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澤
(無錫市新安實驗小學,江蘇 無錫 214000)
《那個星期天》選自20 世紀90 年代史鐵生發(fā)表的首部半自傳體長篇小說《務虛筆記》,講了一個小男孩在童年的某個星期天,等待著母親帶他出去玩,而一整天母親都在忙各種家務,最后那個星期天的出游計劃并沒有如愿以償。該篇選自小說的第五章“童年之門”,選入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時,原文幾乎全篇保留,刪除了嵌套在敘事之外的對于小說中主要人物女教師O童年遭遇的相關猜測與抒情,僅保留原著敘述者本身的童年回憶敘述部分,成為一篇獨立完整的敘事性文本。
在教學中,這篇課文獲得了學生非常強烈的共鳴與喜愛,學生很容易就喚起六年級上冊有關鐵凝《盼》一文的記憶,兩者都有極其鮮明的兒童視角的敘事特色和鮮活精彩的語言節(jié)奏特點,“盼望”與“失望”之間,本就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最常見也最深刻的情感波動體驗。
人對于事物的認知理解的視角是有差異的,“‘事情本身’其實總是被我們的立場、我們的問題所制約”。成人和兒童在敘事的角度與立場上有顯著的差異。刪改后的課文《那個星期天》,沒有了結尾以成年人視角對自我童年與女教師O 的童年的敘述片段,在敘事視角上的最大特點,便是全文都基于兒童的敘述視角,從兒童的角度來寫所見與所想,課文自身的價值更加凸顯。
選入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都采用了兒童視角,如蕭紅《我和祖父的園子》,魯迅《社戲》《少年閏土》,都德《最后一課》,當然同樣也包括中低年級段的很多童話作品,如《小真的長頭發(fā)》《小壁虎借尾巴》等。但是《那個星期天》在教材安排的年級段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六年級的學生正處于12 歲的年齡階段,這一年齡階段正處于小學兒童期向青年少年期的過渡階段,因此,兒童視域下的敘述既有濃郁的兒童特色,又有懵懵懂懂的懂事感的特點??梢园l(fā)現,義務教育階段所配適的兒童視角選文上也可以發(fā)現符合他們的年齡成長階段,越往高年級,所選篇目的兒童視角也在逐漸少年化,選文的思想深度有了相應的提升。
兒童的敘述視角最明顯的特點便是以兒童的眼光或口吻來描繪和講述故事,在故事的呈現與表達過程中,帶有明顯的兒童思維特征?!赌莻€星期天》這篇課文中,兒童視域下的敘述視角,帶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充滿對世界的觀察與顯現。文章中的敘述者由兒童來承擔,以第一人稱為敘述角度,兒童對外部世界特有的思維方式是由內到外的觀察,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是逐步顯現出來的,而不是如成人視角,能夠接受多種渠道的反饋不斷修正。兒童的邏輯比成人要簡單得多,思維方式也更直接和非理性,更多關注結果而淡化對于原因的思考,關注自己直接的所見所聞。文章中第四自然段對于在院子里等待母親的敘述,跳房子,看云彩,撥弄蟻窩,翻看花豹,坐在草叢想象畫中人物的家和家人,這樣由現實聯想到虛構畫報,最后視角又落到院子里“去年的荒草叢又有了綠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這樣的視角轉化正是符合兒童的觀察特點,漫無目的又關注眼前,觀察認識到的范圍在逐漸擴大。
2.兒童視角具有細節(jié)化的特點,很多看似簡單的周遭事物都在他們的眼里具有別樣的可訴說性,而零碎啰唆的細節(jié)敘述構成敘述的主體。文中最真實有趣的便是孩童氣息的語言特點,看似顛來倒去的重復啰唆,正是兒童在激動情緒下的自然反應。比如星期天一早在門口躲貓貓,比如蹲在院子里無聊地進行一連串的自娛自樂,獨自在游戲中的所見所想被敘述出來時,細節(jié)使兒童的人物形象飽滿起來。
“總之她很久之前就答應了,就在那個星期天帶我出去玩,這不會錯。一個人平生第一次盼一個日子,都不會錯。”
兩次的內心想法的重復表達,帶有強烈的自我肯定性,展現出兒童喃喃自語的一種執(zhí)拗。在等母親買完菜后的第五段:
“走吧,您不是說買菜回來就走嗎?好啦好啦,沒看我正忙著嗎?真奇怪,該是我有理的事情啊?不是嗎,我不是一直在等著,母親不是答應過了嗎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去嗎?去吧,走吧,怎么還不走???走吧……”
蹲在那里苦苦期盼的孩子,身高和視野所及之處,也就是母親的忙碌的腿走來走去,一連串的敘述中,有語言的詢問,也有心里的嘀咕,敘述是破碎的,卻能夠感受到來自孩童心底的渴求。
3.復調式的敘述結構——“兒童視角”與“成人視角”的交錯與回溯。文章的作者畢竟是成年人,因此“在兒童視角的文本中往往存在著兩種聲音:兒童身份敘述者和隱含作者(成人身份)的聲音。兩套不同的話語體系,兒童簡單審美的聲音與成人復雜評判的聲音在文本中同時并存,輪流切換,這兩者之間的距離,構成了作品的復調?!痹谑疯F生的文本中,成人視角同樣存在,但是并不是成人的復雜評判,而是站在成年后帶著對母親的理解,知道母親為家庭操勞的艱辛,仍舊采用兒童視角進行敘述,成人視角的敘述是極其克制的和隱藏著的,僅在開頭交代了對童年那個星期天的回憶。
復調式的敘述結構為文本帶來絕妙的審美張力,在“兒童視角”與“成人視角”之間交錯與回溯,開啟的“童年之門”帶來無盡深沉的情感振蕩。
除此之外,兒童與世界、與自我之間也進行著交織的對話,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文本中那揮之不去的孤獨感與虛無感,望著院子中的空空落落的荒草,望著從早晨到下午沉沉落下的太陽,我感受到:
“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的到來,并且聽見母親咔嚓咔嚓搓衣服的聲音,那聲音永無休止,就像時光的腳步?!?/p>
