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導初中生對我國一些優(yōu)秀古詩文進行學習,對于他們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诖吮尘?,對“引導多元解讀,讓古詩學習有深度;借助整合教學,讓古詩學習有廣度;借助讀寫結合,讓古詩學習有厚度”的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初中;古詩;三化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4-050-03
【本文著錄格式】鄒紅麗.初中古詩教學要注重“三化”[J].課外語文,2021,20(34):50-52.
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組成要素中,有“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要素。那么如何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呢?這就取決于兩個基本要素。一個要素是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另一個要素是相應的教學方式。筆者以為,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與理解,首先要選擇具有文化要素的內(nèi)容,很顯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古詩具有這樣的內(nèi)涵,因此引導初中生對我國一些優(yōu)秀古詩文進行學習,對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優(yōu)化初中生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當前,由于課程改革的推進,古詩越來越受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對古詩的閱讀以及理解的考查越來越多,對學生欣賞古詩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將在筆者多年經(jīng)驗和實踐的基礎上,總結適合學生閱讀的古詩詞以及古詩詞教學的相關方法。
一、引導多元解讀,讓古詩學習有深度
以從詩中刻畫出相應的意境開展教學,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內(nèi)涵。這其中的道理在于,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無論是積累語言知識還是形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尤其是進行文化的傳承與理解,都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才能完成,學生在情境中加工知識與形成素養(yǎng)的效率也更高。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如何帶領學生從多角度理解古詩,深入挖掘古詩的內(nèi)涵,感受我國優(yōu)秀詩詞文化的魅力,是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讓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學進行品讀的有效途徑。
(一)引導探究性解讀古詩
大多數(shù)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靈感,都是作者從生活中獲取的,尤其是中國的古詩,都是詩人豐富的生活體驗與認知的高度濃縮與積累,很多古詩都飽含了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可以說是對生活的情感訴說,所以人品決定詩品,詩人的創(chuàng)作思想、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作品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學生通過探究性解讀的方式來面對古詩,尤其是在這些古詩詞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進行探究,往往可以讓學生的探究過程更加順利,對古詩的理解更加形象,所形成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刻。
例如,《墨梅》是由元代詩人王冕創(chuàng)作的,而王冕也是吳敬梓筆下的“名流”。小學五年級有一篇文章叫作《少年王冕》,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了解王冕的一生,王冕出身寒微,依靠給人放牛維持生活,經(jīng)常邊放牛邊學習,最終自學成才,成為大家知曉的詩人、畫家。其也曾想過通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奈何當時的元朝統(tǒng)治者區(qū)別對待漢人,他參加了多次都未上榜,因此在看穿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后,放棄了當官的念頭,也一概拒絕達官貴人的輔佐出仕邀請,晚年獨自隱居山中,住草屋,種梅花。王冕不僅種梅,還畫梅,也詠梅,給自己的草屋題名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王冕即使過著極其清貧的生活也絕不當官,可見其淡泊名利,高風亮節(jié)。讀過王冕作品的人,都能從詩中感受到作者的淡泊名利以及不好權貴也不向權貴低頭的意志。
在課堂開始導入詩歌時,教師就先圍繞王冕愛梅、畫梅、詠梅的經(jīng)歷做了簡單介紹,這不僅能夠快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會讓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好奇——為何王冕愛梅?對梅有特殊的感情?王冕對梅的情懷是否和別人一樣?在產(chǎn)生一定的好奇后,學生將會更集中地投入詩歌的意境中。相應地到了教學的最后,學生最初的疑惑也會得到解答,所形成的答案也深深刻在自己的腦海中。
