間更大,周圍是密集的木板條,這種環(huán)境不但能給鳥類提供足夠的飛行場所,減少它們和人類的接觸,并且能保護它們的羽毛不被籠網(wǎng)掛壞。
這里,就是小長耳鸮學習飛行和捕獵的“貓頭鷹學?!?。在“貓頭鷹學?!崩铮茸o人員會先記錄小長耳鸮的體重,然后根據(jù)體重計算它的食量,并定期投放相應(yīng)數(shù)量的活耗子。同時,救護人員還會放置管道、落葉、灌木等來模仿野外環(huán)境,增加小長耳鸮捕食的難度。接下來,救護人員會定期監(jiān)測小長耳鸮的體重變化情況。如果體重能保持或增加,那就證明它成功掌握了捕獵的技巧。
終于,小長耳鸮從“貓頭鷹學?!表樌厴I(yè)了,到了該回家的時候。
放歸小長耳鸮也是有講究的,一定要在天黑之后。如果天色不夠暗,剛剛被放飛的小長耳鸮就有可能被“圍攻”——灰喜鵲、黑臉噪鹛、烏鶇一類的鳥兒,在繁殖期間是絕對不會允許任何有威脅的個體出現(xiàn)在自己巢區(qū)附近的。這些護崽心切的鳥兒會對入侵者群起而攻之,即使是長耳鸮這樣的猛禽在它們面前也占不到半分便宜。
當然,晚上放歸也是有遺憾的,那就是救護人員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小長耳鸮消失在夜色之中,無法用照片清晰記錄下它瀟灑離去的身影。
要回家了嗎?還真有點兒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