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于銅瓦廂北徙
“濁河決千里,一淤輒尋尺。屈指三千年,幾決幾淤積?!?/p>
1815年,21歲的魏源,風(fēng)華正茂、躊躇滿志,在第一次赴京路過中原腹地時,看到黃河沿岸因黃河頻繁決口造成的荒涼景象,感慨萬千,嘆息良久,提筆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第一次與黃河的相逢是短暫的,但卻在憂國憂民、立志富國強兵的魏源心中埋下了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造福百姓的種子。
從此以后,這位近代著名的愛國主義思想家、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每到一個地方,就格外注意對河流狀況的考察和水利問題的研究。魏源人生閱歷豐富,走遍了蘇、魯、浙、皖、冀、豫等許多地方,對水利問題做了深入考察研究,寫過不少水利著述。這樣深厚的積累,為他1842年創(chuàng)作治河論著《籌河篇》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chǔ)。正是在《籌河篇》這部專門論述黃河治理的著作里,魏源精準地預(yù)測了迄今為止黃河最后一次大改道,而且黃河決口改道后的行經(jīng)線路,和魏源的預(yù)測高度吻合。這就是1855年黃河銅瓦廂大改道。
這年農(nóng)歷六月中旬,黃河發(fā)生大洪水。黃河、沁河、伊河、洛河各河并漲,來勢兇猛,對下游堤岸構(gòu)成嚴重威脅。據(jù)有關(guān)資料,陜州萬錦灘黃河于六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河水猛漲5.17米,武陟沁河在六月十四日至十七日猛漲3.53米,鞏縣洛河十六日漲水1米。三路洪水在幾天內(nèi)同時下注,致使下游河道宣泄不及,開封、蘭考黃河兩岸普遍漫灘,多有堤與水相平之處。
六月十七日晚,開封、蘭考黃河沿岸又下了一場大雨,水勢更加洶涌,一望無際,大溜奔騰,直注如射。十八日晚上,南風(fēng)大作,風(fēng)卷狂瀾,波浪滔天。十九日(公歷8月1日),黃河大堤潰決。眨眼間,銅瓦廂被一下蕩平,沉入河底。翌日,決口已刷寬200米,全河奪溜,一河狂濤由決口建瓴而下。
銅瓦廂決口后,黃河主溜先流向西北,淹及封丘、開封兩縣村莊,而后折轉(zhuǎn)東北,漫淹蘭考、長垣等縣村莊。所有漫水均匯至張秋穿運河,奪大清河至利津縣注入渤海。
黃河沖決張秋運河,直接影響黃河漕運。因此初決之時,清朝朝廷即擬興工堵筑,計劃當(dāng)年合龍。但是當(dāng)時戰(zhàn)亂頻仍,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方興未艾,清政府正全力興兵進行武裝鎮(zhèn)壓,對于黃河堵口可謂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銅瓦廂決口的堵復(fù)工作被擱置下來,黃河大改道就此釀成。
黃河此次大改道的原因
魏源在《籌河篇》中,分析了銅瓦廂決口改道的原因,一是舊河道行河日久,敝壞已極;二是政治腐朽,貪瀆盛行。
銅瓦廂決口以前,黃河走南道,南流匯淮。大致從今河南蘭考東南流,經(jīng)商丘,到徐州注泗水,南流到淮陰匯淮河,東流入海。這條河道大體上是金明昌五年(1194年)開始流經(jīng)的河道,已行河近700年,淤墊嚴重,河患頻仍。據(jù)資料記載,這時的河道與清初相比,河堤內(nèi)外,灘、地相平者,此時已淤高三至五丈。而河底較清初之時,則淤高數(shù)丈以上。所以魏源感慨地說:大河“塞于南,難保不潰于北,塞于下,難保不潰于上,塞于今歲,難保不潰于來歲”。
岑仲勉在《黃河變遷史》中曾經(jīng)這樣描述黃河:“黃河是自然界的一員,它的行動受著自然條件所范圍、束縛的;它不能從低洼地面,忽然躍越丘陵;它不能從建瓴趨勢,忽然臨崖勒馬;它不能改變地質(zhì)、土壤來便利自己的通行,遇著堅冰溶解、霖雨連旬,它不能減少它的收容;要是冱寒凍結(jié),赤地千里,它不能加增它的流動?!币簿褪钦f,治理黃河,必須順水之性,因勢利導(dǎo)。
