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于《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六條動產物權簡易交付的研究

      2020-12-29 11:54:39劉瑞祺
      兵團黨校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民法典

      [摘要]動產物權變動與人類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簡易交付又是極其常見的物權變動方式的之一,但有趣的是,法院在判斷簡易交付動產物權是否變動以及何時變動,對《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六條進行解讀時,相同的簡易交付,會得到并不一致的結果。通過分析我國《民法典》法條與德國法學家學說,可以得出兩種不大相同的簡易交付物權變動公式——第一種公式:“簡易交付=依法占有+法律行為生效”以及第二種公式:“合意+另一法律事實(占有交付)=民法上的物權變動”。在法律行為理論及制度中,我國《民法典》對物權意思和債權意思的區(qū)分采取了模糊的態(tài)度,簡易交付等觀念交付存在的都是債法性質的交付。但不可否認,債權變動不能引起物權變動,在判斷動產物權是否轉移時,不能依據債權意思做出判斷,即是對簡易交付意思表示需要以物權意思進行理解,以此完善物權簡易交付條款的應用,更平等的保護交付雙方的利益。

      [關鍵詞]簡易交付,法律行為,物權意思與債權意思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0)06—0094—06

      [作者簡介]劉瑞祺,女,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民商法碩士,研究方向:民法分論。

      引言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民法典各分編進行初次審議,在一次審議稿第二十二條的規(guī)定對動產物權簡易交付進行規(guī)定。相較于《物權法》第二十五條,審議稿第二十二條去掉了“占有”的限制條件,即無須考慮權利人是基于何種原因占有該動產;并在法律行為前添加“民事”二字。在德國民法典中,法律行為即是民事法律行為,我國引入這一概念時,為了與刑事法律行為、行政法律行為進行區(qū)分,會在前面加上“民事”二字,但這一變化并不改變“法律行為”在動產物權簡易交付中的內涵與外延。2019年4月下旬,常委會對民法典《物權編草案》進行二審,其中將一次審議稿中一些頗受爭議的條款1做更明確規(guī)定,也未涉及簡易交付條款的變動。《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六條對簡易交付的規(guī)定由此修改完成2,但是簡易交付極具特殊性,現實生活中極為常見,但涉及案件又極易產生爭議,在處理法律實務的問題時,法律并未具體規(guī)定的情形下,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參照、適用一般物權交付方式的規(guī)定進行解讀,才不會存在“同案不同判”的情形。

      一、簡易交付在裁判文書中解讀不明確性

      對比十年間(不考慮并未發(fā)布到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案件),筆者搜集到的涉及物權糾紛案件1377886件1,其中涉及《物權法》第二十五條簡易交付的案件,審判人員在處理當事人之間動產物權是否發(fā)生變動或何時發(fā)生變動時,其判斷的依據以及得出的結論迥然不同。

      依據觀點的不同,可以將這些裁判文書大致分為兩類:一、先前占有事實及雙方之間有效合同兩個要件,就可認定發(fā)生動產物權的變動,如:1.在案例12中法院認為“貨物已經存儲在明成石油公司指定的倉庫中,根據簡易交付的規(guī)定,所有權已于合同生效之日起歸屬于明成石油公司所有,即中石油公司已向明成石油公司交付了案涉貨物,按約履行了供貨義務,只要具備有效的合同及占有,就可以發(fā)生動產物權的變動”;2.在案例23中,法院認為“車輛本質上屬于特殊動產,那么動產物權變動的一般原則是動產物權變動自交付時生效,應視轉移占有時動產所有權發(fā)生轉移。法律并未規(guī)定車輛交付的必要條件包括登記過戶,而且辦理變更登記手續(xù)僅僅是履行車主變更、車輛轉籍等行政登記手續(xù),而不具有物權法中的交付行為和所有權轉移行為的性質。將車輛交付受讓人長期占有、使用的行為,已經確定受讓人對機動車具有事實上的支配權利,車輛所有權已經發(fā)生轉移?!倍⒘硪环N的觀點認為未支付相應對價視作未能實際交付,如在案例34中二審法院認為“買受人并未支付該筆機器設備款,所以出賣人可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拒絕繼續(xù)履行《買賣協(xié)議》。又因為買受人并未支付設備的相應對價,且并未能實際交付涉案機器設備,涉案機器設備所有權未發(fā)生轉移,不符合簡易交付的情形?!?/p>

