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妙希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qū)實驗小學,福建 寧德 352100)
閱讀的本質是讓學生透過文本語言來理解和感受作者所表達的多元認知和情感。《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引導其掌握多元方法來實現(xiàn)個性發(fā)展,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同時新版部編版語文教材的編制凸顯了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愈發(fā)關注閱讀的廣度、深度和難度,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驗語文知識,感受語文的魅力。因而,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既要讓閱讀課充滿趣味,也要及時創(chuàng)新教法,靈活處理課內外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如此才能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豐富語文涵養(yǎng),獲取更加美好的閱讀體驗。
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既能擴大閱讀范圍,提升學生的閱讀量,還能有效踐行新課改倡導的教學理念,由此可見提倡“少解題,多閱讀”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明確要求。
閱讀是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渠道,人的生活離不開閱讀活動,無論是傳統(tǒng)的紙媒,或是信息技術背景下的網(wǎng)絡信息化資源,都與閱讀密不可分,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換言之學會了閱讀就學會了生活。因而小學一二年級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將引領其可持續(xù)學習,真正實現(xiàn)終身受益。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閱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以文本為依托,遨游知識海洋,既能汲取知識,也能通過多元的書本觀點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由此提升自己理解、表達和概括的閱讀能力。
1.好書推薦法
所謂“好書推薦法”,就是引導教師、學生將自己認為有趣味、有寓意的好書推薦、分享給其他人。主要分為:①個人推薦(以周或月為時間段,舉辦“圖書分享會”“我來推薦一本書”等閱讀活動,讓學生在分享過程中進一步強化自己的閱讀熱情)。②網(wǎng)絡推薦(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網(wǎng)絡平臺推薦)。③主題式推薦(結合季節(jié)、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風景名勝資源等創(chuàng)設主題閱讀,也可以與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例如,當談到《黃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溝》時,可以設定讀書主題:“中國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讓學生重點感悟文本內容與主題之間的有益鏈接)。④黑板墻推薦(引導學生設計圖文閱讀小報,通過將書中的精彩字詞句以及情節(jié)內容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在黑板墻展現(xiàn))。⑤閱讀卡推薦(設立家校合作平臺,讓親子共同制作閱讀卡,將書本內容簡介呈現(xiàn)在閱讀卡上)。
2.內容設疑法
所謂“內容設疑法”,就是將閱讀故事留有懸念,激發(fā)孩子好奇和想象空間。在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有些課文被簡單地描寫,給敘述性描寫留下了發(fā)揮的空間,出現(xiàn)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留白妙境,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要巧妙運用這些“空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如在教學《開滿鮮花的小路》一課時,文章開頭設置了留白懸念:包裹破了,里面的東西不見了。由此教師可以引領學生發(fā)散思維,馳騁想象:長頸鹿大叔給鼴鼠先生寄來的包裹是什么?然后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文本,為后文開出的“一大片絢麗多彩的鮮花”鋪墊,呼應包裹掉落的是“花的種子”,如此借助文本空白處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情景教學模式能將閱讀過程中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情境引用到語文活動中,使小學生能真正深入文本,身臨其境地感知文字表述的魅力,體味音色美、情感美、形式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讀寫結合
閱讀和寫作是一個相互連接并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有效地吸收和理解文章中表達的內容和中心思想,才能在寫作過程中流暢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在《端午粽》一課的閱讀教學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習作練習。由于課文詳細介紹了端午節(jié)關于粽子的種類和特征,因而在認真解讀了本課的寫作方法和結構框架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包粽子,然后描述此次包粽子的過程體驗。通過這種讀寫結合的形式,讓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高并鞏固和復習語文知識。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學情、文本內容組織學生抄寫或繼續(xù)寫適合學生的閱讀項目,使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優(yōu)化文字表達能力,最終發(fā)展語感,提升語文閱讀素養(yǎng)。
2.回歸生活
在生活中學習與發(fā)展是小學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是非常豐富的,因而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滲透于生活中是極為有效的途徑。因而教師要塑造正確的閱讀教學觀念,引導孩子拓寬眼界,去挖掘生活、社會、世界的精彩的場景,了解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與社會人事產(chǎn)生共情,由此豐富閱讀時的理解力,能有更全面、更精準的思維去解讀文本,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3.巧用新媒體
新媒體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融合,既可以增加閱讀教學實效性,又能為閱讀過程涂抹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太空生活趣事多》時,由于二年級的學生通過課外書、網(wǎng)絡、電影、電視等媒介已對太空一知半解,因而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紀錄片《天地神舟》,巧借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品讀課文,讓學生對課文字里行間描述的神秘太空生活有新的認知,身臨其境地體會航天員的有趣生活,深化對課文的閱讀理解。
4.方法指導
(1)在閱讀課上,教師應注意引導閱讀方法,如:“精讀法”注重質量,吸取精華,探究意義,講解學習方法;“瀏覽法”注重泛讀,多讀;“品讀法”注重文本中的語言品味,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在此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養(yǎng)成查、畫、圈、指、評、記的習慣,評價字詞句的習慣以及善于聯(lián)系和想象的習慣,關注那些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深層次地領會到文章的內涵,從而提高閱讀效果。
(2)加強課堂內外的關聯(lián)度,堅持“1+X”的群文閱讀模式,真正使閱讀課內得法,課外受益。所謂“閱讀是一個將書從薄讀厚,再變薄的過程”,因而學生的閱讀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師要及時向學生推薦閱讀同一主題的文章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提倡“整本書閱讀”“原著閱讀”,從根源上拓展學生的視野,實現(xiàn)“立體閱讀”,真正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素養(yǎng)。例如在開展《小王子》的整本書閱讀活動時,教師要從兒童最原始、最純真的角度引領學生從選材、內容、主題、形象等明晰作者表述的“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美好祈愿。首先教師可以選取其中的精彩片段或針對某一個閱讀要素來一個深入研讀。通過對這一代表片段的深入講解,學生可以掌握一般的解讀思路,在今后的閱讀中也知道從何入手。如教師可以選取其中的第二十一章,問學生“此章的大概內容是什么”“狐貍口中的馴化為何意”“小王子看到玫瑰花在想什么”“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等等。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可以知道對這一段的深意,也知道在今后的閱讀中該如何挖掘主旨。學生經(jīng)歷的事情少,對文學作品中的很多指向性意向體會不夠,這很正常。教師可以在閱讀指導課中啟發(fā)學生運用發(fā)散性思維來理解文學作品中的情節(jié),就像是《小王子》這本書中,先讓學生理解馴化一詞的含義,再解讀小王子對馴化的態(tài)度,再次就小王子和狐貍的交往進行深入解剖,最后將這一現(xiàn)象升華到主題。如此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深入解讀,學生能夠體會到很多尚未經(jīng)歷的體驗,拓寬眼界。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教學就是積累、感知和實踐的過程?!耙蛔忠痪浣杂星?,一文一人都有義?!彼越柚喿x教學,教師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展示平臺,使其形成獨樹一幟的語感特點,它還可以不斷豐富學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和掌握,真正改革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廣泛、有效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