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父親那一輩的人來說,節(jié)儉就像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始終牢牢地刻在潛意識里。
父親的節(jié)儉之道可概括為三種方法:開源、節(jié)流與循環(huán)。
我家不遠處就有一個垃圾箱。父親每天回家的時候便會過去瞅兩眼,看到有還能用的就帶到家里來。按摩器、電蚊拍、手電筒……每撿到一個,父親就會和我夸耀一番。“你看我撿到的這個怎么樣?修修就能用,又能省下一筆錢!”
這便是開源,取他人之有余而補己之不足。此外,還有親戚的贈予。在家族之中,孩子們小的時候,衣服是流動的資產(chǎn)。我身上的衣服就是表哥穿剩下的,等我穿不下了,它們又被穿在我表弟身上?!耙路艽┚托辛恕?,這句話也漸漸融入了我的價值觀。雖然衣服不斷褪色、泛白,但誰又能說這樣的衣服不夠溫暖呢?
節(jié)流則分為三個方面:米、電和水。
在我家,水循環(huán)的體系構(gòu)建得完整而成熟。父親準備了七八個桶,用來裝雨水、洗菜淘米水和洗衣水等。其中的一部分用來澆地,剩下的便用來沖廁所。
米和電沒法循環(huán),只能節(jié)省。盛飯或者夾菜時,米?;虿伺紶枙舻阶雷由希绻雷硬惶蓛?,或者夾了幾次還是夾不到碗里,我就會舍棄掉。父親看見了,就會默默伸出筷子,夾起來吃掉。
父親一直生活在農(nóng)村,挑過大糞種過地,與土地和莊稼靠得很近。一株稻子的彎腰與一粒米的誕生,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飽含想象力與生命美學的過程,但對父親而言,卻意味著腳底磨泡、精疲力盡的生活,所以他見不得一點兒浪費。
父親的節(jié)儉寶典里,是沒有冬天這個詞的。夏天,不開空調(diào)沒法睡覺,冬天就不同了。父親在床上鋪一層被子,身上蓋兩層被子,再把軍大衣和毛衣等鋪在上面,提前鉆進去捂被窩,這樣再冷的冬天都可以溫暖地度過。
父親一直不能理解,為什么電腦開在一邊,我還要玩手機。“你這樣不是浪費嗎?”我雖然當時不以為意,但現(xiàn)在想來,卻也不難理解父親臉上垂下的皺紋。
客居他鄉(xiāng),異地求索,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這時才發(fā)現(xiàn)賬本是多么難念的經(jīng)。曾經(jīng)覺得有些小氣的父親,如今成了我請教節(jié)儉經(jīng)驗的寶庫。父親的節(jié)儉之道也成了一本秘籍,將在我家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