      綜合查找的判決文書來看,相同的簡易交付,由于法律的不明確規(guī)定,會得到并不一致的結果。在判斷是否成立移轉時,大多法院判決依據當事人間所存在的合同關系,合同關系成立再結合先前的占有事實,交付就成立,動產所有權由受讓人取得,但是對于受讓人何時取得動產所有權,并未達成統(tǒng)一意見;也有少部分法院認為受讓人并未履行支付相應對價的義務,就不能依據簡易交付判斷所有權移轉,按照動產物權設立、變更需要交付進行判斷。

      二、簡易交付在理論中解讀存在分歧

      (一)簡易交付的兩種解讀公式

      《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條規(guī)定了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最為重要的核心,需要將內心意思對外進行表示。在法學理論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區(qū)分原則中,民事主體能夠依據意思自治行使其對于所有物以及物上權利的處分的法的思想,該原則在民法中得以建立,具有深遠的影響。將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區(qū)分,也是完全貫徹了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則,讓民事主體能夠依據自己的內心真實意思對自己的權利進行支配。5意思自治理論上存在物權意思和債權意思的劃分,但我國現有立法(尤其是現行《物權法》第二十五條),在法律行為理論及制度中,對兩種意思的區(qū)分采取了回避或者是模糊的態(tài)度,只是接受廣義的意思表示和法律行為,不承認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更甚還有一些對依據法律行為發(fā)生的債權效果、發(fā)生的物權變動效果中,當事人不同的意思表示會影響行為或者物權變動是否成立進行否定的論著。但物權這種支配權與作為請求權的債權是不同的——物權為排他性的絕對權、而債權為對人的請求權,物權意思和債權意思也是不能混為一談,并且這兩種權利效力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別——物權的效力強于債權的效力,故而債權變動不能引起物權變動這一結果,在研究物權簡易交付民事法律行為時需要對其中的物權意思進行解讀。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在動產所有權變動的規(guī)定,將“意思主義”進行了排除,規(guī)定“必須”以交付(實際交付以及法定的幾類觀念交付形態(tài))為一般準則 ,由此《物權法》第二十五條理解為簡易交付物權變動的第一種公式——“簡易交付=依法占有+法律行為生效”。德國理性法學派將法律行為定義為以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發(fā)生、變更和廢止為目的意思表示作為要素的人的行為,強調法律行為必須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為要素。1先不考慮動產物權變動的時間點,單從以簡易交付方式進行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入手分析搜集到的判決文書:動產所有權變動=先前占有+存在有效買賣合同,也就意味著成立合同關系時所有權就已發(fā)生變動,如果雙方之間買賣合同沒有生效會導致物權變動不能。不存在以所有權讓與為內容的現實交付行為,審判人員僅依據當事人之間債權債務得以形成的債權行為含糊的對涉案的動產所有權歸屬以及對何時讓與(取得)所有權進行判決,是否意味著實務中存在有效的買賣行為就可以使受讓人取得所有權?關于法律行為一詞解釋為債權行為或者是合同還是為物權行為?

      在現行《物權法》頒布之后,動產物權變動,不再適用“交易雙方不得依約定排除法定的交付方式”,所以買賣行為的存在不能與受讓人取得動產物權畫等號,最高院出臺的司法解釋[2將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做出劃分,《物權法》第二十三條的規(guī)定也表明民法中動產的物權變動不是基于買賣合同等債權行為有效,而是當事人通過交付取得物權。但是簡易交付中不存在交付(不同于前文“交付”,此處指實際存在的行為,后稱“實際交付”)這一行為,那么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的“物權行為”是指什么?是物權合意3還是“占有+交付”或“占有+物權合意”?根據德國法學家薩維尼的學說可以得出簡易交付物權變動的第二種公式:合意+另一法律事實(占有交付)=民法上的物權變動4。