對此,魏源深以為然。他在《籌河篇》中對黃河的地理形勢做了分析,他敏銳地認識到:“地勢北岸下而南岸高,河流北趨順而南趨逆,故挽復(fù)故道,北難而南易。上游北決,則較下游其挽回尤不易?!蔽涸凑J為,由于地勢水性使然,若黃河一旦于河南省開封上下北徙,必向東北奪大清河入海。他主張:“乘冬水歸壑之月,筑堤束河,導(dǎo)之東北,計張秋以西,上自陽武,中有沙河、趙王河,經(jīng)長垣、東明二縣,上承延津,下歸運河,即漢、唐河舊道?!比绻麆?chuàng)遙堤以節(jié)制之,即為天然河槽。也就是說,黃河廢棄南流舊道,經(jīng)河南至山東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將成為黃河的一條好去路。他經(jīng)過審慎研究認為,銅瓦廂改道以前的黃河河道不會維持很久,大改道已成必然趨勢。正如《籌河篇》所論述的:“使南河尚有一線可治,十余歲之不決,尚可遷延日月。今則無歲不潰,無法可治?!薄坝山裰?,無變今之道,雖神禹復(fù)生不能治,斷非改道不為功。人力預(yù)改之者,上也。否則待天意自改之,雖非下士所敢議,而亦烏忍不議?!钡侨斯じ暮邮羌笫拢瑑?nèi)憂外患的清政府沒有接受他的建議。事情的發(fā)展也正如魏源所分析的,十余年之后,黃河即在銅瓦廂決口,改道東北流入渤海,逐漸形成今天的黃河河道。
清朝立國之初,由于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一度出現(xiàn)了康乾盛世,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一度有所發(fā)展。但是由于當(dāng)朝者閉關(guān)鎖國,因循守舊,腐化墮落,科技、經(jīng)濟逐漸落后于西方國家,政治也日益黑暗。到了清朝后期,政治已十分腐朽,貪瀆盛行。魏源在《籌河篇》一開始,就總結(jié)了清朝立國以來治河費用愈來愈高的原因所在。其一,從立國初始,清政府便忙于黃河的治理,但收效甚微,對于黃河治理又缺乏根本措施,于是只能采用黃河堵口修堤等補漏的方式來治理。由于黃災(zāi)頻繁,國家因治理黃河耗費了巨額錢財,嚴重影響國計民生。他痛心疾首地說:“竭天下之財賦以事河,古今有此漏卮填壑之政乎!”其二,河工靡費嚴重,貪瀆盛行。以河工歲修為例,咸豐年間這項費用每年有300萬兩,相當(dāng)于康熙年間的十幾倍。魏源說,從河南滎陽到海口兩千多里的河堤,若按每年加修尺寸統(tǒng)計,堤身高度要達到二三十丈,而實際上遠遠低于這個標準。河工官吏往往以“風(fēng)日剝削”為由,掩蓋其偷工減料的罪行。雖然國家每年花到河工上的錢不少,但真正用到治河上的卻很少,所以治河費用年年增加,而決口依然頻繁,南流匯淮入海的舊河道越來越難以維持,大改道也就在所難免了。
崇高風(fēng)范后人敬仰
魏源之所以能對黃河治理提出這樣深刻的見解,做出黃河大改道的精準預(yù)測,除了廣泛調(diào)研以外,還在于他的博覽群書,深入研究。魏源從小就專心研讀史書,對黃河變遷歷史更是花了很大的研究功夫,所以他對歷代黃河治理熟稔于心。在《籌河篇》中,他論述了自周定王以來幾千年間黃河河道的變遷,對每個朝代治河得失進行了深入分析,并總結(jié)了從東漢王景到清代靳輔等治河專家治理措施的優(yōu)劣,最后得出了黃河必將向北潰決的結(jié)論。
從魏源身上,我們可以學(xué)到許多寶貴的品質(zhì),首先是他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魏源是鴉片戰(zhàn)爭后主張“睜眼看世界”的進步思想家。他堅決反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張。他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通過學(xué)習(xí)西方科學(xué)技術(shù),逐步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從而達到富國強兵之目標。其次是他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魏源主張變革創(chuàng)新,反對因循守舊。魏源認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要求清政府進行改革,革除弊端以利于國計民生。這些主張在當(dāng)時具有進步意義,對后來的資產(chǎn)階級維新變法運動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最后是他清正廉潔的操守。魏源痛恨河工官吏腐敗,自身為官時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深受群眾愛戴。魏源曾任江蘇東臺縣知縣,他卸任知縣的時候,東臺縣萬人空巷,含淚送別這位親民廉潔的父母官。