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fā),細者為之,故眉畢具,絨彩奪目,而豐神宛然,設(shè)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迥不可及……”
——明代史學家屠隆《考槃余事·宋繡畫》
汴繡,古稱“宋繡”,是開封一帶的刺繡品總稱。汴繡以繡制中國名畫、古畫著稱于世,繡品古樸、典型、細膩。2006年,汴繡被確定為河南省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2008年,汴繡進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開封作為北宋的國都,是當時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心,而刺繡在北宋年間是手工業(yè)中一個重要行業(yè),所以當時稱作“宮廷繡”的刺繡,因開封古時稱汴梁城,所以就有了“汴繡”之稱。
距今800余年的北宋時期,刺繡已發(fā)展到很高的水平,《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作為北宋都城,其皇宮有“文繡院”,聚集全國杰出繡女300余人,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繡制官服及裝飾品,因而也被譽為“宮廷繡”或“官繡”。當時皇帝的龍袍,官員的朝服、烏紗帽、朝靴皆為宋朝刺繡精品。在民間,刺繡則更為普遍,當時開封大相國寺東門外有一條街叫 “繡巷”,即是繡姑繡作聚居的地方,又是專賣刺繡品的著名市場,放眼寺院內(nèi)外,十里都城,到處是珠珠繡額,巧制新裝,名繡佳作,競相生輝,明代大學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畫箋》一書中贊日:“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職發(fā)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豐神宛然,設(shè)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迥不可及?!?/p>
遼闊的華夏大地為刺繡提供了自由生長的空間,但也因著地域的影響,刺繡的五大流派漸自成型,蘇繡、湘繡、粵繡、蜀繡與汴繡,五派一脈相承卻各有所長。
汴繡,歷史悠久,素有“國寶”之稱。它繼承了宋繡的題材、工藝特點,借鑒了蘇繡、湘繡等姊妹繡藝的長處,吸收了河南民間刺繡的鄉(xiāng)土風味,并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了大量針法。既長于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又善于山水圖景,刻畫人物形象細致傳神。繡品既有蘇繡雅潔活潑的風格,又有湘繡明快豪放的特點,從而形成了“汴繡”繡工精致細膩、色彩古樸典雅、層次分明、形象逼真的特色。
《東京夢華錄》稱它為“金碧相射,錦繡交輝”。
清末民初雖不能與蘇湘蜀粵四大繡品各踞天下,但是在汴繡的興隆時期,它的影響要遠遠超過“四大名繡”中任何一種。在開封汴繡雄踞天下時,上自天子的“乘輿服御”,下至東京市民“賓客祭祀用繡”,皆為汴繡。從北宋政府對外經(jīng)濟交往的項目中可以看出,汴繡成為宋政府向高麗、日本諸國贈送或交換的主要珍品。100多年中,汴繡是中華國土上技藝最精,價值最高,產(chǎn)量最大,流通最廣,影響最強的繡品,是中國的國繡。
汴繡與其他繡法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主要仿許多的名畫,以人物繡像最為突出,乍一看汴繡作品,定會認為是一副傳世工筆畫??扇艏毤毝嗽敚憧砂l(fā)現(xiàn)這如筆觸般的線條,實則是由一絲絲比頭發(fā)更纖細的繡線所做。這便是汴繡的獨特之處,以名畫為題,又通過繡品再演繹著名畫。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汴繡針法僅有十幾種,1958年針法已發(fā)展至29種,其中繼承傳統(tǒng)針法14種,學習借鑒蘇繡、湘繡針法5種,創(chuàng)新針法10種。進入20世紀90年代,汴繡的針法為了更好地適應(yīng)時代的發(fā)展,加強了針法的創(chuàng)新研究和改革,創(chuàng)立了新穎的汴繡針法,如雙面繡、灑線繡、反槍繡、辮子股繡、盤金繡、盤銀繡、席篾繡、打籽繡、編繡、發(fā)繡、小亂針繡、大亂針繡、滾針繡、墊繡,以及雙面異色繡、雙面三異繡等,使汴繡在競爭中標新立異。
