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劍華
網(wǎng)絡流傳一個當代分析哲學家推薦的閱讀書單,是由西班牙網(wǎng)站Demasiado Aire 做的一個專題,向當今世界知名哲學家進行調查,詢問他們在本科階段,哪三本書對他們的影響最大。其中有28 個哲學家做了回復。國內熟知的倫理學家查爾斯·泰勒推薦了《知覺現(xiàn)象學》《卡拉馬佐夫兄弟》《平信徒神學》,心智哲學家查爾莫斯推薦了他博士生導師侯世達的《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心我論》和帕菲特的《理與人》,科學哲學家范弗拉森推薦了《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空間的哲學》《數(shù)學的基礎》,帕菲特本人推薦了《倫理學方法》《功利主義》和托馬斯·內格爾的《無源之見》,宗教哲學家普蘭丁格推薦了《理想國》《中世紀哲學研究》《感知》,形而上學家威廉姆森推薦了《單子論》《表象的結構》《思想的對象》,邏輯學家普萊斯特推薦了《數(shù)學原理》《語言的邏輯句法》《從邏輯的觀點看》。不難看出,大部分哲學家的推薦都和他自己將來所從事的研究有密切的關系,只有極少數(shù)是比較個人化的。例如,范弗拉森推薦的薩特著作,也許是因為自己在個人精神生活上受到了薩特的影響。20世紀六七十年代,存在主義對歐美年輕學生產(chǎn)生了覆蓋性影響。以研究心理因果而聞名于世的心智哲學家金在權也是從了解存在主義才開始進入哲學行當?shù)摹?/p>
比較耐人尋味的是實驗哲學研究領域領軍人物加西華·諾布(Joshua Knobe)教授,他推薦了尼采《論道德的譜系》、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和克爾凱郭爾的《戰(zhàn)栗與恐懼》。這些哲學經(jīng)典和他今后從事的心理學與哲學之間的交叉研究似乎沒有任何關聯(lián)。從閱讀尼采、克爾凱郭爾到引領實驗哲學思潮,不知道有怎樣的精神歷程。諾布1996年本科畢業(yè)于斯坦福大學,2006年博士畢業(yè)于普林斯頓,博士導師乃是普林斯頓哲學系前系主任吉爾伯特·哈曼,當代自然主義哲學的重要推手。1970 年克里普克做《命名與必然》講座,哈曼是錄音稿整理者之一,另外一個是托馬斯·內格爾。諾布畢業(yè)后在加州Chapel Hill 分校擔任助理教授,因其實驗哲學工作,聲名鵲起,很快被挖到耶魯大學哲學系,擔任耶魯大學哲學系和認知科學的雙聘教授。1974年出生的諾布是自然主義哲學的少壯派。
諾布少時既迷戀大自然、又酷愛機械技術,常去森林里學習各種樹木的拉丁名字,或給自己房間里安裝各種彩色燈帶。諾布的父母相當開明,尊重他的種種選擇。諾布一家住在美國東部馬薩諸塞州,去西海岸斯坦福大學讀書時,他想騎行穿越美國去上學。親友長者皆反對,但父母支持他。諾布于是騎行六周到達了學校,比預定計劃還早。當時斯坦福大學有一個跨界本科項目,可以自己選擇一個各種課程組合成一個學位,諾布于是給自己發(fā)明了一個本科學位:跨界倫理學,把哲學、心理學、宗教、神經(jīng)科學、政治學等各個學科的倫理議題組合起來的倫理研究?,F(xiàn)在哲學系,倫理學的交叉研究漸成主流,但在20 世紀90 年代很少見。本科時,他特立獨行,一度住在學校附近森林自己搭建的帳篷里,甘當馬勒(Bertram Malle)的研究助理,一起做實驗,以求減少開支。當時馬勒正在斯坦福讀博士。
馬勒日后成為知名的心理學家,擔任布朗大學的認知—語言—心理科學教授。他關注常人意圖行動的直覺,通過實驗調查來理解意圖行動,兩人在《實驗社會心理學》雜志上合作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意圖的大眾概念》[1]。人們在解釋行為時,常常區(qū)分有意行動和無意行動,這背后隱藏著大眾關于“意圖”的共同觀念。這篇文章設計了四個實驗逐步確認、分析大眾的“意圖”概念,表明這一概念包含了欲望、信念、意圖、覺察和技巧五個組分,并和已有的“意圖”行動模型做了對比,探究了這一模型在社會認知、發(fā)展認知中的作用。
