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璟璐
摘要:科普期刊一方面積極倡導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普及方面成效顯著;另一方面對青少年處理實際問題能力、參與公共事務能力的培養(yǎng)上尚顯薄弱。本文從青少年科學素質內涵定義出發(fā),圍繞科普期刊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進行研究與討論,在肯定科普期刊對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的同時,指出依然存在表現(xiàn)形式單一、精品欄目鳳毛麟角、服務科學素質提升意識薄弱等問題,建議科普期刊從提升閱讀理解度、加強媒體融合、聯(lián)系生活實踐等方面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科普期刊 科學素質 青少年
根據(jù)《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藍皮書(2020)》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科普期刊共259種。現(xiàn)在,這些科普期刊逐漸將目標受眾轉向青少年群體,其內容的采編及期刊全媒體發(fā)展設計也逐漸青少年化。圍繞“青少年科學素質”分析當下科普期刊的實踐情況與問題所在,并提出改進建議則有助于科普期刊更好地服務于青少年群體,實現(xiàn)其科學傳播價值。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明確指出,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其中“四科”指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是科學素質的內在要素,“兩能力”指解決問題與處理公共事務的能力,是素質的外在表現(xiàn)。青少年時期是公民科學素質形成的關鍵階段,科普期刊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部分將從“四科”“兩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上簡述科普期刊在服務青少年科學素質方面的實踐工作。
1.積極普及科學知識,全面詮釋科學方法??茖W知識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科學方法是認識和改造世界須遵循或運用的途徑和手段。例如《科學畫報》“科技新知”欄目,充分聚焦前沿科技知識:《華為鴻蒙操作系統(tǒng)為何令人期待》《地鐵盾構“變形記”》等多篇報道及時、準確地捕捉公眾關心的、事關科技發(fā)展的焦點問題;又如,其對“量子力學”的深入報道系列稿件《普朗克:點燃量子理論的火花》《波爾:發(fā)揚量子理論》等對熱點科學事件進行了全方位解讀,詮釋了科普期刊傳達正確科學知識的巨大作用。《小哥白尼》“知識快餐店”板塊,圍繞主題“中國夢,航天夢”,從中國航天日的設立原因到中國航天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重大事件,采用小知識點羅列的方式,簡單、直接地表述對主題的延伸;“科學趣玩小組”板塊每期介紹一個科學實驗游戲,從材料準備、實驗步驟、知識點歸納到實驗結果分析解析,對研究性學習的科學方法進行完整介紹,引發(fā)學生思考。
又如,《科學月刊》策劃出版了“特別報道——諾貝爾獎”專輯,另辟蹊徑,沒有著重介紹諾貝爾獲獎的科學事件,而是通過《科學家的熱情與執(zhí)著》《永續(xù)化學與生活》《光學音響解析度》等文章,引導讀者關注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觀察法、實驗法、模擬法、測量法等科研手段的合理運用,指導讀者正確使用表格、圖形推導等方式表達信息,并根據(jù)問題的不同,合理設計科學活動。
2.倡導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科學精神指尊重事實的態(tài)度及遵循科學的行為規(guī)范與價值準則;科學思想指對待客觀世界、科學事業(yè)和社會生活的基本科學觀念?!妒澜缈茖W》的“科苑”欄目邀請多年從事科學教育、科普傳播的專家撰稿,與讀者交流多年來從事科普工作的理念與體會,傳遞給讀者“法乎其上,得乎其中”的價值觀,以及“合理質疑、科學開放、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另外,該期刊“創(chuàng)新啟示錄”欄目曾刊登文章《日益崛起的創(chuàng)造力》,從創(chuàng)新的民主化、創(chuàng)造力的繁榮、創(chuàng)造力運動和創(chuàng)造力崛起四個方面對創(chuàng)造力進行深度分析,傳遞讀者正確的科學社會觀,使得公眾理解科學是社會生活決策的重要依據(jù)。
《科學大眾·中學生》2021年3月開設專題欄目“長江經(jīng)濟帶保護”,對長江生態(tài)進行深入解讀,喚醒青少年對母親河的保護意識,形成可持續(xù)和諧發(fā)展的觀念。期刊增設的“心理新事”欄目,青少年“與自己的情緒對話”,與同齡人分享煩心事,通過模型構建的方式引導學生自我判斷,掌握能有效調節(jié)心理情緒的方法。
