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標
我出生在桂北龍勝侗鄉(xiāng)。這里的山像吸足了豐富的養(yǎng)分,長得高大雄渾,直刺藍天,綿延天際。站在高處俯瞰,一座座山峰像大海的波浪排山倒海而來,又像退潮的浪濤向遠方奔騰而去。故鄉(xiāng)的村莊被山一層層包裹著,像一位涉世未深的少女,羞澀含蓄,隱藏在古風流年的情韻里。她自然質(zhì)樸,寧靜安詳,袒露著真誠的天性,以深沉獨特的方式,傳承著歲月的過過往往,演繹著侗家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底色。
在我的味覺里,最令人難忘的是侗鄉(xiāng)美食。
民以食為天。侗族是個對吃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民族,酸甜苦辣,每一種食物都讓人饞涎欲滴,在記憶中勾起綿長的回味。
侗不離酸。在侗家,幾乎家家的儲藏室里都有好幾壇酸:酸藠頭、酸蘿卜、酸鹽菜、酸辣椒、酸魚、酸鴨、酸豬肉。酸是侗家人生活密不可分的伴侶,是滋潤生活的芬芳陽光,誰家酸多便成了勤勞和富裕的象征。時令菜蔬、新鮮肉類是做酸的主角。殺過年豬,總要留一部分好肉來腌酸肉。鴨子成批地殺下來,然后都腌制成酸肉。秋天放魚塘做酸魚,則充滿了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當薄薄的陽光涂抹在已經(jīng)衰老殘敗的草葉上,魚塘的水變得清淺透明,那肥碩的草魚、鯉魚隨著水位下降漸漸呈現(xiàn)在眼前。它們撲騰跳躍,攪得滿池嘩啦嘩啦地響,很快在歡聲笑語中被一筐筐拎到堰堤上來。挑回家里,將魚開膛破肚,清理好內(nèi)臟后,拌上鹽、酒、姜,腌上兩晚,然后晾至三成干,再用蒸熟的糯米飯混合放進壇子密封。六個月后,揭開壇蓋,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有好客來了,主家才大大方方地拿出來招待。呷一口送酒或送飯,那種幽沉馥郁,立刻在五臟六腑和每根味覺神經(jīng)間快樂地游走,仿佛一曲曼妙的古曲,蕩漾著令人迷離的滋味。上品的酸魚,大都腌制一年以上,有的甚至數(shù)年,它色澤鮮潤,醇厚芳香,回味綿長,令人終身難忘。
侗家的酸,是一種生活,是一種文化,是一種不能割舍的情懷。
糯米飯是侗家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在我家鄉(xiāng)的田垌里,秋天熱烈的陽光鋪灑在金黃色、沉甸甸的稻穗上,呈現(xiàn)出一幅迷人的豐收畫圖。侗族對糯米飯情有獨鐘,這些稻谷大多數(shù)是晚熟的紅糯,顆粒粗大飽滿,脫殼后呈現(xiàn)出賞心悅目的胭脂紅。人們每天晚上臨睡前將糯米用水浸泡,第二天早上起來,它已膨脹成蠶寶寶般豐滿圓潤,然后用木甑蒸熟。蒸熟后的紅糯柔韌可口,清香撲鼻,直把味蕾攪動得意亂情迷。吃飯時,一家人像北方人吃包子饅頭一樣,每人抓起一團紅糯飯,圍著桌子就著酸肉酸魚慢慢地品味和享受,生活的無盡情趣,歲月的坎坎坷坷便在這咀嚼中溢出。蒸熟的糯飯一下吃不完,便盛在鼓狀的干白瓜殼做成的飯缽里,利用其內(nèi)壁那層海綿的天然呵護,糯飯放上兩天也仍鮮潤香軟,爽口如初。
魚生也是侗家人待客的最高禮節(jié)。制作魚生,選一斤以上新鮮的河魚或草魚、鯉魚,先打鱗去皮,剔除骨刺,用磨得鋒利的刀將魚肉切成薄如蟬翼的魚片,吸干水分,拌上魚腥草、香菜、生茶油和生姜絲等,再從酸壇中舀出上等藠頭酸水,將魚生料浸泡在酸水中,等魚肉泛白,就是新鮮美味的魚生了。吃魚生時,蘸點花生粉或醬油、芥末,更感覺質(zhì)感鮮嫩,清新爽口,有一種刺激與重生的愉悅在嘴里迂回留香,然后暢暢快快地直達腸胃。那是江河的味道,是一輪彎月游過水面的味道,那纏綿繞舌的愜意,真可謂是一片魚生情,一世永難忘。