(二)引導深度化解讀古詩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時代背景,都能找尋到當時文化或是政治的影子。因此教師要多從文化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其內(nèi)容,把握詩歌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成尚榮這樣認為:“語文作為文化的一種,需要被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提煉和升華,在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深層內(nèi)涵,感受到語文的無限魅力?!痹谠?,題畫詩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因此元代的題畫詩十分具有文化意義和研究價值。那么如何從文化的角度分析《墨梅》,深入挖掘詩中的文化,并讓學生有所感觸和感悟呢?教師在帶領學生通讀文本時,要找到切入點,可以抓住“洗硯池”這個典故,在課堂上對學生稍加提示,通過王羲之的故事可以聯(lián)想出王冕勤奮學詩作畫的場景。
例如在教授《墨梅》時,由于《墨梅》屬于題畫詩,如果學生懂得欣賞畫,將對掌握詩歌內(nèi)容極有幫助。因此在帶領學生鑒賞畫時,教師會先播放悠長的古琴聲作為背景音樂,將學生帶入畫的意境中,為學生后續(xù)更好地了解畫的內(nèi)涵作鋪墊:你看一枝倒掛嫩梅,枝條繁多茂盛,枝頭綴滿花朵。這是借用繁梅的形式來突出孤傲氣概的藝術方法,這樣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將得到進一步的加深。在無形中,學生陶醉于詩畫的意境中,感悟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背景和思想,享受文化的熏陶。
深度化解讀實際上追求的是思維的深度,思維來自學生對古詩的具體加工,基于古詩本身,將學生探究的視野拓寬到作者的身世經(jīng)歷、作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等,深度化解讀的過程就能夠真實發(fā)生,學生的思維也能夠在深度化解讀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
二、借助整合教學,讓古詩學習有廣度
課程改革的推進,提升了教師對課程資源的認知,教師開始認識到教學不能僅憑教材,教材只是一種文本資源,想要學生更深入掌握文本內(nèi)容必須要融入實際情況,也就是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因此豐富教學資源形式,借助多種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為學生尋找多種成長途徑已成為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可以說,具備多種課程資源意識的教師,是教師走向成熟的象征之一。
對于教師而言,將課程資源整合意識帶到古詩教學中,也是極有必要的。筆者在不斷探索中,發(fā)現(xiàn)了以下幾種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
(一)引導組合式閱讀
所謂組合式閱讀,就是在保證達到閱讀目的的前提下,從多層面選取多篇和教材有關的文章,組合成不同的形式一起閱讀。在組合閱讀中,教師要及時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同文本間的聯(lián)系,最終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教師教授《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時,可以將重點放在關鍵詞上。這首詩美麗的景色中也飽含了依依惜別的不舍之情,詩人通過景色傳達了自身的情感。這種“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就是這首詩歌的教學重點。在學生學會朗誦詩歌以及大概了解古詩的意思后,教師設計了“置身詩境,感受畫面”與“源景明情,深度感悟”兩個板塊,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教師先拋出“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樂府《青陽渡》),“碧葉喜翻風,紅英宜照日”(江洪《詠荷詩》),“藕田成片傍湖邊,隱約花紅點點連”(李亞如《采蓮曲》)這三句描寫荷葉荷花的詩句,然后要求學生進行組合閱讀,體會其中的意境。學生在組合閱讀中不但體會到了荷葉荷花的美麗,而且體會到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所帶來的強烈的感官體驗。
在引領學生體會古詩的感情時,教師又選取了《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其一作為教學資源。在體驗兩首詩的過程中,雖有同樣的情感表達,但各自的表現(xiàn)方式又大不相同。在其一這首古詩中字字句句都能感受到作者傷感離別之愁,教師將兩首古詩放在一起教學,學生將能更清晰地把握古詩的內(nèi)涵與情感。
在組合文本資源時,教師一定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把握難易程度,圍繞課本的重點進行設計。并且在教學時切勿將范圍定格在一篇文章上,要學會長遠考慮,將課內(nèi)學習課外閱讀聯(lián)合起來,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引導比較式閱讀