小男孩是敏感的,他除了盼望著出游,與現實中的母親進行著對話與接觸,更早早地觸摸到了人生孤獨而靜謐的底色,通過兒童視角的觀察、敘述,構成了與自我與虛無之間另一層面復調式的對話結構,這是作家史鐵生的獨特思想藝術價值所在。
作為本單元僅有的兩篇課文之一,本單元的主題是“讓真情在筆尖流露”,文章中的語言表達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和藝術感,對語言表達藝術的學習,是適合六年級學生學習也是六年級學生應該學習的。
中低年級的兒童視角的選文,主要還是為了貼合學生的感悟理解能力,用他們能夠理解接受的生動活潑的兒童話語來講述故事,因此童話在中低年級的比例很高。而到了高年級,學生處于兒童階段,也處于青春期社會化的成長階段,他們既可以作為兒童,感受到課文中“兒童視角”下關于那種委屈感的設身處地的情感共鳴,又能夠站在成長中的小大人角度,感悟文本中的思想情感深度。結合單元的教學目標任務,高年級的我們在課文的教學目標上,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感悟文本的情感態(tài)度,更要關注寫作手法方式的應用。
從一方面來看,本篇課文的課后習題中有對于“這位母親是不是一位好母親?”這樣的思考題,指向的就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任務,處于這個年級段的學生,模模糊糊地也能夠理解到為家庭操勞的母親的為難,感受到成長的無奈,孩童世界與成人世界存在的鴻溝。
從另一方面來看,“讓真情自然流露”的單元習作,指向的就是學生語言表達提升的教學目標。學生學習課文的同時,應該要注意單元習作方法的任務要求,教師應該從文本中挖掘語言的精彩處,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史鐵生《那個星期天》一文中的語言方法藝術:
1.通過環(huán)境描寫反映心情變化。這也是課后“初試身手”的板塊訓練要求,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環(huán)境描寫是寫作時重要的心情抒寫載體,讓學生掌握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心情特點,這也是本課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
2.通過動作描寫的節(jié)奏反映心情變化。文章中對于不同階段心情的動作描寫是不一樣的,第三段是這樣來寫一早起來的激動的:
“起床、刷牙、吃飯,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走嗎?等一會兒,等一會兒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門口。等一會兒就等一會兒。我藏在大門后,藏了很久。”
一連串的動作描寫節(jié)奏感非常強,沒有慢條斯理地寫“我起了床,刷完牙,吃完了早飯”。事實上,這也是教師在教習學生遣詞造句時的一個訓練點,語言表達的節(jié)奏是可以很好地反映當時的心情的,同樣寫跑步,要反映心情的激動或情形的緊張,“他往前一沖/一跑”比“他往前沖去/跑去”在語言上更具緊迫感,短平快的語言和句組,更能體現緊張或激動的心情。
同樣,當想要反映失落、疲憊、悠閑這類心情的時候,語言的節(jié)奏感就應該隨之降低,放緩,可以利用較長的句子以及句子間字與字的復沓,重疊來塑造緩慢的節(jié)奏感。
“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粗枥锶鄤拥囊路途`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明白了?!?/p>
可以發(fā)現,句子間看似的重復、拖沓,為心情的逐漸低沉鋪下了回旋的臺階,“越來越……”“漸漸地,漸漸地”,疊詞的運用也是情緒表達逐漸升騰或低落的臺階。在教學中,不僅要通過讀來感悟心情,更要通過點撥,學習言語節(jié)奏對于情感表達的作用。
3.通過意蘊精妙的字眼以小見大。在課堂中,第五段有這么一句話通過學生的朗讀被發(fā)現別有洞天,講的是在母親忙碌的腿底下念叨等待的“我”處于這樣一個狀態(tài):
“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它們不停下來,它們好幾次絆在我身上,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p>
“至今”都在我眼前,說明這一幕留下的深刻印象終身難忘,而最后一句話細讀,似乎是一個病句,明明正確的表達應該是——我差點“被”碰倒,為什么文章卻說,“我差點兒把它們碰倒”?“把”與“被”之間的落差,細細體會,我們恍然大悟,“被”那雙腿碰倒,代表著無意間的一個意外,“把”它們碰倒卻有著一絲的故意為之,想要假裝不小心絆倒卻最終按捺住的蠢蠢欲動,這不就是最真實的小孩子的反應和想法嗎?學生比老師更接近于童年,一下子就驚呼出,家里的弟弟妹妹有時候為了達成目的,會故意假哭或者在大人面前搗亂的生活場景,一下子就對孩子之間這種想法心領神會,也理解了那種蠢蠢欲動但是沒有最終施行的原因,這是多么懂事的一個小男孩啊,他的心底原來也按捺著一個孩子氣的自我啊。
如今,這篇課文新選入教材,在課堂上就深受學生的喜愛,正是因為文章中的情感引起了他們強烈的共鳴。教師應該立足文本的兒童化敘述視角理解文本,引導學生在感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礎上,配合好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任務,感悟語言表達方法的藝術。
學生比老師更接近童年,也更容易理解兒童視角下的敘事模式,學好這篇文章,能夠讓學生的習作中的情感真正可以“在自然中流露”,更好地以孩子們自己的視角去表達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