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蔚
北京時間2021年11月8日1時 16分,經(jīng)過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密切協(xié)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翟志剛、航天員王亞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本次出艙任務,三名航天員完成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安裝大小機械臂的級聯(lián)裝置。除了安裝懸掛裝置,級聯(lián)裝置中最重要的轉接件,也要在這次出艙中安裝完成,確保未來實驗艙上的小機械臂與核心艙的機械臂順利連接組合。
這是空間站階段第三次航天員出艙活動,是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首次出艙活動,也是中國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員參加的出艙活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中國空間站工作期間,還將執(zhí)行一到二次出艙任務。
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的翟志剛,對國人來說已不陌生。2008年9月,他穿著印有“飛天”兩字的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代艙外服,左手扶著艙外把手,右手揮動五星紅旗,朗聲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這一歷史畫面,早已定格在億萬人民的腦海里。
國人看到的是,他在深邃無垠的太空映襯下格外壯美;國人不知道的是,就在前一刻,他和劉伯明、景海鵬組成的神舟七號乘組經(jīng)歷了一場嚴峻考驗。
當時,翟志剛和劉伯明開始進行軌道艙狀態(tài)檢查和艙外航天服組裝、測試和在軌訓練,景海鵬在返回艙值守。在太空組裝艙外航天服,是一項艱難而又細致的工作。原計劃用16個小時組裝完成,而實際上用了近20個小時才組裝好。連續(xù)工作近20小時,而且還要忍受太空失重環(huán)境帶來的頭眼腫脹等不適感,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難以想象的嚴峻挑戰(zhàn)。他們三個實在累極了,就閉上眼睛休息幾秒鐘。在剛上太空的頭3天的飛行中,翟志剛只吃了兩次加熱食品。不是缺吃的,是沒時間吃。
當?shù)灾緞偞┥稀帮w天”艙外航天服準備漫步太空時,艙門卻打不開,此時,軌道艙泄壓到了1千帕(大約是標準大氣壓的1%),完全符合開啟艙門的條件。然而,翟志剛用力拉了3次,艙門卻絲毫沒有反應。此時,飛船即將飛出測控區(qū),他必須盡快打開艙門,在下一個測控區(qū)完成空間出艙活動。這時,劉伯明遞過來一把開艙輔助工具,翟志剛用輔助工具撬了2次,每次艙門剛打開一點縫隙,殘留的氣壓就會把艙門緊緊壓住。最后,他拼盡全身力氣,用力一拉,終于打開了連接浩瀚太空的艙門。
此時,飛船已進入測控區(qū),翟志剛即將出艙。按計劃,他將先進行空間科學實驗取樣,把一個固定在飛船艙外的實驗樣品送回艙內,然后,再從艙內取出一面五星紅旗,進行太空漫步和艙外展示。突然,耳機中傳來一陣報警聲:“軌道艙火災!軌道艙火災!”
軌道艙正是翟志剛和劉伯明身處的艙段。但此時已無暇多想,翟志剛和劉伯明眼神稍作交流,彼此心中便達成了默契:就算回不去,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留下永遠的瞬間!他毫不猶豫飛出艙門,劉伯明果斷調整任務步驟,先把五星紅旗遞給了他。翟志剛在黑色天幕和藍色地球的映襯下,揮動國旗向地面報告,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問好!他在19分35秒的艙外活動中,飛過了9165公里,因此成為中國“飛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事后分析表明,軌道艙火災警報只是一場虛驚。
當“神七”代表團訪問香港時,有一名小學生問道:“翟叔叔,你去太空的時候,怕不怕死?翟志剛答道:“人活著,很多時候是來不及考慮生死,也無法選擇生死。當我打開軌道艙艙門的那一刻,我確實沒有考慮過生死的問題,也忘記了自己面對的是生死考驗。那一刻,心里只有任務。當國家和人民把使命責任交到我們手里的時候,我沒有理由去考慮更多個人生死問題。我想,這也是我們每一名軍人在國家和民族利益面前最本能的反應?!碑敃r,會場上響起了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
“神七”任務結束后,翟志剛被授予“航天英雄”榮譽稱號,獲“航天功勛獎章”。如今,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專業(yè)技術少將軍銜。既然已經(jīng)掛上了“將”字軍銜,又過了知天命的年齡,還用得著再上太空嗎?他的回答鏗鏘有力:“我們唯一的使命就是為國出征,只要黨一聲令下隨時準備再上太空!”