在做心理學實驗的同時,諾布也鐘情于傳統(tǒng)哲學,閱讀亞里士多德、尼采、克爾凱郭爾、休謨、馬克思和維特根斯坦。本科畢業(yè)之后,他去了德州的公益組織幫助流浪漢和窮人、去墨西哥教英語、到德國做翻譯。他一度不想碰哲學,但卻一直在寫自認為不屬于哲學的學術論文:人們關于他人的看法如何受到道德反思的影響。長期以來,諾布自己過著學術雙面人的生活:一方面他和馬勒一起合作在心理學雜志上先后發(fā)表了六篇論文,實驗調查是基本手段;另一方面,他又寫作日常推理中道德作用的“哲學論文”,概念分析是主要工具。筆者曾撰寫過一篇文章《經(jīng)驗探索與概念分析:實驗哲學的二重證據(jù)法》,討論過哲學研究應該既注重概念分析又要注重經(jīng)驗方法。諾布左手實驗調查,右手概念分析,兼具兩大學科(心理學、哲學)傳統(tǒng)之長而不自知。
機緣巧合,一個學術批評讓他的雙面學術生涯合二為一。哲學家米勒(Alfred Mele)針對他和馬勒的文章寫了一個回應。米勒考察了他們論文的每一個細節(jié),表明哪些是錯的,哪些方向是對的,但仍然需要更進一步的實驗來確證。讓諾布震驚的是,米勒把心理學中關于意圖行動概念的經(jīng)驗問題和諾布自己探索哲學中道德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了。米勒指出,諾布對意圖行動的分析僅僅訴諸了如信念和欲望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而沒有考慮道德特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按照米勒的觀點,道德觀念影響人們對行動的意圖是一種錯誤。米勒的批評促使諾布從道德考慮重新設計實驗。但更重要的在于,米勒的批評讓諾布逐漸意識到,也許研究傳統(tǒng)哲學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實驗。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19世紀的密爾和尼采,這些大哲學家都認為對人類實際存在的理解會對我們的哲學探究大有助益,他們都探究關于心智的事實如何與倫理、宗教聯(lián)系起來。若如此,則做實驗就是理解人類實際存在的重要方法。米勒是弗羅里達州立大學的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行動理論、心智哲學、形而上學和古希臘哲學。他對自己的介紹是他所有的工作都圍繞如何解釋人類行為展開。解釋人的行為,就是解釋人之為人的特征,就是哲學的核心工作。需要指出的是,解釋人的行為的交叉研究和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不是一碼事。
回到馬勒、諾布和米勒的爭論。通常我們有兩種思考行動的方式:第一,關于正確和錯誤、稱贊和譴責這樣帶有道德評價的行動;第二,完全描述的行動:帶有意圖的行動、擁有理由的行動、獨立的行動。諾布意識到這兩種思考行動的方式彼此不能完全獨立,而是互相影響。諾布在一系列關于意圖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日后以他自己命名的諾布效應(Knobe Effect)[2]:一個行為被認定為有意的還是無意,取決于受試者對行為主體的道德判斷。考慮如下場景:
公司的副總裁向委員會主席報告,“我們計劃啟動一個新項目。這會幫助我們獲得收益,但也會傷害環(huán)境?!?/p>
主席回答說,“我一點也不在乎破壞環(huán)境。我只是想要公司收益。啟動這個計劃吧?!彼麄儐恿诉@個項目,的確環(huán)境受到了破壞。
有一個對應的情況:
公司的副總裁向委員會主席報告,“我們計劃啟動一個新項目。這會幫助我們獲得收益,但也會改善環(huán)境?!?/p>
主席回答說,“我一點也不在乎改善環(huán)境。我只是想要公司收益。啟動這個計劃吧。”他們啟動了這個項目,的確環(huán)境受到了改善。
在破壞環(huán)境的語境里,受試者判斷老板是有意為惡;在保護環(huán)境的語境里,受試者判斷老板是無意為善。只是一個語詞的改變,使得受試者對主角老板的意圖做出了不對稱的判斷。大部分測試者認為公司主席有意為惡,無意為善。這樣一種非對稱效應還適用于:抉擇、欲望、有利、反對、提議這些概念。我們對人的道德評價經(jīng)常影響了對一個人心理活動的預期。這不免讓人想起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對經(jīng)濟行為的心理調查研究,卡尼曼用心理學手段去測試人們在進行經(jīng)濟活動時的一些系統(tǒng)判斷,發(fā)現(xiàn)人們的判斷受到心理效應(稟賦效應、錨定效應等)的影響,從而很難做出完全理性、全面的判斷。諾布的跨界工作促成了在Edge 上,卡尼曼和諾布的一次對談。那次交流,卡尼曼的問題非常尖銳,雖然他對心理學與經(jīng)濟學交叉形成的行為經(jīng)濟學貢獻巨大。但他并不理解心理學與哲學交叉形成的實驗哲學研究。他覺得在行為經(jīng)濟學中所發(fā)現(xiàn)的都是顛覆常人直覺的東西,新穎的東西。如果實驗哲學的研究不過是驗證了某些哲學說法,意義不大。不過,卡尼曼不太了解的是,實驗哲學中的研究也有不少是非常新穎的。比較行為經(jīng)濟學和實驗哲學二者在各自領域的位置和所受的批評是一個有趣且重要的話題,但超出了本文范圍。簡單來說,即便只是通過實驗來確證哲學中的一些既有立場,對哲學來說也是重要的。哲學并非空中樓閣,有其現(xiàn)實基礎。
