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云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姜灶小學,江蘇 南通 226300)
根據(jù)當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小學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之上發(fā)揮能動性。語文課堂不但是教師與學生雙方進行交流互動的平臺,而且更是學生發(fā)展自身個性的重要場所。語文課堂之上的交往與互動,對于教師來講,不可能是預設的和平靜的,課堂中不可能總是會有和諧的聲音,而不和諧的聲音在語文課堂出現(xiàn),亦屬于正?,F(xiàn)象。
逆向思維,從語義上來看,是不按正常路徑思考的方式去思考,它的核心是標新立異。逆向思維方式是對司空見慣的、業(yè)已成為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的方式。根據(jù)唯物主義辯證法,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可是在實際情況之下,人類經(jīng)常會習慣認識事物的其中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如果小學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可以運用逆向思維來突破原有的定式思維,從事物的另一面去分析,往往會得到新穎獨到的見解與發(fā)現(xiàn)。
小學語文課堂是由師生雙方的交往與互動構成的,語文課堂中出現(xiàn)順向思維抑或是單向思維,再為正常不過,而思路各異的逆向思維,同樣也是自然而然出現(xiàn)的,因為師生雙方各種各樣的教案類型都有它們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有很多教師異化了師生雙方在語文課堂的交往與互動,這些教師認為順向思維與單向思維是語文學科教學追求的最終目標,所以教師經(jīng)常將思路各異的逆向思維予以扼殺,并且武斷地認為思路各異的逆向思維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不一致,擁有逆向思維的學生被教師視為不懂權威和挑戰(zhàn)權威的另類。
例如,教師在《兩小兒辯日》一課的講解中,有學生向教師提出了質(zhì)疑,這不是對教師權威的質(zhì)疑,而是學生對于科學精神的質(zhì)疑。學生想知道為何會有課文中所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教師耐心地做出了解答,使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師生雙方踐行了良好的“質(zhì)疑——答疑”精神。
基于此,課堂交往活動的異化與中國傳統(tǒng)的尊師重道的文化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崇尚權威的價值取向,這一取向?qū)v朝歷代的教育行為形成了深刻的影響。而在當今時代,小學語文課堂上,不少教師依舊注重教師“教”的過程與作用,在選擇教學方法之時,師生雙方都習慣于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而不習慣雙方就某一語文學科問題進行共同的探討。教師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之下,習慣按照原先準備好的提綱組織教學活動,而不習慣按照學生語文學科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行靈活調(diào)整,并且安排教學的過程和選擇教學的內(nèi)容;教師習慣向?qū)W生進行提問,不習慣學生在課堂之上提出疑難問題來反問教師。這樣的習慣將小學學生的思維定向于最終確定的結(jié)果,但小學學生卻難以在求知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來追求未知的結(jié)果,教師在進行語文學科授課之時,總是按照自身的思路來聽學生的意見,所以與教師思路不同的逆向思維難以獲得教師的認可,因而容易被習慣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語文教師所忽略。
小學語文課堂是教師與學生雙方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的場所,這樣的交流與互動并沒有固定的規(guī)則性與確定性可言,這便是講,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動并不可能按照教師事先規(guī)劃好的細節(jié)進行操作。盡管小學語文教育活動在總體上應當服從一定的客觀規(guī)范與原則,但是小學語文課堂的具體教育活動應當依賴于教育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變化,因為參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師生雙方是交流與互動的,這種交流互動是變化的,是按照教學活動本身的規(guī)則所進行的,所以小學語文課堂上教育活動的進行便沒有特定的原則模式與方法。小學語文課堂之上師生的交流與互動都是依據(jù)師生雙方的經(jīng)驗增長與精神的變化而變化的。
例如,小學學生長期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不敢也不可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之上引導學生敢于突破語文學習的定式思維,反其道而行之,讓學生的思維向事物的對立面發(fā)展,使學生在語文學科獲得了新的認知。在教學過程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了一些逆向思維的鍛煉,在《大林寺桃花》一詩的教學之中,學生便對教師提出了質(zhì)疑,為何“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難道作者是沒有科學依據(jù)胡謅的嗎?教師回答了學生的質(zhì)疑:在這首詩刊行不久,就有人質(zhì)疑了作者。這是因為山寺海拔較高,回溫較慢,所以桃花開花也比較晚,大家要相信科學。
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逆向思維構建在教師與學生雙方之間真正地在精神層面上的相互作用,在師生雙方相互作用的過程之中,教師與學生都在傾聽與言說,即師生雙方在語言交流中向?qū)Ψ匠ㄩ_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接納對方的語言與思想。與此同時,教師與學生又將自己的精神與思想投向?qū)Ψ?,獲得對方的理解與溝通,這種相互作用使得教師與學生雙方的活動與精神都進行了深層次的交流,對對方的認知思維形成較大的影響,使師生雙方在教學活動中獲得了精神的交流與意義的分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逆向思維是教師與學生雙方的交互作用,所以,老師與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地位是平等的,老師與學生都有完整而不可分割的個性。在逆向思維中,教師與學生雙方互相承認,這也便是講,教師會肯定小學學生在課堂之上發(fā)表與教師思維不同的言論,欣賞學生向教師質(zhì)疑,鼓勵學生在課堂之上提出與教師不同的意見。
在小學語文課堂的“逆向思維”當中,不管什么類型的學生進行發(fā)言或行動,都有小學學生自身的“邏輯世界”,在逆向思維中,教師如若將探究學生自身的邏輯世界作為一個研究課題的話,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之上的學生說話的交往便可以有聲有色地開展。相反,如若小學語文教師對不同思路的話語沒有足夠的敏感性,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便只是可能順著教師的思路進行下去,師生雙方在小學語文課堂之上的交往也只能變得十分膚淺與單薄。與此同時,教師所倡導的單向思維會對不同思維的小學學生造成自尊心的傷害,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科的發(fā)展也便無從談起。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構建逆向思維,可以使小學學生擺脫教師權威的陰影,推動教師敏銳地洞察小學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讓小學學生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揮。
小學語文課堂的逆向思維,是小學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具體體現(xiàn)。教師不應當將語文課堂中出現(xiàn)的“逆向思維”作為挑戰(zhàn)教師權威的存在,而是要鼓勵小學學生敢于運用逆向思維進行語文學科的探究與學習。小學學生敢于在課堂之上發(fā)表與教師思路不同的意見,是證明小學學生對于課堂之上的語文問題有過深入的思考與理解,這是小學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形成的開始。教師應當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性思維,而不是為了維護教師所謂的權威將其扼殺,小學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逆向思維,可以幫助小學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為語文學科的深入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