3.提升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航空知識》雜志組織編輯力量研發(fā)面向小學三年級至初中二年級的“航空航天STEAM課程”,走進全國多所中小學校,帶給青少年可視、可感、可探索的“航空知識”。例如,“我來設計跨洋航線”項目,用全球航班圖大數(shù)據(jù)分析、航線飛行路線分布、平面地圖與地球儀上航線類比等科學知識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引導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將科學、數(shù)學和工程等學科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同時,每年舉辦各類航空航天研學項目,讓學生在沉浸式學習中提升航天科技文化。
《課堂內外》雜志社正在全力構建“產、學、研”發(fā)展新格局,在鞏固科普期刊出版的同時開展文學、科學、財經(jīng)、藝術、演講等系列活動大賽及國內國際研學夏令營,從多個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青少年的核心素養(yǎng)?!犊茖W大眾·小諾貝爾》的重點欄目“小小科學家”,每期詳細介紹一個青少年創(chuàng)客作品,由設計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與制作過程等多個板塊組成,對讀者重復實驗或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新的科學性嘗試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為充分研究科普期刊在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中發(fā)揮的作用,引領廣大中小學生閱讀優(yōu)秀科普期刊,使他們在有限的閱讀時間中對科普閱讀產生更大的興趣并從中受益,筆者在江蘇范圍內,分別針對小學、初中學生開展問卷調研活動。從科普期刊閱讀的興趣、動機、時長、內容、習慣、方式等設計問題,力求得到真實反饋。調研總計向小學低年級發(fā)放問卷7100份、向中高年級發(fā)放問卷10600份,向初中發(fā)放問卷3700份。調研時間為2021年2—4月,共計收回試卷20115份,其中有效問卷20102份,分別是小學低年級6347份、中高年級10227份,初中卷3528份,回收率93.9%。同時,通過網(wǎng)絡開展“青少年科學素質測評”活動,從“四科兩能力”出發(fā)設計測評問題,共計18114人參加,有效答題數(shù)量15876人。
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見:一是在青少年科普期刊閱讀目的選擇上,“四科”的百分比從高到低依次為科學知識(93.2%)、科學精神(88.6%)、科學方法(87.1%)和科學思想(81.3%);二是青少年對科技期刊內容的喜好數(shù)據(jù)表示,“動植物”“天文”“動漫”分別排在青少年喜愛的前三位,分別是78.1%、67.5%、63.2%,選擇“軍事”為49.2%、選擇“地理”為48.5%、選擇“科幻”47.6%;三是學年段、性別、地區(qū)差異都會對“青少年科學素質測評”結果產生顯著差異。在調研和素質測評中,也反映出當下科普期刊的不少問題。
1.科普知識重復且表現(xiàn)形式單一。通過調研,有41.7%的青少年認為他們看到科普期刊的內容重復率很高,例如,航天日、地球環(huán)境日等重大選題,或者是諾貝爾獎等重大事件,科普期刊的主題表述內容大致相同,選題、組稿方向較為一致,大多科普期刊泛泛而談的都是公眾普適性內容,導致青少年在閱讀過程中失去了興趣。這也是現(xiàn)在很多科普期刊沒有找到自我定位的突出表現(xiàn)。另外,91.3%的青少年認為科普期刊的紙質表現(xiàn)沒有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手段新鮮有趣。受限于技術開發(fā)人員缺少、融媒體運營經(jīng)費短缺等實際困難,目前市場上,配合紙質期刊同步推出數(shù)字產品的期刊為數(shù)不多,只有《航天知識》《科學大眾》《中國國家地理》等開展了一些實踐。
2.精品欄目鳳毛麟角。有57.2%的青少年認為在科普主題解讀領域,看到的內容還不夠深入,只能是淺嘗輒止;有34.2%的青少年認為基本能滿足對事件或者是概念的理解,這也充分表明科普期刊在科學專題研究的過程中沒有做好深入選題思考。部分科普期刊在專題內容的解讀上進行了很好的設計,但是也有些專題,編輯對于科學命題理解不夠深刻,只能采用東拼西湊的方式,從網(wǎng)上摘錄一些相關信息,其收效可想而知。《科學大眾》期刊的做法和經(jīng)驗值得借鑒,該刊從2019年開始組稿“詩詞中的科學”專題,每期邀請國內多位科普專家對古典詩詞里科學知識點進行深度解析,配合青少年競賽活動,打造精品科普品牌欄目。
3.服務科學素質提升意識薄弱。作為科學素質的外顯——“兩能力”的培養(yǎng),即培養(yǎng)青少年處理實際問題能力、參與公共事務能力,科普期刊還缺乏關注。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關鍵在于青少年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教育環(huán)境和多樣化的科學傳播方式是青少年科學素質提高的重要基礎??上У氖?,通過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以“青少年科學素質”“科學素質”為關鍵詞搜索,查詢數(shù)據(jù)為295和17999次詞條,據(jù)此不難看出,全國范圍內關于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的實踐活動、測評、研究及其傳播寥寥無幾,更不要說科普期刊在理論研究方面有所重點關注。因此目前科普期刊選題策劃更多的是偏重于傳遞科學,而往往忽視了提升關注。
