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曾主持編纂了《資治通鑒》的司馬光,位極人臣,風光無限。但司馬光為官幾十年,卻依舊住破屋,穿舊衣,吃粗食,日子過得很是窮困。這不是因為他的收入少,而是因為他不愿接受朝廷賞賜,而且還幾乎把全部俸祿都用在了公務(wù)上。不過,司馬光自小不喜奢華,崇尚節(jié)儉,這種在外人看來很“苦”的日子,他卻過得很是舒心。
司馬光沒有孩子,過繼了侄子司馬康為養(yǎng)子。司馬光教育兒子要節(jié)儉,并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日常行為影響兒子。為了讓兒子明白節(jié)儉的道理,他特意寫了《訓儉示康》,他在文章中說:我只求衣服能御寒、食物能充饑,這是出自本性,而不是為了博取好名聲而故意穿破衣、吃粗食。節(jié)儉的人,貪欲少,就不會被外物所惑,進而走正道;而奢侈的人,貪欲多,容易被外物所誘,進而走入歧途……
受父親言傳身教的影響,司馬康在生活中也逐漸養(yǎng)成了節(jié)儉的習慣。不過,當母親去世時,極為孝順的司馬康關(guān)心則亂,把父親之前的那些教誨拋之腦后了。想到母親在世時沒過上一天富足日子,司馬康便暗自發(fā)誓一定要大辦喪事,好讓母親的最后一程走得風光一些。
司馬康知道父親的脾氣,不敢直接同父親講,便先和親戚朋友商議。親戚朋友也覺得司馬光身為朝廷重臣,夫人去世,若是把喪事草草辦了,勢必惹人恥笑,于是便都跟著司馬康,一起去找司馬光“商議”。
大家仗著人多勢眾,七嘴八舌地向司馬光施壓。司馬光看這陣勢,若是不說實話恐怕過不了關(guān),于是便把家里的真實情況告訴了眾人??墒?,他堂堂一個朝廷大員,說沒錢,又有誰會信呢?無奈之際,司馬光只得拿出自家的賬本供他們傳閱,眾人看了賬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傻了眼。
其實司馬康也知道家里的確沒錢,他向父親施壓的目的并不是讓父親自掏腰包,而是想讓父親同意外出借錢。他站出來說道:“沒錢,可以借??!”
司馬光狠狠瞪了兒子一眼,堅決反對,說道:“人都死了,喪事辦得再隆重又有什么意義,不過是做給活人看的罷了。而且自己沒錢,卻借錢充場面,行奢侈浪費之事,也不符合我的一貫作風。”說完司馬光就憤憤然地離開了,眾人面面相覷,尷尬地散了,徒留下漲紅了臉的司馬康站在原地默默流淚。
最終,司馬光賣掉了幾畝薄田,為妻子買了一口棺材,草草辦完了喪事。
自那之后,節(jié)儉觀念更深刻地烙在了司馬康的心中,司馬康為官后,也像父親一般,成了一位勤儉清正的好官。司馬光去世后,司馬康面對父親的喪事,不再想著排面,而是遵從父親遺囑,拒絕了朝廷的賞賜,一切從簡。至此,司馬康徹底完成了對父親節(jié)儉品質(zhì)的繼承。
司馬光一生節(jié)儉,一方面是因為他本性如此,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知道勤儉有助于引人走正道、做清官。司馬光一生崇尚節(jié)儉,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也這樣嚴格要求兒子,用講道理的方式把節(jié)儉的種子埋到了兒子心中,同時用日常的節(jié)儉行為澆灌培育,讓節(jié)儉這棵小樹在兒子心中生根發(fā)芽,并最終枝繁葉茂、參天聳立。
作為一名老師,除了組織課堂紀律之外,最鬧心的就是組織孩子們午餐??梢哉f每天的午餐都像是一場戰(zhàn)役:有的孩子不會用餐具,有的挑食,有的只玩不吃,能把飯菜撒一地。
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某地保健中心曾花了5年時間,對1594名兒童的飲食行為進行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居然有一半以上的兒童都在飲食方面存在不同的問題。
問題發(fā)生在孩子身上,根源卻在家庭和大人。
老人們常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質(zhì)比較貧乏,吃飽飯是件很幸福的事。那個時候,還沒到飯點,孩子們就巴望著吃飯。吃起飯更是狼吞虎咽,哪里還用大人操心。如今的孩子從一落生開始,各種花式的食品就源源不斷。就像我認識的一名家長所說,不提家里的各種零食糕點,就是正餐,為了讓孩子愛吃、吃好,她買了各種食譜和烘焙工具,蒸烤煎炸花樣百出……還有一名在網(wǎng)上“曬”早餐的媽媽,據(jù)說保持早餐不重樣都快一年了,而且食物要做成各種形狀,用的餐具也非常別致。我不知道孩子是否能因此多吃幾口,但絕大多數(shù)父母是沒有時間做到這樣的。即便你可以做到,學校能做到嗎?將來工作單位的食堂能做到嗎?所以這種做法我個人認為并不值得提倡。
其實,哪有天生就不好好吃飯的孩子。除了過多的食物麻木了孩子的味蕾,掠奪了他們的食欲,還有一些其他的不良喂養(yǎng)習慣。比如一家子都哄著孩子吃飯,孩子成了飯桌上的焦點。想象一下,如果吃飯時大家都盯著你,都給你布菜添飯,這飯能吃得好嗎?還有如今食品豐富,滿桌子的菜吃不了就倒掉了。大人都失去了對食物的敬畏,又怎么要求孩子不挑食,愛惜糧食呢?
