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麗麗 馬俊年
摘 要:文章通過對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Z村(以下簡稱積石山縣Z村)的相關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闡述了教育扶貧下農村留守兒童自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對改善農村留守兒童自護教育的現狀提出對策建議,旨在為農村留守兒童自護教育研究工作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教育扶貧;農村留守兒童;自護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5-0007-02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脫貧作為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一方面要求我們加大教育投入,將教育經費向貧困地區(qū)和基礎教育傾斜;另一方面則要求我們關注、關愛農村貧困家庭留守兒童。
一、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
1.調查對象基本現狀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較低。積石山縣全稱為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面積910平方千米,總人口22.47萬人。胡林家鄉(xiāng)位于積石山縣中部,全鄉(xiāng)共轄9個村,92個合作社,總人口為12353人。農村總勞動力共5456人,全鄉(xiāng)有漢、回、東鄉(xiāng)、保安、撒拉、土、藏七個民族,其中以東鄉(xiāng)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全鄉(xiāng)總人口的52.4%。全鄉(xiāng)總面積為50.35平方千米,總耕地面積為14080畝,人均耕地面積1.14畝。
2.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本次調查,筆者在積石山縣Z村Z小學(共有學生210人),共發(fā)放“農村留守兒童自護教育調查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5份,回收率為95%。所調查學生的年齡主要分布在8~13歲,年級跨度從小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到四年級,其中男生占27%,女生占73%。問卷內容涵蓋生活問題、學習問題、心理問題、意識問題四大方面。
(2)訪談法。針對生活安全常識、心理健康、生理發(fā)育常識、學習策略、美德品質等問題,對20名留守兒童、1名教師展開深度訪談。
二、積石山縣Z村留守兒童自護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生活問題
父母在異地工作,見面次數較少。受宗教信仰因素的影響,當地留守兒童父母的打工地多集中在新疆烏魯木齊、寧夏銀川、青海西寧、甘肅蘭州。從地域上看,當地留守兒童家長基本在民族地區(qū)從事牛肉面館拉面、生產一線操作等工作,由于民族宗教信仰、工資薪酬和企業(yè)集中招聘的原因,90%的家長在新疆烏魯木齊。從積石山縣到新疆烏魯木齊,距離有2069.2千米,橫跨甘肅、青海、新疆三個省份,14個小時的火車車程,導致父母不能經?;丶铱赐优T凇白罱淮我姷礁改甘鞘裁磿r候”問題的回答上,1年以上沒有見過父母的學生占35.1%,半年以上一年以下沒有見過父母的學生占22%,2個月以上半年以下沒有見過父母的學生占31.7%,兩個月以內沒有見過父母的學生占11.2%。
長期與父母的分離導致留守兒童的最主要表現就是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在實地調研期間,積石山縣Z村留守兒童在完成課堂作業(yè)或者家庭作業(yè)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用手遮擋,出現害怕犯錯、擔心被別人看到作業(yè)的情況。在與志愿者們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他們幾乎不敢正視志愿者們的眼神。以上表現和同班級非留守兒童形成鮮明的對比,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的缺失帶給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自我肯定。
2.學習問題
監(jiān)護人無能力、沒時間輔導留守兒童學習。通過調查,積石山縣Z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為父母其中一方的為32.2%,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為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占56.4%,監(jiān)護人為其他親戚的占4.1%,而寄養(yǎng)在別人家里的留守兒童占0.9%。由此可見,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絕大多數為家里的老人。一方面監(jiān)護人缺乏學習輔導意識,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監(jiān)護人不得不承擔所有家庭勞動,既沒有能力、沒有精力,又沒有時間去輔導孩子學習。
監(jiān)護人既沒有積極地肯定學習的重要意義,也沒有給留守兒童傳遞學習能改變命運的堅定信念,他們對留守兒童學習問題的忽視,會對留守兒童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一定影響,甚至會產生學習不重要,學習無用等消極作用。
3.心理問題
監(jiān)護人與留守兒童溝通較少。面對“你會和誰分享你生活中的秘密或者困難”這樣的問題,選擇分享給同伴的占39.7%,選擇分享給家人的占36.8%,選擇分享給教師的占15.2%?!扒宄改冈谕獯蚬さ木唧w職業(yè)”的學生占15%,其中通過視頻了解父母職業(yè)的占10%,到父母工作地實地參觀的學生占5%,85%的學生甚至不知道父母的具體工作內容。這與城市里孩子3~4歲入園前能熟記父母、家人姓名,知道父母職業(yè),熟練背誦父母聯(lián)系方式等形成鮮明的對比。90%的學生不理解父母出去打工的原因。綜上所述,父母與留守兒童溝通較少,或溝通不夠深入,只是淺顯地詢問成績、學習狀態(tài),導致留守兒童對異地父母的基本職業(yè)信息了解較少,更不用說情感交流、生活問題交流等深層次的有效溝通了。