      交付具有雙重屬性:一是在物權法中,它是確定物權變動的要素,根據物權法定原則,交付規(guī)則為其中重要的強制性規(guī)范,當事人就不能約定不履行交付;二是在債法中,它是確定動產風險何時轉移的必備要素,根據合同自治原則,交付規(guī)則變?yōu)橐粭l任意性規(guī)范,當事人間約定優(yōu)先于法律而適用。[5相對于物權標的直接“對物性”,債權標的則是請求債務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6所以債權的權利客體是債務人的給付行為,而非動產本身。債權的客體僅間接地指向標的物,債務人通過給付行為來實現交付是其債務履行內容的范疇,債法中具體交付行為應以當事人的約定為標準。在實踐中,簡易交付等觀念交付案件,存在的都是債法性質的交付,該行為并不存在具有物權變動效果。但是在《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六條中,并未對簡易交付動產物權變動產生效力的“法律行為”以及該“行為”生效要件進行更明確的規(guī)定,這種欠缺是否會影響對于動產移轉的判斷,是否應對此加以重視。

      (二)我國物權法理論缺少存在獨立于債權合意的物權合意

      為了簡便合同雙方的交易,節(jié)省所需時間和費用,我國現行《物權法》分別在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這三條規(guī)定了三種觀念交付——簡易交付、指示交付與占有改定,作為第二十三條的替代方式,以交付制度替代《合同法》,為當事人通過約定采取非現實交付方式提供了法定的行為規(guī)范,也將意思自治原則與物權法定原則相結合。1雖然我國法律將《德國民法典》的制度移植過來,規(guī)定——物權的設立和變更,依據交付發(fā)生效力。債權行為的生效,僅意味著債權債務關系有效成立,并不會必然導致動產物權變動,而物權行為的生效和所有權移轉,只能在公示以后發(fā)生。一般情況下是先設立債權,后變動物權,先后兩個行為在變動時間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債權行為滿足債法中對合同生效要件的要求,才發(fā)生債權變動的結果——即符合具備行為人具有相應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并且符合公序良俗原則這三個要件時,合同設立。而對于物權變動,法律則要求只有符合行為人有權利(對物的處分權)、意思表示、公示三個生效要件,才能變動物權。因此債權行為的生效不能引起物權行為的生效,物權行為的生效與否也不影響債權行為。2

      但是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條和《物權法》第二十三條與《德國民法典》的規(guī)定在物權合意上存在重大的不同,《德國民法典》在第八百七十三條與第九百二十五條中規(guī)定“變動動產物權,除了交付外,仍需必要要件——物權合意”。3《合同法》和《物權法》規(guī)定交付時所有權變動,但是二者沒有確定交付的“合意”獨立于債權合意,未明晰法律行為的含義,相較于《德國民法典》,缺少物權行為一般規(guī)則和交付“合意”的支撐,產生了獨有的簡易交付物權變動的第一種公式,致使解讀此條文會產生分歧。4

      再結合先前文章對于判決文書分析的內容,理論與實際依然存在差異,現有法條不能將此解決。那么是否可以參考其他國家對簡易交付的立法規(guī)定,綜合得到契合我國實際情況的解決方法。