酒是侗家人的靈魂,男男女女都是釀酒的行家里手。秋天把豐收的稻子收回,便用一部分來釀酒。酒曲是山上采來的草藥做成的藥餅,用自己制作的器皿,傳統(tǒng)的工藝,熬出的酒溫和醇厚,純正清香。下地回來,就著滾熱的鍋頭喝得津津有味,喝得酣暢淋漓。家里來了客人或辦喜酒,喝酒就有了別樣的習俗,轉(zhuǎn)轉(zhuǎn)酒、交杯酒、撐杯酒、勾手酒等,花樣百出,推杯換盞,伴著溫馨,伴著祥和。若是遇上節(jié)日,寨子就像一個大家庭,各自把最好的酒菜端出來,大家湊在一起,擺起數(shù)百人吃喝的長桌宴,那氣勢有如沙場秋點兵,大家穿梭敬酒,喝得激情蕩漾,喝得山呼海嘯。酒中乾坤,心靈交融,人們在酒的刺激和撫慰下,拋開煩惱和疲憊,開拓著一道道生活的絢麗彩虹。
油茶是侗家人生活的點綴,就像姑娘頭上的蝴蝶花,令生活充滿了無限的色彩。每天清晨,洗漱后的女主人第一件事就是打油茶。先把米花、花生、黃豆、玉米在鍋里炒至清香,然后每碗加一些糯米飯或糍粑等,用谷雨時節(jié)采摘的茶葉煮成茶湯浸泡,頓時濃香四溢,那綿厚悠長的味道是一生永恒的記憶。喝完油茶,大人才出工做事,小孩才去上學。油茶是村風民俗的縮影,村民秉性純樸,古道熱腸,誰家打了油茶,總要喊上隔壁鄰舍、三朋四友過來品嘗,你來我往,其樂融融,其情濃濃,許多疙疙瘩瘩的過往在油茶的芳香中完美化解。即使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來到家里,不論有事無事,主人總會熱情地端上油茶。好事成雙,兩碗、四碗或更多,有的一時要走過好幾家,就得吃上好幾碗油茶,直到不能再吃下為止,因為沒有理由的拒絕是對主人的不恭。
侗鄉(xiāng)的美食,是大自然的賜予,也是侗民族經(jīng)過探索打造的食物精華,它的美味愈品愈濃,愈久愈刻骨銘心。
在我的眼眸里,最美的是侗鄉(xiāng)多彩多姿的服飾。
侗族是唯美的民族,其異彩紛呈的服飾,流淌著民族的血脈文化,是民族符號的特殊載體,是勤勞智慧的象征,是生命的本色,是生活的特寫,是對美追求的生動表達。
蠟染的侗布是浸潤著濃濃韻味的民族符號,是侗族服裝主要的材料。在侗衣的經(jīng)緯里,每一個毛孔都填滿了淡淡的棉花清香。
侗布的制作是繁雜而細致的過程,種棉、紡紗、織布、染色,如鏈條般環(huán)環(huán)相扣。
當春天的腳步從冰天雪地的嚴冬中款款走出來,在桃紅柳綠,草長鶯飛的三月,婦女們便開始在沉睡的土地上飛舞銀鋤,翻曬棉花地,到了農(nóng)歷四月八前后便進行播種。互幫互助的男女青年你來我往,也成了播種愛情的戀愛季節(jié)。到了秋陽炙熱的農(nóng)歷八九月,一朵朵堅硬的棉桃像吸足了氣力,一夜之間爆裂開來,清新潔白的棉花,似天上的朵朵白云在侗鄉(xiāng)大地上飄蕩,點染成一幅寧靜秀美的鄉(xiāng)村畫圖。
把棉花采摘回家,曬好,去籽,卷棉,然后就是紡紗織布。白天是要忙農(nóng)活的,只有到了晚上,家家戶戶吃完了晚飯,婦女們才在火塘邊擺起了紡車。那咿咿呀呀的聲音從透著朦朧燈光的窗戶飛出,像一首纏綿的小夜曲,像一首遙遠古老的歌,在萬籟俱寂的深夜里不知疲倦地吟唱,一直把寨子紡進沉沉的夢鄉(xiāng)。紡紗時,右手搖手柄左手拉棉線,身體和手也隨著節(jié)奏起伏伸展,那曼妙協(xié)調(diào)的動作,是藝術,是舞蹈,給人以無限的精神享受。那永遠拉不盡、細如蛛絲的棉紗,仿如侗家悠長的日子,綿延不絕。
