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慧 孫 鈉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6)
結構游戲是一種常見的幼兒游戲活動,深受幼兒喜愛。結構游戲又稱建構游戲,是指幼兒利用積木、塑膠、金屬結構材料、沙子、泥土及其他建筑結構材料進行建筑、結構類活動。通過教育實踐,學者們發(fā)現(xiàn)幼兒園的結構游戲開展仍然存在各種問題。本次研究通過對幼兒教師進行深入訪談,針對其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為大班幼兒更好地開展結構游戲提供幫助。
本研究選擇了成都市一所一級園的一位大班教師作為訪談對象,簡稱X老師。X老師具有六年的教齡,教學經驗相對豐富。
本研究根據查閱到的關于結構游戲的相關文獻以及在幼兒園研習所觀察的情況,擬定了訪談提綱,主要包括教師對結構游戲活動的認識、結構游戲開展條件現(xiàn)狀、結構游戲組織與實施現(xiàn)狀、結構游戲中教師的觀察記錄。
X教師充分肯定了結構游戲的重要性,首先結構游戲鍛煉幼兒的空間感知能力,比如上下左右方位;其次幼兒之間需要進行合作,充分鍛煉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黃人頌、李淑賢、華愛華、丁海東等學者認為結構游戲可以提高幼兒的認知、手腦的操作能力、審美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品質,如目的性、堅持性。從這些研究表明,X教師對結構游戲的理解是合理的,但是不夠全面,這可能會影響教師設計開展結構游戲的教學計劃,還可能影響教師對幼兒在游戲中存在的教育契機的捕捉。
X教師認為在組織結構游戲中教師主要擔任觀察者、引導者的角色。教師作為觀察者的時候需要根據班上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觀察目標,比如觀察到大部分幼兒獲得了某項技能,那么就可以改變目標觀察。有學者指出教師在結構游戲開始之前,是建議提出者、安排場地者、規(guī)劃時間者、提供材料者;在游戲過程中教師是觀察者、游戲伙伴、引導者等??梢娊處熢诮Y構游戲開展的各個階段具有不同的角色,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X老師的想法符合結構游戲開展的角色需要,但是對于角色的理解不夠豐富。
2.2.1 結構游戲的場地選擇
該班的結構游戲主要在室內的區(qū)角中開展,幼兒園內沒有專門的建構活動室來滿足幼兒探索的需要。當天氣好的時候可以選擇到戶外開展游戲,但是并沒有規(guī)定的頻次,很大程度受到天氣的影響。同時該幼兒園的沙池小,所在地方偏僻,設有攀爬墻。沙池由幼兒園統(tǒng)一規(guī)劃使用,基本用于戶外體育活動,幾乎不用沙池開展結構游戲。
2.2.2 結構游戲的時間安排
結構游戲可以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以集體形式開展,該班沒有教師組織的集體結構游戲活動;另一種是作為區(qū)域自選活動,該班每天下午有區(qū)角活動,大約30—40分鐘(不包含準備和總結時間,包含的話大約一個小時),幼兒可以在區(qū)角開展結構游戲,一次可容納六個幼兒。張瑩的結構游戲時間研究表明,大班的建筑作品的復雜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因此超過30分鐘可以幫助大班的幼兒增加他們作品的復雜性(不包含準備和總結時間)。可以看出該班選擇的游戲時常較為合理。
2.2.3 結構游戲的材料選擇
該班擁有小粘球、磁力片、磁力棒、磁鐵珠、方形釘、蘑菇釘、雪花片、積木等,種類較為單一,主要屬于磁性結構和接插連接類。班上擁有大量的廢舊物品用于開展結構游戲,如易拉罐、紙杯、礦泉水瓶等。而模擬形象物品(如人物、動物、交通工具等)等結構性比較高的材料很少,X教師解釋說大班幼兒比起小班幼兒,動手能力和想象力都發(fā)展了很多,對模擬形象物品的需求少。在提問X教師覺得開展結構游戲時存在什么問題,教師提到了結構游戲材料不足的現(xiàn)象,希望幼兒園提供一些新的積木材料,理想狀態(tài)是每班都能擁有一套中大型的積木。
2.3.1 結構游戲的主題確定
該班結構游戲的主題是根據幼兒園每個月決定的主題來,比如最近一個月該幼兒園的主題是廟會,那么這個月幼兒的結構游戲就圍繞廟會主題展開。教師會循序漸進,設計越來越難的目標讓幼兒進行,如讓幼兒搭建廟會的攤位,從單個攤位慢慢的到多個攤位,再到一條街。當幼兒完成當天的目標,就可以搭建自己感興趣的其他作品。為了讓每個幼兒都能夠去建構區(qū),幼兒園里有小冊子,要求幼兒一周要去滿五個區(qū)角,每天去一個再記錄下來,教師通過看記錄本就知道幼兒一周有沒有完成目標。對動手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會讓幼兒在零散時間再次練習。該園的做法可以有效鍛煉和發(fā)展幼兒的搭建能力,但是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和興趣是否受到了壓抑,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何將兩者平衡值得我們不斷嘗試。