要想改掉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毛病,首先大人要好好吃飯,做好吃飯的榜樣。媽媽要減肥,爸爸要應(yīng)酬。但孩子并不太懂這些,他們只是直觀地認為,吃飯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這種情況下,建議家長合理科學安排膳食,盡量在吃飯的時候好好吃飯。
當孩子不再是餐桌上的中心,反而會安靜下來,學著大人的樣子好好吃飯。當然這并不是一兩頓飯就能達到的。也許孩子開始還是不能安靜吃飯,那也不要緊。大人吃好了,和氣地提醒一下孩子:我們都吃好了,給你十分鐘,希望你能好好吃完飯。待時間一到,就要停止進食,也不要訓斥孩子。當孩子過后感到餓時,可以給一兩塊并不美味的餅干,并友善提醒下次沒有餅干了,吃飯的時候要好好吃飯。
此外,要把吃飯的權(quán)利和責任交給孩子。做飯前征求一下老人和孩子的意見,在條件允許時盡量做大家想吃的,如果做不到也要和孩子解釋清楚。飯桌上一視同仁,最好實行一段時間分餐制。按需分配,每個人都把自己的飯菜吃干凈。
還可以讓孩子參與做飯的過程。比如幫著擇菜、淘米,讓孩子知道家長做飯的辛苦。有了自己的勞動在里面,相信孩子會更珍惜食物,而且充分的勞動和運動也能增加孩子的饑餓感,自然也就想吃飯了。
當然,父母有責任給孩子提供健康合口的食物,也不能用“不許吃飯”來威脅或者懲罰犯錯的孩子。
總之,當孩子不肯好好吃飯時,大人應(yīng)該好好反省,通過調(diào)整自己對待孩子吃飯的態(tài)度和方法,讓孩子在一個輕松愉快的進餐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好好吃飯的習慣,保證身體的健康成長。
幼兒升入中班后,在幼兒園開始使用筷子吃飯,因為使用得還不熟練,盤子和碗里經(jīng)常會剩下許多細碎且不容易夾上來的飯菜,造成了飯菜浪費,時間久了幼兒也容易養(yǎng)成剩飯的習慣。為了提高幼兒使用筷子的能力,我們在活動區(qū)投放了類似筷子的自制玩教具,幼兒可隨時進行“夾豆”“夾紙球”等游戲,鍛煉手部肌肉,增強手指動作的靈活性,幫助自己使用筷子。同時,為了增強幼兒勤儉節(jié)約的意識,我們在班級內(nèi)組織幼兒開展了“光盤行動21天好習慣培養(yǎng)”打卡活動,和幼兒一起拒絕“舌尖上的浪費”,爭做“小小光盤行動人”。
幼兒在園的三餐兩點都可以參加光盤打卡活動,只要把盤子和碗里的飯菜吃干凈就可以到“21天光盤行動好習慣打卡”墻上進行打卡,幼兒自選(以貼貼畫或蓋小獎?wù)碌龋┫矚g的形式進行記錄?;顒舆^程中幼兒參與積極,吃飯時會認真地把飯菜吃完,還會驕傲地把吃得干干凈凈的盤子和碗展示給小伙伴和老師看,每頓飯后也會迫不及待地去選擇貼畫或蓋章記錄自己的打卡進度。
幼兒在班級“光盤行動”中養(yǎng)成的節(jié)約糧食的好習慣,也帶到了家里,影響了家人。記得一次早晨,揚揚奶奶送完揚揚后久久不肯離開,站在門口觀察揚揚吃早飯,到班級門口的“21天光盤行動好習慣打卡”墻處不斷地拍照片,并高興地向我說起了揚揚最近的變化和新的想法:平時揚揚和父母與爺爺奶奶一起住,爺爺奶奶照顧揚揚一家三口的起居,爸爸媽媽有不愛吃的菜或吃不完的時候,飯菜經(jīng)常會剩下,奶奶每次都是笑著說一句:“沒關(guān)系,剩下就不要了!”揚揚看到了偷偷和奶奶一起商量,想讓奶奶幫助他一起制作一個光盤行動打卡表,幫助一家人記錄下“光盤”時刻,讓家里人都不再浪費飯菜。揚揚的提議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揚揚還成了家里的節(jié)約糧食小標兵,全家人都行動起來,向揚揚學習。
經(jīng)過21天的打卡行動,大多數(shù)幼兒剩飯的現(xiàn)象明顯好轉(zhuǎn)。我們?yōu)閰⑴c打卡的每一位幼兒頒發(fā)了“光盤”行動人獎狀,養(yǎng)成了“光盤”習慣的幼兒們還主動向父母宣傳,家長們紛紛反映解決了幼兒在家剩飯的問題,家長們也更加注意吃干凈碗里的飯菜了。正是這些小小宣傳員們的宣傳,我們班的“光盤行動”宣傳員已經(jīng)從38名幼兒發(fā)展到76名家長,我想這個數(shù)字還會成倍的增長,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拒絕“舌尖上的浪費”,爭做“光盤”行動人。
(中國兒童中心實驗幼兒園 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