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冬夏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在大學生群體中快速普及,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也應與時俱進,課堂教學實踐也應融入互聯網技術。文章立足于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現狀,分析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面臨的實際問題,研究基于移動教學平臺下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過程及教學評價的改革、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對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探索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移動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計算機;移動教學模式;移動教學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0)30-0134-02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obile terminal devices such as computers and mobile phones are rapidly popularized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teaching mode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als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s should also be integrated into Internet technology.Based on the teaching status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aced by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studies the reform,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under the mobile teaching platform,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omputer-based courses,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explore new mobile teaching models of computer-based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nternet +; computer; mobile teaching model; mobile teaching platform
1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快速普及,“互聯網+”已經逐步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2015年7月,國務院頒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加快推動高等教育服務模式變革[1]。這一政策的出臺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在這種背景下,研究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教學模式來解決當前高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移動教學概況
國內移動教學研究始于21世紀初,國際遠程教育界的專家戴斯蒙德·基更在上海電大建校40周年學術會議上做了《從遠程學習到電子學習再到移動學習》的報告,首次將移動學習的概念引入我國。移動學習是借助移動設備,在任意時間和地點開展學習活動,實現師生雙方的互動交流[2]。移動教學模式下知識的呈現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借助移動設備將課程學習資料推送至移動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觀看和學習。而且移動教學模式能夠精準地記錄和預測學習過程,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特點。教師和學生還可以實現即時性溝通,方便教師隨時對學生進行指導、答疑,不再受傳統課堂教學課時和教室的限制。
3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特點及當前課堂教學現狀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高等院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課程主要任務是使學生了解計算機基本知識,掌握辦公軟件的基本應用,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其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該課程具有操作性強,內容廣泛等特點。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依然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而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存在的實際問題也比較多。
3.1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和操作能力參差不齊
計算機基礎課程面向高校各專業(yè)新生開設課程,由于不同地區(qū)教育程度不同,學生原有的計算機基礎功底也不盡相同,而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是一致的,導致學生間的計算機操作和運用能力差別較大。
3.2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果不佳
教師授課多采用課堂知識講授和演示操作、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教學形式單一、枯燥,學生學習狀態(tài)松散,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知識接受度等不能做到全面、及時的關注,教學效果不理想。同時,教師缺乏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3.3教學內容繁重,教學課時不足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兩部分,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文字處理、數據分析與處理、演示文稿的使用等,教學內容繁多,知識點瑣碎,而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安排每學期僅32課時,學生實踐練習課時嚴重不足,學生學習效果較差。
4計算機基礎課程移動教學模式改革探索
4.1教學方法改革創(chuàng)新
1)采用碎片教學法。移動教學模式具有不受時間、空間等因素限制的特點,學生學習時間不再局限于課堂,學習時間呈現碎片化。使用碎片教學法,可對教學內容分類、分解、細化,將其拆解為知識碎片,并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樣的表現形式呈現至移動教學平臺,學生可以在課前、課后等碎片時間利用移動設備獲取知識,提高知識的吸收率。
2)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由于計算機基礎課程各部分教學內容具有不同的特點,故需對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在講解理論知識部分時,教師可采用微課、課堂翻轉等教學方式,將教學視頻發(fā)布至移動教學平臺,使抽象的、枯燥的知識更具象化,更有趣味性。在講解實踐操作部分時,教師可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方式,通過移動教學平臺給學生布置實踐任務,學生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可在平臺中提問、討論,達到做中學,學中做的良好的學習效果。
4.2教學內容重新整合并碎片化
課程內容是教學的核心,優(yōu)質的課程內容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移動教學課程內容的設計應符合移動教學模式的特點,即碎片化。
深入分析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現用教材,將計算機基礎課程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重新組合、分類,變無序為有序,變整體為碎片。在內容整合過程中,根據各知識點間的關系建立樹形知識結構圖,根為所學課程知識,莖為知識路線,葉子為元知識點(即碎片知識點),它們彼此相互關聯并組成一個有序完整的知識系統,每個碎片知識點都可以在樹形知識結構圖中找到其對應的位置[3]。圍繞碎片知識點設計教學案例,建立教案、課件、練習題和測試題等。
4.3教學資源優(yōu)化完善
教學資源是能夠反映課程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核心資源[4],也是保證教育教學有效開展的基礎。在移動教學模式下,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資源建設,應以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設計為依據。
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主要由計算機基礎知識、文字處理、數據處理與分析、演示文稿的使用四部分組成。經過調查發(fā)現,學生對于各部分知識的學習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而且教學資源呈現形式單一,內容枯燥,不易理解。因此,根據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特點、學情和教學實際,對各部分重新整合并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數字化轉換,如錄制微視頻,制作課程PPT、在線測試題等,設計具有個性化教學特點的移動教學資源。
4.4教學過程改革探索
教師可以利用移動教學平臺,將教學從課堂教學的設計與組織延伸到課前預習和課后總結與提高兩個階段,將先進的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有效銜接,使課程教學更加立體化[5]。課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將提前制作好的預備知識、課程課件、課前測試等學習資源發(fā)布至移動教學平臺,學生登錄平臺自主開展學習。課中,教師根據平臺反饋的學習數據,了解學生課前預習情況,分析學生疑難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課后,教師將課堂重點難點知識、課后作業(yè)及相關拓展知識上傳至平臺,便于學生復習和鞏固。這樣在移動教學平臺的輔助下,整個教學過程得到了進一步的優(yōu)化和完善。
4.5教學評價和反饋優(yōu)化改革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業(yè)成績和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移動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利用移動教學平臺觀測學生課前學習時長、課堂到課情況、課中表現、課后復習及作業(yè)完成情況,并為其賦予一定的分值作為課程過程性學習評價指標,實現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監(jiān)控和評價。
教學反饋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教學初期,教師可以通過移動教學平臺向學生發(fā)布課程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課程認知和學習基礎,便于教師分析教學對象。課程后期也可以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采集并分析學生對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適應度、教學內容接受程度等信息,為教學改革提供依據。有效的教學反饋使教師及時掌握教學效果,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查缺補漏,提高教學效率[6]。
5結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移動設備在高校大學生中的快速普及,為移動教學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應用基礎。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移動教學模式下的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更加靈活,知識呈現形式更加多樣。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移動教學模式能夠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方式,完善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提高教學效果,增強高校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理論和應用的研究,推動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同時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教學資源益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馮煥華.互聯網+視域下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12):96-97.
[2]于洪芹.探究移動教學模式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5):13-14.
[3]黃建鋒.碎片化學習:機遇、挑戰(zhàn)及應用對策[J].教育探索,2018(5):21-26.
[4]蘇海英.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程“立體化”教學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1):169-171.
[5]趙明.高等職業(yè)教育移動教學模式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 (26):8-9.
[6]唐瑞雪.基于CDIO網站設計類課程教學范式改革初探[J].福建電腦,2018(11):154-155.
【通聯編輯: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