記者曾請教時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tǒng)副總設計師、負責航天員選拔訓練的責任總師黃偉芬:“航天員的8個G的超重耐力訓練,是門檻式的加入航天員隊伍時通過就可以呢,還是只要參加航天任務選拔培訓,航天員每年都要通過的考核?”黃偉芬說:“只要參加航天任務選拔培訓,每個航天員每年都要通過這項考核?!?/p>
從1998年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到2008年成為我國“太空漫步第一人”,再到今年再次擔任航天任務的指令長,近24年過去,翟志剛的航天生理功能要保持和當初一樣優(yōu)秀,這已經(jīng)超出了我們普通人的想象。
此次出征前,翟志剛展望說:“高高興興地飛出去,兢兢業(yè)業(yè)地飛行中,安安全全地飛回來。作為我們這個乘組,作為我個人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神十三任務完成好!”
北京時間11月7日晚18時51分,翟志剛時隔13年后第二次出艙,隨后和王亞平一起圓滿完成既定任務。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那是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時04分,在遠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中,身著蔚藍色艙內工作服的王亞平如美人魚般輕輕一躍,向攝像機鏡頭緩緩飄來,為全國8萬余所中學的6000余萬名師生開展太空授課。
因“太空教師”而聞名遐邇的王亞平,這次她又多了很多“首個”標簽,中國首個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中國首次駐留時間最長的女航天員,還是中國首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男航天員出艙都這么辛苦,女航天員能抗住嗎?雖說,和男航天員相比,女航天員在體力方面難免有差距。但她認為,太空環(huán)境不會因為女性到來而改變,也不會因為是女性就降低門檻。在平時的訓練內容、訓練標準要求上,她默默對自己提高了要求。
超重耐力訓練中,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里,她要承受8個G的重力加速度,呼吸困難,面部扭曲變形,甚至連眼淚都甩了出來;救生訓練中,不管在野獸出沒的叢林,還是風沙漫天的沙漠,或是大浪滔天的海洋,她從容面對惡劣環(huán)境的考驗;體能強化訓練中,3000米考核,她比滿分標準還提前了3分鐘;體質器械訓練中,她每次在規(guī)定課時以外加練1小時,經(jīng)常練得第二天胳膊都抬不起來……
超重耐力訓練起初是王亞平突破不了的瓶頸,考核成績總是二級。這項訓練需要有較強的腹肌和背肌力量。體型偏瘦的她腹肌背肌不夠,為此,王亞平在增強心血管功能和肌肉力量的訓練方法上想辦法。她除了正常體訓外,還每天給自己開小灶,豆大的汗珠常常順著她清瘦的面龐滑下,她也咬牙堅持,從不去按下手邊那個紅色的“暫?!卑存I。在她心里,這個按鍵根本不存在。這次,王亞平終于突破二級升為一級。
航天員陳冬告訴記者,在進行這項訓練時,左手邊都設有一個紅色按鈕,只要一按下它,過載立即下降?!拔覀兌贾?,只要按下按鈕,人馬上就舒服了,但夢想也終止了。所以迄今為止,沒有一個航天員按下過紅色按鈕?!?/p>
但與8年前執(zhí)行任務不同的是,這次飛天,王亞平的內心有了一個最大的牽掛——5歲半的女兒。在女兒最依戀媽媽的這個年紀,她便要和女兒分別半年,王亞平難以割舍。平常,王亞平和家人聚少離多,尤其是這兩年被選為乘組備戰(zhàn)任務,加上疫情反復被隔離,經(jīng)?;夭涣思?。盡管如此,小小的女兒對王亞平的職業(yè)還是引以為豪,有一次,她從幼兒園回來,跟王亞平說:“媽媽,你是一名航天員,但我知道你還是一名老師,是太空老師。”她也對浩瀚太空非常著迷,經(jīng)常纏著媽媽講太空故事……
王亞平說,航天三人組將在太空過新年,她作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還將向明年3月舉行的全國人大會議發(fā)出提案?!拔覀€人攜帶的小物品里有樂器,家人和戰(zhàn)友的照片、視頻以及給兩名男航天員提前準備的新年禮物。”
