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偉萍
教育部頒發(fā)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 年版)明確指出中職語文教學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tǒng)領課程改革,著力提升課程的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系統(tǒng)性和指導性,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闭Z文課程標準從源頭定位語文學習與思政修養(yǎng)的關系,明確了語文課程思政主題,為語文課程思政指明方向,充分挖掘語文的思政元素,結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分類、分層、分階段實施課程思政,圍繞語文的人文性、工具性開展語文教學的課程思政,使語文與思政課程同向而行,做到課程與育人相疊加,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
一、從語文教材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分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語言是人們溝通交流、表達情感的媒介,當年陳獨秀先生創(chuàng)辦“新青年”用于開啟民智,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利用文學的力量改變舊中國的國民性。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有很多,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思政元素按類別融入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第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大局觀,感悟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求大同的中華文化思想。例如在《沁園春·長沙》的“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語句中體會毛澤東年輕時將改變貧窮落后的中國為己任的抱負,將“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崇高境界。從《荷花淀》中學習抗日根據地人民的愛國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立足于五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宏觀思想。
第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情世態(tài)、思鄉(xiāng)親情和愛情婚姻觀。《我的母親》老舍描寫母親所做的事“洗衣、做飯、打掃衛(wèi)生、款待客人、送三姐出嫁、籌款給我交學費……”是每個母親都在做的“平常事”卻字里行間流露出濃濃的母子深情,由文章聯系自己與母親的相處,體會母愛。從《致橡樹》中舒婷獨立、平等的愛情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第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個人思想品格、職業(yè)素養(yǎng)觀。例如: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了解蘇軾的人生經歷,不管被貶到哪里都能為當地老百姓服務,把自己的生活過得紅紅火火,成就了一代美食家、大文豪,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美談和著名詩篇,闡釋面對挫折時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將詞的豪邁與詩人面對挫折時的豁達精神相結合,既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讓學生體會到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用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勇于面對,笑對人生;宋代少了個政治家,多了個美食家、文學家,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學習《將進酒》了解李白年輕時收到皇帝的聘書時發(fā)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得意,仕途遇阻時依然能發(fā)出“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邁聲音,到51歲依然表現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樂觀精神。樂觀自信的性格成就了詩仙李白,也給后人留下大量膾炙人心、激人上進的詩篇?!赌现萘吕笾Φぁ焚Z祖璋采用了大量的數據給讀者介紹荔枝,作者精益求精的嚴謹態(tài)度在文中處處可見,這正是現在所追求的工匠精神,不管做學問還是平時工作,我們都應追求這種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數據精確的學術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語文學習中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從語文教材的結構優(yōu)勢上分層融入思政元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中職語文基礎版分為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語文綜合實踐三大部分,不同模塊分層教學不斷加強語文的課程思政教育,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充分發(fā)揮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就是在挖掘語文的思政元素,就是等同于在開展課程思政,對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yǎng)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第一,在閱讀與欣賞教學中透過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實現立德樹人。