      (三)其他國家有關簡易交付民事法律行為的規(guī)定

      1.《德國民法典》(第九百二十九條)是物權形式主義的典范,且依德國主流民法學說,并不存在類似現實交付這一概念。5在德國民法學說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所謂“民法”規(guī)定,并未將在物權合意的基礎上的以交付以外的手段移轉動產所有權的情形(如簡易交付)的規(guī)則,和一般意義上的交付規(guī)則分離,6我國臺灣地區(qū)曾有學者將觀念交付分為“簡易交付”和“代交付”,在“代交付”中再分別討論占有改定與返還請求權讓與;72.以《瑞士民法典》(第七百一十四條)為代表的債權形式主義,在該民法典第七百一十四條中有“動產所有權的讓與,應將其占有移轉于受讓人”的規(guī)則,可以將其解讀為——在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下,所有權移轉必須以交付為法定必要條件。相對于大陸法系簡易交付制度體系而言,英美法系動產交付規(guī)則略顯分散,但是在承認交付可依當事人自由意志來實現的同時,英美法特別強調移轉所有權的前提是標的物被特定化。3.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Ⅷ-2:105條第(1)款規(guī)定:貨物已經為受讓人占有的合同或者其他法律行為、法院的命令或者法律規(guī)定的授權生效時,對貨物的繼續(xù)占有具有與交付同樣的效力(即簡易交付)。所有權轉讓的效果即是由合同或者其他法律行為、法院的命令或者法律規(guī)定的授權生效時對貨物的繼續(xù)占有狀態(tài)帶來,這一公示的重點是基礎性授權的成立,比如當事人之間訂立買賣合同中,所有權在這個合同訂立時已轉。第(1)款采納的不是規(guī)定實際交付行為引起所有權轉移的原則,但該條款規(guī)則確有對讓與人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為貨物已經在受讓人手中,受讓人未履行對待給付,但是讓與人原則上沒有可能拒絕債務的履行。同樣地,如果授權依據法律規(guī)定,讓與人沒有機會被警告,不考慮確保對待已付的讓與人的潛在利益,而立即產生可能直接導致動產物權轉讓的效力可能不令人滿意。例如:Z將貨物出售并交付給M,此時所有權已經移轉,M已經支付了價款。一段時間后發(fā)生了與買賣合同根本不符的瑕疵,M又將汽車交給Z的修理廠,并首先要求修理,由于Z能夠在合理的時間沒有成功修復瑕疵,M解除了合同關系,又由于汽車已經在Z的占有之中,如果按照簡易交付的條款是否意味著立即發(fā)生所有權的移轉,這樣M就沒有可能再價款返還錢,繼續(xù)保佑汽車。顯然汽車是在Z這個買方占有時,買方M最后通過行使解除權導致了這一情況下潛在的風險,但是由于問題的基本根源是賣方沒有能夠適當履行合同義務,所以要保護買方免于喪失擔保,因此一種解決方法是要求除非得到買方同意,否則不能從買方移轉至賣方處。另一種解決方案也可以是,如果買方發(fā)出解除通知:其意圖產生只會同時履行的不當得利返還義務。這種同時履行是返還因履行而獲得的利益,解除后雙方當事人都有返還這個義務,二者是相互的,只要價款沒有返還給買方,賣方基于簡易交付意義上的占有的保留不可產生致使賣方再次擁有所有權的效力。14.在奧地利,受讓人必須表明從這一刻起或從將來的某刻起,其將作為所有人占有動產,但是這種表示并不必要明示,也就是說可以通過默示的方式表明,這樣的規(guī)定并沒有解決物權移轉的明確時間,會在實踐中造成很多問題。在俄羅斯,只要因某種法律關系事先已經占有動產的受讓人與讓與人之間達成讓與該物的合意,即可發(fā)生所有權移轉的效果(簡易交付)。但是因欠缺直接占有的移轉的交付行為,簡易交付的具體時間難以確定,《俄羅斯聯(lián)邦民法典》為解決以上問題以及區(qū)分交付行為在物權歸屬與買賣雙方權利義務分配中的不同功能,采取了物權與債權兩規(guī)則并立的立法模式,從而構成了簡易交付制度在俄羅斯民法體系中的整體架構。2

      三、簡易交付民事法律行為解讀之構想

      法律行為方式產生的權利歸屬變動需要兩個構成要件,一個是事實的外部可認識到的物權行為,另一個是當事人雙方之間存在的合意,即物權合意。德國民法典完全采納了薩維尼曾得出的理論——用當事人之間涉及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確定物權是否變動的理論,其第873條規(guī)定中的“合意”就是薩維尼理論的研究對象——當事人之間達成一致的相互的物權變動的獨立意思表示。在法學理論中,德國法是第一個承認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之間存在區(qū)分,并進行研究分析然后得到物權行為就是處分行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處分行為的最主要的形式的結論。3如第413條談及任何權利的轉讓,都須要求出讓人與受讓人間就此訂立一項契約。在物權法中德國立法者所使用的不是債法中的“契約”,而是“物權合意”。這樣的選擇的原因是,和契約一樣,物權也需要當事人存有意思表示,但物權需要的是一項特殊類型的“合意”——和物權移轉緊密相關。與歸屬于債法的“契約”這一概念就產生了嚴格的區(qū)分,物權變動效力之產生須雙重構成要件:一是法律行為要素、另一是事實的且能為外部認識的程序——物之交付。在物權法中,合意是一種法律行為,僅具有物權合意尚不能使物權發(fā)生變動,所以這個合意不包含使負義務的功能;物之交,要在外部并可被認識,與債法的權利轉讓不同,債權讓與僅要求原債權人與新債權人間的合意,而不必要對債務人告知讓與之事實。4