所謂比較閱讀就是將內(nèi)容、形式相似的或者相對的兩篇文章或幾篇文章整合起來,通過比較的手段達到閱讀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對《冬夜讀書示子聿》與《觀書有感》這兩首詩進行教學時,可以先抓住兩者的一個聯(lián)結點。從這兩首詩來看,共同之處就是兩者都是說理詩,但不同之處就在于各自的說理方式。因此將兩首詩整合起來教學的話,將更有助于加深理解。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古詩感受到古詩的深意后,教師就會提示學生,就兩首詩的說理方式總結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冬夜讀書示子聿》是“明示”,從文中的插圖就可以看出,因為插圖為寒冷的冬日夜晚,陸游正在教小兒子讀書;有的認為是“直接告訴”,其實“明示”與“直接告訴”是同一個意思,而“直接告訴”則更加通俗;有的還認為是“直接說理”,因為是說理詩,所以這種說法會更加準確。關于《觀書有感》這首詩的說理方式,學生大都認為是“借景說理”以及“借物說理”。最終,學生歸納出兩種說理詩的表達方式:直接說理,通過關鍵字詞,學生就可以發(fā)現(xiàn)古詩的內(nèi)涵情感等;借景說理,需要根據(jù)景物的特點再做相關聯(lián)想,才能找到蘊含在景物中的道理。在“比較說理,總結學法”這一板塊中,師生關于某一事物暢所欲言,分享彼此的看法,在這種思維對接中,學生對問題的感知也將會更深刻。
比較思維是建立在事物的同異性的基礎上的。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構建比較思維的框架,將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問題的感知力。學生在認識到事物的差異性的基礎上,還能拓寬眼界,加強鑒賞能力。
三、借助讀寫結合,讓古詩學習有厚度
由于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年代對學生來說,都過于遙遠,且作者的思維方式以及表達習慣都和當前的作品有著較大的不同,以及大部分學生還處于愛玩的階段,還不能夠定下心來細細鑒賞詩中的深遠意境和豐富的情感,因此古詩教學存在著很大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帶領學生進行隨堂練筆,將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主要可以采取下列形式。
(一)基于教材插圖,引導讀寫結合
在很多課本中,故事旁邊都穿插了相關的圖片,多數(shù)是詩中所描繪的場景或是時代背景。學生通過這些插圖可以適當展開聯(lián)想,自主體會古詩的內(nèi)涵。在課堂上,教師也要善于應用這些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練筆,加深課堂印象。
例如教學《游園不值》這首古詩時,教師先讓學生熟悉古詩旁邊的插圖,并展開聯(lián)想進行練筆。由于圖片的直觀性,學生很快就根據(jù)插圖定位在“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一句上,通過多視角的分析,選擇多種修辭,最終創(chuàng)作了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
生:如圖一樣,嬌嫩的杏花正在春光中盛開著,滿簇的花枝都爭先伸出了墻外,如此景色,不難想象園內(nèi)的滿園好風光。雪白的梨花像一朵朵白云,與紅嫩的桃花相映襯,實在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場景。
生:春雨過后,潮濕的空氣還殘留著一股清新的氣息。葉紹翁應朋友的邀約,踏著雨后春泥興高采烈地來到朋友家,哪知正逢朋友外出,被關于門外,卻又在門外看見那一株伸出墻外的紅杏,也是別有一番趣味。
在想象練筆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插圖的觀察,進行自主聯(lián)想和思考,邊想象圖中景色邊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中充分感悟古詩的魅力。
(二)借助教材空白,引導讀寫結合
很多古詩為了不定格結局,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間,在高潮之處就會收筆,讓讀者意猶未盡,不斷遐思。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這些情節(jié)點,引導學生基于整首詩所想表達的意境進行補寫,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教學《示兒》時,在解讀“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一句時,引發(fā)了大家熱烈的討論,學生都將關注點集中于:抗金大業(yè)最終結局如何?宋朝最終是否真的歸于統(tǒng)一?陸游的兒子是否真在祭祀時向父親告知這一好消息?于是教師抓住這一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補寫,學生都寫下來各自的看法。
生:我認為宋朝最終歸于統(tǒng)一了,因為宋朝有像陸游這樣精忠報國的人才,統(tǒng)一是必然趨勢。
生:根據(jù)歷史可知,南宋最終沒有實現(xiàn)統(tǒng)一,陸游的心愿也自然沒能達成。真希望世界永遠和平,沒有戰(zhàn)爭。
借助補白的形式,教師引導學生加強對古詩內(nèi)容和內(nèi)涵的認知,使學生能真正掌握古詩所包含的道理。
總之,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如同葡萄樹成長的過程,其所擁有的能力、知識就如同樹上漸漸生長的一串串葡萄,而品格、情感、意志就如同葡萄樹的支架,如果支架沒了,整棵葡萄樹就會立刻瓦解倒地,直至腐爛!因此構建能夠支持學生成長的支架極為重要。愿優(yōu)秀的古詩文化能夠成為支撐學生成長的一部分堅實的力量,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學生能夠加強自身的文化素質,提升自身的價值審美。
參考文獻
[1]鄭宏嵐.初中語文古詩教學中情景教學法的應用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1).
[2]陳新強.淺談初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7(9).
[3]馬麗麗.探討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J].學周刊,2016(4).
作者簡介:鄒紅麗,女,1976年生,山東萊州人,本科,一級教師,省、市、區(qū)德育先進工作者,區(qū)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