織布是一個漫長的勞動過程,織布前需經(jīng)過十三道準備工序。一臺織布機放在面前,猶如面對一臺精密的機器,需要很強的操作技術,需要心靈手巧和勤勞堅韌。侗家的女孩從小就練就了織布的本領,她們坐在織布機上就像騎手騎上了心愛的駿馬:兩腳踩住踩板,左踩右放,右踩左放,駕輕就熟。在經(jīng)紗一張一合間,兩手便如飛如舞,在瞬間輕巧自如地完成穿梭和打緊緯紗的動作。啪嘭啪嘭,節(jié)奏緊密,有條不紊,像一列勻速前進的火車,奏響著勞動的激情,那聲音在寨子中交織縈繞,匯成了一支紡織交響曲。
染布是侗布制作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一次藝術的創(chuàng)造過程。每到夏末秋初,寨子的河邊溝邊便擺滿了大大小小用木桶做成的藍靛染缸。陽光充滿著剛烈的性情,從藍幽幽的遠空直奔而來,似乎是為了染布的需要而與村莊親密相擁。浸泡、捶打、水煮、熏蒸、晾曬,忙忙碌碌的侗家姐妹個個心花怒放,她們唱著柔婉的侗歌,享受著豐碩成果帶來的愉悅。那咚當咚當?shù)拇凡悸晿O富韻律和節(jié)奏,在寧靜的山村上空回蕩,組成了一曲歡快、令人陶醉的樂章。掛在吊腳樓晾曬或藍或紫的侗布,像競相出港的萬千風帆,熱熱鬧鬧,光亮艷麗,香氣怡人,把侗寨渲染成一幅生機勃勃的風景畫,那是寫在侗鄉(xiāng)大地上最生動最浪漫的詩行。
侗族男女服裝以深紫、黑、藍、白為主色調(diào),那是自然最為本真的色彩,把御寒保暖和生活追求無縫連接。它沉穩(wěn)凝重,繁簡相兼,內(nèi)斂深邃,這正應和了侗族人平和低調(diào),與人為善,謙虛謹慎的性格。為了不使衣服太單調(diào)枯燥,為了使生活增添更多的精彩,侗族婦女服裝往往要配上精美的刺繡和豐富的色彩。鳥是快樂自由的,水是寧靜柔美的,花是鮮艷迷人的……采用繡花、挑花、貼花等繡花,將大自然物象用多種技法進行構(gòu)圖創(chuàng)作,對稱古雅,生動形象,細膩明快,其紛繁的紋飾、古樸的圖案,精湛的工藝,標志著一個民族文化歷史的傳奇,沐浴著春光或秋陽,在村巷中、山道上,姑娘們一個個裊裊娜娜,春風蕩漾,一件衣服便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一支隊伍就是一片色彩斑斕的海洋。這些繽紛的服裝,充滿了個性與追求,把男子的粗獷豪放、硬朗堅韌,女子的恬靜溫婉、賢惠善良、演繹得異彩紛呈。
侗族對美的追求是傾盡心力的,以女性的裝飾最為突出。頭戴銀花冠、銀簪花,脖掛銀項圈、銀項鏈,耳吊墜環(huán),手有鐲子、戒指,胸貼花兜、銀鎖鏈,腿上為繡花綁腿,腳上是千層底繡花布鞋,一個盛裝女子的飾品從頭到腳琳瑯滿目,像一串美艷的珍珠,透著高貴與神圣,迸射著迷人的光芒,讓人百看不厭,意蘊悠長。遇到節(jié)日,姑娘們聚在鼓樓坪上手牽著手,圍成圓圈跳踩堂舞、唱多耶歌,銀光閃亮,環(huán)佩叮當,裙裾飄逸,有如無數(shù)顆星星和月亮在照耀,好似無數(shù)琴弦在奏鳴,身臨其境,讓你想到天鵝湖的圣潔優(yōu)雅,為之感動和震撼,為之興奮和嘆服。
侗族服飾,是盛開在青草綠葉上的鮮花,是流動在天上的彩霞,是一幅綿延不絕的風景畫,讓你入迷,讓你百看不厭,讓你如癡如醉。
在我的心中,最美的聲音是侗歌。
飯養(yǎng)身,歌養(yǎng)心,唱歌是侗族同胞生命的一部分,是精神的筋骨,是人生的陽光,是扇燃心中希望的火焰。
侗鄉(xiāng)的歌聲是天籟,是生活的變奏曲,是愛情的和弦,是拼搏奮斗的交響樂。
在侗鄉(xiāng),沒有不可以用歌來詠唱的事物,沒有不能用歌來表達的情感。侗家人用歌來唱萬物的起源,唱民族之歷史,唱英雄的功績,唱心中之情感,唱美好的愛情……