魯迅先生說,漢字有“三美”:意美、音美、形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用漢字書寫的文學作品更是將意美、音美、形美融為一身,有不少文學人物形象被塑造為忠義美好的化身。中職語文教材中所選的篇目都是引導學生體會真善美的文章,以感性的人物形象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引發(fā)人生思考。如:《我的空中樓閣》中品味文中詩化的語言,作者對獨立的、寧靜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積極而堅定、樂觀而執(zhí)著的人生追求,引發(fā)學生思考如何在喧囂的物質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寧靜,崇高的理想追求。透過《世間最美的墳墓》了解世間不同形式的美,引導學生追求人格美。讀《項鏈》思考人物命運背后的性格及心理特征,通過討論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品味誠實守信、勤勞、擔當等人性中的光輝品質。每篇文章都能揭示一個甚至多個道理,將抽象的、生硬的大道理通過現實生活案例、生動的故事形象展示在讀者面前,教師只要適當的引導就能將思政教育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立德樹人效果。
第二,在表達與交流環(huán)節(jié)滲透熱愛美好生活、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每個單元的表達與交流都分為口語交際與寫作兩部分,在教學中結合單元內容和社會熱點新聞開展“中職生適不適合談戀愛、企業(yè)用人德為先還是才為先、寫封信給2035的我、工匠精神等辯論、演講大賽。創(chuàng)造寬松的表達環(huán)境,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通過同學與同學、同學與老師、同學與優(yōu)秀師兄師姐的討論拓闊視野,在辯論中探索真理,黎汝清說“真理越辯越明,道理越講越清”。在思想碰撞中尋找方向、茁壯成長??鬃诱f“人之初,性本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之所以有惡的表現是因為成長過程中對事物、事件的錯誤理解而引起的消極心理防御。教育就是要撥開遮擋人的本性的云霧,激發(fā)人性中潛藏的善的本能。
第三,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落實立德樹人。例如開展“走進生活,關注環(huán)保廣告詞大賽”“戰(zhàn)疫有我,愛在行動”“中華優(yōu)秀文化手抄報”“經典詩詞朗誦表演”等活動。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為了活動的順利開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每次開展活動前都先對全體學生做大量的思想動員,讓學生明確活動的思想、情感目標,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活動過程中分小組準備,組員由組長負責,組長向老師匯報準備情況,教師對各組出現的問題給予分別指導,課代表收集活動中出現的有共同性、代表性的問題,教師針對大家出現的問題給予適時指引,確保活動中學生有正確的思想引領,為活動的成功舉辦做好服務。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團結互助、精益求精、協作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樹立良好的職業(yè)道德。
三、從教學時間安排中分階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習包羅萬象,語文的外延無限廣大,生活即語文;因此語文學習無處不在,合理利用在課內外時間分階段滲透思政教育。
第一,課前預習中融入課程思政。每一堂精彩的語文教學都不僅僅是課堂40分鐘的展示,包含著大量的課前資料的搜索。教師要善于布置課前預習作業(yè),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動手尋找資料,在收集資料中升華思想情操。例如讓學生課前查找作者的人生經歷、寫作背景、與課文相關的內容等,學生通過課前預習了解作者怎么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革命者在敵人面前堅持理想,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革命信念,在無形中進行思政教育。
第二,善于用好課堂40分鐘,做好課程思政。在課堂中以生動活潑的思政案例導入、以感人肺腑的故事講述、以單元內容為專題嵌入等教學方式將愛國、敬業(yè)、誠實守信等無形的道理化為有形,點滴滲透到學生思想中。例如學習《離太陽最近的樹》時以最近生活中發(fā)生的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引入,產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fā)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總結時再結合毛烏素沙漠50年來的變化,感謝一代代治沙人付出的努力,感嘆祖國治理環(huán)境的決心,油然而生作為華夏兒女的自豪感。
第三,合理利用課后時間,結合優(yōu)秀視頻資料將思政教育由課內延伸至課外,成為學生行為的指導思想。語文的外延即生活,豐富課余、發(fā)展課外,形成以全過程育人為主線,以全面育人為宗旨的立德樹人方針。例如學完《我的母親》后布置學生觀看《我的父親母親》《婚紗》等感人肺腑的電影,與電影中的主角產生共鳴,升華對母愛的理解。用實際行動落實感恩:給自己的父母發(fā)感激、祝福的短信,分享父母收到短信后的反應,將感恩由理論過渡到實踐。
一百年前的共產黨先鋒用新文化運動開啟民智,啟迪民眾的思想自覺性,改變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們生活在繁榮昌盛的新中國,但仍有國家對我們進行科技封鎖、打貿易戰(zhàn)、信息戰(zhàn)、輿論戰(zhàn),我們偉大民族的復興之路上布滿荊棘,需要年輕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抵制文化虛無主義的錯誤觀點,汲取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不斷完善道德品質和人格修養(yǎng),形成熱愛祖國、服務民眾、堅定信念的思想道德品質、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在此承擔著重要的使命,為學生學好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提高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和終身發(fā)展能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