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松縣教育局 吳學俊
有關研究表明,學生學習能力的本質是學科知識、學科技能、學習策略經(jīng)過一系列內化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認知結構。構建合理的認知結構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核心。認知結構是學生掌握學科知識、認識客觀事物的一個經(jīng)驗系統(tǒng),是可以在后天學習中獲得的。認知心理學認為,在認知結構的影響下學生能夠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養(yǎng)成個性化的學習能力。為此,文章結合初中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就如何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幫助學生構建科學合理的認知結構進行策略分析。
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如何激發(fā)學生對未知的渴求從而生發(fā)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通過巧妙的情境設計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沖動。
比如在說明文《蘇州園林》學習之初,學生表現(xiàn)出的學習興趣可能會比較冷淡,加之未曾有過蘇州園林的游覽經(jīng)歷,他們無法對蘇州園林的美產(chǎn)生直觀感性的認識。為了能夠讓學生對文本發(fā)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課前學習情境,作這樣的導入:“有一句諺語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足以見得蘇州的美麗名動天下,同時還有一句是‘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其中則反映的是蘇州園林的美麗超凡絕俗。那么,我們不必等待了,一起來看一看、想一想,蘇州園林究竟是怎樣的美!”隨后,教師為學生播放蘇州園林的圖景視頻,在展現(xiàn)精美畫面的過程中配上教師充滿感情的解說,引導學生置身美輪美奐的園林美景中,讓學生變得興奮起來。在學生感嘆蘇州園林的美麗的時教師讓學生以“蘇州園林真美,美在哪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在教師的提問下學生踴躍發(fā)言,暢想無限,一時間,課堂上聲色齊全,逸興遄飛,蘇州園林究竟如何美麗?惹得師生一探究竟的興致盎然不敗。
皮亞杰將圖示概念引入心理學研究領域,皮亞杰認為,兒童接受外界的影響不是一種消極被動的過程,而應該是一種主動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會通過同化和順應來使得自己的內部認知出現(xiàn)變化,達到平衡。該理論關注學生對外部知識的加工和自主構建,這一點和多媒體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內核是一致的。
多媒體課件能夠使得中學語文教學充分體現(xiàn)出信息技術的應用優(yōu)勢。從實際應用角度來看,多媒體課件是按照一定教學思想,借助信息技術優(yōu)勢來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加工的。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技術形式能夠將生活的情境放置在課堂環(huán)境中,從而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刺激學生的多個感官,撥動學生心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養(yǎng)成學生主動觀察、認真思考和分析歸納的能力。比如在學習《春》的時候,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舒緩的音樂,同時展現(xiàn)春天的景象,在聲色和諧的氛圍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會情不自禁地進入學習情境。課堂上朗朗的讀書聲就是學生心中春天的氣息。這樣的操作,就是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下教師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合理地把握學習節(jié)奏。
依托多媒體技術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從而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教法、學法的革新,打破學習局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一,設置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強調在學習內容和求知心理之間設置疑問的屏障,讓學習者陷入一種“有目的但是不知道如何表達的心理困境”。問題情境是一種常見的情境,借助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夠達到理想化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動物游戲之謎》的時候,教師設計了“動物為什么會有游戲?游戲的目的是什么?”這樣兩個問題模塊,使用兩組多媒體圖片來向學生展示動物游戲圖片和打鬧的短片,引導學生通過多個感知器官來了解被說明的對象,從中獲得真切的感受。第二,借助多媒體技術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在多媒體技術的作用下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引導學生更加認真、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思考,從而打破以往課堂教學的沉悶氣氛,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比如在學習《再別康橋》的時候,考慮到詩人的時代生活與當下時代環(huán)境的差異,學生缺乏生活和情感體驗,對詩歌中的一些詞句理解存在難度。因此,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準確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難點。教師若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課件來將詩歌中的難以理解的文字和注釋進行介紹,以直觀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詞句的含義,則有利于幫助學生增強情感體驗。若順勢展示更多古今中外表達“離別”主題的詩詞,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鑒賞,則學生的理解會更明白清晰。
培養(yǎng)學習專注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傳統(tǒng)意義上的黑板教學很容易讓學生困倦,學習注意力難以集中,同時外界環(huán)境客觀上對學生存在干擾。在說明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專注力不夠就是一種典型的表現(xiàn),此時借助多媒體技術能夠幫助學生排除干擾。
如《蘇州園林》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放這節(jié)課前半部分的圖景視頻讓學生欣賞,后半部分可以選擇幾個特色突出的景點來展現(xiàn),如亭臺軒榭、假山造石、花草樹木等。這樣有策略、有層次、有重點的教學會排除一些不必要因素對學生的學習干擾,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文本結構,理清線索,進入文境。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蓋過世界的一切,推動社會前進,且是知識的源泉。”想象在語文學習中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體現(xiàn)。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體驗和理解文本語言,大膽地進行想象。
借助多媒體技術能夠通過聲情并茂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比如在學習《宇宙的邊疆》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型科學電視系列片《宇宙》的節(jié)選內容,在播放紀錄片的時候向學生介紹宇宙、星系、太陽系和行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對奇妙的宇宙產(chǎn)生無窮盡的遐想,讓學生思考自己是在宇宙的中心還是邊緣,宇宙的邊疆是在哪里。這樣的活動形式能夠充分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欲望。
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而豐富的情感體驗是思維活躍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情感體驗就無法啟迪學生的思維。利用多媒體技術集合圖像、聲音、文字為一體的信息處理優(yōu)勢,可以通過動靜結合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領略文本的美妙。
比如《聽潮》一文的學習,可以在課件上進行這樣的導入設計。以月牙島以及海面為背景,配以《圣母頌》悠長、寬廣的旋律,營造出深沉厚重的氣氛,教師適時朗讀導入語“每當我們漫步海堤或者徜徉海灘的時候,你可曾從大海那喃喃細語中,從它那如癡如醉的傾吐或者咆哮中,領略大海深沉而豐富的內涵……”對于富于變化的海潮,則通過播放視頻,為學生提供立體畫面,每一個階段的變化都呈現(xiàn)動態(tài)的影像、音樂和文字,而后組織學生采取聽讀、誦讀、品讀的方式來領悟文本內容。其中,誦讀又采用個別誦讀—小組誦讀—整體誦讀的形式。通過多形式、多角色、反復誦讀,讓學生獲得最真切的審美體驗。
在多媒體平臺的支持下能夠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文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思維能力,學習文本不僅是借助文本學習語言,而且也是學習作者的思想、思維。在課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方便口語表達的演講平臺。比如以《我的業(yè)余生活》為話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學生業(yè)余生活的群像,之后抽取學號讓學生觀看視頻后上臺通過口語作文的形式來描述自己的業(yè)余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鍛煉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口頭作文完成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對臺上學生的語音、語體、內容進行評價,教師從對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進行總結,及時糾正學生的口語表達缺陷。
智慧學習環(huán)境下多媒體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了多元化的學習情境,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認知心理能夠得到更好地促進和發(fā)展。文章結合中學生心理特點,就如何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更好地探索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效路徑,引導開展學生個性化學習,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