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華 黃乘明
流言:大熊貓與熊是“親戚”,熊到了冬天需要冬眠,所以大熊貓也需要冬眠。
真相:大熊貓憨態(tài)可掬,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不論是在熊貓研究基地還是各地的動物園,只要有它們在的地方,都不缺“粉絲”。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熊類都需要冬眠。為了適應低溫天氣,大熊貓具有低代謝能力,因此,它并沒有冬眠的習性。
冬眠,本就是“小動物”的習慣
小動物如刺猬、旱獺等恒溫動物為了應對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減少能量消耗,會放松對身體恒溫的調(diào)控,而將體溫、代謝速率、心率等都降到很低的生理水平,進入長達幾個月的昏睡狀態(tài),這就是冬眠。有些動物為了應對夏天的酷熱,也會進入昏睡狀態(tài),稱為夏眠。還有一些動物如蝙蝠、蜂鳥等,在各個季節(jié)都會由于能量的不足而進入昏睡狀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叫日蟄眠。
一般冬眠動物都是體型相對較小的動物,大型動物很少采取冬眠的方式度過食物短缺的季節(jié)。
大型食肉動物的冬眠,其實是“冬睡”
大型食肉動物熊類的冬眠是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比如黑熊在冬眠時,不進食、不飲水、不排尿、不排便,體溫雖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會降到32℃~33℃,在受到干擾時可隨時醒來。更有趣的是,熊類還在冬眠期間撫育后代。有些學者認為熊類的這種現(xiàn)象是食肉動物的冬睡現(xiàn)象,不是真正的冬眠。
據(jù)考證,大熊貓的出現(xiàn)距今已有800萬年的歷史,在第四紀約一萬多年前的最后冰期的壓力下,曾與其同期鼎盛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中的大多數(shù)成員都已絕滅,所以大熊貓又有“活化石”之稱。
大熊貓屬于食肉目熊科動物,但其食性已高度特化為以竹子為主食。從解剖學特征看,大熊貓消化道的總體結(jié)構(gòu)與食肉類動物或雜食類動物類似,如腸道相對較短、結(jié)構(gòu)簡單、沒有盲腸等。但為了適應以竹子為食的習性,大熊貓的消化道也發(fā)生了一些改變,比如腸道微生物的改變可幫助它們消化分解纖維素。
大量進食、低代謝助大熊貓安然過冬
大熊貓的消化生理學也很特殊:雖然它們的主食是竹子,但身體對竹子的利用效率很低。有關(guān)數(shù)據(jù)顯示,大熊貓對竹子的消化效率僅為17%。同時食物在消化道內(nèi)的停留時間相對較短,只有8~9小時,所以大熊貓每天的進食量很大。
大量進食、食物快速通過消化道、借助腸道微生物的幫助,是大熊貓獲得能量和營養(yǎng)的一種策略。與此同時,大熊貓還有維持低代謝水平的能力,這樣它們維持自身生存和日?;顒铀璧哪芰恳蚕鄳獪p少。
大熊貓在野外的活動水平很低,它們的行動總是很遲緩,慵懶的體態(tài)也增加了它們的可愛值。在形態(tài)學上,大熊貓的一些能量消耗器官如大腦、肝臟和腎臟等也趨于縮小。
需要不斷進食,對能量的需求和損耗偏低等,這些長期進化的生存策略決定了大熊貓不用冬眠也可以安全度過冬季。
辟謠專家:王德華?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復核專家:黃乘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出品方:科學辟謠平臺(微信公眾號:Science_F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