汴繡在北宋時期己與書畫結(jié)合,有書法、山水、花鳥、樓閣、人物等題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汴繡繼承了宋代閨繡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尤其善于繡制古代名作、歷史長卷作品。如《清明上河圖》《百駿圖》《簪花仕女圖》《五牛圖》《夜宴圖》《洛陽牡丹》等。
汴繡的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圖》,做工精湛、繡藝精美,真實再現(xiàn)了原汁原味的《清明上河圖》,800多個人物,60多頭牲畜,30多棟房屋樓閣,20多只木船……把汴京的商賈云集、車馬不斷、游人如織的景象立體地展現(xiàn)在了人們的面前。汴繡《清明上河圖》充分發(fā)揮汴繡工藝“細、密、活、順、光、亮”的特點,無怪乎中外名人、收藏愛好者看了開封汴繡繡制的《清明上河圖》后,稱贊它“如意刺意,妙技如神”。
1959年,汴繡《清明上河圖》精心繡成,并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陳列在人民大會堂,它以針代筆,以線代暈,使這幅宏偉浩繁的歷史風俗畫卷逼真地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
除此之外,汴繡代表作品還有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閻立本的《步輦圖》、宋代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崔白的《寒雀圖》、元代任仁發(fā)的《二馬圖》、清代意大利畫家郎世寧的《百駿圖》等。
觸摸一幅幅汴繡作品,猶如打開了丹青墨筆的畫軸,名畫的氣勢承載著汴繡的恢宏,一絲一縷的繡線細膩地刻畫出名畫的神韻。當注視著一幅幅繡作的時候,仿佛面對的是一個個藝術(shù)的精靈,這是用滲透到靈魂的頓悟,用冷靜如冰雪的哲思,用美麗如夢境的詩意敘說著的藝術(shù)。
無論是展現(xiàn)千年帝都的雍容華貴,無論是表達意在山野的寧靜淡泊,無論是贊美一個小小生命精妙的律動,無論是傳輸一種深奧難測的禪意,她總能以精致綿密的絲線和疏落有致的針法及豐富多變的色彩,將作品內(nèi)在的精神和品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或狂放、或典雅、或富麗、或淡遠,都是東方藝術(shù)的極致和陽春白雪,讓人從其氣韻章法中讀出藝術(shù)家的魂魄和對生命的領(lǐng)悟。
如今,雖然科技高速發(fā)展,但是機器仍然不能完全替代手工,繡娘們在工作間飛針走線,將一幅幅名畫搬上繡緞,以一種獨特而別致的形式展示國粹。
汴繡這朵中國刺繡藝苑中的奇藝被譽為“神州風采”,堪稱“中國一絕”,有詩寫道:“繡繃花鳥逐時新,活色生香可奪真,近世寫生誰好手,熙荃畫意屬針神?!卑殡S時代前進的步伐,她將會綻放得更加嫵媚、嬌艷,讓汴繡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汴繡。
汴繡
項目序號:850
項目編號:Ⅶ-74
公布時間:2008(第二批)
類別:傳統(tǒng)美術(shù)
所屬地區(qū):河南省
類型:新增項目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河南省開封市
保護單位:開封汴繡廠
汴繡源于“宋繡”,是流行于河南開封一帶的傳統(tǒng)刺繡藝術(shù),因產(chǎn)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開封而得名。北宋時期汴京刺繡業(yè)興盛,已達到很高的技藝水平,故《東京夢華錄》中有“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之譽。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開封,宋室南遷,后復(fù)值兵禍水患,開封城市經(jīng)濟一蹶不振,刺繡業(yè)逐漸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幾代汴繡藝人努力發(fā)掘整理宋代刺繡技藝,并借鑒蘇繡、湘繡等其他繡種的長處,總結(jié)出36種汴繡針法,使汴繡工藝日臻完善成熟。
汴繡長于繡制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傳統(tǒng)題材,同時也精于摹繡名畫。其繡作形象逼真?zhèn)魃?,針法嚴謹工致,技藝精巧細膩,色彩古樸典雅,是刺繡藝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20世紀90年代以后,汴繡藝人適應(yīng)現(xiàn)代審美需要,在人物肖像刺繡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受到專家和社會各界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