2.3.2 結構游戲過程中教師的指導行為
本研究將指導行為分為指導的內容和指導的方法。在指導內容方面,教師很少對幼兒具體的結構游戲活動進行指導,當出現(xiàn)新的材料時,教師會帶領幼兒認識材料。在指導的方法方面,教師會選擇引導幼兒進行觀察,不會選擇直接講解。如果出現(xiàn)幼兒向老師告狀等行為,老師會選擇讓幼兒先嘗試自己解決,實在無法解決才會介入。
2.3.3 結構游戲結束后的回顧環(huán)節(jié)
回顧的內容主要包括該次活動觀察的側重點和出現(xiàn)的特別狀況。老師會引導他們回答今天的目標是否完成、游戲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在與X教師交流的過程中,學者發(fā)現(xiàn)她不怎么關注幼兒作品本身的造型與格局以及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不會對這些進行指導,評價時也沒有特意提及。然而在游戲中幼兒可能會出現(xiàn)重復搭建動作和情節(jié),那么是不是盡可能的減少干預就是好的?針對不同的情況,教師也應該呈現(xiàn)不同的角色,而不能僅僅是觀察者。
在游戲過程中,X教師會用手機拍照或者錄下值得注意的一些情況,據X老師說,幼兒園有發(fā)觀察記錄表給老師,但是由于在觀察過程中使用紙記錄太慢了,所以選擇了用手機拍照或錄像的方式保存下來,以便在結束后用于和幼兒一起回顧。在空余時間,教師重新把所看所思所感寫到觀察記錄表里,也可以進行個案記錄。X教師反映,幼兒園所發(fā)的觀察記錄表只是大體的框架,具體細微的部分還是要靠老師自己把握。
第一,科學地看待結構游戲,扎實掌握游戲的知識與技能。教師要加強兩方面的認知,一是對結構游戲價值以及如何發(fā)揮價值的認知,二是對幼兒在結構游戲中需求的認知。與此同時教師要提高在結構游戲中的造型能力和指導能力。
第二,不過多干預,但必要時候需適時介入。葛東軍提出了五種需要教師干預的情況,即當幼兒不參與游戲活動時,當幼兒嚴重違規(guī)時,當幼兒有溝通困難時,當幼兒遇到操作瓶頸而主動向老師求助時,當幼兒反復構建動作和情節(jié)時。教師要學會把握時機,適時正確的介入。
第一,提供適宜的場地。在為幼兒創(chuàng)設游戲環(huán)境時,要充分思考如何利用環(huán)境讓幼兒以舒展的姿態(tài)進行游戲。有學者發(fā)現(xiàn)空間密度影響幼兒的游戲行為,空間密度過大過小都不適宜。該園室外場地小且無法擴展,同時人數(shù)較多,導致空間密度過小。教師可以適當利用零散的場地給幼兒創(chuàng)設相對安全、獨立的空間,可以在走廊、拐角等空間用KT板、柵欄等低矮、通透的隔離物進行隔離。同時幼兒園在規(guī)劃沙池的使用時也要考慮開展結構游戲的需要,更合理地安排時間。
第二,有效投放游戲材料。結構游戲是一種極具操作性的游戲,需要提供材料讓幼兒和它進行有效的互動。具體的材料可以參考《四川省幼兒園裝備規(guī)范》,其中詳細的介紹了建構活動需要配備的材料種類及數(shù)量,根據該文件并結合本園、本班的具體情況進行添加。
第三,提高教師的指導水平。幼兒園不僅要讓幼兒教師提高對結構游戲理論上的認知,還要為幼兒教師開展結構游戲提供切實的行為指導。幼兒園在提高教師的指導能力時,要讓幼兒教師充當多種角色,讓教師明白自己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yǎng)教師成為良好的觀察者和記錄者,那么從哪些角度觀察、怎么記錄,需要更具體更規(guī)范的指導。同時幼兒園還要為教師提供更專業(yè)的工具來觀察,比如更具體規(guī)范的觀察量表等。
幼兒園結構游戲是通過幼兒利用各種不同結構材料動手造型的活動,構造物體或建筑物,實現(xiàn)對周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這種游戲對幼兒手的技能訓練和發(fā)展思維能力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如通過積木結構游戲,幼兒可以自然地獲得分解與合成各種形體的經驗,并在使用材料中獲得數(shù)量、高度、長度、上下、左右、寬窄、厚薄、對稱等概念,取得組合、堆積、排列各種形體的經驗。此外,一些利用自然材料進行的活動,如玩沙、玩水、玩雪等也屬于此類游戲。結構游戲的各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幼兒教師的仔細觀察,并在適當?shù)臅r機給予幼兒支持與幫助。注意引導幼兒與同伴之間形成和諧的關系,引導幼兒向最近發(fā)展區(qū)發(fā)展,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