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秀玲 景國華
[摘要]目的:探究酷諾皮膚護理軟膏與藍潤醫(yī)用愈膚生物膜膏劑活性敷料治療特應性皮炎的效果。方法:本試驗擇取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期間在我院接受疾病治療的104例特應性皮炎患者為研究對象?,F(xiàn)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52例以及觀察組52例。兩組受試者均使用西替利嗪滴劑治療疾病;以此為基準,對照組受試者使用醫(yī)用愈膚生物膜(藍潤)加以治療,觀察組受試者則以西替利嗪滴劑為基礎,聯(lián)合應用酷諾皮膚護理軟膏治療疾病,分析結果。結果:對照組患者干預后3個月疾病復發(fā)率為32.69%,觀察組為7.69%,兩組相對比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干預有效率為82.69%,觀察組為90.38%,兩組相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針對于特應性皮炎患者來講,以西利替嗪滴劑為基準,同時對患者使用酷諾皮膚護理軟膏治療疾病能夠取得滿意成效。此法具有進一步在臨床中推廣和應用的價值。
[關鍵詞]酷諾皮膚護理軟膏;藍潤醫(yī)用愈膚生物膜膏劑活性敷料;特應性皮炎;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758.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17-0042-02
特應性皮炎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其也被稱之為Besnier體質性癢疹。青少年兒童為罹患此類疾病的好發(fā)群體。該疾病有著容易復發(fā)、起病時間短的特征。近幾年來,本病發(fā)生概率表現(xiàn)出了逐年上漲的特點。其發(fā)生和遺傳、食物、過敏刺激關聯(lián)性極大[1]。皮膚干燥同時合并劇烈性瘙癢為特應性皮炎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
當患者發(fā)病之后,其四肢屈側皮膚瘙癢難耐。疾病的出現(xiàn)在極大程度上對患者的日常學習生活造成影響。由此能夠看出,選擇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案對患者開展治療意義重大。為了全面探討酷諾皮膚護理軟膏和藍潤醫(yī)用愈膚生物膜膏劑活性敷料治療特應性皮炎的效果,結合實際情況,本文擇取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期間在我院接受疾病治療的104例特應性皮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分別使用了上述對應藥物為病患開展疾病治療,獲取心得?,F(xiàn)做出如下匯報。
1資料與方法
1.1基線資料本試驗擇取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本院就診的共計104名特應性皮炎病患為研究樣本。本次實驗內容與最新出版的《赫爾辛基宣言》相符合。患者都接受了診斷,確定為本疾病。病患家屬針對于治療方案知情同意,同時簽署了相關文件。排除樣本:晚期癌癥者、凝血功能異常者、其他皮膚病者。現(xiàn)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52例以及觀察組52例。對照組男27例、女25例。年齡均值(7.17±1.6)歲。觀察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均值(7.62±1.88)歲。通過對比,兩組病患的極限資料無明顯差別(P>0.05)。
1.2方法兩組受試者均使用西替利嗪滴劑(生產廠家:成都民意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00723)治療疾病。用藥方式為經口服用,具體用藥劑量為:1~2歲,7滴/次,2次/d;2歲以上者14滴/次,2次/d。以半個月為1個療程。以此為基準,對照組受試者使用醫(yī)用愈膚生物膜(藍潤)加以治療,具體應用方法為:取用適量藥膏均勻涂抹在患處位置,2次/d,連續(xù)治療半個月。觀察組受試者則以西替利嗪滴劑為基礎,聯(lián)合應用酷諾皮膚護理軟膏(吉林大道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規(guī)格30g/支)。具體用法為:取用適量藥膏均勻涂抹在患處位置,2次/d,連續(xù)治療半個月?;颊咴诮邮芗膊≈委熎陂g內禁食生冷刺激油膩食物,禁飲濃茶咖啡。
1.3觀察指標分析兩組受試者干預后3個月疾病復發(fā)情況;分析兩組受試者治療有效率對比情況。詳細判別標準為[2]:臨床顯效:受試者經干預之后,原有皮疹全部消退、瘙癢消失;臨床有效:受試者經干預之后,原有皮疹以及瘙癢癥狀得以好轉;無效:未達到上述干預標準者為臨床無效。
1.4統(tǒng)計學原理本實驗應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內計量資料開展t值檢驗分析,計數(shù)資料則開展χ2檢驗。若P<0.05,代表有關數(shù)據(jù)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病患干預后3個月內疾病復發(fā)率情況對照組患者干預后3個月疾病復發(fā)率為32.69%,觀察組為7.69%,兩組相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兩組病患治療有效率對比詳情對照組干預有效
率為82.69%,觀察組為90.38%,兩組相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詳見表2。
