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2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7版刊登了一封讀者來信,稱是毛澤東指定王明起草《婚姻法》的。兩個月后,《人民日報》(海外版)又刊登了一封讀者來信提出異議,作者是原全國婦聯(lián)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羅瓊。來信內(nèi)容大致如下:
我作為原中央婦委委員、當時參與起草工作的成員之一,有責任將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起草過程作出說明,以還歷史本來面目。
大約是在1948年秋冬,劉少奇同志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和在該村的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的委員們談話,布置起草《婚姻法》的工作。經(jīng)過幾個月的努力,中央婦委擬定出了《婚姻法》初稿。建國后,鄧穎超同志把初稿送交黨中央。經(jīng)過中央書記處討論修改后,由黨中央轉(zhuǎn)送中央人民政府。第一部《婚姻法》的起草過程就是這樣。當時王明是政務院法制委員會主任,他看過這個稿子是事實,但沒有參與起草,也沒有參與討論,送中央政府之前,有沒有提意見,我不了解,但決不是他起草的。
此信在發(fā)表前,全國婦聯(lián)辦公廳專門呈文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審定后批復:羅瓊同志的文章屬實。
本文摘登羅瓊介紹的史實。
籌備
起草一部體現(xiàn)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的《婚姻法》,對于這些婦女領袖來說,是一場新的考驗:起草小組成員中,真正學過法律的只有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法律系的王汝琪。但是,她們長期做婦女工作,對于廣大群眾特別是廣大婦女渴望廢除封建婚姻制度感受極深。
? 她們派出工作組對婚姻問題進行專題調(diào)查。據(jù)調(diào)查材料表明,當時在山西、河北、察哈爾等省已解放的農(nóng)村中,婚姻案件在民事案件中,少的占33.3%,最多的達99%。在北平、天津、西安、哈爾濱等已解放的城市郊區(qū)中,婚姻案件少則占民事案件的11.9%,多的占48.9%,在婚姻案件中離婚及解除婚約的,在上述農(nóng)村中平均占54%,城市中或城郊中少則占51%,多則占84%。離婚原因主要是包辦、強迫、買賣婚姻、虐待婦女、重婚、通奸以及遺棄等,女方作為原告提出離婚的占58%~92%。
對于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簡稱《婚姻條例》),后人給予極高的評價,稱它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chǎn)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婚姻、家庭和社會發(fā)展問題的學說,具體運用來解決中國婚姻家庭制度問題的最初的法律文獻。它標志著中國婚姻家庭制度大革命的開端。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的基本原則,是廢除封建的包辦強迫和買賣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quán)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的利益。起草小組在討論中,一致認為這個《婚姻條例》的基本原則是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法律基礎也比較成熟。
起草《婚姻法》光是框架就推倒重起好幾次。由于對一些條文有不同的看法,每次討論都要發(fā)生爭論。據(jù)羅瓊回憶:“當時爭論最大的是有關離婚自由問題。有的同志反對離婚自由,一種顧慮認為婚姻是人生大事,怕離婚太自由了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特別是在農(nóng)村,離婚自由了,必定要觸動到一部分農(nóng)民的切身利益,他們必然將成為反對派;另外一種顧慮是當時形勢發(fā)展很快,馬上就要進城了,怕進城以后,一些干部以‘離婚自由’為借口,另有新愛,把農(nóng)村的原配拋棄了?!?/p>
鄧穎超同志對于離婚問題態(tài)度鮮明,主張寫上“一方堅持離婚可以離婚”這一條。
誕生
1949年3月23日,中央婦委隨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一起進京。《婚姻條例》草案,又經(jīng)過一番修改,草案的各章各條,都經(jīng)過反復研究、討論和修改,多的曾修改三十至四十次以上,少的也修改十至二十次以上。1950年1月21日,由中央婦委呈送黨中央。
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簡稱《婚姻法》)。廢舊立新是《婚姻法》的基本精神?!痘橐龇ā返牡谝粭l就開宗明義地宣告:“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quán)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quán)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薄痘橐龇ā芬?guī)定:“男女雙方自愿離婚的,準予離婚。男女一方堅決要求離婚的,經(jīng)區(qū)人民政府和司法機關調(diào)解無效時,亦準予離婚?!庇腥嗽u價,正是因為新《婚姻法》有了這條規(guī)定,才使得眾多的婦女,從不幸的婚姻家庭中擺脫出來。
(據(jù)“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