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洇
(江蘇省昆山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世茂小學 江蘇昆山 215334)
作文是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的活動過程,反映了學生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與喜怒哀樂,是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真情流露。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發(fā)現(xiàn),寫作是學生最發(fā)愁的作業(yè),只要老師布置作文,學生往往叫苦不迭,總說沒有什么可以寫的,再或者就是千篇一律,空話套話、情感空洞,怎一個“難”字了得?
學生寫作“無米下鍋”,究其原因就是生活體驗的缺乏,葉圣陶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寫出什么樣的文字。”我們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豐富、廣闊的世界,但學生年紀小,注意力易分散,對事物只是浮光掠影,再加之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套公寓”里長大的孩子,缺少同齡的玩伴,父母往往只需要孩子管好學習,其他的什么都不做,更加劇了孩子對生活的體驗與感受的匱乏。
因此,學生寫作的“難”在于學生觀察習慣、情感體驗的喪失,架空了生活體驗的習作,是無法打動人心的??梢姡诹曌鹘虒W中尊重學生的主體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積累,是引導學生寫好作文的必然。
世界是精彩紛呈的,只要留心觀察,善于觀察,隨時隨處都有寫作的素材。然而學生生活環(huán)境單一,生活學習都有父母的照看,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忽略生活中的美好,形成一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不良行為習慣,這對寫作是極為不利的。觀察能力是習作的根本能力之一,對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貫穿習作訓練始終。為了落實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部編版教材做了系統(tǒng)的訓練,三年級的多次習作都以“觀察”為訓練重點,之后的教材也多有涉及。全套教材期望通過反復的訓練,幫助學生打好觀察的底子。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調(diào)動各種感官,仔細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培養(yǎng)觀察的敏感度。學會了觀察,有了豐富的體驗,才能言之有物,才能心有所思,情有所感,才能誘發(fā)寫作興趣。
草長鶯飛,花開花落,晴雨冷熱,大自然以它固有的節(jié)律運行著,也煥發(fā)出千變?nèi)f化的美麗。教師要倡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去觀察初春時枝頭冒出的新芽,去聽天空中小鳥嘰嘰喳喳的叫聲,去聞一聞花開時沁人心脾的香味,去摸一摸雪花的冰涼、小貓絨毛的柔軟……走進自然,學生的表情會變得生動起來,眼睛會亮閃閃的,他們會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會互相補充看到的細節(jié)。在指導寫《我喜愛的小動物》一文時,我提前將家里的一缸金魚拿到教室,養(yǎng)了一個星期。課間,孩子們都會圍在魚缸邊看著、說著,我指導他們觀察金魚的眼睛、身體、魚鱗、鰭、尾巴,看清楚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熟悉小金魚吃食、游戲的樣子。孩子們由衷地喜歡上了這些小金魚,由于觀察細致,寫的時候不但能抓住特點,描寫細膩,而且字里行間透出對小金魚的喜愛之情。
今天的孩子大多是孤獨的,父母忙于工作,關(guān)上大門世界就只有自己一個,玩具和朋友都是各種冰冷的電子產(chǎn)品。因此,他們最容易忽視的就是生活中平淡卻溫暖的情感,所以,一寫到母愛、友情類的習作就只能胡編亂造。因此,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家庭生活,感受平凡家庭生活中的溫馨與美好。我請同學觀察父母、爺爺奶奶的手,以《手》為題寫作;我引導孩子聽一聽父母飯桌上的聊天,以《飯桌上》為題進行一次語言描寫的訓練;我引導學生觀察父母一起做飯的情景,感受平凡夫妻的互相關(guān)心……漸漸地,孩子們明白了,生活猶如一座礦藏豐富的“寶山”,初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但只要睜大眼睛,開動腦筋,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就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閃光點”。