侗族男女青年的戀愛是從唱歌開始的。在如水明凈的月光下,小伙子走寨來到心儀的姑娘木樓前,深情的對歌便開始了。不會唱歌,姑娘連門也不會給你打開。進了門,歌就是語言。問候老人,夸獎姑娘,贊美油茶,句句歌不離口。以歌代言,以歌為媒,以歌傳情,歌是愛情的橋梁,是愛情的見證,一對對年輕人在歌聲中瓜熟蒂落,走到了一起。在侗鄉(xiāng),學唱侗歌就像學生讀書寫字一樣,是生活必須的一門課程。小孩在開始說話的時候,就要學唱歌了,誰唱歌厲害,誰就會收獲到人們的尊重和崇拜。會唱歌,是智慧、才華、知識的象征。
每天從第一縷陽光開始,趕早下地的人們便把山歌帶到了山上。他們引亢高歌,那圓潤婉轉(zhuǎn)的歌聲穿過樹梢,穿過幽谷,越過山嶺,像一只輕盈的燕子劃過藍天,潛進每個寧靜的角落。在緲緲的歌聲里,或歡快,或悠揚,或哀婉,把勞動的快樂,豐收的喜悅,生活的沉重,化作一股潺潺明亮的清流,浸潤著并不飽滿的日子。當人們把一根根沉沉的木頭拉山過嶺,木頭在一首首悅耳的山歌中便羽化成一片輕云。是山歌把挖地起落的鋤頭,變成了自然輕快的節(jié)拍。摘棉花的日子,歌聲把溫婉曼妙糅進了歲月。山歌陪伴著人們走過陰晴圓缺、風云際會的歲月流年。
賽蘆笙,那更是歌舞的盛會,不會吹蘆笙,你連出頭露面的機會都沒有。琵琶歌是最平民化的旋律,清麗、婉轉(zhuǎn)、悠揚,聲波在耳根癢癢的蕩漾,那是心靈的血液在躍動。被列入“世界非遺”,充滿著原始美、天籟美的侗族大歌,以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而獨具特色,鶴立于音樂圣壇。當年在法國巴黎的金色音樂大廳里,侗族大歌一亮相,立即引起世界樂壇的轟動,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農(nóng)閑時節(jié),姑娘大嫂們放下鋤頭,卸下斗篷,站到一起,就像蟬一樣和鳴。她們揮灑自如,嫻熟地駕馭著多線條、多層次的旋律,把人生的美唱到了極致。
少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傳歌。侗歌就這樣像一條永不止息的河流不斷傳承,不斷發(fā)揚光大。
在我的視野里,最撼人心魄的是侗族的建筑藝術。
吊腳木樓、鼓樓、風雨橋是侗族建筑的典型代表。侗族人是天生的藝術家,不用圖紙,僅憑簡單的竹簽作標尺,以奇特的文字為標注,用普通的木匠工具,建造出美輪美奐的藝術杰作。
侗族地區(qū)遍山遍嶺都是綠油油的杉木林,為干欄建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豐富材料。走進侗鄉(xiāng),你便走進了琳瑯滿目的木建筑的精美世界,你就會為那些杰出的建筑藝術折服、傾倒。
侗家人喜歡群居,一個寨子幾十戶至數(shù)百戶。房屋大都依山而建,高低錯落,挨挨擠擠,屋檐相接。走進寨子就仿若走進了吊腳木樓組成的森林,即使天上大雨如注,穿越在巷子中也會滴雨不沾。侗族的住房大多三層,一樓關養(yǎng)牲畜堆放雜物,二樓為吃住與活動場所,三樓多為居室和倉庫。房屋布局巧妙,造型優(yōu)美,獨具匠心。特別是吊腳樓的吊腳,如蒼穹中振翅欲飛的雄鷹,臨空飛出,穩(wěn)健實用,富有獨特的韻律和強烈的節(jié)湊感,既有美學的藝術效果,又折射出優(yōu)越的力學性能。當目光落在那縱橫的榫卯、精致的壁板、雕花的窗戶、回曲的走廊上,就像欣賞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感慨立刻化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感,在心頭縈繞,不舍離去。木樓里咚咚的腳步聲,是親切的樂音;火塘里的綠色火焰舔著油茶的清香,是溫暖的記憶;清晨屋頂上那縷裊裊的炊煙,是律動不息的生活。侗家木樓,是一本內(nèi)涵豐富的百科全書,它像一幅精美的水墨畫卷,點綴在桂北的山山水水間。