3討論
特應性皮炎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在過去的數(shù)10年內,全球疾病的發(fā)生概率表現(xiàn)出了逐年上漲的勢態(tài)。自2010年起,中國的特應性皮炎發(fā)生概率成倍上漲。當前調查表明,就全世界的角度來看,發(fā)展中國家特應性皮炎發(fā)生概率顯著上升。該疾病最早發(fā)生在嬰幼兒時期,1歲以下患者占據(jù)總體疾病發(fā)生人數(shù)的50.00%左右,也有少數(shù)患者于成年期內發(fā)病[3]。
關于特應性皮炎的疾病發(fā)生機制以及病因相當復雜。迄今為止臨床對其尚存在較大爭議。有研究表明:疾病的發(fā)生和皮膚菌群紊亂、人體皮膚功能障礙、環(huán)境因素、免疫異常、遺傳因素等等存在相關性。
該疾病屬于一類炎癥性、復發(fā)性、慢性皮膚疾病。在臨床中主要以反復性發(fā)作慢性濕疹樣皮疹為重要表現(xiàn)。且很多患者同時合并較為顯著的皮膚瘙癢以及干燥癥狀,因為該疾病患者通常合并諸如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等其他特異性疾病。所以說,有很多學者認為特應性皮炎為一類系統(tǒng)性病變。截止到當前,臨床依舊未能研制出治療特應性皮炎的特效方式。如果患者沒有在第一時間接受到行之有效的治療,極有可能影響其生存品質。經過規(guī)范且有效的臨床處理,可在極大程度上緩解受試者的臨床癥狀,降低疾病復發(fā)率。
臨床中針對于特應性皮炎主要應用局部外涂糖皮質激素以及隔離過敏原等等方法開展治療。
本組中,針對于對照組患者應用了西替利嗪聯(lián)合醫(yī)用愈膚皮膚膜(藍潤)進行治療,取得了一定效果。西替利嗪滴劑屬于第二代抗組胺制劑,其能夠體現(xiàn)出抗過敏性炎癥的效果。此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藥性相當溫和。即便是皮膚柔嫩的嬰幼兒也同樣適用。醫(yī)用愈膚生物膜(藍潤)屬于一類高端皮膚保護制劑,內部不含激素、無化學合成物質,患者使用之后不會對其皮膚造成刺激。該藥物的主要成分為以低聚糖為載體的聚殼糖。在應用之后,能夠于患者的皮膚位置形成保護膜,就此降低病患體表以及皮膚黏膜有害菌生長率,減少不良炎性反應程度。
有文獻表明[4],人體皮膚瘙癢發(fā)生機制中中樞介質以及外周介質發(fā)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皮膚瘙癢的發(fā)生也和皮膚衰老以及皮膚本身屏障功能受損存在關聯(lián)性,且精神疾病以及系統(tǒng)性疾病也會引發(fā)皮膚瘙癢。
在現(xiàn)如今特應性皮炎具體發(fā)生機制尚未明確的背景之下,目前能夠觀測到自皮膚物理環(huán)境有關危險因素包含人體皮膚表面溫度上升、經皮水分丟失率加大、PH值增高等[5]。
本實驗中針對于觀察組患者所使用的酷諾皮膚護理軟膏(酷諾)取得了滿意效果。該藥物能夠保持患者皮膚濕潤度,減少患者皮膚表面溫度,維持人體皮膚正常酸性PH值。就此改善了皮膚表面環(huán)境,積極優(yōu)化皮膚屏障功能,減少皮膚敏感程度,緩解皮膚瘙癢效果顯著。
在本組內,相較于對照組而言,觀察組受試者治療3個月后疾病復發(fā)率更低、治療有效率更高(P<0.05)。由此不難看出,針對于特應性皮炎患者來講,以西利替嗪滴劑為基準,同時對患者使用酷諾皮膚護理軟膏治療疾病能夠取得滿意成效。此法安全性強、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因此值得進一步在臨床內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朱晨曦,姚志榮.朗格漢斯細胞在特應性皮炎免疫機制和治療中的作用[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20,36(10):631-635.
[2]王勝春,宋俐,李琳,王芳.特應性皮炎患兒維生素D的表達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校醫(yī),2020,34(9):675-677.
[3]張茜,史艷梅,李秀敏,等.基于中西醫(yī)臨床病癥特點的特異性皮炎動物模型分析[J/OL].中國中藥雜志,2021,46(4):762-766.
[4] Napolitano Maddalena, Monfrecola Giuseppe, Fabbrocini Gabriella, et al. Impact of sun exposure on adult patients affected by atopic dermatitis[J]. Giornale italiano di dermatologia e venereologia: organo ufficiale, Societa italiana di dermatologia e sifilografia, 2020. DOI: 10.23736/S0392-0488.20.06582-7.
[5] Lee Hock Leng, Tang Min Moon, Bakhtiar Mohammed Faizal, et al. Sensitization to Local Seafood Allergen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 in Malaysia[J].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 2020. DOI: 10.1159/000510314.
作者簡介:孔秀玲(1972.11-),女,漢族,吉林省四平市人,大學本科,副主任醫(yī)師,急診科,研究方向:全科醫(yī)學。
(收稿日期:2021-3-13 接受日期:20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