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俠
摘要:實驗教學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在進行生物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洞察力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程度。
關鍵詞:高中教學生物實驗教學策略
生物是高中的重要課程之一,其課程內容較為繁雜,且以實驗為主,所學習的內容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目前,如何進一步提高高中生物實驗教學質量,加強高中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已成為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高中生物實驗所涉及的內容十分繁雜,教師若想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就必須做好教學經驗總結,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對當今實驗教學的不足之處進行改善,促使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一、鼓勵預習,做好實驗準備
高中生物實驗所涉及的內容較為繁雜,若學生沒有提前預習,在實驗過程中不知道該如何操作,極易出現(xiàn)手忙腳亂的現(xiàn)象,對實驗的進度以及效果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之前,應提醒學生預習好實驗教學的內容,讓學生對實驗有大致的了解,確保實驗能夠正常開展。
例如,在教學“如何通過高倍顯微鏡對幾何細胞進行觀察”這一實驗時,教師在開課之前,可以先將實驗的基本內容告知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搜集細胞,并對實驗內容和顯微鏡的使用方法進行預習,通過預習的方式讓學生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有一定的了解,且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知道顯微鏡目鏡和物鏡的使用原則,以及在實驗的過程中如何正確選擇物鏡與目鏡。很多學生在使用高倍鏡進行觀察時,大多都忘記調節(jié)光圈,導致觀察效果欠佳。因此,教師在告知學生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法時,需要重點向學生傳授調節(jié)高倍鏡的知識,并讓學生記住這一內容。待學生進行充分的預習之后,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讓學生通過低倍鏡向高倍鏡轉換的方式,依次對人血細胞、分裂過程中的植物細胞以及洋蔥表皮細胞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不同細胞形態(tài)。
二、注意示范,做好實驗引導
高中生物的很多實驗都需要使用到大型的實驗器材以及腐蝕性較大的化學試劑,危險性較大,教師若不能在實驗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一旦學生出現(xiàn)錯誤操作的狀況,將會增加安全事故發(fā)生的風險。因此,為確保學生的安全,也為降低安全事故的發(fā)生率,在實驗前,教師需要告知學生實驗的正確步驟和實驗器材的使用方式,并向學生演示實驗步驟,在實驗過程中還需要指導學生。
例如,在教學“對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進行觀察”這一實驗時,需要學生自己動手進行載玻片的制作,這對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要求極高,且該實驗還需要使用到酒精燈以及鹽酸溶液,這兩樣都具有較大的危險性。因此,在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之前,教師需要將實驗的步驟演示給學生看,并將實驗過程中所涉及的相關參數(shù)告知學生,如實驗時需要使用蒸餾水沖洗載玻片10s,結束示范后讓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在實驗過程中適當進行引導即可。
三、積極提問,深化實驗理解
提問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加深學生記憶力的重要手段。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通過提問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問題驅動教學法是一種根據(jù)實驗目的設置問題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jù)實驗的目的,向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進行實驗,能夠讓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實驗上,有效調動學生的實驗積極性。通過提出相關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利用實驗找出問題的答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生長素類似物的最佳濃度促使插條生根”這一實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直接動手進行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結合實驗素材對學生進行提問,并讓學生通過自行討論的方式分析實驗結論,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充分認識到生長素類似物影響植物生長的嚴重性。一般情況下,生長素類似物的最佳濃度促使插條生根這一實驗需要分兩個環(huán)節(jié)進行:(1)預實驗:教師需向學生介紹實驗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對最佳濃度為何能夠促使插條生根有一定的認識;(2)正式實驗:在預實驗的基礎上,對生長素類似物的濃度進行調整,通過該方式確認促使插條生根的最佳濃度。在學生進行預實驗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對正式的實驗內容有一定了解,如“為何要進行預實驗,實驗原理是什么?”“在選擇插條時,有什么問題需要注意?”“插條應該如何處理?”等。學生在認真思考問題后,能夠對正式的實驗內容有一定了解。為保證該實驗的科學、合理,在實驗過程中需遵循單一變量、對照以及平行重復的原則。若該實驗的原理為適宜濃度的MMA母液可促進迎春花插條生根,在實驗過程中需選擇同為一年生且發(fā)育和粗細情況均相同的插條,通過浸泡的方式對插條進行處理,隨后將處理好的插條在相同條件下水培即可。
四、激發(fā)思考,做好實驗優(yōu)化
為保證高中生物課堂的實驗結果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同時也為提高高中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師必須根據(jù)自身的經驗以及實驗的內容,引導學生優(yōu)化實驗的步驟或內容。通過實驗優(yōu)化的方式,讓學生對課本上所講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對實驗裝置的連接方法以及實驗步驟的目的和意義進行思考,徹底了解實驗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實驗裝置對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認識到實驗的不足之處。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優(yōu)化實驗中的不足之處,進一步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質量。
例如,在教學“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法”這一實驗時,該實驗的教學素材主要包括酵母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酵母菌有氧呼吸中的液體分別有質量分數(shù)為10%的NaOH(下文以A表示)、酵母菌培養(yǎng)液(下文以B表示)、澄清的石灰水(下文以C表示),酵母菌無氧呼吸中的液體分別有酵母菌培養(yǎng)液(下文以D表示)、澄清的石灰水(下文以E表示)。實驗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如“B中的CO若未除盡,會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那應該如何確認CO是否除盡?”“D中若仍然存在O應該怎么辦?”“D中的CO與酒精為什么是由酵母菌產生的,是如何產生的?”教師的引導,能夠讓學生發(fā)現(xiàn)教材實驗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進行改進。首先,在A和B之間加入C,檢測CO是否已被除盡;其次,使用液狀石蠟對D進行液封,讓其處于無氧的環(huán)境,同時為防止空氣中的CO進入E,可使用導管連接裝置的方式除去CO;最后,在實驗過程中添加一組不含酵母菌的葡萄糖培養(yǎng)液進行對比。通過優(yōu)化實驗的方式,隨后再次進行實驗,可確保實驗的科學性、合理性,說服力更強。
綜上所述,實驗是高中生物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加深學生對生物理解的重要因素。在開展生物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做好實驗教學的研究,并在教學后對實驗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反思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這一方面可有效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另一方面還能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效率以及質量,促進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責任編輯: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