道德觀念不僅僅影響心理意義上的東西,還影響常人的因果判斷。諾布對人們的因果歸責判斷做了調查??紤]如下場景:
哲學系的秘書在她桌子上放了很多圓珠筆。系里的行政人員可以自由取用這些圓珠筆,但教員則需要支付才能去用。行政人員常常來取走圓珠筆,不幸的是教員也這么做。所以秘書不得不常常寫信給全系人員,提醒大家只有行政人員才可以自由取用圓珠筆。某個周一的早上,有一位行政助理在前臺遇到了史密斯教授,他們兩人都取走了圓珠筆。過了不久,秘書需要寫一個重要的告示……她發(fā)現(xiàn),桌子上沒有筆了。選擇:
(a)史密斯教授為此負責。
(b)行政助理為此負責。
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受試者都認為是史密斯教授而非行政助理應該負責。從科學觀點來看,二者都是責任人。但關鍵的區(qū)別在于教授做錯了事,而行政助理不過是盡她應有之義務而已。常人的道德判斷塑造了他們關于事件之間因果歸責關系的理解[3]。
斯賓諾莎對情感有一個解釋。如果我們深入理解到一個人的行動被以前的事件所決定,我們可以繼續(xù)愛這個人但將不再因為這個人違反規(guī)矩而感到憤怒。關鍵的問題在于,實際上是真的如此嗎?要驗證這一點,就需要進行心理學實驗,看看實際生活中的人是否像斯賓諾莎所理解的那樣,通過深入了解形而上學決定論獲得情感的平靜。
諾布的主要工作就是運用和認知科學、心理學相聯(lián)系的實驗方法去研究和哲學相聯(lián)系的問題。他主要研究關于人們道德判斷直覺的影響。通常認為思考此類問題最好被做成科學理論,但諾布發(fā)現(xiàn)事情并非如此:人們理解世界的日常方式受到道德的影響。應該說當代分析哲學的數(shù)學化、邏輯化和當代歐陸哲學的歷史化、浪漫化,都遠離了哲學傳統(tǒng)中的經(jīng)驗科學方法。
實驗哲學是一個跨學科領域。學界關于實驗哲學存在諸多疑慮,人們會認為哲學并不關注常人怎么想,哲學是一種專門的系統(tǒng)研究,與常人無關,也無關心理學方法。這種認識有所偏頗,當人們如此考慮時,他們預設了一種相當晚近的哲學觀念。尤其是20世紀分析哲學的主流觀念。但在哲學傳統(tǒng)中,有一些哲學家認為關于大眾直覺的事實和哲學是直接相關的,另外一些哲學家則不同意。哲學并不僅僅關乎形而上學、認識論或概念分析,哲學更關乎人類的生存處境。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對形而上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倫理學》的主要文本不僅僅關乎形而上學,也關乎人類心理。哲學家也在為這些形而上學問題如何澄清心理學事實做出爭論。斯賓諾莎認為心理學事實上與關乎人類生命和心智的哲學問題直接相關。實際上這也是實驗哲學家今天面對和研究的問題。諾布閱讀亞里士多德、斯賓諾莎、尼采、休謨、克爾凱郭爾,為他們關于道德的思考所吸引,但當他研究生時期讀哲學,發(fā)現(xiàn)這些思考完全屬于哲學領域之外,只有外行才會感興趣。甚至有人告訴他,休謨《人性論》中的大半都不能算作哲學。
重要的不在于實驗哲學如何與主流分析哲學相關,而在于實驗哲學能否幫助我們認識到人們如何思考、如何感受的事實,這些與傳統(tǒng)哲學中考慮的話題有著非常直接的聯(lián)系。諾布回憶在博士期間,參加哈曼的哲學課程,每次他提出的想法,都被哈曼一一駁回。哈曼精于概念分析、提出反駁,以至于讓諾布懷疑自己的智識能力。直到有一天他怯生生和導師提到,自己所作的關于道德的心理學調查可否作為博士論文選題。沒想到這一想法完全得到了哈曼的認可。哈曼雖然處于分析哲學主流傳統(tǒng),但一直支持哲學的自然化進路。老一代實驗哲學教父斯蒂芬·斯蒂奇也畢業(yè)于普林斯頓。