在侗鄉(xiāng),無論你走進哪個村寨,闖入眼簾的是高高聳立的鼓樓,與鱗次櫛比的木樓相映襯,更顯得聳眼入目,巍峨雄偉。鼓樓是侗族的標志,它靠榫卯穿插連接,即使二十多層的高樓也不用一釘一鉚,卻穩(wěn)如磐石,矗立百年。它上小下大,飛檐逐層收分,形如金字塔。每一座鼓樓就是一件獨特的藝術作品。在檐脊和翹角上,有惟妙惟肖的飛鳥、麒麟、鳳凰、孔雀、奔鹿、雄獅、猛虎等塑像,而樓內(nèi)則雕梁畫棟,有花、草、鳥、蟲、魚、人物、故事等精美繪畫藝術,這些藝術,有的富麗堂皇,有的簡明淡雅,有的古樸神秘,有的顯露張揚,有的大氣靈巧,有的沉穩(wěn)端莊,那是民族的圖騰、信仰、愿望和追求的表達。那直插云霄的攢尖頂,在夕陽余暉的涂抹下,顯得縹緲空靈,意欲騰飛。那層層遞進的重檐,使鼓樓有著一種超乎尋常的圣潔、神秘和優(yōu)雅,充滿了無聲的韻律。在麗日晴空中登上鼓樓,俯瞰從腳下延伸向四周的一條條石板路巷道,有如四射的光芒,靜靜地射向遠方。晚上,當清風徐來,一輪明月掛在鼓樓上,四周萬家燈火,好像天上明滅的星星,使人如夢似幻,分不清這是天上還是人間。侗鄉(xiāng)的鼓樓,瑰麗、偉岸,吸取著天地精華,在村寨里靜靜地綻放,鋪陳著審美與氣韻。它是侗族建筑藝術的精華和杰出代表,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它昭示著一個民族的勃發(fā)向上,彰顯出民族文化的精彩和強大的震撼力。
侗族村寨一般都依山傍水,與水為鄰,以水為伴,一條條溪河把寨子清洗得潔凈明亮。有水必有橋,侗家人分外注重交通出行,把橋修得極盡完美。無論是跨河還是過溪的橋,都用巨木為梁,木板鋪面,用瓦蓋頂,人稱風雨橋。風雨橋由石墩支撐,將橋、廊、亭、塔巧妙融為一體,莊重巍峨,傲立蒼穹。它橫跨溪河,有的如靜臥美人,優(yōu)美嫻靜;有的如巨龍臥江,氣吞山河。橋面兩側(cè)有精致的欄桿和舒適的長凳,可供往來人們憩息。橋壁和梁上或雕或畫有吉祥物圖案,形象詼諧灑脫,古香古色,栩栩如生。橋中間安有祭祀的神位,供奉關公、周倉等護橋神。除了橋墩,整座建筑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被建筑學家稱為“榫卯抵承梁柱體系之大觀”,雖經(jīng)風雨,仍可屹立數(shù)百年不倒。橋頭的石碑,記載著民眾集資、出工、獻料的義舉。走在橋上,建橋時木捶的撞擊聲,眾人的呼號聲猶聞在耳。要知道,這樣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橋梁,僅靠工匠刀刀斧斧之類的原始工具,靠民眾的一肩一力和巨大熱情建造起來,這是何等偉大的民族?。?/p>
風雨橋曾經(jīng)是我小時候嬉戲追逐的樂園,長大后我從這里走出去求學、工作、接觸外面的世界。如今,它又以溫暖的懷抱迎接我回到侗鄉(xiāng)。
風雨橋是神奇的,它是侗家人生活的依靠,靈魂的明燈,是人生的起點和走向成熟的驛站。每次回到家鄉(xiāng),我都要來到這里燒上一炷香,祈禱風雨橋千秋永固,祈愿家鄉(xiāng)人民幸福安康。
(編輯 何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