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程教學中,點撥是一種教學方法,同時也是一門藝術,良好的“點撥”,具有點石成金之效。對于基礎學段語文教學來說,這點也不例外。課堂中,點撥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有著極為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首先,優(yōu)化教學模式。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我們的教學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就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情況來看,依舊有部分教師以老套的灌輸式教學為主。在閱讀課堂上,如若僅僅只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那么學生的主人公作用得不到充分發(fā)揮,無疑會加大學生的理解難度。而點撥藝術的運用,教師不再是一味地灌輸,而是以點撥為主,這可以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閱讀探究,從本質上來看,這是對閱讀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其次,貼合生本理念。新時期下,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一點,即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為主。然而實際上,很多教師深受傳統(tǒng)理念的影響,還是習慣性地占據(jù)了主體地位,這就使得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久而久之,學生淪為學習的“機器”,不利于閱讀的深入?;邳c撥藝術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不再是主導者,而是漸漸演變成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也不再被動,而是變得更加自主、主動,顯然,這與生本教育理念是十分契合的,值得被廣大教學工作者重視。
實踐證明,通過點撥,教師的引導作用得到了良好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彰顯,顯然,這與當代教育發(fā)展趨勢是極為吻合的。對此,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有必要遵循新時期的要求,適當適時地點撥,幫助學生撥開迷霧,走出誤區(qū),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應當從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夠充分發(fā)揮點撥藝術的作用,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實施呢?
一、在興趣盎然處點撥——喚醒動力
“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時,那么他們就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此時教師不必督促、約束,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探究之中。對此,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嘗試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由此進行點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的時候,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與文本內容具有一定的距離,僅憑口頭講述,難以真正引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熱情,且學生的理解也很可能會局限于表面。對此,教師選擇發(fā)揮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的優(yōu)勢,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以下片段:“一位父親跪在一片廢墟前,正在用自己的雙手挖著廢墟,他的眼中滿是血絲,面露疲憊,但是卻并未停止挖掘。不一會兒,一些人圍了上來,勸這位父親趕快離開這片廢墟,否則將可能會受到二次傷害。只見這位父親搖了搖頭,只是詢問他們是不是來幫助自己的?!笨梢园l(fā)現(xiàn)的是,此時學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視線紛紛落到了大屏幕上,在感知地震帶來震撼效果的同時,產生了一定的探究興趣。于是,教師把握時機,設計引導性的疑問:“同學們,你們認為片段中的男人正在做什么?他為什么不接受他人的建議,趕快離開廢墟呢?是什么讓他堅持不懈、不停地挖掘廢墟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更加強烈了,并由此展開思考、分析,有的學生說道:“是呀!這位父親不停地挖掘廢墟,不愿意與他人離開,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人或物還在廢墟底下?!边€有的學生說:“肯定是他的妻子和孩子還在這片廢墟之中,他想救出他的妻子和孩子?!蓖ㄟ^教師的點撥,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積極地參與交流、探究之中,進而迅速地把握住了文本要點。在此前提下,如若教師要求學生對文本展開細致閱讀,想必會有事半功倍之效。這樣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豐富的情境,喚醒學生內在動力,吸引學生進入情境之中,體會父親對孩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在閱讀疑云處點撥——情感融合
由于受到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學生的思維視角和層次都有些局限,對文本的理解常常停留在淺層,容易對閱讀中的疑點不知所措,產生閱讀的疑云,卻又不知如何解答。如若未能得到及時的指導、幫助,他們極易陷入閱讀困境。在課堂上,教師拋出問題后,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面露難色,相對無言,難以獲得清晰的思路。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中的引路人,教師就要及時點撥,幫助學生發(fā)散思維,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內涵,對主人公的整體形象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
例如:在教學《晏子使楚》這一課的時候,有的學生結合文本內容提出了質疑,即:“楚王讓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那么這個洞究竟有多高呢?”教師并未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組織學生緊扣這一問題,說說自己的看法。此時,學生依次發(fā)表看法,有的學生說道:“我剛剛查了字典,字典上一尺等于三分之一米,那么五尺大約是一點六七米。”有的學生說道:“不太可能吧?應該沒有這么高!”當學生發(fā)言完畢后,教師繼續(xù)引導:“同學們積極思考問題的態(tài)度不錯,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尺比現(xiàn)今的尺短很多。那么,古代的一尺到底有多長呢?老師也不太清楚。不如大家先估算一下:在古代,人們一般如何計算成年男子的身高呢?”片刻后,有的學生說出了自己的見解:“‘七尺男兒’,是否代表古代成年男子的身高通常在七尺?”教師予以鼓勵:“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你可以試著從這點入手,估算五尺到底有多高?!睂W生受到啟發(fā),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猜想:“按照常理來說,現(xiàn)代人應該比古代人高一些,假設古代成年男子有一米七,那么一尺就是零點二四米,五尺就是一點二米。”教師:“說得很不錯!現(xiàn)在,請大家比劃一下,看看五尺到底有多長?”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張開雙手,開始比劃。結束上述操作后,教師設計問題:“比劃過后,大家有什么想法?”有的學生說:“五尺太低了,楚王也太侮辱人了!”有的學生說:“如果我是晏子,我會立刻回國?!边€有的學生說:“晏子不僅沒有被楚王氣走,還把楚王氣得無話可說,晏子真聰明呀!”在上述過程中,教師對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加以點撥,有效消除了學生的閱讀疑云,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閱讀體驗,并對主人公的形象有了更加立體的感知。