即便承認哲學關乎大眾,還是存在一個問題。傳統(tǒng)哲學里,哲學和科學不做區(qū)分,稱呼為哲學也可,稱呼為科學也可。如果實驗哲學完全不考慮當今哲學觀念,還有什么資格可以稱之為實驗哲學?我們并不把心理學、神經(jīng)科學叫作心智的實驗哲學。也許,我們需要更新當代的哲學觀念,考慮哲學作為跨學科研究的價值。想一想心理學和經(jīng)濟學的交叉,研究消費者決策的范式,這是行為經(jīng)濟學的主要工作。并不因為心理學方法,使得行為經(jīng)濟學不再是經(jīng)濟學的一個門類。其實,有一些問題無法嚴格區(qū)分學科,例如解讀古典文本。我們既不能說只是哲學問題,也不能說只是古典學問題。如果我們想真的解釋這些段落,最好的辦法就是忽視學科區(qū)分,采用我們能用的任何方法去追索問題。當討論跨學科研究時,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根本都不會提到跨學科這個事兒,關鍵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以諾布關注的意圖為例:有人關注意圖行動的形而上學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意圖的心理學研究沒有那么重要。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你認為重要的是關于人類存在和他們感知世界的這一問題,那么意圖的實驗研究就是有價值的。在哲學研究領域,概念分析方法和經(jīng)驗研究并重,諾布調查半個世紀以來的心智哲學研究,發(fā)現(xiàn)在論文中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科學方法、證據(jù)和結論。
也許是因為受到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做哲學的困惑,諾布還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學科文化調查。在學院里存在著不同的學科文化,例如在哲學系里,關于學者的評論和在心理學系的評論是非常不同的。當一個哲學系面臨如下兩個候選人:
(a)面試者對教學科研做出了有價值的貢獻,例如教學經(jīng)驗豐富,發(fā)表論文不少;
(b)面試者沒有在教學科研上做出任何貢獻,但在行內公認為極度聰明。
諾布說,大多數(shù)哲學系會要第二個面試者。心理學系,則完全不同,當大家要聘任一個人的時候,從來不會問“這個人有多聰明?”而是問“他/她做了什么發(fā)現(xiàn)?”如果你沒有任何貢獻,那你就沒有任何機會。心理學系不會因為你有多聰明就會雇傭你。這是兩種不同的學院文化,哲學系學生主要焦慮自己到底是否足夠聰明,心理系學生則焦慮于自己是否做出了具體的貢獻。我們經(jīng)常聽到關于哲學天才的說法,例如羅素看了維特根斯坦的作品不到一頁,就斷定他是一個天才,這種眾所周知的段子也影響了人們對做哲學的看法。在我們這個高等教育普及的時代,唯天才論可能會損害哲學行業(yè),使得很多人畏懼哲學,甚至產(chǎn)生對哲學的錯誤想象。
“聰明”的諾布在分析哲學的主流訓練中也感覺到自己的智力不夠,產(chǎn)生困惑。幸好他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哲學工作方式。王國維早年研習哲學,發(fā)現(xiàn)可愛的叔本華哲學不可信,可信的康德哲學不可愛。諾布從喜歡可愛的哲學開始,最終對可愛的哲學進行了可信的研究,彌補了自己的精神缺憾。諾布相當高產(chǎn),論文將近一百余篇,在實驗哲學的各個研究領域均有開創(chuàng)性成果,例如:因果、自我、意圖、道德、意識,等等。但他有一個致命的“小殘缺”,他的手用筆或打字均困難。從讀研究生開始,他就發(fā)現(xiàn)自己一周打字不能超過四五個小時。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只好盡量減少打字時長,花大量時間在散步中思考。在頭腦打腹稿,直到一切就緒,才會寫作。語音識別軟件的出現(xiàn)幫助了諾布。心理學調查、語音軟件、合作發(fā)表,諾布的這些研究寫作方式和通常的研究寫作方式差異很大,他本身就是對哲學行業(yè)的一個革新,召喚我們應該以新的眼光去看待哲學。成名之后的諾布不忘初心,他和英美學界的尼采專家萊特(Leiter)教授,也是哲學品酒師的主持者,合作發(fā)表了一篇:《為尼采的道德心理學示一例》[4]83-109,也算還了自己大學時代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