北京時間1月8日1時許,身著我國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的王亞平安全返回節(jié)點艙,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已退休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女航天員凱蒂·科爾曼不久前曾對王亞平發(fā)出祝福稱:“當你看向窗外的星星,看見我們的地球,別忘了,世界數(shù)十億女性也將借你的目光看向窗外,包括我。”
這不是葉光富的首次亮相。大眾知道他的名字,得追溯到5年前。那是意大利撒丁島時間2016年7月7日14時30分,6名滿身泥土的航天員從探險6天6夜長達162小時的洞穴中歡呼著走出。其中,一張帥氣的中國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是當時首位尚未執(zhí)行太空飛行任務即公開身份的中國航天員、首位公開亮相的第二批男航天員葉光富。他作為中國航天員代表,與來自美國、俄羅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天員共同參加了歐洲航天局組織進行的為期15天的洞穴(CAVES)訓練。
撒丁島高山深處,存在著巨大的喀斯特地貌溶洞。陰冷潮濕的洞穴,險象環(huán)生。那里沒有陽光,沒有聲音,連食物的選擇也十分有限。這種與太空類似的極端環(huán)境,是評估和鍛煉航天員的理想場所。葉光富穿著探洞服,頭戴攜有探照燈的安全頭盔,還要背負裝有各種任務所需設備的背包每天負重行進5小時以上,或在懸崖峭壁中攀爬,或在垂直的深洞中升降,或游過暗藏危機的河流,步步驚心。
有一次,團隊發(fā)現(xiàn)一個有2個足球場大的洞廳,盡頭的石墻高達百米。葉光富要完成對這個洞廳的勘測,輔助勘測定位的另一名航天員爬到一個邊緣位置。葉光富敏銳地觀察到有個別巖石往下滾落,頓覺不妙,趕緊招呼那名航天員撤回。就在剛回撤至安全區(qū)域后,巖石開始滑落,并迅速發(fā)展成一大片巖體滑坡,整個過程持續(xù)了1分鐘以上。
葉光富作為關鍵項目勘探組負責人,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協(xié)助下完成了對兩個洞穴分支勘測總距離約600米的勘測任務,發(fā)現(xiàn)了令人震撼的杰里科大廳,還發(fā)現(xiàn)了一段長約500米的洞穴分支。他還獲得了該洞穴一處通道的命名權,他將其命名為“光明通道”。最終,葉光富和整個團隊一起戰(zhàn)勝了種種困難,并從龐大的地下迷宮中安全回歸。
說起葉光富的成長軌跡,母親對他的影響最大。在他的記憶里,母親獨自扛起了家庭重任,卻從不抱怨。別人家的孩子有的早就輟學打工,幫襯家里。而母親讓他好好讀書,長大后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為了供他讀書,母親盡可能多干一份活,多賺一份收入。有一陣,母親包攬了村里種植桑樹苗的活,施肥、澆水、鋤草、打理,全靠她一人忙活。葉光富放學歸來,看著母親正一擔擔挑著水上山灌溉樹苗,只見母親弱小的身軀被沉重的扁擔壓彎了腰,一步步地往山上艱難前行,這樣來來回回挑了數(shù)十擔。這一畫面烙在了他的心里,每當遇到困難時,就想起母親那瘦弱而堅定的背影,便給了他堅持的勇氣。
高三時,空軍招飛的消息傳到他所在的學校。從小就夢想飛行的他怦然心動,但50元的路途與餐旅費讓他望而卻步。母親得知后,堅定地說:“去吧,錢我來想辦法!”于是,母親東拼西湊借了50元讓他報了名。當被錄取的消息輾轉到他家時,葉光富有點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連讓姐姐掐他幾下試試。
這就是葉光富的人生“起跑線”。很多人難以想象,從這“起跑線”上出發(fā)的人,怎么“跑贏”當上了航天員?其實,決定人生成敗的,不是什么“起跑線”,而是出發(fā)時瞄準的前方“地平線”?!暗谝淮蚊媾R半年任務,心里難免有一些忐忑,但回顧前期的準備,心里也很踏實?!比~光富說,“我會透過舷窗好好看看這顆藍色星球和祖國母親?!?/p>
這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中國航天員飛翔三人組的故事。
(編輯 韋 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