三、在情感激發(fā)處點撥——引發(fā)共鳴
語文教材中包含了豐富多樣的內容,其中涉及到不少記敘文、歷史故事等,這些文本往往蘊藏著深刻、真實的情感,令人動容。但是,就小學生來說,他們尚處于成長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年齡較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各項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在理解過程中難免會感到吃力。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就需要緊緊握住學生情感的引線,加以適當點撥,由此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例如:在教學《普羅米修斯》這一課的時候,本文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名叫普羅米修斯的天神為了解除人類沒有火種的困苦,勇敢地盜取火種而遭受殘酷懲罰的故事。為了讓學生對普羅米修斯一心為百姓造福,不畏犧牲、不屈不撓、敢于斗爭的精神品質有一個更加真實的感悟,教師選擇以這樣的方式進行點撥:“同學們,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了火種,卻因此而受到眾神領袖宙斯的懲罰,你們認為普羅米修斯后悔這樣做嗎?人類有了火種后,可以吃上熟的食物,驅寒取暖以及驅趕猛獸,可是普羅米修斯呢?他承受著什么樣的痛苦呢?請同學們大膽地想象:他被死死地鎖在懸崖上,不能動彈、睡覺,日復一日地遭受著風吹雨淋的痛苦(多媒體同時展示高高的懸崖、狂風暴雨以及閃電雷鳴等畫面),不僅如此,兇惡的鷲鷹每天還啄食普羅米修斯的肝臟(播放鷲鷹啄食的聲音)……同學們,你們是否感受到了普羅米修斯遭受懲罰的場景?對此,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點撥,真正進入學生的內心深處,引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與人物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對話,進而在思考、體驗中完善對普羅米修斯的認識,理解了普羅米修斯一心為人類造福,不畏強暴的精神、品質,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四、在似懂非懂處點撥——加強理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即針對某些知識,學生看似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但是事實上,他們并未理解透徹,依舊是處于“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找準學生的“模糊點”,通過教學智慧與“點金之術”,引領學生朝著更深處前進,進而加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真正做到知識的吸收和消化。
例如:在教學《泊船瓜洲》這一課的時候,可以明確的是,本詩由北宋詩人王安石所作,其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廣為傳頌,詩句中的‘綠’字準確、精妙,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生動傳神,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從字面上看,該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實際上在字里行間也表露出作者希望驅散政治寒流、開創(chuàng)變法的全新局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雖然看似理解了本詩的含義,但是經(jīng)過考量,學生對于“綠”這個字的理解停留在淺顯階段?;诖耍處熂皶r點撥:“同學們,如果將詩中的‘綠’字換成‘到’或者‘過’,你們認為這樣好不好呢?”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有的學生認為:“不論是‘到’還是‘過’,都只能體現(xiàn)出春風的流動情況,難以彰顯春風的精神。而‘綠’字則可以從春風吹過后產生的效果入手,將看不見的事物轉化為鮮明的形象,描繪出一幅春風吹過后生機勃勃的景象?!边€有的學生認為:“‘綠’字經(jīng)過作者精心篩選,仿佛為讀者帶來了一股濃厚的春天氣息?!币灿械膶W生認為:“‘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的景色與作者奉召回京的心情相契合,這種喜悅的心情用‘綠’字表達最為含蓄、貼切?!蓖ㄟ^在“似懂非懂”處點撥,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更加深刻、透徹的理解。
五、在思維亮點處點撥——深化主題
課堂是動態(tài)、變化的,對于語文教學課堂來說,這點亦是如此。學生與學生之間普遍存在著鮮明的個體差異,因此在課堂上,學生常常會萌生各種各樣的想法,這些想法出乎意料,令人驚嘆不已。對此,教師有必要牢牢把握學生的思維亮點與閃光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點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
例如:在教學《揠苗助長》這一課的時候,文中的結尾處寫道:“他的兒子很納悶,第二天跑到田邊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教師出示與此相應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并且思考:“同學們,當農夫看到自己的禾苗都枯死時,你認為農夫的心情會是怎么樣的?他會想些什么呢?”話音剛落,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積極闡述個人的想法,有的學生說:“當農夫看到禾苗都枯死時,肯定是傷心和自責的,心想:‘為什么會這么傻呢!辛辛苦苦栽種的禾苗都被自己毀掉了,這下可怎么辦呀?’”還有的學生說:“此時的農夫肯定懊悔不已,因為他違背了禾苗的生長規(guī)律,急于求成、適得其反!’”也有的學生說:“雖然禾苗都死了,但是農夫卻從中吸取了教訓,明白了兩個道理,即不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穩(wěn)扎穩(wěn)打,才能夠一步步接近目標;客觀事物有一定的發(fā)展規(guī)律,僅憑愿望與熱情是遠遠不夠的,最終得到的效果還可能會與主觀愿望相反?!边@位學生的想法令人耳目一新,從不同的視角彰顯了自身的見解,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其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所以,教師把握這一閃光點,對該學生的發(fā)言進行了表揚、鼓勵,并且加以引導:“那么,下次栽種禾苗時,農夫還會將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嗎?”此時,學生異口同聲:“不會!農夫已經(jīng)吃過了一次虧,他已經(jīng)吸取了教訓,不會再做這種愚蠢的事情了。”通過這樣的方式,加強對學生思維亮點處的點撥,幫助學生加強文本主題理解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感染和熏陶,獲取豐富人生哲理。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適時的“點撥”可以獲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這不僅是教師教學智慧的有力體現(xiàn),還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探究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有利于整體教學實效的優(yōu)化。對此,作為新時期的教學工作者,需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充分認識到點撥藝術的價值和優(yōu)勢,尋找點撥藝術和語文教學之間的契合點,并在日常教學中立足教學實際,隨機應變,在恰當?shù)臅r機予以點撥、引導,為學生指點迷津,使學生的思維綻放出全新的光彩,積極思考,真正走出語文學習困境,進而實現(xiàn)語文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林秀云,山東省青西新區(qū)蘭亭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