      雖涉及《物權法》第二十五條的爭議案件或者是判決中引用簡易交付法律行為的案件數量并不多,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審判人員僅僅結合立法目的以及動產對實際權利人重要程度和結合程度,就可以判斷簡易交付中動產物權效力何時轉移,更不意味著《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六條的規(guī)定不需要更為明確的解釋何為簡易交付民事法律行為。對于社會生活的調整,法律不能面面俱到,但是明確的條款應該能更好地體現法律的公平。筆者認為鑒于我國基本國情以及我國現有的物權法理論,對《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六條動產簡易交付條文的解讀——若受讓雙方書面約定某一時刻或者通過訂立關于動產物權轉讓時間的相關協(xié)議作為簡易交付的明示法律行為方式,該時間即是簡易交付成立的時間,也是動產物權發(fā)生移轉的時間;如果沒有書面約定,則在交付行為或構成同等交付行為(如持續(xù)占有)中需要口頭表示①。若無在書面契約亦無口頭表示,沒有物權意思的簡易交付就不能成立,物權變動也不會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孫憲忠.民法總則編“法律行為”一章學者建議稿的編寫說明[J].法學研究,2015(6):53-64.

      [2]孫憲忠.我動議:孫憲忠民法典和民法總則議案、建議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35-80.

      [3][德]M.沃爾夫,吳越.物權法[M].李大雪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78.

      [4]楊震.俄羅斯交付制度及其對我國的鏡鑒[J].求是學刊,2018(5):111-119.

      [5][日]我妻榮.新訂債權總論[M].王琰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17-20.

      [6]朱慶育.物權行為的規(guī)范結構與我國之所有權變動[J].法學家,2013(6):66-68.

      [7]劉家安.論動產所有權移轉中的交付-若干重要概念及觀念的澄清與重構[J].法學,2019(1):37-52.

      [8]鄭冠宇.物權法[M].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79-80。

      [9][德]巴爾、[英]克萊夫.歐洲私法的原則、定義與示范規(guī)則: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全譯本):第8卷[M].朱文龍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175.

      [10]孫憲忠.再談物權行為理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1(5):125-135.

      [11][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上)[M].申衛(wèi)星,王洪亮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69-70.

      責任編輯:楊偉民

      猜你喜歡
      民法典
      探索建立六項權力清單 深入推進民法典落實
      公民與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08
      無信不立 無誠不久——民法典中關于合同的那些規(guī)定
      公民與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52
      民法典誕生
      云南畫報(2021年1期)2021-06-11 06:04:56
      民法典來了
      學習貫徹民法典應把握好四個關系
      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一些思考
      中國民法典,誕生!
      金橋(2020年7期)2020-08-13 03:06:56
      民法典伴我們走進新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誕生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七條評注(一般保證及先訴抗辯權)
      法大研究生(2020年2期)2020-01-19 01:41:50
      昌都县| 台山市| 阜平县| 齐齐哈尔市| 晋中市| 家居| 宁远县| 隆林| 泸定县| 石家庄市| 乐昌市| 华池县| 井冈山市| 塔城市| 蒙城县| 揭东县| 台南县| 古交市| 莱州市| 日土县| 台湾省| SHOW| 乳源| 左权县| 临沂市| 烟台市| 东乡县| 泉州市| 海伦市| 麻江县| 哈巴河县| 甘谷县| 九寨沟县| 汕头市| 上高县| 谷城县| 寿宁县| 普兰店市| 永年县| 中阳县| 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