作為第一監(jiān)護人的父母本應該最了解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心理等問題,但由于長期的異地分離以及父母和孩子的溝通頻率不高、溝通內容單一,導致留守兒童對自己父母不信任,而更愿意選擇和自己身邊的同學和朋友來溝通生活和學習中的秘密和困難。
4.意識問題
監(jiān)護人自護教育意識淡薄。由于農村生源減少,村校的合并,使得大多數學生需要步行很遠去上學,對樣本學校進行調查,筆者了解到距離學校最遠的孩子上學需要1個小時的時間。農村復雜的地形,多變的氣候,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危險,但是89%的家長表示農村很安全。79.4%的家長除了叮囑孩子上下學路上注意來往車輛,沒有考慮過其他安全隱患。由于主要勞動力都在外打工,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多為年長長輩,有些父母中的一方在家也得承擔家庭全部勞動,所以,即便是遠到1小時路程的農村留守兒童,惡劣天氣下也沒有家里人接送。與城市里臨放學前擁堵的校門口相比,農村兒童監(jiān)護人在兒童保護意識上較為淡薄。
近年來,新聞報道了多起農村留守兒童被性侵的案件,事發(fā)之后,很多受害留守兒童甚至不是很清楚自己被侵犯了,更不會第一時間選擇通過告知老師、家長保護自己,這暴露出留守兒童缺乏基本的自我保護常識和意識。
一方面,由于農村尤其是少數民族農村保守、封建的傳統(tǒng)思想,避忌生理安全方面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另一方面,由子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多為年老、文化層次低的爺爺奶奶,代際隔閡,年齡和成長背景的差異,本身就讓老一輩和留守兒童的溝通較少,更不用說依靠爺爺奶奶來傳播自我保護的經驗、培養(yǎng)自我防范意識了。
三、改善農村留守兒童自護教育現狀的對策
1.生活方面,建立需要幫扶的農村留守兒童檔案信息庫
相關人員先要摸底,了解當地農村留守兒童的分布情況。然后,當地鄉(xiāng)鎮(zhèn)的婦聯(lián)、民政工作站舉辦“自護教育訓練營”,至少舉辦一次集中安全自護教育活動,教農村留守兒童應對各種各樣的生活問題,包括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等,并讓學生樹立基本的戶外安全、人身安全、自然災害的防范等自我保護意識。
2.學習方面,在常規(guī)德育基礎上增加貧困兒童的生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首先,學校要加強對留守兒童學習興趣的引導,幫助留守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其次,學校要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其課外閱讀興趣。再次,學校要借助新媒體技術,建立貧困地區(qū)留守兒童關愛機制,在留守兒童家長和老師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jié)的現狀。最后,多家訪、多面談、多交心,隨時掌握留守兒童學習問題。
3.心理方面,將心理關愛納入教育精準扶貧方案,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以海南省“巾幗勵志班”為例,海南省在貧困地區(qū)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和勵志教育德育上早有先例,他們創(chuàng)辦了“巾幗勵志班”,即先關注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然后關注留守兒童成才。貧困地區(qū)留守兒童自護教育對象從學生本人擴展到學生家庭。學校要對家庭特殊的留守兒童建立班級檔案和學生成長檔案,開展學生個案研究,同時,結合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引導學生團結留守兒童,形成和諧良好的校園風氣。
4.意識方面,定期給留守兒童開展普法教育課
針對小學生心理特征及犯罪分子作案的特點,教師可以結合典型生動的校園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如何辨別侵害行為、如何自我保護等,提高留守兒童自護意識及安全防范能力。同時,學??梢灾谱鳌跋蛐@欺凌說不”“機智的小紅帽”等留守兒童防侵犯普法手冊,編寫留守兒童安全教育宣傳冊,組織開展留守兒童安全案例分析會,及時培養(yǎng)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及其家庭的安全教育意識和理念。
留守兒童作為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特殊群體,其教育和成長問題直接關系到貧困地區(qū)農村教育扶貧的成效,關系到農村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關注和關愛留守兒童,要從生活、學習、心理、意識等方面入手,明確家庭、學校、社會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職責,各責任主體協(xié)同合作,這樣有利于有效改善貧困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自護教育的現狀,也有利于進一步鞏固教育扶貧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嘉毅,封清云,張 金.教育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J].教育研究,2016(7):12-21.
[2]盧國良,貴志祥.民族地區(qū)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體系的研究目標及路徑[J].教育研究,2011(1): 128-130.
課題項目:蘭州工業(yè)學院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教育扶貧下的農村留守兒童自護教育研究——以臨夏積石山縣Z村為例”(19K-018)。
作者簡介:白麗麗(1986— ),女,甘肅臨夏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馬俊年(1983— ),男,甘肅武威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