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對新鮮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因此,要盡量利用校園里的一切活動,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切實感受校園生活的美好。我們可以組織一些活動,像“拔河比賽”“二人三腳比賽”“掰手腕”“一個有趣的實驗”等,讓學生體驗游戲的快樂;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課間孩子們結(jié)伴上洗手間、在走廊聊電視劇時眉飛色舞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寫一個《課間十分鐘》的習作片段;可以組織孩子給老師寫賀卡送賀卡,感受自己期待興奮的心情……情感有了積蓄,學生的寫作也就不覺得難了,習作也就有了真情實感。
社會是個大學校,它具有廣闊的空間。要引導學生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帶著思考去關(guān)注身邊的變化,關(guān)注身邊的民生。比如學生結(jié)合我們的住房變大了、道路變寬了、小區(qū)變美了、傍晚廣場上廣場舞的人越來越多了,寫出了《今天我們搬新家》《愛上廣場舞的奶奶》《姨媽在小區(qū)迷路了》《搶車位》等反映家鄉(xiāng)新貌佳作;當然還可以另辟新徑,在觀察家鄉(xiāng)變化的同時,也有學生發(fā)現(xiàn)其他的問題,寫出了《小河在哭泣》《分類垃圾箱的苦惱》《可憐的流浪貓》等反映社會問題的習作。
作文,是學生描寫生活的過程,五彩繽紛的生活是作文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材。學生對生活體驗得越深,描繪的生活就越精彩。因此作文教學,要教會學生描繪生活,先要教會學生體驗生活。
有了豐富的體驗積累,教師就要精心設(shè)計導語,撥動學生心弦,讓學生打開記憶窗口,用文字再現(xiàn)生活細節(jié)和自己的感悟。如何把“米”做成軟硬適中的“米飯”,老師就要注重寫作方法的指導。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特別是部編教材中的習作單元,更是集中且具體地進行習作指導,習作單元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圍繞一個寫作方法典型材料,最后的單元習作練習,是對整個單元學習成果的應用和檢驗。因此,教師要利用好習作單元的課文,在帶領(lǐng)學生讀懂課文內(nèi)容的同時,聚焦其言語形式,將其作為習作范本,感受表達的精妙,關(guān)注精妙的句式表達、精巧的描寫手法、精當?shù)亩温浣Y(jié)構(gòu)、精致的謀篇布局。
例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的3篇課文中,都有“點面結(jié)合”的描寫,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點”的描寫和“面”的描寫的句子,通過朗讀討論,感受到點面結(jié)合描寫的好處,因此,學生在寫作《記一次有趣的拔河比賽》《家庭大掃除日》《放學》等作文中,運用得較好。再比如,在學習了《那個星期天》后,學生對于運用環(huán)境描寫突出人物心情的寫作方法有了很深的認識,也就能較好地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因此,利用范文教給學生一個又一個具體的習作方法,讓學生有章可循,能較好地幫助學生解決作文表達的問題,也有利于學生真情實感的抒發(fā)。
學生的生活是千差萬別的,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對生活有著不同的理解,同樣也就造就了不同的個性。同樣一個題目,班級內(nèi)幾十位學生可能有著不同的理解,寫出不同類型的習作來。比如,在寫《手》這篇作文時,我讓學生回家看一看想寫的人的手,摸一摸感覺一下手的光滑度,問一問手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的?有的學生寫媽媽的手,細長而靈巧,寫出了媽媽用這雙手把家庭的照顧得妥妥帖帖,表達了對媽媽的感恩;有的學生寫了看到的建筑工人的手,厚實而粗糙,表達了對普通勞動者的敬意;有的學生寫爺爺奶奶的手的變化,從前幾年的長滿老繭到現(xiàn)在的漸漸平滑,寫出了生活的變化與普通人的幸福;有的學生描述了一雙胖嘟嘟白嫩嫩的妹妹的手,表達了自己作為哥哥要好好保護妹妹的心愿……
面對不同的作文,教師要注意鼓勵和表揚,只要他們能寫出自己真實感受,不無病呻吟,不去抄寫別人的習作就值得肯定,如果能發(fā)現(xiàn)習作中的亮點更要予以大力表揚。只有不斷地尊重和鼓勵,才能讓學生敢于寫,敢于表達,敢于抒發(fā),真正達到“我手寫我心”的效果,真情實感也能自然流露。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在平時的教學中,只要我們能密切聯(lián)系教材、結(jié)合學生實際,豐富積累,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就一定會提高寫作興趣,寫出帶有真情實感的習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