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有個小學(xué)六年級的老師,在班會上給學(xué)生出了一道思考題:
50年前的一天,下起了大雨。一個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見前面一個女人沒帶雨具,懷里還抱著孩子,胳膊上又挎著包。于是,這個男人快步走上前去,主動把自己的雨傘借給那個女人,然后又接過孩子抱在自己懷里。請問,這個男人為什么要這樣做?
一個學(xué)生搶著回答:“我覺得這個男人很可能是人販子,他就是想用這種方法接過孩子,然后拔腿就跑。”
又一個學(xué)生接著回答:“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那個女人長得漂亮,這個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并一直在尋找機(jī)會。他就是想通過借傘和抱孩子,與那個女人套近乎?!?/p>
還有一個學(xué)生講:“你們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那個女人胳膊上的包。我想,這個男人的真正目的,是取得女人的信任以后,再伺機(jī)搶她的東西?!?/p>
一片嘩然中,一個女生大聲說:“那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個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會怎么想?他會怎么做?”
老師眼看控制不住局面,立即宣布正確答案:“這個男人,就是雷鋒!”眾皆愕然。
上述內(nèi)容,來自一個段子,但也并非純屬臆意。在中國,雷鋒的名字人人皆知。盡管雷鋒已經(jīng)離開我們50多年,而每年的3月,還是會有很多的人,以各種形式和方法,紀(jì)念和學(xué)習(xí)雷鋒,學(xué)生們也早早被教育要向雷鋒學(xué)習(xí)。但如果雷鋒在今天再做這樣的好事,會不會被誤解呢?
如果你是一個男人,你敢去送一個單身抱孩子的女人回家嗎?如果你是一個女人,你敢把自己的孩子,交給一個陌生的男子去抱嗎?很可能,不敢。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警惕性提高了。男人會想,如果我去幫她,會不會引起對方的猜疑,甚至覺得我是別有用心?女人會想,如果接受他的“幫助”,會不會帶來某些危險?
有不少家長,都曾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即便對方看上去像好人,只要是陌生人,就一律不要搭理。連話都不要說,自然也不能接受對方的幫助。為此,一些孩子長大以后,也養(yǎng)成了一個習(xí)慣,不僅不和陌生人說話,而且對陌生人保持高度警惕。
你看著我像壞人,我看著你像壞人,我們看著他像壞人,他又看著我們像壞人。而實際呢?我不是壞人,你不是壞人,他也不是壞人。這個社會的壞人,絕對是越來越少。但我們一天到晚,卻把身邊的每一個陌生人,都當(dāng)壞人來提防,你說累不累呀!
為什么總是把人往壞處想?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隨著市場觀念的逐步深化,人們的價值觀也在悄然轉(zhuǎn)變。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常用金錢做標(biāo)準(zhǔn)??创粋€人的行為舉止,也常從功利化的思維出發(fā)去衡量,覺得每一個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功利的目的。
其實,我們的時代沒有那么復(fù)雜。想賺錢的人,不一定不想當(dāng)雷鋒,能賺錢的人,不一定沒在做好事。表面上嘻嘻哈哈沒正形的人,在公益方面卻絕不含糊。君不見這場抗疫斗爭中,涌現(xiàn)出多少“雷鋒”啊。
“雷鋒”從沒有消失,只不過他們的形象和做好事的方式,在隨時代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