通過對科普期刊主題調研結果進行分析與歸納可以發(fā)現(xiàn),青少年對家庭科學小實驗、最新科技講解、科幻體裁關注較高,對科學知識點的解讀、呈現(xiàn)方式及實際運用需求較大。結合科普期刊轉型發(fā)展的實踐和探索,作者認為科普期刊應該依據(jù)自身特性進行深入發(fā)掘,著力于內容產品化和全品牌運營來進行轉型發(fā)展的探索。筆者從服務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角度,對科普期刊精品內容建設提出三點建議。
1.提升閱讀理解度。 “科學性”內容是科普期刊的生命,對讀者影響很大。在繁榮科普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需要做好分類、分級閱讀指導??破掌诳瘧谌绾翁嵘喿x理解度的方面下功夫。第一,編輯要做好內功修煉,對專業(yè)領域的選題如數(shù)家珍;第二,要精簡文字,優(yōu)化美術設計,選擇核心知識點進行有效傳遞;第三,在相關主題板塊做好前后文呼應,加深閱讀知識點的理解;第四,要關注選題角度,避免大量通識性的內容充斥主要頁面,造成閱讀疲勞。
2.提升選題深度。選題的深度對于科普期刊來說,是期刊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但是通過調研作者發(fā)現(xiàn),近些年科學家的科普精品文章越來越少,而且對某一科學事件的科普解讀難以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因此,科普期刊要對好的選題進行深入解讀,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對選題進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媒體融合時代,科普期刊要特別注重和加強媒體融合,期刊社可以不局限于紙質期刊的平面表述,可以采用AR、VR等功能進行延伸解讀,多媒體手段的介入可以很好解決資源角度缺失問題。例如,《奇妙世界》和《知識奇境》與電視臺建立了合作關系,它們的部分內容定期以電視節(jié)目的方式播出,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雜志的知名度。
3.聯(lián)系生活實踐。“青少年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說到底是聯(lián)系生活實踐,再多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如果不能回歸到生活實踐,那么其價值并不大。教育部提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必須滿足六大核心素養(yǎng),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筆者認為,學科教育所培養(yǎng)的與課外讀物(這里特指科普期刊)想傳達的理念在核心內容上是一致的,即“更好地生活”??茖W教育應選取與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注重跨學科綜合及實踐的內容,尤其是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課程及活動設置要富有層次性和挑戰(zhàn)性,以提升青少年的好奇心、探索欲、成就感。科普期刊的責任也在于此,通過期刊設計,引導青少年對生活實踐進行有效探索,才是科學發(fā)展觀的良好體現(xiàn)。
科普期刊是面向大眾傳播科技知識的載體,肩負著傳播科技信息、提升大眾科學素養(yǎng)及為科技發(fā)展營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的職責。本次研究從公眾科學素質內涵的定義出發(fā),通過對青少年群體的調研和信息采集的方式,對部分青少年科普期刊在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方面進行了初步研究,以期投石問路,引發(fā)科普期刊領域主編團隊的共同思考,為促進青少年科普期刊的繁榮創(chuàng)作做出有益探索。
作者單位 江蘇省科學傳播中心
參考文獻
[1]吳建宇.從科普教育重要性角度談科普期刊的創(chuàng)新及管理[J].新聞傳播,2020(04).
[2]林雪濤.我國科協(xié)系統(tǒng)科普期刊社服務能力提升探索——以《課堂內外》雜志社為例[J].科技傳播,2019(07).
[3]俞敏.科普期刊內容產品化和全品牌運營的轉型發(fā)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06).
[4]黃瑄,李秀菊.我國青少年科學態(tài)度現(xiàn)狀、差異分析及對策建議——基于全國青少年科學素質調查的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12).
[5]吳限,譚文華.德國科普期刊綜覽與評析[J].科普研究,2015(03).
[6]初迎霞,孫明,張品純.我國科普期刊的發(fā)展歷程[J].編輯學報,2011(04).
[7]張波.我國科普期刊研究流變與態(tài)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01).
【編輯: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